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新闻的声音:数据新闻可听化的“新生”与“崛起”
当下,人类正处于快节奏的碎片化阅读时代,新闻生产也不断向可视化领域推进,正如柏拉图所言:“视觉是给我们带来最大福气的通道”,诚然,可视化新闻已逐渐占领受众市场。然而,近年来“听”这一行为正悄无声息地潜入人类的生活场景,声音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再一次“唤醒”耳朵,为人类呈现别样的“听觉盛宴”。随着新闻报道内容的同质化现象加剧,新闻领域仍在呈现形式上探寻新的突破与进展,若将数据可听化运用到新闻创新实践中,既有利于丰富新闻的外延,也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可感性。学者陆晔指出:“平台渠道、技术手段、媒介实践的融合造就的多种新闻形态与交互方式早已溢出了传统新闻的边界。”当下的新闻领域也正经历一场技术革命,新闻的可听化在插上技术的“翅膀”后快速发展,或将在不久的未来作为一种普遍的新闻呈现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可听化的概念与发展
最早提出可听化概念的是外国学者威廉·巴克斯顿(William Buxton),他于1989年提出可听化,专用于指代通过声音来呈现数据。1999年,克莱默(Kramer et al.)等人通过相关实验后更清晰、精简地对“可听化”进行定义,他们认为可听化指的是用非言语的声音传递信息,具体来说,是将数据关系转化为声音信号中的感知关系,以促进其传播或解释。因此,可听化具有较为清晰的目标,其主要寻求数据或信息与声音之间的关系,注重将数据关系转化为声音中的感知关系,同时将数据转化为人类易于理解与感知的声音,从而明确地与自然声音、音乐创作等区分开来。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的可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2008年德国学者托马斯·赫尔曼(Thomas Hermann)提出可听化仅限于在以下四种情况中使用。第一,可听化应该具备再现性,对相同的数据进行可听化呈现时,必须能呈现出一致的声音效果。第二,可听化的声音及音效能够反映出输入数据的客观属性。第三,从数据到声音的转化是系统的,有规律的。这意味着数据是如何导致声音变化,应该存在一个精确的标准。第四,可听化实践中可以有目的地使用不同的数据,也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数据。
随着近年来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可听化技术研发逐渐成熟并广泛地跨学科使用,尤其使用在生物医学以及地质科学等领域。直到2015年,《纽约时报》、Reveal等媒体机构开始将可听化技术运用到新闻生产当中。美国非营利性新闻组织Reveal于2017年举办了以感官新闻与数据可听化为主题的工作坊,邀请了声学领域技术专家和记者共同探讨如何将数据转化为声音,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新闻感知方式和数据呈现方式。根据技术的迭代,数据可听化主要可以区分为四类:听觉化、参数映射、听觉图标以及基于模型的可听化。听觉化指的是将数据映射到声音中去,使其转化为音频波形,例如医学领域的脑电图、心电图等。参数映射是将给定的参数通过数据叠加生成参数映射发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中的倾听维基(Listen to Wikipedia),通过参数映射的方式可以“听”到词条的更新或删除,比如,新增一个词条时,会响起排钟的乐声,渐大的乐声代表新用户加入了维基百科。视觉图标则将通过声音来暗喻抽象的信息,例如敲门声暗喻接收到信息。基于模型的可听化侧重在数据和声音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通过完善的虚拟声音系统按一定指令创造听觉呈现。其中,参数映射是数据新闻生产与实践中运用最多的方式,这种方式赋予了创作者较大的灵活性,并且在呈现高维数据上更有优势。
2015年,Reveal开发了软件 MIDI Time,数据新闻的可听化处理有了初步的技术支持,并清晰地展现了数据转化为声音的具体过程,为后续数据新闻可听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19年,谷歌新闻创建了网站“二声”(TwoTone),致力于将数据转化为声音,让受众更好地理解与感知数据,攻克了数据可听化的技术壁垒,让可听化得以真正地走进新闻生产的日常。
二、可听化在数据新闻中的使用现状
随着“数字战争”的白热化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数据说话”的数据新闻已然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可视化更是成为数据新闻呈现的标准样式。然而,可听化仍有必要被运用到新闻生产与实践当中,因为数据的“可视”与“可听”这两种概念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声音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表征符号参与数据呈现,数据的可听化能够直观且感性地理解数据中的突出特征。当前,可听化技术在数据新闻中的使用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可听化在时间序列数据中的使用
时间序列是指将同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可听化适用于以时间为序列的数据新闻题材,该类型新闻事实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不同的现象,以美国公共媒体合作项目Inside Energy于2016年推出的可听化报道《听听美国煤炭产量的断崖式下跌》为例,该新闻报道试图通过声音来呈现美国32年来的煤炭产量变化情况。首先,创作者从能源信息署下载了1984年至2016年的每周煤炭产量数据。在获取充足的数据后,使用由媒体技术机构Reveal开发的MIDI Time软件,通过该软件将每一周的煤炭产量数据转化成一个超过五个八度的音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产量发生变化,其音频的音调高低也随之起伏不定,煤炭产量下降得越严重,声音的音调越大,煤炭产量越是集中下降,音调的节奏就越快。然后以大约每秒9周的速度播放,受众以可感知的听觉方式在三分钟内感受到美国煤炭产量32年间的急剧下降,并为之震撼。与此类似的典型案例还有Reveal网站的可听化报道《俄克拉荷马州的地震频率》,该报道通过一段1分14秒的音频让受众“倾听”俄克拉荷马州2005年至2015年的地震震级及活跃度。在该报道中,Reveal将主要变量设置为时间和震级,其映射方式为:音符叮铃声代表每一次地震;震级越高,音调越低,音量越高,通过声音和变化节奏生动地还原了十年间俄克拉荷马州所遭遇的地震灾害影响。
除此之外,国际非政府组织战略技术组织(Tactical Technology Collect-ive)所推出的报道《为什么埃及的房屋总是倒塌》以及美国的广播媒体PRI's The World开展的报道《枪支暴力的死亡人数》等均采用了可听化元素来呈现时间纵深的数据。正如学者刘涛所言:“声音之于新闻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客观记录’的新闻本体功能,声音赋予了新闻表达及叙事以巨大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在数据可听化的新闻报道中,声音背后的叙事功能被充分运用,构建了新闻报道的“声音景观”,释放出声音巨大的想象力。
Inside Energy项目中的可听化作品《听听美国煤炭产量的断崖式下跌》
(二)可听化在空间序列数据中的使用
目前,新闻行业较少地将可听化技术运用到空间序列的数据当中,因为相比于时间序列的数据而言,空间序列的数据面临较多的不可控以及难以转化的因素。在此背景下,作为新闻可听化的“领路人”Reveal依旧创新性地将可听化元素完美地嵌入到数据新闻当中。2017年,Reveal制作的新闻作品《墙》获得了美国网络新闻奖中的“音频数字叙事卓越表现奖”,该报道将美国和墨西哥之间近2000英里的空间障碍通过声音的形式呈现给受众。首先,Reveal计算并获取了边界的起点以及行人围栏、车辆围栏的距离,音符以每秒10英里的速度移动,将距离转化为时间,音符响起的时间为每段围栏长度与移动速度的比值。对数据进行参数映射后,明亮的键盘声代表着无障碍,低音符与高音符则将行人围栏与车辆围栏区分开来,同时声音的高低代表着围栏的高低。另外,Reveal还邀请受众对《墙》的音频旋律进行填词,鼓励受众创作说唱、嘻哈等音乐,并支持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以《墙》为曲调创作出来的音乐。
Reveal的新闻作品《墙》通过声音来呈现数据,极大地拓展了数据新闻中可听化的叙事空间及其可能性,充分发挥出声音符号在新闻叙事中的潜力,为受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知,重构了人们对于数据新闻以及媒介语言的认知与理解。
(三)可听化在其他数据领域的使用
可听化技术除了在时间和空间序列的数据中使用外,还较多地涉及一些信息、科普类数据的使用。2021年,NASA对三个特定的太空场景以及数据进行可听化转化,将美国宇航局收集到的外太空数据进行可听化处理,受众可以直观地“聆听”到距地球约26000光年外的银河中心的图像。在该项目中,数据通过各种音符表示。例如,在参数映射上,星星使用单独的短音符表示,而较长的嗡嗡声则用于表示气体和尘埃云等。一颗恒星、一团尘埃甚至一个黑洞的诞生都将转化为高音或低音清晰地被受众“听到”,受众能够通过听觉体验到不同的天文图像场景。另外,在复杂、枯燥的生物医学领域上,可听化也能发挥出其用武之地。2020年,英国《BMC生物信息学》杂志展示了如何利用可听化技术呈现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功能特性。专家们将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拆解为G、A、U等三万多个英文字母,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数据通过吉他和鼓的音效来表示,并为单词配上音符辅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音频有助于填补基因组信息视觉呈现枯燥的空白,提高内容的可读性,帮助科学家或受众更深入地了解病毒及其运作方式。
战略技术组织(Tactical Technology Collective)所推出的报道《为什么埃及的房屋总是倒塌》
三、数据新闻可听化的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