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三缺一序列号,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是黄药师的武功最弱?

2023-11-20 00:20:04 68阅读

明星三缺一序列号,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是黄药师的武功最弱?

射雕五绝,是整个金庸小说中人物特点和形象刻画非常生动的几个人。作为射雕英雄传众多英雄谱中,可以称得上是画龙点睛的几个关键人物。有了他们,郭靖的性格和形象才更加饱满。

明星三缺一序列号,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是黄药师的武功最弱?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经常想这里一下出来5个江湖顶尖高手,到底谁是最厉害的?还有谁是最差的?

因为这几人,除了黄药师之外,都有过人生低谷,武功或功力全废的时期,所以,这些人物的特殊时期,就忽略不计。

如果一定要对比孰强孰弱,我觉得可以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次华山论剑时期。射雕英雄传中,虽然没有大篇幅的非常详细的描述,但有些片段可以得知,他们当中最厉害的是王重阳,其他四人都差不多。而且王重阳和其他四人的没有绝对的差异,所以他们才相互比了七天七夜。所以这个时期,其他四人都差不多,不能说黄药师武功最差。因为高手比武,稍有闪失或者实力稍有差距,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去,被其他人日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威胁,所以不会对此人特别忌惮。但从第一次华山论剑之后,整个小说中,除了已经死去的王重阳,其他人都对黄药师比较忌惮,就可以大概得知黄药师不是最差的。

第二阶段,到射雕英雄传结束的时期。这个时候,就比较有意思了。毕竟没有像第一次华山论剑一样,真刀真枪地比试,所以无法直接判断。那就只好通过一些细节的补证,可以对比一下。

抛开个人的人品、性格、特质等因素,只考虑武功,有一本书是关键。这本书就是九阴真经。九阴真经,按照书中的描述,可以分上下两册。上册为内功基础,下册为武功招式。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可以让武功稀松平常的人,通过苦练,很短时间内可以有质的飞越,也可以让内功尽失的高手,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功力。所以,黄药师、欧阳锋等人,都为夺得这本书费尽心机。

重归话题,上面也讲过,因为大家武功相差不大,即使是王重阳,也只是和其他人稍稍高一筹,所以没有学会九阴真经之前,大家的实力是都在同一起跑线的。

这样对比就比较简单,也可以算是一目了然了。

1、 中神通王重阳,夺九阴真经的初衷是不想让天下的英雄豪杰自相残杀,所以他得到之后,就根本没有练。之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所以,王重阳的武功基本停留在第一次华山论剑的水平。

2、 西毒欧阳锋,他对武学的痴迷程度,应该来讲是最为疯狂的。对九阴真经,也可以算是痴迷到极点。但老天不公,九阴真经始终围绕在他的身边,就是让他看得到得不到。最后,好不容易得到了,也练成了,可是还是个假的,内容虽然不是杜撰,但上下、左右、前后颠倒。这也导致其人走火入魔,陷入疯癫状态。虽然他练的是假的九阴真经,但也算是根据真的九阴真经编造出来的,黄蓉就算再聪明,也不可能胡编乱造,且能骗得过老奸巨猾的欧阳锋,所以欧阳锋所学成的九阴真经,其实有九阴真经真实内容的线索和脉络。于是他的武功,到射雕英雄传结束时期,比起第一次华山论剑已经有了天壤地别的变化。所以,到第二次华山论剑的时候,北丐和东邪有点打不过此人了。

3、 北丐洪七公,此人一生豪气、正直,虽然中途曾经被暗算,但为了帮助其恢复功力,郭靖就把九阴真经中的内功心法教给了北丐。因此,北丐也慢慢恢复了功力。到神雕侠侣时期,还和西毒一起双双历尽而亡。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洪七公练了九阴真经中的部分内容,还和练了假内容的欧阳锋,起码打了个平手。可见,洪七公的武功也是有了很大的提升。

4、 南帝段智兴,南帝本来也渐渐潜心修佛,少问江湖。对九阴真经虽然曾经渴望过,但发生了瑛姑事件之后,渐渐少了争夺之心,化名一灯大师。本来没有任何需求,可是偏偏九阴真经就自己送上了门。因为郭靖送黄蓉到一灯大师疗伤,无意中九阴真经就真的出现在一灯大师的眼前。书中也有描述,郭靖因为愚笨,对九阴真经中的内容不是很明白,所以在黄蓉疗伤期间,在一灯大师的教导下,最终明白了全书的内容。甚至是那些梵文写成的内容都已经有了解。如果郭靖都明白,那么等同于教导他的一灯大师也了解了全书的内容,且还是一字不差的通晓全文。如果一灯大师,仍有雄心,苦练其内容,估计天下没有对手。

5、 东邪黄药师,黄药师对九阴真经的痴迷程度,不亚于西毒,为此他还垫上爱妻的性命。对九阴真经是又爱又恨。如果真心想学,他也不是没有机会。女儿和女婿都知道全书的内容,取来何其困难。他和一灯大师有些相似,如果仍有第一次华山论剑时候的好胜之心,估计只有一灯大师才是其对手。

综上所述,人是有变化的,如果按照提问,不考虑人品、背景灯因素,只考虑武功,黄药师和一灯大师是可以有变得最强的选择,所以他们算第一类;王重阳因为夺得过九阴真经,如果他安心练,除了梵文的内容,其他也可以慢慢练成,因为梵文内容的重要性,所以打个折只算70%的九阴真经功力,所以他算第二类;练了假的西毒和只练了内功心法的北丐算第三类。

另外,黄药师通晓五行八卦,其他人要么是一国国王、要么是帮主教主,或者以剧毒动物为助手,黄药师之后通过另走蹊径,这也许导致很多人对黄药师有武功偏弱的感觉吧。

以上仅仅是个人浅见,不喜勿喷。

扭转了时局反败为胜的?

金门之战,胡琏,事实上在胡琏增援金门前,国军在三野的攻击下已经准备放弃金门了,汤恩伯甚至告诉胡琏不用增援金门岛了。如果不是胡琏当场给前方打电话发现情况已经相当严重,痛骂汤恩伯后自行接过指挥权并亲到前线,金门大概率和汤恩伯守的厦门一样失陷。

与之相对应的是:解放军方面一个师长在配有机动船的情况下,却故意迟迟逗留不前往金门,导致解放军登陆金门的4个团一直无人现场指挥,群龙无首。1

1949年10月24日夜,胡琏和罗卓英在台湾基隆登上运粮船“民裕”轮,向金门进发。25日黄昏,船到金门料罗湾。因风浪太大,轮船不敢夜航靠岸。胡琏回忆说,“泊停海中,时闻炮声,却不知岸上已发生战事”。

到26日上午10时,船开到大小金门之间的水头靠岸。胡琏在码头见到来接他们的汤恩伯总部官员,才搞清楚解放军昨天就已登陆了,并且“激战整日”。在水头村边,汤恩伯出来迎接罗卓英到指挥部,并打着哈哈说“战事已近尾声,你们不用来增援了”。

因为汤恩伯此前在厦门也是表现的这么不靠谱,胡琏当即转到一边,悄悄同金门前线的高魁元通电话,询问战况。

高魁元声音低沉地告诉胡琏:“胡长官,战事仍在激烈进行中,形势相当严重,我们快顶不住了!”

当时解放军除了253团3营控制了古宁头村外,其余部队都开始高速向里穿插,国军19军军长刘云瀚会同25军军长沈向奎乘坐一辆吉普车赶往132高地,结果遭到解放军的猛烈射击,车身中弹,尘土飞扬,两人才知道132高地已经失守,赶紧调头,保全了性命。

2

胡琏了解情况后当即火冒三丈,当面把汤恩伯痛骂了一顿,遂决定“为了党国,自行负责金门防务”。

20分钟后,胡琏冒着弹雨来到前方高魁元部指挥所,他立即接过指挥权,并作了以下部署:

1、前线攻击部队19军18师54团及14师41团统归高军长指挥;

2、18军118师师长李树兰必须不惜代价推进到双乳山;

3、19军军长刘云瀚率所部进至湖尾高地、湖南高地及132高地,布成一线防守阵地。

胡琏亲临前线,使12兵团的国民党官兵的情绪稳定下来,士气上升。国军18军、19军振作精神,集合兵力,向林厝和古宁头再次发起攻击。

在这关键时刻,解放军却掉了链子,当时在场的高级指挥官(第85师师长朱云谦)在10兵团给他下了严令,并还有机动船的情况下,却找种种借口拖延执行命令,不敢登陆金门岛。导致解放军4团之众,却连一个师级指挥官都没有!

这战斗意志,和胡琏不是一个级别。

3

26日下午,国民党军由胡琏亲自指挥,继续向古宁头半岛解放军阵地攻击,他们以坦克为先导,挨个轰击古宁头村的石头建筑,然后步兵再逐屋搜索。

15时30分,253团徐博团长通过报话机报告:“我身边还有二十几个人,敌人特别顽强,四面攻击,情况紧急!四面攻击,情况紧急!”这是他最后一次同后方通话。

至此,大陆同岛上各部队的无线电联系完全中断。

27日晚,解放军战士仍在古宁头岩壁下坚持战斗。胡琏发现从岛上攻击代价太大,干脆叫步兵停止进攻,而是叫海军帮忙。国军调“南安”炮舰从海上向古宁岩壁射击,这部分战士在崖壁上,被国军军舰从容瞄准轰击、全部壮烈牺牲………

27日整天,在胡琏的指挥下,国民党军在全岛搜索解放军,解放军中的伤员和没有武器弹药、失去抵抗能力的干部战士,相继被国民党军俘虏。

金门战役,从10月24日午夜前发起,到27日夜结束,解放军登岛100多条船,四个团10个建制营共9086人(内有船工、民夫350人)苦战3昼夜,半数壮烈牺牲,半数因负伤和失去战斗力被俘虏,没有一船一人返回,全军覆没。

其实胡琏本人并不认为金门战役多么值得夸耀,他说自己“二十余年来,不愿谈古宁头战事。”且在第一军团司令任内,见由67师改编之84师标名金门师,曾痛诫他们说:

“我辈军人失去中国大陆,耻辱殊甚!今方矢志复国,自东南沿海,至西北边疆,名都大邑,险关要城,不可胜数,区区金门,何足道哉?今乃以此自夸,好取易盈,好逞易穷,宁能任重道远?”

主要参考资料:

1、丛乐天等主编《回顾金门登陆战》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 1998年版

3、台湾“国史馆”编:《金门古宁头舟山登步岛之战史料初辑》

4、胡琏:《泛述古宁头之战》,台北《传记文学》31卷第6期

战争中如何避免第一指挥员被俘?

战争中,第一指挥员被俘、被杀的情况不多,即使出现了这种情况,其实部队的战斗力也不会受很大的影响。

每一次作战中,指挥所都是容易受敌人关注的地方,一不小心就会被敌人打掉。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指挥所就经常被美军轰炸,伟人的儿子就牺牲在指挥所被炸的战斗中。

所以,很多高级指挥所都设置得很隐蔽,或者干脆在大山里的山洞里。

美军藏在深山里的指挥所

另外,“前线指挥所”开设好了以后,还同时规定了“预备指挥所”。当“前指”被打掉,“预指”立刻接替指挥,所以,部队战斗力不会立刻失去。

不光是指挥员有“备份”,很多关键战位也有“备份”。这保证了人员出现伤亡时,作战能力不降、火力不减。

要明白指挥员与部队战斗力的关系,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一、首先,战争中的指挥员要看哪一级

问题中说的“指挥员”很笼统,实际上指挥员是分很多级的。一般团以下的,都是战术执行层面,战斗任务都很具体;他们也是冲锋陷阵的人员,所以,战损率很高。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线指挥员

团以下部队的战斗行动是否顺利,只是战局的一部分,他们达到战斗目标就行;部队在战前已经充分动员、战术动作已经交待清楚,临战训练已经完成。

进入战斗状态以后,实事求是讲,指挥员的作用已经没有战前大;

因为战前的任务布置、临战训练是最为关键的,战斗时反而没有太多的指挥,顶多是根据上级下达的临时命令调整,这些动作,其他替代的指挥员也可以完成。

军、师一级指挥员最为关键,他们承接着全局和局部的指挥,为了配合全局,很多局部的取舍都由他们临时做出;应该说,他们这一级的指挥员,是一场战斗输赢的关键。

权力越大,可调动的资源越多,责任也就越大。军、师一级指挥员就是这样,他们需要对上负责、对全局负责。当战场出现突发状况时,他们可以做出临时调整,原则就是服务于大局。

团级也在一线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就是这样一级指挥员。但是,战后他要用结果解释“不受”的合理性;如果没有大局的得利、如果大局变得更差,他的“不受”可能变为受罚的证据。

再往上,指挥员的级别更高,他们都是战役级以上的,远离战场前线,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如果这一级指挥员非要靠前指挥,要么就是在绝对优势时,拉风式的显摆;要么就是战局陷入必败的局面,他们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诺门坎战役,苏联红军被日军突袭,朱可夫的指挥所差点被日军端掉,就是因为指挥所设置太靠前;朱可夫对日军比较轻视。

也是诺门坎战役,日军被苏联红军包围,日军高级指挥员都抱着武士刀准备“玉碎”,因为战局已经崩溃。

指挥诺门坎战役的朱可夫

二、指挥员牺牲对战斗力的影响

作战都是有计划的,计划里把战斗任务、时限、预案、协同等等事项都规定得明明白白。但是战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作战行动要根据变化进行临时的调整。

指挥员的水平就体现在这个“临时调整”上,一个好的指挥员总能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做出最有利的调整。团以下的指挥员能调整的作战动作,无非是具体行动,这些都是平时训练的内容。

比如,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的“下碣隅里战斗”攻打美军一个高地,我军先是小股兵力发动进攻,吸引美军火力点暴露,然后组织兵力消灭美军火力点。

经过几次战斗,美军发现了我们的企图,所以,后续的小股兵力的袭扰时,美军火力点不暴露,让我军没法掌握。

抗美援朝战争,美军很狡猾的

最后,我军在下碣隅里打得很艰难,虽然攻克了这个地方,但在时间上耽误了不少,让美军主力陆战一师跑掉。

这次战斗中,美军在高地的现场指挥员也就是个营、团级,他的指挥就是很正确的。当时他如果被打死,我军的进攻也许会顺利一些;也许接替他指挥的人也会是这样。

但归根结底,这只是一场战斗,并不改变第二次战役的结果,下碣隅里被拿下是肯定的;战场局面的大形势是整体战略的对垒,局部的形势是整体的一部分。

所以,团以下指挥员的伤亡,改变的是战斗状态,改变不了战争局面。

军、师一级的指挥员如果牺牲了,是会影响战局的,因为到军师一级,指挥的是整个战局的一个方面。我们经常说独当一面,军师一级就要独当一面。

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指挥所

比如抗美援朝时的“铁原阻击战”,志愿军63军在军长傅崇碧的指挥下,把美军挡在铁原一带半个月,成功粉碎了美军“包围”志愿军的意图。

如果63军的187、188、189三个师,随便那一个师没完成任务,都会让美军的阴谋得逞,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会重写。

也是在这场战役中,指挥员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打到最后,63军所有兵力全部归拢到187师,师长徐信面对力量强大的美军,结合“阻击美军”的任务,大胆出击,以攻为守,成功达成战役目的。

实际上,徐信知道,如果被动坚守,前面的例子非常明显:敌人毫无顾忌攻击,志愿军损失很大;既然阻击敌人,主动出击打也是阻击的方法。

铁原阻击战,美军不计弹药

并且,敌人在前面用优势兵力进攻,没想到志愿军会主动出击;另一方面,志愿军如果像以前那样坚守,说不定会挡不住。所以,徐信修改了作战计划,取得成功。

指挥员的水平就体现在“修改计划”上,这需要指挥员胆大心细、洞察全局、灵活主动。

三、在作战计划中就考虑了指挥员的问题

前面说了,在实际的战斗中,作战计划已经考虑到“指挥员阵亡”的情况,甚至考虑到指挥所被灭掉的情况。计划中都会设立“预备指挥所”,指定“预备指挥员”。

在团以下的部队,作战时指挥员牺牲,预备指挥员马上接替指挥,战斗不会受到影响;军、师一级指挥员也是一样。而预备指挥员往往也是有相当能力的人,没法比较谁好一点。

旗舰是通信能力非常强大的军舰

部队作战时,最忌讳的是上级,尤其是最高层“微操”,这实际上剥夺了一线军队的指挥权,否定了指挥员“临机处置”的能力。

蒋介石当年就是喜欢“微操”的人,他抛开战区司令,有时候把电话打到团、营;而实际的结果是,他越指挥,战局越乱。最高层只要指明战略目的,剩下的交给各级指挥员就行。

不管哪一级指挥员,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杀的,这是作战的常识。

海军作战,基层指挥员就是舰长,编队指挥所设在“旗舰”上。

军舰被打沉,如果指挥所随舰沉没,指挥员也就没有了,那么“预备指挥舰”立刻代替指挥,这是一种“转移指挥所”,指挥员都换了,整个指挥班子全部换;

如果军舰不是立即沉没,指挥员没有阵亡,也要“转移指挥所”,转移后继续指挥战斗;这种转移就是从一艘舰跳帮到另一艘舰,指挥班子基本不变。

转移指挥所训练

指挥员被俘就不讨论了,指挥员都被抓了,战斗也就结束了;

团以下的被抓,这个小的战斗结束;军、师级别的人被抓,这个方面的战斗结束;再往上被抓,一个战役就结束了。

淮海战役,就是以国民党战区指挥官被抓结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以德国元帅保卢斯被俘结束。

一般高级指挥员被抓,往往是战局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再怎么挣扎都没有意义。

高级军官被俘,战争往往快结束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