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厂爆炸,台媒甩锅大陆,真相扎心了,戳破岛内对西方的幻想
一声巨响,高雄兴达电厂新2号机组炸了,现场瞬间乱成一团。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但有些人比调查人员还着急,第一时间就熟练地把锅甩了出去。管道法兰松脱导致了天然气泄漏?不,这故事不够刺激,也不够“政治正确”。于是,一个更抓眼球的剧本迅速出炉,主角毫无意外,又是对岸的大陆。
岛内一家叫“镜周刊”的媒体马上跳出来“爆料”,说有内幕人士透露,是无良商家用大陆产的低价劣质法兰,伪装成原厂正品,高价卖给了台湾电力公司。这套说辞可以说是用心险恶,它把一个可能存在的商业欺诈问题,直接升级成了大陆对台湾的恶意破坏,暗示对岸正通过这种手段,在台湾的基础设施里“埋雷”,随时准备引爆,制造混乱。
这个剧本写得很好,演员也很卖力,可惜,事实并不配合演出。就在舆论准备往“大陆威胁论”上大做文章的时候,台湾电力公司自己下场,一纸声明把这个故事给掐死了。台电说得很清楚,出事的燃气机组,关键的管道、法兰和垫片,全都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直接提供的,供应商来自澳大利亚、韩国和新加坡,名单里根本没有大陆厂商。
这就很尴尬了,本来想射向大陆的“黑锅”,没想到是个回旋镖,不偏不倚砸在了“美国梦”的脸上。这下问题变得棘手了。如果配件真的有质量问题,那责任方就成了大名鼎鼎的美国通用电气,以及那些被台湾一些人奉为圭臬的“先进国家”供应商。这让那些习惯了吹捧西方、贬低大陆的人情何以堪?他们精心构建的“西方=高品质,大陆=劣质品”的二元对立世界观,被这个小小的法兰给砸出了裂缝。
>“这记耳光打得实在太响了,它不是打在某个媒体脸上,而是打在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惯性上。这种惯性就是,只要岛内出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骂大陆一顿总没错。”
这种荒腔走板的甩锅行为,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民进党长年累月煽动“逢陆必反”情绪造成的恶果。在这种政治氛围下,抹黑大陆成了一种风险最低、收益最高的政治投机。大到政策方针,小到鸡蛋、猪肉,任何问题只要和大陆扯上关系,就能轻松转移内部矛盾,收割政治支持。于是,从上到下,一群人有样学样,把碰瓷大陆当成了流量密码和护身符。
可以说,民进党当局是这种扭曲舆论环境的始作俑者。他们最擅长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定义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定义“谁是问题”。通过不断树立一个外部敌人,他们成功地将许多内部治理的失败,包装成了对抗“外部打压”的悲情叙事。电力不稳、基建落后,这些本该由执政者负责的问题,在他们的操作下,都成了大陆的锅。这种操作玩多了,就形成了路径依赖,仿佛不骂大陆,就不会执政了。
一个巴掌拍不响。这种乱象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岛内的在野党,特别是国民党,同样难辞其咎。面对民进党的抹黑操弄,国民党往往选择沉默或者软弱地辩解几句。他们怕什么?怕被扣上一顶“亲共”“卖台”的红帽子。这种深入骨髓的恐惧,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失去了战斗力,不敢正面迎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手用谎言撕裂社会,毒化两岸关系。
这种长期的不作为,让国民党逐渐失去了民众的信任,也让自己在政治博弈中节节败退。他们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谎言的纵容,也是对台湾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当一个主要在野党失去了制衡执政党的能力和勇气时,政治生态的恶化也就成了必然。
这次的“法兰乌龙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岛内政治生态的百孔千疮。它告诉我们,靠煽动仇恨和制造假想敌得来的政治红利,终究是虚幻的泡沫。当事实的潮水退去,裸泳的不仅是某个爆假料的媒体,更是那些以谎言为生的政客。真正的问题不会因为甩锅而消失,老百姓的生活也不会因为骂几句大陆而变好。
>“当你的锤子只认一种钉子,那所有问题都会被你看成是钉子。可万一问题是颗螺丝呢?你抡起锤子猛砸,最后碎掉的,可能就是你自己的手。”
兴达电厂的爆炸声终将平息,损坏的设备也可以修复,但被撕裂的信任和被毒化的舆论环境,修复起来却难上加难。一个无法正视自身问题,只会靠甩锅来续命的政治环境,才是台湾社会真正需要警惕的、随时可能“爆炸”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