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杨振宁和夫人翁帆游览三峡,三个孩子出镜,一张罕见留影
2018年,一张合影悄悄出现在网络上。
背景是三峡大坝,人站得整整齐齐。
细看人物,最左边是个六十来岁的中年男人,旁边是个看起来五十多岁的女士,再往旁边,是个满头白发的长者。
他站在中央,身边是个年轻女子,穿着素净,笑得温柔。
还有两人站在右侧,一个是长者的儿子,一个是他的侄子。
这张照片,在当时其实没太多人注意。
可对了解杨振宁的人来说,这不是普通的全家福。
这是一段复杂情感关系的一次公开亮相。
说到底,是个家庭的事。
但背后的起承转合,牵着近百年的人生与选择。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要从更早说起。1950年8月26日,美国,杨振宁28岁,在普林斯顿搞研究,学术圈刚有点名气。
这天,他和杜致礼结婚了。
杜致礼,23岁,出身书香门第,聪明、稳重。
婚后几十年,两人共育三子女,在美国生活稳定。
长子杨光诺、次子杨光宇、女儿杨又礼,后来都走上了各自的专业道路,在美国扎根。
那时候的杨振宁,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模样。
严谨,温和,不多话。
可私底下,他性情很细腻,对家庭极有责任感。
几十年里,他既是诺奖得主,也是丈夫和父亲。
家里的事,绝不假手旁人。
杜致礼身体不好,他陪着看病,请最好的医生。
孩子上学,他亲自过问课程安排。
但事情到了2003年,起了变化。
杜致礼身体每况愈下。
那年秋天,杨振宁回国。
他在沈阳师范大学做了一次讲座,讲完后在记者会上说了几句话:“我准备回国定居。
清华为我盖了房子,我想为清华再做点事,也为了家里人看病方便。”
话说得平静。
可谁都没想到,几个月后,杜致礼病逝了。
那会儿,杨振宁已经81岁。
他一个人住在清华园里,屋子不小,家具新置,院子里有树。
可每天晚上回来,屋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
清华给他安排了本科物理课的教学,他一丝不苟地上课,讲普通物理,还会在黑板上写公式,一笔一画都不含糊。
可下了课,他就一个人回去。
门一关,只有钟表在走。
孤独这事,说出来没人信。
可杨振宁自己清楚得很。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怕孤独,很怕。”他说得坦率,没有回避。
他还提了英国数学家哈密顿,说那人晚年太孤独,书页上都是饭菜的污渍,“我不想那样。”
这一年,他做了一个决定。
他拨通了一个电话。
那头是翁帆。
这个名字,其实他认识很早。1995年,他和杜致礼去汕头大学参加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
翁帆那时还在读大学,英语好,被安排接待这对夫妇。
她做事仔细,礼数周全,留下了联系方式。
之后几年,两人偶有联系。
翁帆毕业后,工作不顺,婚姻也失败了一次。
后来,她考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翻译硕士。2004年,杨振宁在中山大学办活动,顺道请她见面。
那一次,是他们时隔九年后第一次见面。
之后几个月,两人开始频繁联系。2004年11月5日,杨振宁和翁帆在汕头市民政局登记结婚。
婚讯一出,舆论哗然。82岁对28岁,这个跨度,实在太大。
有人质疑动机,有人质疑伦理。
但杨振宁态度一直很坚定。
他说:“我们事先知道社会反应会很激烈,但我们都受西方教育影响,认为这件事很个人。”
翁帆的父母也被推到风口浪尖。
尤其是她父亲翁云光,面对媒体,一次次说:“希望大家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要给他们太大压力。”
后来几年,两人生活相对低调,住在清华校园内。
杨振宁继续讲课,偶尔出席活动。
翁帆负责生活起居,也继续读书、做翻译。
外界的风声渐渐少了,但有个问题,一直没人能确认——杨振宁的三个子女,怎么看待这段婚姻?
直到2018年,答案才浮出水面。
那年,杨振宁已经96岁。
他的三个子女从美国回国,一起陪父亲游览三峡。
照片是在三峡大坝前拍的。
人都站得很自然,表情放松。
翁帆站在杨振宁右边,笑得很稳。
三个孩子也都笑着,有种久别重逢的亲切。
这张照片后来在网上流传开。
大家才知道,原来杨振宁的孩子们,早已接受了翁帆。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其实一点也不容易。
毕竟,翁帆比他们都年轻。
但他们愿意回国来看父亲,还一起出游,站在一张照片里,这是实打实的认可。
回头看,杨振宁这一生,做了太多选择。
有的是学术上的,有的是情感上的。
每个选择都有争议,但他始终没回避过。
他说话不多,但一旦说出口,一定是想得很清楚的。
他曾说:“我一生最后一件事,就是希望能帮清华多做点事。”这句话,他在2003年就说过。
后来,他的确做到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叫翁帆“外人”。
参考资料:
杨振宁,《曙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杨振宁口述、杨振纲整理,《杨振宁传:岁月如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
中新社,《杨振宁归国定居新闻发布会实录》,2003年10月。
新华网,《杨振宁翁帆结婚引发广泛讨论》,2004年11月。
《中国科学技术史大系·近现代卷》,科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