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岁时烟火里的民俗回响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当腊月的寒风轻轻拂过大街小巷,这句古老的童谣便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将人们的思绪牵回到那个充满仪式感与传统韵味的腊月二十三,在这一天,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都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不同的习俗如同一条条璀璨的星河,交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等习俗的集中体现日,祭灶,无疑是这一天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传说中,灶王爷是负责掌管各家灶火的神仙,他会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上天庭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功过,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人们会精心准备祭灶的供品。
在北方,糖瓜是祭灶必不可少的供品,糖瓜通常由麦芽糖制成,外形或圆或长,口感香甜黏牙,人们认为,用糖瓜供奉灶王爷,一来是让他尝到甜头,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二来这黏牙的糖瓜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少说坏话,当夜幕降临,人们会在灶台上摆放好糖瓜、糕点、茶水等供品,点燃香烛,向灶王爷虔诚地磕头礼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来年家庭平安、五谷丰登,那袅袅的香烟,仿佛是人们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除了糖瓜,有的地方还会准备公鸡作为供品,称为“灶马”,据说这只公鸡是给灶王爷上天时骑的坐骑,当祭灶仪式结束后,这只公鸡也会被人们精心饲养起来,直到除夕再宰杀,这种独特的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更蕴含着一种对传统信仰的坚守。
扫尘也是腊月二十三的重要习俗之一。“尘”与“陈”谐音,扫尘寓意着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拿起扫帚、抹布,对房屋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从屋顶的蜘蛛网到墙角的灰尘,从家具的表面到窗户的玻璃,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男女老少齐上阵,一边打扫,一边欢声笑语,整个家庭都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在打扫的过程中,人们还会对家中的物品进行整理和归置,把旧的、不用的东西清理掉,把新的、漂亮的装饰品摆放出来,这种对生活环境的整理和美化,不仅仅是为了迎接新年,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它让人们在忙碌的劳动中,感受到一种焕然一新的喜悦,也让家变得更加温馨和舒适。
吃饺子也是部分地区腊月二十三的习俗,饺子形似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在这一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擀面皮、包饺子,一边包一边聊天,其乐融融,饺子的馅料多种多样,有肉馅、素馅、海鲜馅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一家人吃着饺子,喝着饺子汤,那温暖的感觉便会从心底油然而生。
除了上述习俗外,在一些地方还有贴灶神画像、剪窗花等习俗,贴灶神画像,是为了让灶王爷时刻守护着家宅;剪窗花则是一种民间艺术,人们用剪刀和彩纸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喜鹊登梅、鲤鱼跃龙门等,贴在窗户上,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逐渐被淡化,高楼大厦的兴起,让灶王爷的信仰不再像过去那样深入人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无暇顾及繁琐的祭灶仪式和扫尘活动,这些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却依然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腊月二十三的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仪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对神灵的敬畏、对家庭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些传统习俗,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我们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再次拿起糖瓜供奉灶王爷,再次拿起扫帚打扫房屋,再次围坐在一起吃饺子时,我们不仅仅是在遵循一种习俗,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一种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让我们在岁时的烟火里,感受腊月二十三习俗的独特魅力,让这些古老的习俗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但腊月二十三习俗所传递的温暖与亲情,依然是我们心灵的慰藉,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归家庭,感受那份浓浓的年味,让我们在传承和弘扬这些习俗的过程中,记住我们的根,记住我们的文化,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这些习俗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