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修行,但修养高的人懂得去尊重别人
六艺修行,但修养高的人懂得去尊重别人?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人的素质与文化的高低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却不是绝对的。
受教育的程度可以在一定情况下影响一个人的素质,我们走过九年义务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素质在一个提升的过程当中。一般来说,高文化的人素质一般都不会太低。但是也有例外,它是影响人素质高低的一个因素,却不是绝对因素。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高文化的人做出一些低素质的事情。
但是,一个人的修养却可以直接表现出来。在武侠小说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什么是修养。武林中的名门世家子弟一般修养都会很高,他来源于从小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受教育程度。一般他们都会懂得去尊重别人,有些人尽管很坏,但是却也懂得如何做人,那就是不得罪人,尊重别人。
再笔者看来,素质的高低与文化的高低都跟从小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家是我们栖息的港湾,对于我们的影响不可为不大。我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就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家庭影响,可以说对一个人修养产生绝对性因素的原因就是成长的环境,不单单来源于家庭,还有朋友、学校等多重外部环境。
福特的修养:
美国有个“福特公司”,创始人是福特,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渍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
从这里我们应该不难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与文化的高低关系不是很大。修养高的人会善于去发现每个人的情绪波动,绝对不会在你生气的时候给你火上浇油,在你伤心的时候添油加醋,他们懂得聆听,更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
孔子得到了老子之道的几成传承?
孔子之道来源于老子之道,儒家的祖师应该是老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如果丢失了“道根”,还能那么“高大上”吗?可以这么说:孔子如果没有得到老子的亲自教导并通过修道初成达到“道童”水平,那么,孔子就不太可能有后来的“道果”成就,最多只是个“北方之贤者”,有何见证呢?
见证一、孔子的志向就是向道,孔子之道就是老子之道,孔子在51岁时师从老子之后,才真正跨进道门。《论语·述而》中有: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翻译成为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那些认为孔儒之教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的观点是不是丢失“核心之道”的“无的放矢”的“胡言乱语”?《中庸》开门见山:“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学之教即修道之教,教育的基础就是修道。《论语·里仁》中又有: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中还有: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是什么?来源于何处?孔子的这个“道”其实就是老子之“道”,来源于老子的亲自教导,也就是说,孔子虽然“志于道”,但是一直没能够真正进入“道”门,直到他在51岁时拜师老子后,按照老子师父的教导进行修道,才能够跨进“道”的门槛并开始真正体验到了道的滋味。《庄子·外篇·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孔子不出三月,复见……老子曰:“可,丘得之矣”!道家的修炼之道一般都要先过基础关,这个过关的过程叫做“百日筑基”,时间大概就是三个月左右,所以,51岁的孔子在拜师老子并且得到师父的亲自教导后通过修道“不出三月”就过关跨进了道门关,当然,仅仅只是初关有成,还处于”道童”的层次水平,但这已经就比常人高很多了,再加上孔子在文字方面的天赋,修道则使他在学识见解上“如虎添翼”。
见证二、儒家的“儒”字本义就是指修行和修道:汉字“儒”的初始字形见上图,图中的字形就好像一个人在站桩或沐浴,这也是修行和修道的基本功:道家很多门派都有站桩功和沐浴功。“儒”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修行并洗涤人体,所以儒家其实也是道家的产物或门派,儒家就是首先通过修“儒”“修身”来洗净人体、洗涤人心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而儒教则是统治阶级为了“国家统治”的需要而对儒家学说进行“刻意改造”和异化的结果,后世所谓的儒家或儒教之人绝大多数表现为“舍本逐末”,只在文字学问和礼教及“学而优则仕”等方面大做文章,把儒家的“修身”之本仅停留在口头文字上。
见证三、《论语》中有孔子儒家的修道口诀和体验感受,你知道吗?对每一个初读《论语》的人来说,语句“散乱”几乎都是第一印象:章节次序散乱,编排毫无章法。即使一章内,也是东一句,西一句,随意置放。两千多年来,无数学者在这些“碎片化”的微言里寻找“大义”,本文不是在其中考寻什么“微言大义”,灵智学君在这里主要谈的是老孔之道的“修身”问题,从修道的体验和层次来看,如果说在《论语》中也有孔子儒家的修道口诀和修行的体验与感受,你知道是哪句吗?而且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对应于人体的特定部位(该口诀的具体解说请见:《论语》中有孔子儒家的修道口诀,你知道吗?),如果你的修行达到了经络感应的层次,那么只要你念诵该千古名句,你的身体经络就会自然或突然出现特异的感应状态,下面仅提供与之相关的三个旁证:
1)、形意拳是道家思想应用在武术方面的一种体现,2011年,形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什么是形意拳?就是象形会意,得意忘形的心意拳,形意拳的修道口诀有诗为证:道本自然一气游,松松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2)、黄帝佛足印的图片见证。
3)、普通人的站桩体感旁证例子:从2015年开始,我有幸接触到站桩,经过这几年的修炼,我整个人的身心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自己的心性也慢慢开始变得恬淡虚无、善解人意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疾病折磨后,才知道自己的病就是有再好的医生、再好的家人,他们都帮不了我,只有自己靠自己,也可以这样说,站桩是我的依靠,是站桩让我的生活从黑暗走向阳光,可谓是有阳光的日子,心情也灿烂!在练功的时候,气会自动的先走腿,腿走满了后,气就自己往上冲了,冲到头顶的时候,感觉眼前有金黄色的光一闪一闪的,慢慢的会感觉到全身通透、整体如一,这个时候常常会听不到自己的呼吸声,外界的一切声音会变小,但这种情况往往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一会儿似有非有,一会儿又进入了这种状态,有的时候身体会像一个空壳一样,曾经一次练功时头顶的百会穴直通到脚底的涌泉穴,像灯管一样成了一个直的空管,去年在练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很多种奇怪的反应,有一次练着练着,眼珠子好像被人用手使劲攥住一样,很紧很紧;有时候,气会在身体的病灶处打转;还有时候,练着练着自己会不自主的微笑......每次炼完功后身上都会排出很多汗,腿部的酸胀痛沉也消失了,就像多年的下水管道里堆积的污垢被清理掉了一样,很舒服,浑身轻松,这种感觉是拿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如果一次性炼功时间长了,舌下会慢慢分泌出津液,是甘甜甘甜的,由于在练气的过程中一次性咽下会很噎,可能是食道里有气往上冲与津液形成对抗,所以我就会分三次咽到肚子里去,再故意打几个隔,津液才能顺畅的流下去。我练站桩比较注重脚底而不太关注腹部丹田,我认为只要做到全身松开,上松下沉,把劲沉到脚底,会自然产生一种往上升腾的感觉,愈沉脚底,升腾的感觉愈强,劲力就愈大……
见证四、孔子的重要“道果”是为《易》作《十翼》:修道真实进入道门之后的人,没有不喜欢玩《易经》的,反之则未必然,当修道入门后玩《易经》往往容易出现得意忘形的景象或行为,很多人一辈子就局限在其中了,孔子为《易经》注释作《十翼》就是如此。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易纬·乾坤凿度》记曰: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旋(旅),请益于商扭(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 但是孔子的师父老子则非常超然,当年,老子欲离周归隐,出函谷关时,关令伊喜以天下苍生为念留之,老子为伊喜的诚心感动,于滞留期间,留书五千言后,驾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老子留下的五千言即《道德经》,其实《道德经》可谓是研修《易经》的“最权威的标准参考书”。孔子拜师老子并修道进入道门能够体验道的滋味,在有了初层的道行修为后就“浅尝辄止”了,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而且还犯了修道方向性的大错误,要不然,就不会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因为,如果孔子认真修道再上几个道层台阶的话,人体内会自然出现“河图”,这个“河”在道家叫做“黄河”、“天河”或“曹溪”,道家把能够在体内修证出“河图”的人叫做“圣人”,这是道家圣人级别的自然生理标准,也是“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真实道义,“道童”“孔圣人”明显还没有达到这个修道级别和生理标准,“孔圣人”只是“皇权统治”追封推崇和俗人社会特意“栽培”出来的某种“文化偶像”,在道家自然真圣人面前,“孔圣人”就是个“假圣人”。如果孔子坚持修道并有成的话,身体健康问题应该不大,活到“天年”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孔子最后是卧病不起,七天之后便溘然长逝,终年七十三岁,而老子的最终和去向则成了我们人类社会的一个“千古之谜”。
写字练字可以修身养性吗?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回答得好,可以激发我们大家写字练字的兴趣。回答的不好,你也不要责我,我也只是来试试,希望能得到你的满意。
1.写字练字,心要静。有句话说的好,叫“静观自得”,“静以修身”。静是平,平静;静是清,清静。心静下来了,注意力才能集中,这就叫专心致志,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写字练字;从我要静、要我静,到我心已静,我心自静,是一个“修”的过程,是一个“养”的过程,由此可见,写字练字是可以修身养性的。
2.写字练字有方法、有规矩(方法)。
不管是写字还是练字,都是有方法有规矩的。执笔要死,运笔要活;横要平,竖要直;横不平字不正,竖不直字不稳;笔画有三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起笔有藏锋有露锋。藏锋用“转”,笔势遒而圆;露锋用“折”,笔势峻而方。藏锋用逆锋起笔,露锋用切入起笔;行笔有中锋、偏锋(侧锋),中锋劲,侧锋妍;锋用八面,中侧兼用,劲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收笔,锋回画中,有来必有回,首尾呼应,力在画中……。三个步骤一个不少方才完整,完整才完美。笔画组合成结构,笔画安排要妥贴,穿插要到位,疏密要得当……,结构才匀称,才得体。得什么“体”,这个“体”,就是自然。就像自然界中赏心悦目的事物一样美,美得自然。写字练字的过程,也就是明白道理,掌握方法,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是用规矩道理来“修”来“养”的过程。由此可见,写字练字是可以修身养性的。
3.写字练字要临摹
写字练字要临摹,临摹是入门的途径。前人已为我们指明了练字写字的途径,我们只有寻其途径,才能登堂入室。反之,则是瞎子摸墙,徒费年月了。
书圣王羲之“备精诸体,自成一家之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其所措意,皆自然万象,无以加也《书小史》。”王羲之是非常善于临摹学习的。王羲之初学卫夫人,继学李斯、曹喜、钟繇、梁鹄、张昶……。兼收并蓄,厚积薄发,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以说王羲之的书法“兼善众美”。
卫夫人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书断》中说:“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骖촂。江海淼漫,山岳巍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鲁迅曾经大力称赞李斯,称李斯为书法笔祖。以创悬针垂露之法而著名的曹喜,张怀瓘(guàn)《书断》卷中说他"篆、隶之工收名天下。"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他写得最好的是楷书,《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也就是王羲之经历了一个由专及博,集众家之美的过程,从一支独秀到百花绚烂,这不也正是一个“修”和“养”的过程。由此可见,练字写字是可以修身养性的。
4.写字练字的内容美。美于内而秀于外。内实外秀。
写字练字,写什么字?练什么字?写的练的是诗文词曲赋,是文学作品,是名家的或是自创的,思想性强,养浩然正气,充满正能量;艺术性高,引人入胜,陶冶情操,腹有诗书气自豪。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境界高……,不正是写,不正是练出来的吗?由此可见,写字练字是可以修身养性的。
还有写字练字贵在坚持,坚持也就是持之以恒。每天的坚持,就是毅力,就是耐心,就是信心……能做到了,也就是“修”是“养”啊!
当然了,如果做不了这些,这并不是写字练字不能修身养性,而是我们自身不想坚持、不愿做到的原因了。
……
我说的对吗?欢迎您的交流和赐教!
夕闻死是什么意思?
哈哈,您这句话太吓人了,早上刚弄明白点事,晚上就死了…是提问者自创的那?如果是的话,您长篇大论一番,就用难得糊涂的观点来释义,说不定能成为一代佳句呢!
当然我想您肯定是记错了,原句应该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吧。
这句话,往小了说,是如何对待人生理想,往大了说,是人生的意义。
此处的‘道’这个字,并非简单的‘道理’。孔子曾问道于老子,此处的‘道’,和老子的‘道’相通,指的是理想,指的是自然,是真相、真谛、真理。
一个人,如果此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马上会死去,那人生也是圆满的。而人的一生,就是追寻真相,寻根觅源。如果实现了人生的意义,能参透人生,那即使马上脱离现世,也是功德圆满,无牵无挂的。人生的意义便是感知,探索,揭露,并看透。
热衷文字深层解析。志同道合的朋友欢迎关注提问。也欢迎不同观点升华思想,共同提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圣人可以做到如此?
圣人当然用生也要用活,天道自然生灭生活由不得圣人及凡人,人心各异因由生存环境经遇造化弄人从而生就着不同的心性,驴心马心王八心任运天地人闻造化弄人吧😄本来无心清净空明,但愿妙心妙用,莫累于机巧名利心苦业一生而无所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