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红色印迹⑥|毛泽东的新闻导师邵飘萍,是名记者也是早期中共党员
“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这是毛泽东对他的新闻学导师邵飘萍的评价。
邵飘萍是中国报界先驱,1918年,他创办《京报》,迅速成为民国早期的知名报纸。这年10月,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支持下,成立了新闻学研究会,邵飘萍和自美归来的徐宝璜教授受聘担任导师,开展中国最早的新闻学教育,正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青年毛泽东是学员之一。
可能少有人知道,这位著名记者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
近期,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的京报馆旧址和后院32号的邵飘萍故居,经修缮后重新开放。《京报》报馆最初位于前门外三眼井38号,后迁到琉璃厂小沙土园胡同,1925年10月,因房屋窄小,京报馆迁到了魏染胡同。
临街的灰色二层小楼就是《京报》编辑部旧址,一层是传达室和负责报纸销售及刊登广告的经营所,二层是邵飘萍的社长办公室和总经理吴定九的办公室。历经百年沧桑,报馆楼门上方邵飘萍亲笔所题的“京报馆”三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见。穿过大门可直接来到楼后的四合院中,正房、两厢房和倒坐房均为三间五檩,原是京报编辑部的一部分,现在作为“百年红色报刊展”对外开放。后院的邵飘萍故居,现作为“邵飘萍生平事迹展”对外开放。
京报馆的文物面积约800平方米。当年邵飘萍建设京报馆时,北京市区内最好的瓦房价格约每平方米34块大洋,据此推算,建造京报馆楼房以及四合院大约需要3万大洋。
“为报而生,以笔为枪”是邵飘萍一生中最真实的写照。1912年,26岁的邵飘萍出任《汉民日报》主笔,正式开启报人生涯。五四时期,邵飘萍不仅用报纸为爱国进步思想鼓与呼,还担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第一个走向讲堂,呼吁学生用新闻利器反对黑暗的封建军阀统治。他也是这时候与学员毛泽东相识并结交的。
1920年,邵飘萍自日本流亡回国后,与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罗章龙等共产党人往来密切,做了大量革命工作,后来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据罗章龙回忆,邵飘萍是由他和李大钊介绍入党的。考虑到邵飘萍社会影响力极大,隐藏了他的党员身份。但是,由于李大钊的牺牲,只有罗章龙一人作为孤证,邵飘萍的党员身份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86年,中共中央确认了邵飘萍的党员身份,入党时间是1925年。
据展馆讲解员介绍,1926年,奉系军队进入北京,张作霖下令以鼓吹赤化之名逮捕邵飘萍。邵飘萍闻讯赶到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躲避。但是,奉系军阀通过他的好友、《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传话给邵飘萍:“我已面见张学良,只要你改变办报作风,就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1926年4月24日夜,邵飘萍回到京报馆,此时这里已受到监视。一个小时后,邵飘萍处理好事务,准备前往东交民巷,刚行至魏染胡同南口,就被稽查队逮捕。
4月26日凌晨,邵飘萍被绑赴天桥刑场枪杀。死后,他的亲友将他安葬在近郊的天宁寺内,直到1980年,邵飘萍的遗骨被移入八宝山革命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