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侍从官],死后为何还被千古传诵
[破碎的侍从官],死后为何还被千古传诵?
胡吃海喝、混了三年宰相的曹参为啥被人称赞?不乱作为,就是有为。
用今天的职场作类比会更直观:假设咱们身在一个刚从大动荡中平稳下来、正步入正轨的企业,某天迎来了新一任职业经理人。你是希望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加折腾,还是更愿意他继续稳定局面、带领众人和气生财?
相信正常人都会选择第二种;而这也是曹参担任宰相时的定位。
在不同时期,同一个组织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完全相同,对于体系内的人员要求也随之变化。一个优秀的从业者,总能与时俱进、找清楚自己的定位,并且在岗位上最大化展现自己的价值。在《史记》中,曹参之所以能与萧何、张良、陈平、周勃共同跻身世家之列,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能力。
秦末大起义爆发前,曹参和萧何一样,都是沛县的公务人员。他的职务是狱掾,通俗点理解就是管监狱的。这一职务看似不起眼,但在那个时期连续出了好几位大人物:除了曹参,还有后来被项羽封为塞王的司马欣。
在当时,曹参的职务比刘邦高,名声也不小:“居县为豪吏矣”,是沛县有头有脸的著名官员,可见在他这一岗位上表现得很不错。
刘邦带领沛县老乡们起事后,当时各路诸侯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秦朝统治、在乱世中谋求生存发展,此时急需的人才主要有两种:运筹帷幄的谋臣、征战沙场的将领。监狱管理人员出身的曹参,很快找准定位、及时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一位威名赫赫的将领:
在进入关中之前,曹参跟随刘邦四处征战,爵位经历了中涓、七大夫、五大夫、建成君,杀进关中后,被封为建成侯,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位居列侯,履历让人佩服。
楚汉相争期间,曹参被封将军,担纲主力参与平定三秦;公元前205年起,他跟随韩信征伐魏、赵、齐等地,击败龙且率领的楚军,同时还消灭了原齐国王室的多名田氏勋贵。 垓下之战期间,他留守齐地,“平齐未服者”。
公元前201年,刘邦重新分封列侯。曹参的战功被整理如下:“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因此,群臣都认为他的功劳应名列第一。但出于制衡军功集团的考虑,刘邦把留守关中负责政务的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则排第二,被封平阳侯、食邑1万多户。
总而言之,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身经百战的曹参逐渐成长为沛县元老中的头号将领;更重要的是,在韩信独领一军后,曹参几乎一直如影随形,成功的帮助刘邦把这支军队牢牢掌控在手中,这就是刘邦能够多次畅通无阻进入韩信军营夺取兵权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曹参并不是碌碌无为的庸才,而是学习能力极强的宝贵人才。
而在治天下的阶段到来后,刘邦团队的主要任务随之变化。当时西汉王朝对内面临着两大任务: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正常发展,平衡皇权与相权、维持政权稳定。而曹参作为核心元老,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但他的对策很简单,总结起来只有两个词:清静无为、萧规曹随。
在史学界看来,直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王朝一直采取的是无为而治的方针,而根据史料记载来看,首个明确运用这一治国哲学就是曹参。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曹参在齐地采取清静无为之术,好像是事出偶然。
起初,曹参担任齐国的相国,辅佐刘邦的长子刘肥,但他俩都没什么治国理政的经验。鉴于齐地向来是儒学的热土,于是曹参“尽召长老诸生”,召集了一百多位齐地儒生,向他们请教治国方略。
但很遗憾,那时的儒生们擅长的事打嘴炮,对于怎么治国也没什么主意,他们众说纷纭、意见形形色色,曹参差点被他们搅晕了脑袋:“参未知所定”。
正在头疼时,有人说胶西盖公有治国大才,于是曹参花大价钱请来这位高人。对方认为“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从此曹参决定采用道家的黄老之术治理齐国,并且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但实际上,这一选择背后有着现实的考虑。
从《史记·吕太后本纪》我们可以发现,在曹参担任齐相的同年,齐王刘肥入朝时,差点被吕后用毒酒毒死;其后他听从内史的建议,以“为鲁元公主提供汤沐邑”为名,把辖区内的城阳郡献给朝廷,这才安然返回了齐地。
但这并不代表着刘肥从此就高枕无忧了。首先,他是刘邦的长子,但不是吕后所生,理论上仍会威胁汉惠帝的帝位;其次,他的封地齐国向来以“有钱”闻名,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富甲天下。两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想要吕后彻底放松对齐地的警惕谈何容易。
如果刘肥遭殃,作为齐相、功臣的曹参,自然也没有好果子吃。因此,当时听了那些儒生的话后他看似“未知所定”,实际上应该是不满意才对,儒家的治国理念带有积极入世的色彩,显然会刺激到吕后;只有采用清静无为之策,才能维持中央与藩国的关系、保住曹参本人的地位和性命。
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原本征战沙场的军事家曹参,摇身一变成了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政治家;终其一生,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处理君臣关系,他都遵循了这一理念。
萧何死后,曹参入朝接班,也开始了自己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的全新阶段。他的主要思路就是我们熟知的“萧规曹随”。
对于怎么处理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当初的萧何树立了正确的榜样,并且因此得到了吕后的认可。那么,曹参的最好办法,就是延续萧何的所有做法,“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首先,古往今来所有政治家/领导最反感的,莫过于被人认为自己无能、只会捡前任的现成;于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感,几乎都会“新官上任三把火”,既展现能力、又能扶植嫡系;而曹参一反常态,丝毫不忌讳沿用曾经的对手萧何的所有政策,给人造成一种自己没有野心、能力平庸的印象;
其次,作为军功集团的头儿,曹参用碌碌无为、照搬旧政向吕后等人表明,自己这些老伙计并没有扩大利益、改变权利分配的图谋,而是坚决围绕在以吕后、惠帝为首的皇室周围,为实现汉朝廷事业的蒸蒸日上而共同努力。
因此,当汉惠帝埋怨曹参不干活、试图通过曹窋(曹参之子)表达不满时,曹参会痛打儿子200大板;面对汉惠帝的进一步追问,曹参甚至搬出了刘邦和萧何,以惠帝和自己不如这两位前辈为由,成功掐断了对方破坏现有稳定格局的苗头。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既是西汉初年的客观需要,也是曹参等功勋集团明哲保身的聪明选择。在这个过程中,皇权与以相权为代表的的“臣权”达成了暂时的平衡共存,百姓也得到了难得的恢复机会。
因此,虽然曹参在相位上“混”了三年、天天喝酒,但在他死后,民间对他的歌颂不绝于耳:“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不瞎折腾,不搏出位,这样的政治家\领导者,古往今来都很难得。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
秦始皇能够统一全国,秦孝公功不可没。
我们念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贾谊的政论散文叫《过秦论》,上篇的开篇即讲到: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孝公时,君臣上下已有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一统天下的野心。秦孝公即位之时即颁布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是时,卫国人商鞅听到这一消息后,即投奔秦国。秦孝公适时采纳商鞅建议,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快速提升,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秦孝公的作用之大,还需要通过前后对比来进行判断。在秦孝公之前,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一辈子都在战争中度过,为秦国留下了“积贫积弱”的问题,当时的内外环境都非常不理想:
外部:诸侯林立,秦国与魏国和楚国接壤,魏国曾大败秦国。秦因地处西北,诸侯列出都把秦国当做蛮夷之邦,不与秦国会盟,即意味着任何一国都可攻打秦国,任何一国都不会驰援秦国。
内部:连年的征战,致使百姓生活极为贫困,军队连年战争却多无功,战士缺乏为国而战的动力。国内保守派把持朝政,国君权力受到极大的制约。
以这样的一种状况,想要统一六国,那是痴人说梦。
但是,到了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秦国于公元前358年在西山击败韩国;
公元前357年,楚国与秦国联姻;
公元前355年,秦魏两国会盟于杜平,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国会盟的局面终于结束了。
公元前348年,韩国前来求和;
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
这一切的改变都在秦孝公时完成的。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秦孝公死后,其子孙等均沿袭秦孝公时期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到始皇帝的时候,要做的就是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然后用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
因此,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秦孝公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秦孝公时期的变革,就没有后来的嬴政的一统天下。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我是真得不错,一位喜欢历史做点原创,分享点有感触东西的小编!
有没有什么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有很多,我们熟知的有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祝,牛郎……
这些爱情故事,我们从小都听过了。
今天我来讲一个外国的爱情故事,请自备纸巾。
在一个帝国的国都里,住着一个默默无名的裁缝,他的名字叫阿缪尔。
他会在每一个清晨,当阳光洒满每一个街道的时候,穿越都市中心的扯斯曼广场,透过一些微薄的雾气,在自己简陋而渺小的裁缝铺里仰望着街道对面豪华大宅里的那个靓丽的倩影。那个美丽的富家小姐海伦,在她每天清醒过来后带着惺松半睁半闭的眼睛,打开在大宅里最上面的房间的窗户,感受每一寸洒到脸上的阳光。
劳伦的家世很好,属于帝国的上层贵族阶级。而阿缪尔只是个贫穷的小裁缝,自从十岁接替了重病父亲的手艺做起了裁缝之后,都需要靠着帮助别人缝补衣物维持着基本的生活。一个是天空上高高飞翔的天鹅,一个是在日益仰望中被天鹅的美丽打动的下层的贫穷人。
他们生活在各自不同的世界里,男孩的天空很小,梦想却很大,他总是期望着,有一天他要做出全世界最美丽的衣服,有着天鹅的绒毛,有着各种各样璀璨夺目的宝石,有着最上层薄纱的质地,有着最精致的手艺,就连太阳照射在上面。
也会透露出五彩的光芒,就连这个世界的所有动物也会聚集在这件衣服下,瞻仰着她的风采,就连大气中的最神秘精灵也会因此现身,纷纷给这件衣服赋予祝福的加持。
他要亲手把自己做出来的这件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送给对面最美丽的女神,他会用这件衣服表明自己这么多年来所有爱意。所以男孩的手艺不断地在进步着。
直到整个城市都知道在这条通往彻斯曼皇家广场的大街上面,有着一家很小但名气却很大的裁缝。
凡是经过他手制作出来的衣服,纹路含而不露,裁剪恰到好处,就连最旧最破的衣服送去给他修补,最后拿回来都能像刚买的那么新,仿佛你就是交给他块破布,他都能将其变成一件华丽的礼服。
于是这个不过二十岁的年轻裁缝,被赋予了“魔法裁缝”的美称。
对面的劳伦也在一天一天的成长着。从最初的小女孩,逐渐成熟到有着曼妙的曲线,绝美脸庞的姑娘。她的美丽,她的聪慧,可以被任何见过她的人所赞扬,可以被这个国家任何角落的是人所传诵。
骑士的家族里面,出了个美丽女儿海伦的传言流传到了帝都宫殿里王子的耳朵里面。为了证实传言的真伪,王子亲自微服私访,见证的劳伦的美丽与聪慧。
于是求他父亲也就国王,下出昭言要将海伦取回皇宫,成为他的新娘。
就像是所有童话故事里面讲述的一样,公主永远是要嫁给王子的。想白马王子那样。
消息传来,骑士家族顿时沸腾了。柯德的骑士家族已经因为骄奢淫逸的生活,逐渐地变为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而眼看着这个贵族将要在整个国家的贵族名单上除名时,劳伦出现了,她将要嫁给王子,成为王妃。这个消息对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来说无异于中了五亿元足以支撑起整个家族巨大开销的彩票。
整个城市也沸腾了,人们都为自己的王子有了王妃而高兴,更让他们启激动的是,王子的婚礼将同城欢庆。
而那天,世纪广场街道的裁缝铺大门紧闭,店铺里黑暗的地方,一个男子蜷缩着腿孤独的缩进角落。窗户外面的背景是漫天的星光,灿烂耀眼,但倒映在他脸上的,满脸泪痕。
因为要赶制出出嫁的礼服和婚纱,于是柯德骑士家族找到了城市里面最好的裁缝——“魔法裁缝”阿缪尔。
就这样,裁缝被请进了那栋以前梦寐以求的豪华大宅,里面摆放着一桌子由皇宫提供的最奢侈的材料,蓝色的天鹅绒羽毛,东方的优质丝绸,璀亮得大如鹅卵石的宝石。
一切一切,所有制造衣服的材料都已齐全,阿尔塞斯要做成这个世界最美丽衣裳的梦想也将因为面前的这些足够的材料而成为现实。只是,他送给劳伦的,是他要亲手做成的嫁衣,而新郎去不是他自己。他猜着了经过,却猜错了结局。
他忍着巨大的悲痛,终于还是动手了。他要做出的衣服,要让所有人看到都会自惭形秽的低下头。他要让劳伦在出嫁那天,穿着这件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走在红地毯上面,骄傲的就像天使一样。
他的理想在最后制作这件衣服的时候绽放这无穷的光芒,他每一个细节都接近完美,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暇,力求把这件衣服的品质,打造到凡间不可能再出现的地步。
在婚礼举行的前几天,她的“劳伦之衣”终于完成,每个人看见这件衣服的时候,都会感觉到衣服上面散发出来的那种朦胧的光芒,那种抒写着祝福和美好透露出来传递到每个人心灵里面的光芒,使得任何见过她的人泪流满面。
于是当劳伦穿上衣服走向婚礼的那天,使得整个围观的人潮都惊讶于海伦的美丽,那种就连星辰和阳光都遮挡住了的美丽,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内心。
劳伦成为了美丽的新娘,“魔法裁缝”却因为制作“海伦之衣”耗费了全部精力,于是在婚礼结束的当天就生病了,并且病的很重……
这个故事是我在学校几年级看到的,如今也忘了。不过当时给我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看到这里了,说明你是一个会受感动的人。
李白的仕途怎么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当时李白四十二岁,第一次受玄宗皇帝召见,被封为翰林学士,却处处遭人排挤。李白毅然辞官而去,写下这句骨气满满的诗句,却只是其一时之气,毕竟,他的大半生都在为仕途游走奔波,无奈的是,终其一生也没能展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下面来看看,李白的仕途之旅。
1 李白为何不能考科举
李白一生没有走科举这条路,有人说是他不屑于科举,他要的是像姜子牙那样被人请回去拜相,但可是在幅员辽阔人才济济的太平盛唐啊,这种想法还是过于天真了。
实际情况呢是他不配,他连资格都没有!
为什么他没有资格考科举呢,先要说说他的身世。
李白的身世之谜,是一个争论了一千多年的话题,主流的说法有四种:
一是史书《新唐书》、李白族叔李阳冰给李白作品作序的《草堂集序》等古籍所载,他的祖上在隋炀帝时期因罪流放西域,后逃回蜀地,李白出生在蜀地。
二是李白自称的陇西成纪人。
三是郭沫若考证出的,李白祖上因罪流放碎叶城,地处今吉尔吉斯斯坦,李白出生在碎叶城,五岁时他随家人迁到今四川省江油市定居。
四是台湾学者推论的,李白是李太子建成玄孙。
私以为第一种身世可能性比较大,多部古籍均有记载,相互印证。
而第二种说法,作为当事人李白自己的说法本应尊重,但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尔有提及,也往往只提远祖,对于祖上三代,常常是闪烁其辞,故布疑阵。从这点上看出,李白关于自己身世的话也靠不住。
而出生于碎叶城的说法,和第一种说法相差不大,无非是出生地的区别。
至于第四种说法,还只是推论,证据太少,可信度就更低了。
总结来看,无论他出生在陇西还是蜀地,都逃脱不了祖上因罪流放西域的事实,这种身份当然不会有户籍。
参加礼部考试前需要先参加各州的贡举,当时州里推举李白去参加考试 ,而李白没有答应。
哪怕是地方性的考试——贡举,都需要怀牒自陈,带上证明家世的户籍文件,接受身份查验。我相信在那个凡有才之人都想出头的时代,没有人能拒绝科举考试,但李白却没有走这条笔直的道路,只怕其中蹊跷当如所言。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纵使才华过人,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出生。
2 李白的仕途生涯
李白早年便开始隐居,年纪轻轻,却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喜好剑术,有侠士之风。谁让他家有钱呢,毕竟父亲是富商,他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仗义疏财才是他的性格,无怪他要写: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得来。
二十四岁时,李白决定出去闯荡江湖,又或许是去寻找属于他的仕途道路。
三十岁那年初夏,李白第一次来到群星闪耀的长安,谒见了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在张垍的安排下住进了玉真公主(唐玄宗御妹)的终南山别馆。 在这里,李白拼命写诗,想让人把自己介绍给那些王公大臣,从夏到秋,自秋至冬,等来了却是无人问津的寒冬。
李白一怒之下离开长安,重新出游。
但再美的风景也无法平复他那颗躁动的心。
随后几年他写了《明堂赋》、《大猎赋》,献给皇帝,明明白白直书自己的政治抱负。
也许是李白的运气终于来了,他经人介绍向玉真公主献了诗,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并在紫极宫中遇见了年过八十的贺知章,贺知章初见李白,看过李白的《蜀道难》等诗作,直夸:
此天上谪仙人也。
四十二岁这年,终于守得云开,日出在眼前。有了玉真公主的引荐,加上贺知章的吹捧,李白终于等来人生最闪耀的时刻,即将得到皇帝的召见。
君不见李白仰天大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被召见于金銮殿,玄宗皇帝赐他美食,并亲自为他调羹汤,讨论当世之事,并答应让李白到翰林院工作。
那些天他开心地在酒肆与酒鬼们喝酒,经常烂醉如泥。
有一天玄宗新得了曲子,想要李白来写乐府新词,李白被召入的时候,已经醉得站不起身了,左右之人用水往李白脸上泼,让李白拿起笔来写。眨眼功夫,李白已援笔成文,文章华丽又有内涵,玄宗是越来越喜欢他了。
酒后误事终于应验,有次李白醉在殿上,竟然让皇帝的宠臣高力士为之脱靴,由此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只得辞官而去。
可惜李白这翰林学士还不到两年,屁股还没坐热, 就这么再也不见了。
此后李白继续游历,先后结识了杜甫、王昌龄、高适等好友,人生得知己两三足矣。
李白五十五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都说乱世出英雄,李白也深谙此理,于是他去永王李璘那做了江淮兵马都督从事,看来李白从来没有忘记仕途这条路。
可惜永王最终成了皇家争权的牺牲品,李白也因此成了逆贼,流放夜郎。
在李白被流放的第三年,朝廷大赦天下,死罪改流放,流放以下赦免,李白终于得以生还,此时他已经五十九了。
在生命最后几年,李白终于放下一切,继续游历,六十一岁那年因病投奔了当涂族叔李冰阳,次年病逝,让这蹉跎的一生终于归于安宁。
绝笔: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意是:
大鹏展翅高飞,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翅膀摧折,无力翱翔。
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东游到扶桑挂住了我的左袖。
后人得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传。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也不会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了。
李白临终前还在以大鹏自比,感叹一生壮志未酬,表达出对自己不能才尽其用的惋惜。
看过李白蹉跎的一生,他的仕途因为不能考科举,竟然一直被困在干谒上,直到他42岁时才由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引荐,见到当朝皇帝,最终谋得一官半职。
而后又选错了主子投靠永王,结果因为永王的谋反成了政治犯。
3 不以成败论英雄
不管李白身世几何,仕途多么坎坷,他永远在为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努力。
每个人都需要经历各自的苦难,或许,官场的磨难才造就了李白文学上的成就!
任谁都无法动摇其诗坛的地位,“诗仙”便是后人对他完全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