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未婚培养出79名院士,晚年却被赶出清华,清华欠他一句道歉
叶企孙,秉持着一生的勤勉与坚守,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所有。他始终未娶,倾尽心力培养了79名杰出的科学人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与科研事业中。他的名字与中国物理学的发展紧密相连,但命运对这位卓越人物却并不温柔,晚年他不仅被人冤枉,还被迫离开了自己辛勤耕耘多年的清华大学。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叶企孙遭遇如此命运的转折?他的晚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叶企孙出生于1889年,成长在上海的一个名门世家。在严父的教育下,他从小便显示出了过人的聪慧,并且早早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思想。13岁时,他凭借优异的才智进入了清华学堂,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尽管他在清华学堂的学习时间并不长,却因为革命的爆发离开了上海。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他对知识的渴望。即便是在简陋的学校里,他也没有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1913年,清华学堂重新开放。当叶企孙得知这个消息后,经过严格的笔试和体检,他顺利重新进入了这所学府。期间,他不仅认真学习,还积极与同学们交流思想,共同创办了“清华学生科学社”,致力于科学理论的研究与探讨。1918年,叶企孙终于顺利毕业,接着他接到来自多所国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他最终选择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在这段求学旅程中,他的才华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
在哈佛,叶企孙偶然结识了布里奇曼教授,两人都对科学充满浓厚兴趣,因此叶企孙决定拜布里奇曼为师。两人合作完成了当时科学界最艰难的课题之一——普朗克常数的测定,这一成就让他们一举成名,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在美国深造期间,叶企孙的学术成就让他备受瞩目。回国时,他将这些积累的学识与经验,带回到祖国,决心为新中国的崛起贡献力量。美国方面对叶企孙的离开提出了各种诱人的条件,但叶企孙为了国家的未来,毅然拒绝了这些条件,投身于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
回国后,叶企孙不仅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还很快成为了该校的副教授。在工作之余,他夜以继日地编写教材,为学生们免费提供学习资料。叶企孙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亲子,总是尽力传授最好的知识和方法,希望他们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推动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叶企孙不仅担任了清华物理系的系主任,还兼任物理教授,帮助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新中国成立后,叶企孙一生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培养了79位院士,其中不乏邓稼先、钱学森等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都曾是叶企孙的学生。此外,像李政道、钱三强等人也在他的教诲下茁壮成长。叶企孙为了教育事业,不惜放弃个人生活,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培养和国家的科学发展中,最终他所培养的学生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然而,尽管叶企孙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他的晚年却充满了悲剧。1939年,叶企孙的学生熊大缜被匿名举报为敌军特务。尽管叶企孙深知熊大缜忠诚于国家,绝不可能是叛徒,他依然挺身而出,为学生辩护。但在那个风头最劲的战争时期,许多人对军队事务避之不及,没人敢为叶企孙出头。最终,叶企孙不仅被诬陷为共谋者,还遭到拘禁。面对狱警的严刑逼供,叶企孙坚定地表示:“我的学生不会背叛国家,我也不会。我们这些学者从不说谎。”
尽管他坚守信念,最后却依然遭受了严重的精神折磨。叶企孙的精神状态一度崩溃,回到家中的他已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甚至在清华大学门口被保安无情轰赶。最终,他的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最终在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教授在不为人知的痛苦中去世。临终时,他口中不停重复着:“我想回到清华……”
尽管叶企孙的名字在他的去世后逐渐被人遗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事迹和贡献重新被挖掘出来。1987年,经过吕正操将军的不懈努力,叶企孙终于获得了平反。然而,这一平反来得太晚,错失了十年的正义。
1992年,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发起了制作铜像的计划,准备纪念叶企孙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尽管这一决定受到否定,但直到1995年,叶企孙的铜像才终于在清华校园落成,然而它却被放置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这让人对叶企孙的贡献产生了深深的惋惜。
回顾叶企孙的一生,他不仅是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杰出推动者。如果没有叶企孙的辛勤耕耘,如何会有邓稼先和钱学森这样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他的努力,必将永载史册,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石。他的一生,理应受到历史的铭记,而他的精神,依然在无数学者和科学家心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