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更名为于都,全县总面积
于都,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更名为于都,全县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57个行政村、45个社区和1个工业园。于都是百万人口大县、千年人文之乡、万里长征起点,是一块长征精神浸染的革命圣地,也是一片蓬勃向上的发展热土。
于都是圣地。苏区时期,于都诞生了赣南第一支正规工农武装、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被陈毅元帅称为“赣南当时最红的地方”。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作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载入史册并闻名世界。十大元帅中,有8位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都是从于都走出来的(其中陈毅元帅从于都撤至油山,留守苏区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于都为革命牺牲的有姓名可考的烈士达16356人,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达1.1余万人,共走出了16位于都籍共和国将军。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于都视察,在这里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新长征、再出发”的伟大号召。
于都是宝地。一是人力资源富足。总人口111.95万,(19-60周岁)劳动力近70万,其中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的劳动力超30万。我们还注重产业人才培育,深化与专业院校、企业和协会的合作,依托县职业中专、新长征技工学校等平台,每年培养8000名以上产业技术型人才。二是生态环境优美。拥有银、钨、锌、铅、煤等27种矿产资源;是千里赣江的上游,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71.68%,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100%,是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江西省首批“风景独好”旅游名县。三是交通往来便利。于都地处赣州1小时经济圈,厦蓉高速、宁定高速、赣龙铁路、兴泉铁路、昌赣高铁穿境而过,有2条铁路、2个火车站、4条国道、7个高速路口,“北上南下、东进西出”的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特别是赣深高铁通车后,广州到于都最快只要3个小时,老区与湾区往来更加便利、合作更为紧密。四是营商环境优良。我们以获评全省十佳营商环境县为新起点,主动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按照“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组建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深入推进“全产业一链办”、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改革,与广东、福建、湖南等地签订合作协议,梳理编制137项“跨省通办”事项,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企业开办半天办结、“零成本”。五是政策独一无二。于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亲切关怀、深情牵挂的红土圣地,也是叶建春省长、李克坚市长亲自挂点的县,具有极其特殊的政治优势。享受了《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委出台的支持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红利,以及31个省直单位“一对一”专项支持政策在这里叠加。尤其是,我们享有企业IPO绿色通道——“即报即审、审过即发”,如在天键电声的上市过程中,任珠峰常务副省长、李克坚市长亲自带队到深交所沟通对接,省、市、县政府为企业证明背书,让企业从提报资料到顺利通过深交所审核仅用330天,用时历史最短。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对鼓励类产业,可按照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一般落户企业享受标准厂房租金“三免两减半”。
于都是福地。于都历史悠久。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之一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于都人文厚重。悠久厚重的历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周敦颐千古名篇《爱莲说》在于都的罗田岩首次刊刻发表,朱熹、岳飞、王阳明、文天祥等名人大家均在于都留下文治武功。唐未国师杨筠松为避战乱,遵师命,带宫中风水秘书,从古城长安来到虔州,将风水术从朝庭走向民间,并与于都结下了深厚之缘,他在于都传授弟子(杨筠松的高徒曾文辿、刘江东均为于都人),创立了“影响深广,绵延千年”的风水地理流派,并将于都作为自己的归宿之所,百年之后葬在于都寒信峡药口坝。于都稳定平安。有县志记载以来,于都历史上未发生过大的灾害。于都没有处在地震带上,在历史上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未发生过大的瘟疫,也未发生过大的战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于都是苏区核心县、全红县,是稳定的大后方,为人员、物资的补充作出重大贡献),人口得以稳定增长,1933年末县志记载全县人口约为35万,目前总人口约1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