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1岁进入中科大 , 18岁赴美留学 , 因深夜闯进导师家被学校劝退驱赶
年仅11岁被中科大破格招录,18岁取得硕士学位赴美读博,可本该有着更高成就的他,却因为自己的一时执拗,在深夜闯入辅导老师的家被学校劝退,并被送出了美国。
这位昔日的天才少年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不惜夜闯导师的住宅?他回国后又过得如何?
—≺ 天才的诞生 ≻—
谢彦波于1966年11月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医学院的教师,母亲则是一位护士。
虽然父母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但由于二人过于忙碌,导致谢彦波的童年缺少父母陪伴,他的早年生活大多在乡下与奶奶相伴中度过。
乡村的宁静生活似乎影响了他的性格,他不爱说话,甚至在父母面前也很少表达自己的需求,他就像一棵安静生长的小树。
转折出现在谢彦波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父亲无意中发现儿子的书桌抽屉里,放满了做完的习题,仔细一看,竟然是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父亲惊讶之余,意识到儿子在数学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天赋。
从那时起,父亲开始频繁出现在谢彦波的视野中,这个孩子也不再如从前那般沉默寡言,而是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数学小霸王”,父亲常常会考考他一些数学难题,而谢彦波总能对答如流,父亲的惊喜溢于言表,他仿佛看到了儿子未来无限的可能。
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谢彦波如同一匹黑马,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崭露头角,他的名字开始在学校里传开,成为老师和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就在谢彦波小学毕业那一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特招通知书像一道闪电般,劈开了谢彦波平静的生活,还不满12岁的他,就这样走进了中国最优秀的理工科学府,成为了“少年班”的一员。
中国科大的“少年班”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和物理尖子,他们年纪轻轻就已经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可对于谢彦波来说,这里却再次成为了他孤独的开始。
中科大少年班
刚踏入校园的谢彦波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埋头于书本,对知识有着永不满足的渴望,但当他抬起头环顾四周时,却发现周围的同学们似乎都有着自己的小圈子,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总是凑在一起讨论问题,而谢彦波却像一个局外人,默默地站在角落里。
久而久之,谢彦波习惯了独自一人,他的世界仿佛只有书本和自己,每当夜深人静时,宿舍里其他人都进入了梦乡,谢彦波却依然在台灯下奋笔疾书。
天才的光环非但没有为谢彦波带来友谊,相反,他的特殊才能似乎成为了他与其他人之间的隔阂,有人对他的天赋表示羡慕,有人则对他的孤僻表示不解。
尽管如此,谢彦波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知道,在学术的殿堂里唯有不断攀登,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 赴美留学被劝退 ≻—
18岁那年,谢彦波获得了硕士学位,可当他站在毕业典礼的舞台上望着台下的师生们时,他的内心却没有预想中的喜悦,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错过了太多,自己本可以与朋友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但却选择了孤独前行。
离开中科院后,谢彦波踏上了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的旅程,但他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一段不怎么愉快的经历。
初到普林斯顿时,谢彦波的内心充满了敬畏,这里是爱因斯坦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诺贝尔奖得主们的聚集地。
谢彦波的导师时菲利普·安德森教授,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在这样一个“大神”云集的地方,谢彦波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可随着研究的深入,谢彦波渐渐与导师产生了分歧,他发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与安德森教授有所不同,他开始频繁地与教授讨论,试图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歧刚刚开始产生时,安德森教授还会耐心地听他阐述,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授的脸色变得越来越沉重。
在安德森教授看来,谢彦波的某些观点是对他权威的挑战,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安德森教授习惯了学生们的崇拜和追随,却很少有人敢与他唱反调,谢彦波的“叛逆“触动了他的敏感神经。
随着矛盾的不断升级,谢彦波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与教授沟通,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术生涯是否就要这样夭折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开始在他的内心蔓延。
谢彦波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走上了偏执的道路,一个疯狂的念头突然闪现在谢彦波的脑海里,他决定要在深夜闯入安德森教授的家中,与他当面讨论这些问题,他认为也许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自己能与导师重新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谢彦波敲响了安德森教授家的大门,开门的是安德森教授的妻子,可妻子的眼神似乎并不怎么友好。
更令谢彦波没有料到的是,当安德森导师从卧室里出来看到他时,脸上并没有意外或者是迷惑,然而是充满了恐惧,就好像看到了恐怖的人。
原来就在不久前,一个大学生曾经因为学术纠纷残忍杀害了自己的导师,安德森教授夫妇怀疑谢彦波也有类似的企图,于是将其控制起来,并拨打了报警电话。
即便谢彦波解释了自己的意图,可安德森却始终不相信,他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警察带走,谢彦波难以相信,自己的一片赤诚竟然被误读成了“威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先后经历了警察的审讯以及学校的调查,可即便证明了清白,谢彦波依然被学校劝退,并被送回了中国,至此失去了在普林斯顿继续深造的机会。
在回国的航班上面,谢彦波的内心充满了茫然,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学术讨论,会演变成这样的结果?他更不明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障碍和误解?
—≺ 回国回归平凡 ≻—
当谢彦波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他感到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这片养育他的土地,陌生的是他对未来的茫然。
曾经他是万众瞩目的“神童”,他的名字在各大报刊上频频出现,但现在他只是一个“失意“的留学生,一个需要重新开始的“普通人”。
回到中国科技大学,谢彦波的心情是复杂的,这里是他曾经的起点,也是他梦想的终点,他清楚地记得,当年他意气风发地离开这里,立志要在学术的殿堂里闯出一番天地,但现在他却要以一种落魄的姿态重新开始。
尽管内心充满了挫折感,但谢彦波并没有放弃,他知道科研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要面对挫折和困难,他重新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用工作来麻痹自己的失落,他渐渐的发现,自己依然热爱着物理,依然享受着探索未知的乐趣。
回国后不久,谢彦波的生活重新回归正轨,在中科大物理学院执起了教鞭,他的学识和经历,让他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也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研究,虽然不再如少年时那般意气风发,但却多了几分成熟和稳重。
就在谢彦波以为自己就要这样一个人生活终老时,命运又给了他一个惊喜,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在她的关爱和支持下,谢彦波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激情。
可过去的经历像一个阴影一样,始终笼罩在谢彦波的心头,他总是在思考,如果当年他能够更好地处理与导师的关系,如果当年他能够更加成熟地面对挫折,结果是否会不一样?他也常常想起那些与他有着相似遭遇的“少年班”同学,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如何?
但人生没有“如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他也知道,过去的经历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塑造了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思维,也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谢彦波的故事并非一个孤立的个案,他的经历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神童”们的集体画像,这些“天才少年”似乎都有着相似的特质:他们智商超群,对科学有着非凡的热情,但在情商和社交能力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在那个“唯分数论”的年代,人们对神童的定义似乎过于狭隘,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超出同龄人,他就被贴上了神童的标签,一个孩子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他就被推上了天才的宝座。
而谢彦波和他的少年班同学们就像是一群实验品,被放在名为神童教育的培养皿中,他们承载着家人的期望,承受着社会的关注,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鲜有人问津。
谢彦波的少年班同学:宁铂
—≺ 小结 ≻—
谢彦波如今过着平静的生活,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谢彦波能有这样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幸运的,最起码他接受了从天堂到地表的现实,没有被捧杀的太狠。
现在的很多神童就和谢彦波一样,亦或是比谢彦波更加极端,他们或许在智力方面万里挑一,在学术方面能答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回答不出的问题,可在人际交往、道德方面却不如普通人。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于“神童”的定义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领域的卓越表现,更应该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重视情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不是读书机器,需要的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