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就能“动起来” 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健身圈”
在全民健身的时代浪潮下,多地多部门积极行动,大力推动公共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致力于为民众打造便捷、多元的健身环境,助力全民健身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科技赋能:奥森公园的运动新体验
郭同学,一位北京邮电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每天清晨,他都会骑行 8 公里,奔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他笑着分享道:“这里植被繁茂,空气格外清新,跑步时感觉特别舒适。而且跑道设有爬坡路段,并非完全平坦,这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效果更佳,所以我特别钟情于来这儿跑步。”
奥森公园南门的一块大屏幕,更是为郭同学的跑步增添了不少动力。原来,这块屏幕来自奥森公园与某运动科技平台合作推出的 “科技智慧跑道” 项目。郭同学兴奋地说:“要是你跑得快,就能登上大屏幕的排行榜,以滚动形式展示出来,特别有意思。”
该项目的负责人吕巧娅介绍道:“这个榜单不仅有最近 30 天在奥森公园跑步的打卡排行榜,还涵盖了 3 公里、5 公里和 10 公里的配速运动榜单。跑者在奥森跑步时,能据此给自己设定更具挑战性的目标,让跑步变得更有成就感。”
除了排行榜,跑道沿途还贴心设置了运动驿站,驿站内配备触控大屏幕,跑友们可以跟随屏幕上的指导动作,轻松完成跑前热身和跑后放松。不少市民感慨,在这里,沿途不仅有风拂过,更有快乐与健康相伴,热爱生活的人总能邂逅意想不到的美好。
一位市民满意地表示:“公园设施完善,肯定会优先选择就近的地方健身活动。希望公园的功能能更加多样化,方便市民自主选择。”
家门口的健身乐园:海淀长春健身园
如果说奥森公园侧重于科技赋能体育健身,那么位于昆玉河畔的海淀长春健身园,则将公园实实在在地建在了市民家门口。别看这座公园面积不大,却功能齐全,周边五、六个社区的居民都能受益于此。
北京市海淀区长春健身园园长高斌介绍:“我们新建了不少体育设施,像篮球场、乒乓球场,还有儿童乐园。篮球场之前只有 4 个半场,如今新改造出一个全场。这样一来,小朋友有了专属的打球区域,年纪较大的居民也能尽情挥洒汗水。我们还见过 80 多岁的老爷子在球场上驰骋呢。”
社区,作为打通全民健身 “最后一公里” 的关键节点,发展社区体育意义重大。它不仅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更能显著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一位居民说道:“家门口健身最大的优势就是节省时间。现在大家都忙,想抽空健身锻炼,就近选择会方便很多,时间也更好把控。”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持续加大场地设施供给力度。2024 年,新建室外专项活动场地 30 余处,新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 2700 余件,全力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切实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
市民们纷纷表示,公园空间开阔,能让人心情舒畅。要是家附近就有公园,几步路就能到达,自然会更常去健身锻炼。
政策引领与专家建议:推动全民健身新发展
2014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城市社区构建 15 分钟健身圈,确保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 100%。2025 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 3.0 平方米。
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副秘书长郭彬在电话采访中提出了宝贵建议:“首先,要想尽办法盘活空间资源,比如加大老旧社区改造力度,推动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其次,在运营模式上要勇于创新。政府可以出台用地和补贴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健身房建设,同时鼓励跨界合作,像在商场屋顶建设足球场等,让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最后,要借助科技力量实现精准服务。
利用数字化手段,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社区以及农村地区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总之,要让场地充分利用起来,资源活跃起来,百姓真正动起来。”
随着各项举措的不断推进与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出门就能 “动起来” 将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日常,百姓家门口的 “健身圈” 也将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全民健身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