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不是“麻烦事”,为啥有人一听就紧张?
一、信访本是“民心窗”,咋成了某些人的“烫手山芋”?
信访工作从不是简单的“接诉登记”,而是党和政府连接群众的“民心窗口”,是专门用来倾听诉求、了解民意的正规渠道
__LINK_ICON
。2022年施行的《信访工作条例》更是把“依法保障群众合理诉求”写进了制度根源,明确群众能通过书信、网络、走访等多种方式反映问题。
可实际中总有怪现象:有的群众按要求备齐材料,却遭遇“踢皮球”,材料转来转去没下文;有的刚提及要去信访,就有人急忙上前“劝说”,语气里藏着掩饰不住的紧张。依法依规的流程,为啥在个别地方变得“讳莫如深”?
这些人怕的根本不是群众“找麻烦”。群众信访时写清个人信息、诉求和依据,字字句句都守着规矩,没半分胡搅蛮缠的影子。他们真正忌惮的,是信访这面“镜子”照出的问题——怕群众的诉求把工作里的漏洞、敷衍的态度全映照出来。
二、紧张的背后,藏着哪些“藏不住的疏漏”?
个别人员的紧张,全源于自身工作的“不扎实”。可能是像福建莆田某小区那样,雨污管网堵塞的问题拖了又拖,直到群众信访才被倒逼成立专班解决
__LINK_ICON
,此前的“视而不见”怕被追责;也可能是浙江嘉兴某村的青苗费违规提取,若不是群众坚持信访复核,这笔“糊涂账”还会一直藏着
__LINK_ICON
这些疏漏一旦通过信访渠道浮出水面,首先冲击的是他们的工作评价。原本能蒙混过关的“应付式办事”,会被纳入督查视野;本该主动解决的问题,因信访才处理,“失职”的帽子摘不掉。更让他们不安的是,自己习惯的“懒政思维”会被打破——以后再想敷衍了事,群众可拿着《条例》追问流程、索要结果。
要是真按《条例》要求把工作做到位,哪会怕信访?北京朝阳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刘某讨薪,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动协调多部门核查事实,最终追回工资
__LINK_ICON
,这样的工作经得起任何追问,自然无需紧张。
三、信访从不是“白跑路”,每一步都在推着问题解决
总有人说“信访没用”,可事实恰恰相反。上海市民反映夜间非机动车跨江难,信访部门收集建议后,推动复兴东路隧道夜间开放电动车通道
__LINK_ICON
,这不是“没用”,是实实在在的改变;广州群众的建议被吸纳进《城中村改造条例》,这更是信访推动制度完善的力证
__LINK_ICON
依法信访的本质,是群众用制度赋予的权利,帮着揪出工作中的“堵点”。就像陕西西安长安区把信访流程绘成导引图,38种告知书规范使用
__LINK_ICON
,这些规范的建立,背后都有群众一次次较真追问的影子。群众跑的每一趟路、写的每一份材料,都在为后来人铺就更顺的“维权路”。
2024年一年,就有57.4万人次领导干部参与接访,接待群众108.8万批次
__LINK_ICON
。这组数据藏着明确信号:信访从来不是“麻烦事”,那些真正按规矩办事的人从不怕信访,怕信访的,只是怕自己的疏漏被曝光。群众按《条例》信访,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次坚持都在靠近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