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法打板子,古代老师用戒尺打孩子手心

2023-11-22 06:50:06 63阅读

家法打板子,古代老师用戒尺打孩子手心?

这种体罚学生还是有一定可取性的,因为人的懒惰是天生本能的。不去用一点方法促进人的勤快。要学生加强学习。这是很有必要的体罚。

可惜现在家长和人们溺爱孩子已都不赞成这种行为了。有关有必要体罚学生这一点,一直是个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僵持不下。

家法打板子,古代老师用戒尺打孩子手心

尤其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是太溺爱孩子了。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溺爱孩子长大的,都没有什么出息。可见孩子必须要管教。所谓的管教,就是要有一定的责罚。去敦促孩子的学习和改正不良习惯。

孩子不能散养,不能使性子任其自由发展。木不雕不成器,树不修,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认识了这个道理,就是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负责任呢。

否则,养不教,父母过。

希望和呼唤戒尺再回到课堂来,这也给国民教育增加了一良好的习惯和方式方法。

做了哪些预示着大清不得不亡的伤天害理的事?

清朝末年,全国各地频繁爆发战争,赔款割地数不胜数,这与当时清朝的统治阶级腐败,各级官员贪污受贿脱不了关系。其中,以清末实际掌权人慈禧太后最为突出。

1900年,狂妄自大的慈禧,向外国开战。开战后,八国联军都攻入了北京城,慈禧匆忙向西逃亡,还不忘带着她搜刮得来的奇珍异宝。在逃亡路上,慈禧更是干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三大罪恶。

第一,逃亡前不忘报复,推珍妃入枯井。

八国联军的军队都已经打入北京城了,慈禧竟然不抓紧时间逃离北京城,反而在混乱的紫禁城中找到了珍妃,把珍妃推入枯井活活摔死。而慈禧想杀死珍妃的起因仅仅是珍妃以前顶撞过慈禧,使慈禧感到自己的威严受损,由此可见慈禧的气量之小。在摔死珍妃后,慈禧才带着光绪皇帝、李莲英等宠爱的大臣,浩浩荡荡的逃出北京城,一路向西逃亡。

第二件事是索贿和卖官。慈禧出逃并不是第一次,本以为经过第一次出逃后会有点经验,也好提前做准备,可八国联军入侵的速度实在是太快,根本没有时间来准备,导致慈禧在西逃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头。

慈禧平日里山珍海味吃惯了,却在西逃的过程中忍饥挨饿,随行的官员更是艰苦。沿途的官员都心知肚明,此次慈禧“西狩”是一次晋升的大好机会,在慈禧太后面前要是能够好好表现,肯定前途无量,因此很多人抓住这一次机会。

当时在怀来县任职的吴永因为在慈禧挨饿时给了小米粥和鸡蛋,便连升三级,还成为了慈禧身边的红人。潞安府的知府许涵度通过巴结李莲英,搜刮了无数珍宝当作给慈禧太后的见面礼,他也因此升为冀宁道员。除了沿途的官员,各地的商户也前来巴结慈禧,晋商杨应魁送给慈禧珍宝,换来五品知府,还赠了黄马褂。

无数的官吏、商人都不惜花重金来讨好慈禧,而慈禧太后也顺势将官职都卖给他们,反正京城都已经沦陷,卖官受贿又有何不可,只不过没有明说,但沿途的官员和商人都心知肚明。

第三件事是奢靡无度的生活,慈禧到了地方后更甚,排场并没有就此降低,光饮食一项就有100多位厨师为她料理各式菜系、糕点等,这给当时的陕西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而地方官员并不敢得罪慈禧太后,只能加速通过搜刮民脂民膏来填补亏空。

在得知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结束了她一年零五个月的出逃,满载着沿途搜刮以及官员进献的得来的金银玉器、奇珍异宝后回京。

而等待着她的,是难辞其咎的罪责,慈禧太后终究还是误了国。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白鹿原中谁是最坏的人?

谢邀,我是沧海拾珠录,我来回答!小说《白鹿原》中要说谁最坏,白孝文当属第一!

陈忠实老先生的巨著《白鹿原》不但再现了清末到新中国建立前几十年的关中民族史,还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人物。整篇小说中的主线人物不下20个,但是着墨最多的不到10个,分别是第一主线里的两个人物白嘉轩、鹿子霖。这两个人明争暗斗一辈子,爱恨纠结半世纪。围绕白嘉轩、鹿子霖的是他们的后代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兔娃)、白灵、鹿兆鹏、鹿兆海。副线人物是黑娃、鹿三、田小娥。第三线人物是牛先生、冷先生、冷秋月、冷秋水、仙草、白赵氏等等。还有一众陪衬人物,例如岳维山、田福贤、白兴儿等。

白嘉轩是小说中当之无愧的主角,整篇小说也是围绕他的一生开展的。他的一生也综合反映了旧时代普通农民的一生与精神世界。他是封建礼制的忠实卫道士,作为白、鹿两族的族长,他用一生践行者封建礼制与宗族家法。他做过错事,但是他绝对不坏。他只是心硬,硬得连他的老娘白赵氏都吐槽他!他的心也确实硬,硬到他可以眼睁睁的看着孝文媳妇活活饿死也不肯接济。因为他固执的认为,既然分家了,就与败家子儿子白孝文划清所有界限。既有亲情上的,也有经济上的。白孝文的两个孩子他可以抚养,但是白孝文的媳妇绝不伸手。除非儿媳妇主动拜到门下,而他又明明知道儿媳妇也是一个坚守“饿死事小,失节为大”的节烈女子!这是白嘉轩做的错事,但是他主观上不认为自己有错,至少他不是故意害人,他只是坚守原则太僵化、教条。但也正是他的心硬、教条,他让白家始终坐稳了族长的位置,也维系着白鹿村的基本社会秩序。

鹿子霖毫无疑问是坏人,也是作者最厌恶的人物。

鹿子霖嗜酒好色在原上是出了名的。而且这个坏人还颇有能力,在当乡约几十年里他一次次的周旋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把上级交办的差事完成的很出色,又利用手中的职权鱼肉乡里,为自己谋利益。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典型的“社会人”。他世故圆滑、他喜好女色。他在原上处处留情,沾花惹草,留下几十个私生子。他诱奸并霸占了田小娥。为了报复白嘉轩,他还设计让田小娥拉白孝文下水,白孝文从此堕落,几乎变成饿殍。但是他做坏事有底线,因为他心软。他看到行尸走肉一般的白孝文,内心里获得了极大的报复白嘉轩的满足,同时他又可怜起白孝文来,举荐白孝文去县城里保安团任职。正是这个机会,搭救了孝文,从此孝文走上了“人生巅峰”。

黑娃,是作者设计的一个悲剧型的人物。

黑娃热血好勇,志向远大,为人义气。原生家庭的贫困深深的刺激着他幼小的心灵,也让他的人生态度与白嘉轩严重对立。只是他不自知的是,与他对立的其实并不是白嘉轩,而是白嘉轩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作者在黑娃与白嘉轩对立的设计上非常有意味。那就是,再好的地主,也是贫农的敌人。无论这个地主如何的有道德、有爱心、有人性,但是阶级的对立是超越一切的对立。黑娃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如果非要说他做过的坏事只有两件。一件是为了逃命,离开了田小娥,让田小娥无依无靠最后被鹿子霖霸占并利用。还有一件是当土匪的生涯里干过不少“出格的事”。黑娃最后皈依了礼教,学做好人,最终被白孝文陷害。黑娃一生都在抗争,但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路线。黑娃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也具备许多革命者的素质,这也是为什么鹿兆鹏总要拉黑娃参加革命工作。但是黑娃因为家贫,又不爱读书,没有接触过先进革命思想的洗礼,于是错过了许多走上真正革命道路的机会。终于在拜到朱先生门下,“学做好人”后,树立起了传统价值观念,又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的革命理论,思想上发生了质的跃迁,自觉起义,投身革命!但是因为仗义的性格,被白孝文利用、陷害。作者对黑娃更多是是同情,而非批判!

田小娥也不是坏人。她是悲剧,是乱世、礼教、欲望、男权的牺牲品。

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庸。漂亮女人更是男人的私人财产。她在郭举人家里就是充当着的“泡枣”和泄欲的工具,毫无人格可言。黑娃搭救了她,让她获得了贫穷却快乐的生活。但是黑娃也带偏了她,一起闹革命又抛弃她。为了生存,她委身鹿子霖。为了复仇,她勾引白孝文。她的一生都依附于男人,最后还死在了自己公公的梭镖之下。她的悲剧从她一出生就注定了,因为她首先有一个自私的父亲。她死后还不得安生,被当做妖孽用宝塔镇住,她不坏,她还很可怜。

鹿兆鹏坏么?

鹿兆鹏一生追求革命理想,与旧家庭彻底决裂!他心怀天下,他为全中国的劳动人民革命,有大爱!当然不坏!但是他无意中伤害了他的原配妻子冷秋月。作者这个情节的安排又一次印证了“旧社会妇女没有人格保证”的观点。封建礼教害人,三纲五常通过迫害男人而加害女人,最终由女人承担了所有的不幸!这个论点其实在全篇中都能找到事例!

那么鹿子霖的“二小子”鹿兆海呢?

我觉得鹿兆海是作者最喜爱的人物。鹿兆海重情义、有理想,敢献身,能自律。坦荡、纯净,他优秀的甚至不像鹿子霖的儿子!可惜,英雄不得见白头,他死在了最灿烂的年龄。作者偏心的安排他的生命定格在最灿烂的年纪,以最美好的形象永远活在读者的心中。

最后,我们说说最坏的白孝文!

白孝文是白家长子,白嘉轩娶了7任老婆,“克死”了6个,才得来这个长子,打小就对他寄予厚望。而他也不负众望,从小就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沉稳。在白嘉轩的言传身教下,他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新任族长,而且干得相当不错。可是正因为白嘉轩严苛的族长继承人教育,也扭曲了他的心灵,让他变成了整个白鹿原上最不快乐的人。

从小读书不好,回到家里要受罚!在村里、家里言行不得体,要受罚。白嘉轩对这个长子仿佛只有严厉,没有称赞。对他的教育不是棍棒就大嘴巴子!

试问,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变态?

好容易娶妻了,成人了,也得到了族里人的认可了,可是他依然不快乐。因为他老子永远对他一副臭脸。他永远得不到来自白嘉轩的表扬和肯定。直到有一天他发现枕席之爱是他宣泄压抑最好的渠道。于是就乐此不疲,不管不顾。他不是天生淫荡,是太需要宣泄情绪的出口了。没成想,就这么点“快乐”又被家长扼杀了,强制戒欲让刚刚开朗起来的白孝文再次郁闷起来。

不是在压抑中毁灭就是在压抑中变态,白孝文就是后者。田小娥的勾引让他找到了新的出口,田小娥娴熟的技术与柔媚的情调让他找到了自信。祠堂里的惩罚不仅没有让他收心敛性,反而让他彻底破罐子破摔。白嘉轩多年来对他严格的管束最终造成了他内心激烈的报复性的反弹。就像弹簧被压缩到极限,一旦释放就会爆发出毁灭性的能量。白孝文在接受了乡约惩罚后,索性与过去的生活、过去的价值观彻底决裂,他与田小娥公然同居,抽大烟,卖房卖地!完全抛弃了纲常人伦,只想自己爽,能爽一天是一天。封建礼教的教化作用在白孝文身上的彻底失败其实是作者对礼教宗族势力的鞭笞和抨击!一切披着道德外衣的反人性的约束和规则都是吃人的魔鬼。

其实直到这一刻,我都不认为他是彻头彻尾的坏人。但是当他把卖地卖房的钱都给了田小娥不顾妻儿死活的时候,我才认定他是自私到顶点的坏人了。为了满足他自己的欲望,他不要脸我能接受,但是他没有责任心我绝对不能接受。从这个细节里暴露出,白孝文本质上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有人,都是他的工具。一但过去的伪装不再有必要,突破底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果然,他东山再起的时候报复鹿子霖。他进山劝降土匪黑娃是为了给自己捞政治资本。陷害自小一起长大的黑娃,是为了窃取了革命果实,用卑鄙的手段当上了新政府的县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为了名利。电视剧《白鹿原》里对原著的结尾进行了改编电视剧里的结尾白嘉轩在看透了白孝文的狼子野心后设计揭露了他害死黑娃的真相,让人拍手称快。也契合了善恶到头终有报的朴素价值观,改得好!

什么叫做家法处置?

家法处置是我国在旧社会时期以本姓家族利益为上的统治方法,这种权力叫族权,实施方法是对犯了族规的人分别予以罚款罚劳役挨板子甚至处死等等刑罚!

这种家法处置的方法在新中国法治环境下己经完全不适用,如今的家法,其规定也多为遵纪守法,真正违反了必须由政府处理!

康熙一生的最大败笔是什么?

康熙一生最大的败笔是——教子无方!

康熙帝在历史上的表现可圈可点,诛鳌拜,削三藩,据沙俄,收台湾,平葛尔丹,修康熙字典等等,可谓是居功至伟。任谁为帝一生,成其一两事,便足以笑傲中华帝谱,而这些丰功伟绩全为康熙一人所成就,更是极为难得。说其是千古一帝也未尝不可。

这些傲人成就的取得,和康熙自身的修养有着必然的关系。

史书中说他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其实并没有夸大其词。康熙自幼习武,身体强健,弓马娴熟,能挽十五力强弓,发十三握箭,还善用火枪。

除了武功,康熙在文治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样傲人。

他5岁即开始读书,一直到临终之际,案头床边依旧摆放着大量书籍。他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努力程度,从历史的记载中可以轻易寻到答案。青史记载:“帝诸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竞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

多年坚持不辍的学习,让康熙铸就了坚实的知识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无一不精。除外,清时西学渐进,对于这些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康熙同样如饥似渴的摄取。和我们一直以来认为古人所谓的经纶满腹,不过是一些酸腐八股不同,康熙的科学文化素养完全超越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所要求的范畴。

然而,正是他在文武方面的极高造诣,也让他走入了一条歧路,从而导致在后代教育方面不尽人意。

深知读书益处的康熙,对皇子们学业的要求用今天的眼光看来,依旧近乎苛刻。

他规定皇子们年满四岁,便要开始启蒙教育。年方六岁,便须到懋勤殿(或畅春园之无逸殿)正式入学。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皇子们一天的学习内容,就能知道康熙对诸位皇子们要求多么严格。

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驻跸畅春园,早上寅时(3-5点)皇子们就来到无逸殿,开始复习前一天的功课。卯时(5-7点)师傅来到,皇子们先在殿前练习拉弓射箭,然后入室读书。辰时(7-9点)康熙上完早朝,给太皇太后请过安,便来检查皇子们的功课。巳时(9-11点)皇子背诵经书、练习书法。午时(11-13点)进膳,饭后接着读书、背书。未时(13--15点)吃点心,然后到院子里练习拉弓射箭,练毕回屋,老师出题,皇子讲书。申时(15-17点)康熙再次来到无逸殿,随意翻阅经书,令皇子们依次背诵、讲解。

如此这般下来,皇子们的每日的学习的时间简直和如今参加高考的学生有的一拼。照理说来,对教育如此重视的康熙,又怎么会出现教子无方这种一生最大败笔的事情来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康熙注重皇子们的学识教育,但却完全忽视了对其品行的教导。

事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清康熙26年,为了给太子胤礽最好的教育,康熙亲自为他选定了三位老师,分别是:詹事府詹事汤斌、詹事府少詹事耿介、吏部尚书达哈塔。

这三位可谓是当时清廷屈指可数的饱学之士。本来,这种阵容豪华的私教团队完全可以给太子胤礽撑起整个帝国最高效的教育力量。然而,康熙的一个举动,不仅让三位太师傅颜面尽失,更是让太子等诸位皇子从此对自己的老师再无敬畏之心。

太子入学当天,三位太师傅兴高采烈的踏进懋勤殿门槛。康熙便早已在堂中正襟危坐。面对三人,康熙并没有对太子谆谆教导今后要听老师的话一类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客套话,而是仗着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皇帝的尊位辞严色厉地考问起三人诗词典故来。一脸懵的三人表现可想而知,瞠目结舌之下被康熙严厉斥责。这个下马威给太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在皇权面前,他们不过是些奴仆般的所在,师道尊严荡然无存,从此对三位老师再无半点敬畏之情。

而后的事态发展更是说明这个问题。

每日课前课后,三位老师必然要对太子先行君臣之礼。上课之间,哪怕提问、对话,都必须下跪。太子背书时,老师要跪等背诵结束,才可起身。坐更加是不可能。曾经三伏天起,年老体弱的耿介实在难以忍受连续的辛劳,竟然昏厥在厅堂之上。而身边看书的胤礽不闻不问,毫无怜悯之心。

此事传到康熙耳中,康熙不仅并不斥责太子,反而处处维护。如果说舔犊情深哪怕贵为皇帝依旧难以幸免尚可理解之外,接下来却将问题扣给三位老师的做法,则更是强化了太子等人轻师甚至辱师的观念。

不过,在辱师案例中,这三位的境遇并非是最坏。作为小皇子们启蒙教师的徐元梦的遭遇,更是让人扼腕叹息。

康熙四十六年,同样是在懋勤殿。徐元梦前脚刚刚踏入宫门,左右便涌来一群如狼似虎的大内侍卫将其死死的按压在地。“五体投地”的徐元梦尚未弄清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大内侍卫却早已左右开弓对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臣施以“杖笞”之刑。而此时旁观的 ,便是大清皇帝康熙和他的一众皇子。

那么徐元梦这顿板子到底为何会打在屁股上呢?原来是康熙第六次南巡时,曾带了三位小皇子一同前行。到了一地,见风光迤逦,兴致蓬勃,顺便考了考小皇子们的诗词功底。这一考不打紧,小皇子们的表现简直辱没先人。气得康熙游性全无,连夜返京,将他认为没有尽心尽力教导皇子们的“罪魁祸首”一举拿下,就发生了前文那一幕。

此事对皇子们品格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徐元梦作为一代大儒,成为皇帝钦点的皇子老师,怎么能不尽心教导。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然而皇子们顽劣成性,对老师全无半点恭畏之心,又怎么能努力学习?然而康熙不辩缘由,不分青白,在皇子们的亲眼目睹之下对他们的老师一顿毒打,又怎样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从康熙对皇子们的教育上看,他并非不重视教育,然而,在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他仅取重教,忽略了尊师,却忘记了古人将尊师放前,乃是凸显尊师才是前提,是教育的先决条件。品格的教育远远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正是他这种人为的割裂,才导致诸位皇子为了皇位,毫不顾忌兄弟手足之情,甚至罔顾父子间的人伦之情。就这样,他们抛却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大为推崇的亲情、友情,而将自私、冷酷等不良因子注入自己的内心。终于在康熙死后,祸起萧墙,发生了成为千古笑谈的“九子夺嫡”的故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