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遭遇60年来最大规模示威超700万人,社会撕裂逼近临界点!

2025-10-25 09:06:09 8阅读

美国遭遇60年来最大规模示威,社会撕裂逼近临界点

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上人流如织,抗议者举着“我们人民”的巨型横幅,不远处,有人装扮成自由女神像,手持“不要国王”的标语牌。这个建国近250年的国家,正面临一场宪政危机。

2025年10月18日,美国爆发了近60年来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示威活动。据组织者统计,全美50个州同时举行了超过2700场集会,参与人数接近700万。在纽约时代广场,人群高呼“特朗普不是国王”;在芝加哥格兰特公园,伊利诺伊州州长普里茨克加入抗议行列;在华盛顿,联邦参议员伯尼·桑德斯站在示威队伍中。

同一时间,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度周末。他在前一天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淡然回应:“他们说他们把我称为国王。我不是国王。” 但当晚,他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段AI生成的讽刺视频:画面中他头戴王冠、驾驶战机向抗议人群“投放泥浆”。

01 抗议潮的规模与特点

这场名为“不要国王”(No Kings)的抗议活动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的第三次全国性示威,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相比今年6月第一次“不要国王”抗议的约2100个集会地点,本次抗议活动范围扩大了近30%,在全美共举办2500余场活动。

抗议活动几乎涵盖了美国所有主要城市,从东海岸的纽约、波士顿到西海岸的旧金山、洛杉矶,甚至传统上支持共和党的“红州”如得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也出现了抗议人群。

与此前单一议题导向的抗议不同,本次示威的诉求覆盖移民、卫生、教育、贸易政策等多个方面。抗议者打出了“关税是对我们征税”、“要社会福利,不要富豪减税”、“拯救科学事业”等各式标语。

不同寻常的是,此次抗议活动得到了跨党派、跨阶层的参与。在华盛顿抗议现场,一些因政府停摆而被迫无薪休假的联邦雇员,举着“欠薪的抗议者”标语加入游行队伍。多位民主党重量级政治人物也公开加入示威行列,体现了抗议活动已超越单纯的党派之争。

02 示威背后的深层危机

此次示威活动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反映了美国社会裂痕的深度和广度。表面上,抗议是针对特朗普政府的移民、卫生、教育等政策,但实质上是对总统权力扩张的普遍担忧。

抗议者特别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未经正当程序拘留移民以及向洛杉矶、芝加哥等城市部署国民警卫队的行动。一位参加过伊拉克战争的海军陆战队老兵肖恩·霍华德在华盛顿抗议现场表示:“我从未参加过抗议活动,但特朗普政府无视法律。”

更深层次看,这场抗议反映了美国宪政体制的结构性危机。美国作为一个宪政共和国,其合法性基础建立在“法律优于个体”、“三权相互制衡”的共识上。 当总统通过行政命令绕开国会推行政策、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关系紧张时,民众对制度本身的信任开始动摇。

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三周,加剧了这场政治危机。政府停摆不仅导致联邦项目和公共服务关闭,也使80多万政府岗位停薪,国家公园关闭,司法系统削减开庭。 这种政治僵局考验着美国权力结构的核心平衡。

03 美国分裂的驱动因素

从政治层面看,美国两党政治已从“共识政治”演变为“否决政治”。双方在移民、堕胎、枪支管控等议题上立场尖锐对立,几乎无法达成任何实质性妥协。

联邦与州之间的关系也持续紧张。2025年6月,加州最高法院认定联邦移民家庭分离政策违宪,但加州拒绝执行联邦命令;7月,得州立法推进州内能源政策脱离联邦监管。 这种央地权力博弈正在动摇美国联邦制的根基。

经济层面的裂痕同样明显。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加州GDP占全美约14%,单独计算可位列全球前四大经济体,但却频繁抱怨“补贴太多回流太少”。

同时,美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增长的成果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种经济失衡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侵蚀了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文化层面,美国自由派与保守派在价值观上的对立日益尖锐。不同群体在移民、堕胎、性别平等议题上观点截然对立,导致公共政策选择中的价值观对抗越来越激烈。 “文化战争”已成为美国社会分裂的重要推手。

04 国家统一的制衡力量

尽管面临多重分裂压力,但美国的国家统一仍存在不少制衡力量。法律体系为维护联邦权威提供了制度保障。1869年的“得州诉怀特案”认定联邦不可分割,最高法院的一系列判例也确立了联邦地位高于州权的原则。

经济层面的相互依赖也是抑制分裂的重要因素。美国全国性产业链的跨州依存关系十分紧密,区域经济互补性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任何分裂行为都会导致共同的经济灾难,这种经济利益的绑定是抵制分裂的重要力量。

美国社会仍存在诸多凝聚因素。大量跨区域的社会组织在维系国家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旗、国歌、国家节日等国家象征符号依然能唤起部分民众的爱国情感。 历史上多次危机应对中形成的集体记忆,让民众对国家克服困难的能力仍有一定信心。

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并不愿意看到国家真正分裂,因为分裂意味着债务、军力、核武、社保等棘手问题难以解决,普通人的房贷、学费、医保等生活成本也将大幅增加。

05 分裂可能路径的推演

从当前形势看,美国的未来可能面临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径。最理想的情况是渐进调整路径,即联邦政府通过制度改革平衡区域利益,建立有效的跨区域协商机制,同时加强国家认同的文化建设,逐步缓解当前矛盾。

第二种可能是冲突升级场景。如果局部对抗不断升级为系统性危机,关键州可能会推动实质性的分离行动。一些外部因素可能会介入并进一步加剧分裂进程。这种情况下,美国可能陷入长期动荡甚至冲突。

最可能出现的是一种中间状态,即联邦政府实质性收缩权力,同时扩大州权,形成一种新型的央地关系模式。国家结构可能呈现松散化特征,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国防、外交等全局性事务,而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大量权力下放到州一级。

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布恩通过比较研究指出:“历史上大多数国家的分裂都经历了‘共识破裂-制度失效-经济分离-实体分裂’的过程。美国目前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

06 国际视角与影响

美国当前的社会政治危机已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柏林、罗马、巴黎和斯德哥尔摩等城市,人们聚集在当地美国大使馆外,声援美国的抗议者。 欧洲舆论将特朗普的执政模式与“后民主时代”的威权治理相提并论。

法国《世界报》评论称:“如果美国开始质疑其制度的合法性,整个西方自由主义秩序的根基都将松动。”英国《金融时报》则警告:“资本不会永远相信美国在全球的制度优势,它正在寻找Plan B。”

美元地位可能面临长期挑战。尽管美元指数在短期内依然坚挺,但其作为全球无风险利率锚定物的“信仰强度”已在悄然削弱。 部分央行已在增持黄金和非美元货币资产,一些主权财富基金正在重新评估美国资产的占比。

全球资本市场的重新定价已经开始。包括瑞银、安本、桥水在内的多家资产管理机构近期开始增持非美发达国家主权债券,转向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政治风险较低的地区。

同时,美股ETF的海外申购流速趋缓,避险属性的黄金和瑞士法郎在过去一个月悄然走强。这些资本流动的变化虽未形成大规模浪潮,但趋势已显。

07 走向未来的关键变量

美国是否会走向分裂,取决于几个关键变量的互动。政治精英能否达成共识至关重要。如果精英阶层继续坚持对抗思维,通过制造分裂来动员选民,那么政治和解的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经济能否实现包容性增长是另一个关键变量。当前美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如果无法实现更加包容的经济增长,社会裂痕将进一步加深。 如何让经济增长成果更公平地分配,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关键。

文化分歧能否得到有效调和也将影响国家认同。美国社会在价值观上的对立已渗透到教育、媒体、公共政策等各个领域。 如果不能在不同价值观群体之间建立对话机制,社会共识将难以形成。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美国的发展轨迹。中美战略竞争、乌克兰危机等国际因素可能会加剧美国内部压力,而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则有利于美国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

纽约时代广场上,一名医院工作人员斯蒂芬妮对法新社记者说:“这位总统让人感到羞耻,我希望今天会有数百万人走上街头。” 而在美国中部堪萨斯州的宁静小镇,退休教师玛格丽特却对福克斯新闻表示:“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而不是无休止的街头政治。”

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提出的“美国政治失调的周期性”理论认为,美国历史每隔60-70年会出现一次重大政治重构。从独立战争到制宪会议,从内战到新政,从民权运动到今天——下一次制度重构的时间窗口已经开启。

没有人能预言美国是否以及何时会分裂,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国家正站在历史十字路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