寻仙神威印记(寻仙挥汗觅原材任务怎么做)
寻仙神威印记,寻仙挥汗觅原材任务怎么做?
关于这个问题,1. 首先,你需要接到该任务。你可以在主城、分城、仙盟或者师门找到任务发布人,接受任务。
2. 任务要求你寻找三种原材料:水晶矿石、灵木和仙草。这些原材料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找到,比如野外、山洞、森林等等。
3. 找到这些原材料后,将它们交给任务发布人,即可完成任务。
4. 在寻找原材料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野兽、魔怪、陷阱等等。你需要小心应对,保护好自己,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5. 注意保持足够的耐力和体力,以便在野外行走和战斗中不至于疲劳。同时,还要注意装备和技能的搭配,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寻仙红尘砂怎么用?
可以完成福临山重复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奖励,完成福临山重复任务,就有机会得到红尘砂(绑定)*10。
仙友们可以去会一会多宝道人,这个也是有机会获得红尘砂(绑定)兑换的。
3用神威印记来兑换,1个神威印记可以兑换2个红尘砂(绑定)。【游戏公告里面是有写的哦】
4除了以上的三种方法,我们也可以通过打拉飞猪来完成任务,以此来获得红尘砂(绑定)的奖励。
5坚持每天上线并且去签到,这月助手签到周末奖也是可以获得红尘砂(绑定)的奖励。但是记得来领奖哦
6使用腾讯游戏助手。。。4-11-18-25号就可以领60个红尘纱哦!!!!也可以通过打拉菲慢慢积累
难道孙悟空看管桃园不是天上地下三界内最好的工作吗?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众所周知,花果山水帘洞是孙悟空问世初,一次与众猴打赌时无意中发现的奇迹。
这神秘的洞天福地,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谜团重重,引人遐想。有兴趣的,看笔者为您一一揭开。
显示大图
盘古开天辟地,分四大部洲,其一曰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那山“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天地鲜有的好山,名盖蓬莱诸岛,不亚昆仑。
自古奇山多圣境,再看坐落山中的水帘洞是何光景。
隐藏在瀑布之后的水帘洞,不知就里的人在外看到的是这样一番奇景: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蔽名瀑布,真似挂帘帷。”好一个天造地设的绝佳门户。
我们今日有福缘得知它的内景,全赖当时大运亨通的美猴王,只见他:
“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但见那——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象个人家。”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此间“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俨然一派仙家洞府景象。
按照当时”土鳖“孙悟空的说法是:“大造化,大造化!”
"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神经大条的猴王那时还没有那么多俗人的思考,欢天喜地的率众猴钻入瀑布,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自此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
不知后来的猴王茶余饭后梦里梦外有没有疑惑过:水帘洞处处显露有人生活过的痕迹,显然自己不是此间第一主人,那么在此之前,它真正的主人是谁呢?又缘何匆匆丢下这天造地设的洞天福地一去不复返呢?
自古仙山多神圣,如灵山驻如来,南海有观音,昆仑西王母,三十三重天,盘踞各路神仙。我们再回顾花果山地位:海中仙山,十洲之祖脉(媲美昆仑),三岛之来龙,(名盖蓬莱等三仙岛),如此灵秀宝地本是仙家必争之地,为何一直安静的竟如世外桃源一般基本无外魔打扰,不符常规?即使后来的混世魔王发现了这里也没有强占,难道他名不见经传的水脏洞竟比这避暑度假胜地水帘洞还好吗?显然不是。那么只有一个解释可以行得通:这家伙偶然发现了让他恐怖的存在——比如这也许是某位上古大能的地盘,因年代久远不可考证,但是余威尚在,那一丝残存的神威不动声色惊走了魔王。
那为什么唯有猴王独受青睐呢?
也许只是一种误打误撞吧。
我们都记得小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懂得越多敬畏越多,对照猴王当时的情形也完全合适——土生土长且未见过世面的猴王神经大条,无知者无畏,无意间竟捡个天大的便宜!
我们就当作宠物误入吧——对于这样的事情主人一般不会生气,事实证明也没有生气。
不然这群猴子可能活不到明天。
那么问题来了,这里曾发生过什么?有过什么样的存在曾在此盘踞,以至于后来者不敢觊觎?
水帘洞真正的主人是谁呢?
这才是我们要探讨的正题。
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水帘洞遗迹想告诉我们什么
《西游记》开篇即讲:“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是说三界有一段时间是很乱的,发生了很多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情。
盘古开天,刑天持斧,共工撞山......亘古至今,多少大战,多少势力浮沉?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寇,一朝天子一朝臣,昊天大帝尊位之前,多少枭雄生灭?
有些人神共睹,有些并未载入神谱。
也许其中就有一位上古大能劫后余生,在某场不被记载的仙魔混战中,所在势力被剿灭后隐姓埋名龙潜山野。
但是,这里最后究竟都发生了些什么呢?
进入水帘洞,有一个疑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这是当年懵懂的孙悟空进入水帘洞时所见到的一幕,这一幕也许静止了千万年,似乎依稀可见当时主人生火做饭的情形。这一幕明确告诉我们某次主人刚刚生火做饭不久,然后不知道什么什么变故,饭菜刚吃一半便停下了,然后遗存些许残羹剩饭至今。
能寻到如此洞府修行的存在绝非泛泛庸俗之辈。悟空曾亲眼目睹洞府的意境高雅:小桥流水之外,“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松竹年年香,奇花日日新”,加上石桌石碗石凳石床,可见意趣之外,返璞归真,有一定的生活格调,日常必定井井有条,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存在,怎会容忍自己洞府如此杯盘狼藉?
绝非主人邋遢慵懒,那么唯一的推测,便是那场变故非同小可,以至于主人出门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也许,那一刻他面临非常紧急之事,不得不立刻抽身赶往——只是未曾想一别永诀。
也许,有一股强大的敌对存在忽然发现了他的行址,那一刻强敌环伺,他被迫仓促迎战,最终不敌离去。
若非如此,谁肯轻易舍下灵山宝地任洞府一片狼藉?
这里面一定隐藏着一个隐秘的故事,或悲伤,或无奈,为我们所不知。
前任主人是生是死我们不好断定,但肯定修为强大(抢占仙山为证)、行踪隐秘(选址水帘洞为鉴),这样的高手三界之内最有可能是谁呢?
世上没有永远的秘密。
海外求仙,樵夫指路,美猴王的拜师之路疑点重重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话说美猴王自得水帘洞,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
猴王自受神秘通背猿猴点拨远赴海外求仙,先是在南瞻部洲遍寻八九年,结果“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后来才在西牛贺洲受“樵夫”指引方知山门之路。
又一番跋涉后终到山门,只是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看勾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好一派天真无邪。
少顷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有位童子启门迎接,言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童子道:“你跟我进来。”
猴王这一进,就见到了“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这是猴王与菩提祖师的初遇。
然后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什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这就是孙悟空的拜师经历。
自猴王忧虑无常渴求永生始,当即跳出神秘的通臂猿猴指点迷津,接着是遨游两大部洲历时九年终得指引。
山门前接引仙童一句“师傅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可知,猴王的一举一动也许早在花果山时,祖师便已经掌握。
如果没有”樵夫“的指引,也许孙悟空永远也走不入山门外的禁制而沦为山中一只普通的野猴。
孙悟空的拜师之路并非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祖师是位很谨慎的人。
自孙悟空身受点拨远赴海外求仙,先是南瞻部洲游逛数年,结果“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后在西牛贺洲受“樵夫”指引方知山门之路。这几年也许不是表面那么简单,也许就在这几年,身边总有一双眼睛在默默观察着他。
这也许是一种考察,一切都是祖师在暗中派人观察,看他究竟有没有和什么势力或人接触,背景是否干净,秉性如何,一直考察八九年方准面试,可见祖师用心何其谨慎。
然而祖师还不放心,面试时亲自盘他的底,从出生到姓名不分巨细,直到悟空脱口说出:“我虽不是树生,却是石里长的。山里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暗喜:“这等说,却是天地生成的。”无他,只因悟空身份干净,不是其他力量有意安排的。
那么,似乎可以教些看门的本领给他了。
那么,按照惯例,问题来了——堂堂大觉金仙与天同寿历劫明心大法师为什么名不见经传而又行藏如此隐秘?在外收个徒弟又为什么如此谨小慎微呢?这里面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隐秘?
菩提祖师的“未卜先知”,背后那一股庞大的力量
我们常常谈论未卜先知——如果超越时间看到未来的能力真的存在,那么后来的孙悟空之所以在玉皇大帝眼皮下长大就变得有些玩味了。
一切都可以预料都可以扼杀于萌芽,那么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们就真的无后顾之忧不生不灭了。
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
世上没有真正的未卜先知,一切预知都是情报的综合。
菩提祖师也不例外。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外,接引童子对那只还是普通的猴子言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童子道:“你跟我进来。”
可见孙悟空的行踪都在祖师掌握之中。
这些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也许早在他当众跳入水帘洞的那一刻,就已经进入祖师的“视线”了。
或者可以称作“眼线”——事先潜伏一些人员,以别人的眼为眼,以别人的耳为耳,与天庭的千里眼顺风耳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历数猴王当时身边最可疑的人物是谁呢?
通背猿猴。
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不早不晚,刚好就在孙悟空进入水帘洞之后的三五百载后,饱暖患无常,这时猿猴忽然当众跳出,一出场就当头棒喝,似乎无所不知,无所畏惧,这样的存在绝非泛泛之辈,而且同样“蜗居”海中山岛,它信息量怎么这么大?以至于后来指路龙宫、推波助澜撺掇孙悟空称圣都有它的身影,身份可疑,深不可测。
还有另一位突然出现的通背猿猴和两位赤尻马猴,虽然后来都受到孙悟空的重用,但是来历和最后的去向同样神秘,不得不引人怀疑。
它们之前在哪里呢?
也许是猴王误入水帘洞,所以它们不得不现身。
它们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自古洞府都有异兽看守,水帘洞也不可能例外,也许它们就是看守水帘洞的四大灵兽。
猴群误闯水帘洞的消息很快传递到了该知道的人手里,却不知道什么原因主人默许了猴子们的入住,而且可能还收到指示:静观其变,随机应变,一切异常,立时上报。
于是在幕后力量的遥控下导演了后面的几场戏:出海寻仙、入海寻宝。
至于后来的称大圣闹天宫,也许只是另一个节外生枝不甘寂寞的故事,我们后面再说。
当然,猴王不在的那段时间,水脏洞的混世魔王入侵没能最终占据洞府,可能四灵兽的现身起了一定的作用,据最后战果来看,那应该是一场不可战胜却略占下风的战斗。
祖师驱其回山时说:“你如泄漏一字,我便知之。”
就像知道他的来历一样,似乎以后的事也尽在掌握。
为什么那么笃定呢?
只有一点可以说明,孙悟空身边潜伏有耳目。
祖师虽然隐居深山,但是不甘寂寞,耳目遍布天下。
那么潜伏在孙悟空身边的耳目是谁呢?答案呼之欲出。
如果四灵兽果真是祖师的眼线,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斗胆推断祖师就是水帘洞的缔造者?
我们看看下面这些条件——
他强大的修为绝对可以称霸一方盘踞宝地。
洞府修在灵台方寸山,看似和花果山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正因为此,所以,与水帘洞主人躲避强敌之事暗合。
出于不得以的苦衷,才有了后来他离开花果山,退居斜月三星洞。
他行藏隐秘、神通广大却蛰伏山野不闻于世,授徒孙悟空处事谨小慎微,难道不是因为强敌环饲?
他暗中留下四灵兽看守水帘洞。
所以他知道关于水帘洞发生的一切,对猴王的所有的行踪了如指掌。
孙悟空之所以稳居水帘洞,源自祖师的默许。
也许他预料到了四灵兽的力量不足以长期看守,所以孙悟空是祖师埋下另一支力量,看似授徒,实为配合四灵兽暗守故居,一明一暗,配合无间。更妙的是,孙悟空本来就出生在那个地方,秘密传授,不许外泄,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合情合理,不显山不露水,思虑精深布局巧妙,计划天衣无缝,绝对大神手笔。
斜月三星洞中,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
“樵夫”曾这样介绍祖师:“称名须菩提祖师。”
开山立派第一人方可称之为祖。
那么“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辈便皆是门下之徒。
一番话透露出祖师桃李满天下,门下弟子已经累至十辈,每一辈必不少惊才绝艳之杰出弟子,影帝级别的“樵夫”也许便是门派弟子之一,孙悟空也许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且可能其一生也未入祖师核心组织,因为授徒之后再无其他帮助,丢出山门,任其自生自灭。
至于四灵兽,可能是等级更低一些的外门弟子或者奴仆,要么就是扮猪吃老虎,低调的高手。这一点可以从闹天宫之后天庭的官方记载没有任何一点他们下落的只言片语隐约可以瞧见些什么?十架天罗地网笼罩重重高手大能注视下仍能销声匿迹——谁相信这是运气?
至于当时水脏洞混世魔王的入侵得逞,也许只不过是特意留给孙悟空出师的考卷,而不是我们当初臆测的不敌。
不要轻视祖师门下弟子,他们可能每一位都是不世出的高手,远超孙悟空。
一如孙悟空初入山门前,所见仙童修为:
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
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
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
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似乎深不可测。
他们才是祖师的真传弟子,门派赖以生存的核心力量。
除亲传弟子,还有徒弟带徒弟,徒子生徒孙,这样的力量,不知道被他布置在何处,也许象棋子一样,早已经在三界星罗棋布。
跺一跺脚,天地震颤。
可是凭着这样的力量,居然也能让祖师甘心蛰伏不知多少万年,我们很难想象,他所面对的敌人,又该是怎样一番强大?
“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祖师当年客串演出的那场戏
那年初夏,师兄问:“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
悟空不知是计,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
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
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什么?”
大众道:“就变棵松树罢。”
后面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就像事先导演的一场戏,大家喧闹的时候,祖师登场了,本色出演的严师一位。
“是何人在此喧哗?”
大众闻呼,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杂在丛中,显得特别突兀。
上前道:“启上尊师,我等在此会讲,更无外姓喧哗。”
祖师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
大众按预演好的台词道:“不敢瞒师父,适才孙悟空演变化耍子。教他变颗松树,果然是颗松树,弟子们俱称扬喝采,故高声惊冒尊师,望乞恕罪。”
祖师趁机道:“你等起去。”
众人各回幕后迎接事后的褒奖。
祖师义正词严:“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
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
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
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
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
原来师傅是让我回去了,那也得客套一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
祖师只能拉下脸往下演:“那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
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最后这句,警告不许言及师门,却是刀子嘴,豆腐心,一片真正的关爱之情。因为能把祖师这样的大能逼到如此境地的敌人绝非小可,身份泄露,与悟空与祖师都非善事。
至于后来的事,却是别有用心者推波助澜,人算不如天算。
如果一切都在算计中,世界便少了许多精彩。
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无论懂与不懂,这一点,他是真的做到了。
那一刻,悟空谢了,即抽身,捻着诀,丢个连扯,纵起筋斗云,径回东胜,一绝永别。
等待他的,是水脏洞混世魔王这份考卷——胜,便有了看守山门的资格,败,便没有了下文。
回去看家门,才是授徒的根本目的。
所以悟空问去哪里时,祖师意味深长地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孙悟空波澜起伏的一生便开始了......
花果山那些忠心与私心,三界那些勾心斗角的事
潜伏万年,只为一朝。
也许看门的四灵兽是寂寞的,所以当出现了误闯水帘洞禁地的另类出现后,它们心里也许是有些暗喜的。
波澜不惊的日子终于有点变故了。
因为闯入的是一群猴子,当初因为主人喜欢猴子,所以这儿才成了猴子的天下。
所以打破惯例,这次没有使用暴力,而是选择上报。
指令是静观其变。
看来主人对猴子还是另眼相待的。
也许,从这一群猴子特别是那只属性特别不同的石猴身上寻到一点突破。四灵兽们当时应该这么想,所以后来一一忠实的按照指示现身指点猴王出海求仙,挑战混世魔王,每一件事都完成的很圆满。
祖师行藏向来隐秘,所以三界知道真相者鲜有,没有指示,四灵兽更不会多嘴,故而一直没有谁能知道水帘洞的来龙去脉,猴王更是无从得知了。
后来,猴王成长越来越快,真的操练兵马拥兵为王,四处交游拉帮结派,而它们只是属下普通将领,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
哪怕是胡作非为,那边似乎也没什么指责,似乎放纵有点过了。
四灵兽心里开始起了微妙的变化。
那么就让事情更热闹些吧!
它们怂恿猴王下龙宫索要兵器。
东海龙宫岂是那么好说话的?
却没想到,东海龙王却是十分圆滑的。
名义上的邻居东海龙王混迹三界亿万年也不是吃干饭的,或许隐约知道一些端倪,但肯定不知道太具体的详情,只知道猴子来的那个地方曾住有一位通天彻地之能的大仙,后来不知踪迹。
摸不着底的事,傻子才会轻举妄动。
当一件件神兵都在猴子手中发出不可匹敌的威势时,他更加觉得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多个敌人,不如多个朋友。
直到那猴子拿起千万年来无人撼动分毫的定海神珍铁,他才真的惊到了。
而且,这位“邻居”貌似并不太友善,拿了宝贝还要勒索盔甲,真是狮子大开口。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但是谨慎的龙王还是不敢轻举妄动,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来个缓兵之策给予盔甲,然后告上天庭,兵不血刃,借刀杀人,以观其变,方是万全。
对于东海龙王把麻烦甩给天庭,三十三重天上的大佬们也是很不高兴的。
祖师的时代虽然就已湮灭,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道理他们还是懂的。
玉帝和太白金星必然有一人知道一二详情,慑于祖师余威,所以孙悟空一开始才糊里糊涂避免了一般妖精遭诛的厄运。
降魔之前,如来也许也是少许的知情者,所以降服孙悟空前才有了那句对话:“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暗示知道他的底细,并在卖其师门人情。
至于后来没有赶尽杀绝并给予一条生路,除如来自身利益考虑之外,一切都是背景。
孙悟空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
只不过,事情的点火索——四灵兽,最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知是大战之中陨落还是早早落跑,也许,是被祖师召回山门,不知迎接它们的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话说祖师的朋友与敌人
混沌无义战。
一场源自上古的恩怨。
这里我们不讨论谁对谁错,我们只探索,祖师的敌人是谁?
另祖师也忌惮的对手会是怎样的存在?三清还是那传说中的开天第一人鸿钧道祖?
鸿钧道祖是无可匹敌的,或许三清可能性较大。
后来的取经路上,孙悟空不分来由的将三清塑像丢尽了茅厕,也许是忽然意识到了什么,比如,顿悟了祖师为什么隐匿经年——他的强敌——就是这些高高在上的神灵。
有人说老君对孙悟空不薄。
闹天宫被擒时,老君曾经暗助孙悟空修炼仙体,明里暗里有过不少帮助,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可能暗里与祖师有一点不可言说的交情,或者说钦佩,再或者是歉疚,所以对于祖师的传人,特意网开一面。
这样的小鱼,在他们那些大能的眼里,是翻不出什么大浪的。
就像有人说的,我的朋友,就是我最尊敬的敌人。
也许,只是立场不同,不然,他们就是最好的朋友。
天上地下,貌似也只有他够格了!
还原远古的那一场神魔大战:诸神黄昏
综上,某些事情貌似有些轮廓了。
请允许我冒昧猜测一下。
时间:混沌前后,封神大战之前。
地点:人间(为什么战火殃及的总是这里)
人物:诸神两大集团,三清为代表的天庭,菩提所在的神秘势力
事件:花果山之战
经过:
当时的昆仑,已经归属西王母,天下至宝,也许只有花果山上的一些争夺尘埃未定。
那时的蟠桃树,生根在花果山。
天庭垂涎已久,轮番大战,四海八荒,诸神陨落,惨烈空前。
占据优势的天庭最终惨胜,只不过经此一役花果山生灵涂炭,大神共工更是在大战中一头撞歪不周山,天崩地裂。
人间眼见无一净土。
天庭随即将战利品蟠桃树全部用大神通挪山倒海强搬至天庭,专人看守,名曰蟠桃园,此后并以蟠桃为名,一年一度群仙大会分享战果。
女娲大神施展神通采石补天,三界复归安宁。
无数年后,花果山福地复萌,仙草生灵元气恢复,只不过再华美的外表,也掩盖不住埋葬了无数仙家的事实,也后生的桃树,再无蟠桃——作为不祥之地,再无仙人进驻。
花果山大战,诸神陨落,昊天上帝尊位,天庭重建急需人手,于是封神大战拉开序幕。
但是天庭对于曾经敌人的清剿从未停息。
当然,菩提祖师这样的存在,也只有三清这样的大神才有资格和能力压制。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菩提祖师隐遁花果山水帘洞不知年月。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消息走漏,祖师不得不另寻栖息之地,于是花果山水帘洞就一直空置。
又过了无数年,很多事大家渐渐遗忘也渐渐搁浅,但是有一天,当年女娲大神补天遗漏的一颗天石忽然有一天孕育出一石猴,让很多记忆开始苏醒。
西方的某地,”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
谁也没有留意,那十字神韵,与“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何其神似。
道观镇元大仙礼敬“天地”却隐去“君师”有何隐情?
地仙之祖源自那一支那一脉?为什么千方百计的要和孙悟空扯上关系?
当年花果山的至宝除了蟠桃还有什么?
五庄观镇馆之宝人参果树根源在哪?功效为何与蟠桃极其相近?
是不是,这,才是花果山隐匿的真正至宝?
至于天庭任命孙悟空看管蟠桃园,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为什么灵台方寸山的后山种有一片桃树——是不是菩提祖师曾尝试过用残留的蟠桃种子复生蟠桃?
可惜失败了......
遥想当年,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
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
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
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
那山,便唤作烂桃山。
有人尝试猜测祖师的本名是什么,也许是李飞,也许是黄文明,世事奇妙,总是超乎想象,又在情理之中——万千姓名,总有一个。
只不过那又是另外一个命题了,今天很累了,改天再谈。
祖师的言行,总让人看不透,祖师的一生,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如水帘洞一般神秘,不可测。
也许有一天,力量积蓄完毕,时机成熟,他会爆出天大的变动。
那肯定又是一个举天瞩目、惊天动地的故事。
却不是我们所能揣测。
如何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
那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秦始皇和汉武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又伟大的皇帝,他们功炳千秋,若要分个伯仲,到底谁更厉害呢?
从相似点来看,首先值得肯定的就是他们都是罕见的雄主,在中国古代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秦始皇开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序幕,而汉武帝也是将整个大汉带到了巅峰状态,使得从此以后汉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名称。然后从经历性格上来说他们在早期登基的时候都不曾手握大权,都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铲除了政治上的敌人,才手掌大权的,因此养成了暴躁,果断,崇尚武力的性格,同时非常信任武力,经常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去征服一切想要征服的东西。而且都完成了大一统的局面,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等举措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都保证了国家内部意识形态的一致性。而且两人都是一样的喜欢发动战争,刚愎自用,滥用民力,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动乱。
从不同点来说,其实最根本的就是两人死亡过程的差距,汉武帝是安然去世的,所有准备也都安排好了,活的时间也要比秦始皇长很多,所以他有不少的时间来弥补自己因为常年战争引发的矛盾,可以为后来的皇帝即位打下基础,而秦始皇却是突然的离世,因此他的人生是戛然而止的,谁也说不准如果他没死以后会怎么样,或许也会幡然醒悟、爱民如子,或许依旧暴力血腥,而且秦始皇的突然离世也让后来的秦朝陷入到分崩离析的程度。
嬴政爱法治(法家),刘彻爱仁治(儒家)
当是小农经济全是农民,要是不爱人就不得民心,不得民心只有灭亡。
嬴政有很好的目标远大的志向,但*之过急违背生产力和时代的发展;刘彻则更好一点。
至于两人的成就都很大,很难分出高低;但最后汉武帝成功了而始皇帝没有。
总的来说两人都是勤政的好皇帝,对于历史来说,是要功大于过的,是真正有资格被称为千古一帝的英明雄主。
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四个共同嗜好
一、
秦始皇无疑是一个血性汉子,凭着他与生俱来的血性与刚烈,凭着他的一股霸王气概,面对征伐便热血沸腾、激情四射,最终扫灭六国,完成了一统中国的盖世伟业。
汉武帝痛打匈奴在西汉初期,从高祖刘邦到景帝刘启,针对北方匈奴肆无忌惮的扰边掠夺,一味采取所谓的“和亲”国策,拿女人换取短暂的和平。
面对这大汉朝男人们的奇耻大辱,充满血性阳刚之气的汉武帝刘彻,举全国之力对匈奴进行全面征伐,穷追猛打,直打得匈奴人龟缩漠北,刘彻还是不罢手,千里奔袭漠北围歼之,从而一雪耻辱。
二、
自古英雄爱美人!征服马背、征服女人的胸脯,似乎是秦皇汉武共同的激情。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得配美女,在秦扫灭六国时,即将各国美女都掳掠置于所建宫殿。大秦后宫宫女总数逾万人。秦始皇归天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始皇帝的女人岂容他人分享!
汉武帝刘彻则坦言:“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女人”。
刘彻不惜财力兴建明光宫,专门征集年龄在15至20岁之间的美少女进宫供自己驱使,这些女子直到年满三十、容顏渐衰时才准许出宫另嫁他人。刘彻还专门筛选出体态妍丽、容貌出众的后宫佳丽二百人,伴随他到全国各地出巡,一路上与他同坐一车的便是其中十六名美艳绝伦的青春少女。
据史载,汉武帝时期后宫人数最多时达一万八千余人。
三、
汉武帝似乎更讲究出巡时的排场,元前110年的第四次出巡,刘彻率文武百官及十二位将军、十八万铁骑,历经上郡、西河郡、五原郡,穿越长城,登单于台,西抵朔方郡,直达河套最北。同年又开始第五次出巡,东至东海,再北上泰山封禅,又向北到达碣石。
刘彻行程最远的一次出巡,是元前106年,直奔南方长江边,登今潜山天柱山,再坐船沿长江东下,最后登泰山封禅。元前89年,刘彻最后一次出巡时,已是68岁高龄。
四、
秦皇汉武频繁出巡的意图,除部分政治因素外,主要是为寻仙求长生不老,梦想着永居皇位。
在方士的蒙骗下,他们总以为浩瀚的大海上有仙山,山上有仙人,吃了仙人的一死仙药,可以长生不死。于是,便不惜代价派人四处求仙,而且自己也一次次到海边寻觅,期待遇见仙人,找到仙药。
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出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耗费掉巨大的财力与人力。
汉武帝50岁时亲自从琅琊入海,去寻找神山与神仙,因海风太大,不得不停止航行。他们都是千古一帝,他们
为什么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腾云术就基本上无人能敌了?
孙悟空学的是道家的本事,七十二般变化就是七十二地煞,十万八千里筋斗云,就是三十六天罡。被佛祖收服前,与猴头交手的道家神仙,没有哪个会天罡地煞全套武功,即便是二郎神杨戬,比孙悟空多一般变化,却不会十万八千里筋斗云。因而,天兵天将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击败孙悟空。
但是,如来佛祖为何就能收服孙猴子呢?莫非佛老也会道家天罡地煞的本事,甚至还十倍乃至百倍的强大?
孙悟空的本事是跟谁学的美猴王从东胜神洲来到西牛贺洲寻仙访道,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老祖为师,学了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也就是说,孙悟空的本事是跟菩提老祖学的,但凡读过《西游记》的读者都知道这件事,算不得什么疑问。但是,这个菩提老祖又是谁,他为何有这么大的本事呢?
菩提老祖身居西牛贺洲,就在佛祖如来的地盘中,眼皮子底下有这样一个高人,佛老怎么就不知道呢?菩提老祖不但就住在西牛贺洲,而且,“灵台方寸山”其实就是灵山,灵山有个三星洞,竟然能瞒过佛法广大的如来佛祖?
其实,“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说的是佛老的“心”。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回目就暗点了这个玄机,孙悟空的出世是灵山之根,是佛老修持“心性”。因此,孙悟空的师父就是如来佛祖,是佛祖“心性”幻化出来的大徒弟。
《西游记》从天地未开之时写起,其实讲的是“老子化胡为佛”这么回事。老子出函谷,以道法教化胡人,胡人便创立了佛教。故而,佛祖自然就会道家天罡地煞的本事了。
那么,为何说菩提老祖就是如来佛祖呢?
菩提老祖是“大觉金仙”《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宣和元年(1119年),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自东汉明帝“西天取经”,佛法东渐之后,一直存在佛道之争,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灭佛运动是“三武一宗”。但是,“三武一宗”灭佛,手段都不及宋徽宗。道君皇帝迷信道教,以道教教化佛教,把佛教并入道教,包括如来佛在内的佛都纳入道教神仙系列,改封为“大觉金仙”,佛以下的罗汉金刚等都是道家的“仙人”,四大菩萨则是“大士”。观音菩萨称“观音大士”,出处就在这里。
因为宋徽宗的“革佛诏”只执行了一年,对佛教的冲击并不如“三武一宗”那般强烈,所以,这段历史也就鲜为人知了。
《西游记》中,多次提到老子“化胡为佛”,很多读者误以为是老子化身佛祖。其实,这一说讲的是老子出函谷教化西域胡人,胡人于是创立了佛教。宋徽宗革佛,其本质就是“化胡为佛”的翻版,道教高于佛教,佛教要并入道教。
因而,如来佛祖在《西游记》中出场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大觉金仙”。这一笔,其实也紧扣了开篇立意。
孙悟空兼具佛道两家本领却说美猴王来到西牛贺洲,遇到了一个樵夫,这个樵夫其实也是佛老的化身。佛老告诉美猴王,这里住着一个神仙,每日讲《黄庭经》。按照樵夫的指引,猴子来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等于是走进了佛老的心。
见到菩提老祖时,书中写道:“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这两句直接点明了菩提老祖的身份,他就是西方菩提树下成佛的西方妙相,是菩提教门的祖师爷。
《宋史》中所指的佛,在《西游记》中就具象为如来佛祖,就是“革佛诏”中被宋徽宗降为大觉金仙的“佛”。因为被宋徽宗所谪贬,因而,书中说是“大觉金仙没垢姿”,其真身却是“西方妙相祖菩提”。
有读者朋友质疑,《西游记》写的是唐朝的事,如何扯上了《宋史》?其实,《西游记》是以唐朝陈玄奘取经为题材,暗藏的却是明朝的事。世德堂本《西游记》以邵雍《清夜吟》诗,把一百回划分为二十卷。邵康节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第一至第五回是“月”字卷,然后,分别是“到”字卷、“天”字卷、“心”字卷……等等。“斜月三星洞”,其中寓意恐怕还真的是“少人知”。
《西游记》之后的《封神演义》写的是西周开国,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其中,也有一位“大觉金仙”。这位“大觉金仙”是准提道人,第六十一回“殷洪绝命太极图”出场时,以一首诗自我介绍: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大觉金仙”的唯一出处,就是《宋史·徽宗本纪》。所以,无论《西游记》还是《封神演义》都以“大觉金仙”为佛祖,也就是“西方妙相祖菩提”。
这两部著作虽然都讲的是“老子化胡为佛”,但却更真实地描述了“佛道合一”的宗教现实。菩提老祖,也就是如来佛祖既通晓道家本事,又觉悟佛门玄机,孙悟空跟随这样的师父学本事,一般的道家神仙当然就奈何不得他了。
老子打得过孙悟空吗既然是“老子化胡为佛”,那么,在《西游记》中,道法一定是高于佛法的。书中写道,佛祖以心魔大闹天宫,诸神无奈,便派观音菩萨前往天庭示威。当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天兵天将围住孙悟空也不能制服时,观音便要出手,以杨柳枝净瓶砸孙悟空,助二郎神建功。
佛门如此藐视天庭,老子实在看不下去,便讥讽观音的瓷瓶也奈何不了猴头。观音不服,问老子有何兵器。老子拿出金刚琢,警告观世音道:“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老子的意思是,你等打上天庭,别忘了老祖在此,就凭这金刚琢也得再化你们一次。
观世音果然不敢做声,老子一举击倒孙悟空,众神将活捉了猴头。
这只金刚琢后来再显神威,青牛下界,以金刚琢打得佛道两家大神晕头转向。佛祖知道是老子在为难取经人,但却不敢对孙悟空明说,暗中叮嘱金刚,给孙悟空透露青牛的来历。孙猴子请出老君,老君亲自下界,青牛却不服,要以金刚琢打主人。
青牛不是不服老君,而是看不得佛家打上天庭,佛祖要把佛法送到东土大唐,与道家分庭抗礼。青牛眼界哪里及得老君?老君既然能出函谷化胡为佛,又何尝不能再化一次,达到“佛道合一”的境界呢?
《西游记》开篇,以邵雍《皇极经世书》为据,立意道在佛先,其义在于任何外来宗教都将被本土文化所同化,必定得接受“改造”而自觉融入。
所以,孙悟空即便是佛祖心魔所幻化,又学了道家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本领,但只要有老子在,就达不到无敌的境界。取经路上的种种磨难,道家诸神多次出手相助,没有道家的包容和援手,恐怕佛祖很难实现佛法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