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你越讨好,用户越逃离?因为你卖段子,他卖认同,差距在根上
我天天追热点、造段子,粉丝笑完就走;隔壁同行一句“我们这一代人”,评论区直接破万的赞。我到底差在哪?
别急,你不是差在内容上,是差在“根”上。
苏轼被贬,为什么还能让千年后的我们破防?
1080年,苏轼拖家带口去黄州,穷到啃野菜。
搁今天,就是“职场连降三级+房贷断供+老婆闹离婚”的至暗时刻。
可他干了三件小事:
1. 把野菜写成“人间有味是清欢”;
2. 把破庙改成“东坡雪堂”,门口挂匾“思无邪”;
3. 给老友写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千年后,我们读到这三句,依旧眼眶一热。
为什么?
因为他没卖惨,他卖了“文化共鸣”!
原来被现实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不止我一个,原来扛住狼狈还能笑出声的,才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体面!
当你拍个猫翻跟头,用户哈哈一笑,0.5秒后刷下一条…
算法明天就把你忘了,因为你“可被替代”了!
当你讲品牌故事,说创始人母亲病重连夜熬红糖,用户立马下单红糖。
但下个月同行也讲“父亲瘫痪十年做辣酱”,你的故事就贬值了…
为啥?
因为,这些都“可被复制”!
大伙还记得,前段时间《长安三万里》票房18亿,为什么?
因为,它没讲李白多惨,它讲的是“中国式浪漫”!原来我们国人的基因里就刻着:哪怕失意,也要举杯邀月!
这叫“根植于基因”,不可迁移,不可抄袭!
所以呢,如今那些所谓高成长的秘密,都是把“感官上的快乐”升级为“文化共鸣”!
在这里,分享一个公式:
文化锚点 × 个人叙事 ÷ 时代情绪 = 不可复制的溢价。
咱有没有深度思考过,你做的知识付费,怎么去卖文化共鸣?
如果是这样:
“今天教大家3个Excel快捷键,早下班!”那用户学完,点个赞,转身就会骂老板。
那,如果是这样呢:
“苏轼被贬黄州时,用‘东坡肉’把苦难炖成了滋味。今天我们就用Excel把‘被数据折磨的你’,炖成‘掌控感’。”
此时,用户听完,心里定会“咯噔”一下:原来我不是学工具,是在找回掌控感啦!
所以,
别再卖商品的功能了,要卖“功能背后的集体记忆”!
Excel+现代版的“东坡肉”,都是把混乱熬成了秩序。
咱们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你越讨好,用户越逃离呢?
因为你停在第一层。
浅层快乐=多巴胺,来得快,去得更快。
用户爽完就空虚了,反手就一个“已取消关注”。
而文化共鸣=内啡肽,缓慢、绵长、自我认同。
用户看完不一定会点赞,但会转发家族群:“这说的就是我们!”
这就是文化共鸣!
在AI+算法时代下的终极ROI,不再是流量为王,而是“被记住”!
那些容易被记住的,从来不是搞笑的段子,是段子背后的那句“我懂你”!
咱别再卷段子了,要卷,就卷根性!
根在哪?在你敢不敢把产品写成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让用户在深夜破防时,立马能想到你。
今天你卖的是快捷键,还是“把混乱熬成秩序”的中国式浪漫?在留言区告诉我吧,你的文化共鸣的锚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