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天津女大学生私生活干净却确诊艾滋,她的经历,需引以为戒
她的化验单上,HIV抗体呈阳性。那一刻,她的世界静止了。
她是天津某高校大四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生活规律,甚至身边的朋友都说她“干净得像白纸”。可为何是她?
这个问题,她反复问过自己,医生也一度陷入沉思:当一个从未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感染艾滋病毒,该如何解释?
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很多时候停留在“特定人群”“不洁行为”这些刻板印象上。但这起病例却打破了惯有的推断,也让更多的医生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上去没有风险的人”。
医生问她:有没有输过血?没有。纹身?没有。共用针具?从来没有。性伴侣呢?有过一次固定交往,但已分手一年多。
对方也是大学生,健康看起来没问题。她一度怀疑,是不是体检搞错了。
但确认无误。
她的CD4细胞计数已明显下降,初步判断感染时间已超过半年。也就是说,她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和病毒共存许久。
感染艾滋病毒(HIV)并不意味着立刻发病,但病毒在体内潜伏、复制,会逐渐破坏免疫系统,一旦进入艾滋病(AIDS)阶段,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各种机会性感染接踵而至。
问题是,她到底是怎么被感染的?
医生从流行病学的角度重新梳理了可能路径。她曾有过一次医院就诊经历,静脉输液,但医院是正规三甲。
她去过一次美甲店,做的是足部护理。她也用过二手耳机,甚至在健身房共用过淋浴喷头。但这些都不构成主流传播途径。
直到医生追问到:你和前男友是否做过无防护的性接触?
她点头。
这一次,谜团解开了一部分——虽然她只与一个人发生过关系,但并不等于绝对安全。感染源,很可能就是那段看似“洁净”的恋爱关系。
许多人误以为“私生活简单”就是健康可靠的代名词,但事实上,HIV传播途径中的性传播比例在我国已超过90%。
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比达52.3%,同性性传播占比41.6%。
换句话说,感染者并不都是所谓的“高危人群”,而是逐渐向普通人群扩散。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由于性知识教育相对薄弱、性行为逐渐开放,但安全意识和检测意识滞后,反而成了新的易感人群。
医生的临床经验里,也见过不少类似的病例。一个刚参加工作的白领,男友看起来文质彬彬,实则私生活混乱;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多年在外出差,感染后无症状,传染给了毫无防备的妻子;甚至有父母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给婴儿的案例。
HIV的“隐匿性”带来了极大的诊断滞后性。病毒感染初期可能仅表现为低热、乏力、皮疹,与普通感冒无异,极易被忽视。
而一旦错过“窗口期”,病毒迅速复制,CD4细胞被大量破坏,免疫系统逐步崩溃。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感染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
更令人警惕的是,有些感染者本身并不知道自己携带病毒。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继续与伴侣发生性关系,成为病毒的“无意识传播者”。这类传播,往往是最难防控的。
医生回忆起另一个病例:一个中年女性,体检时发现CD4计数异常,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感染HIV。她坚称自己没有任何“高风险行为”,最后查出源头是丈夫——早年曾有一次输血史,从未检测过。
这类“隐性传播链”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从医学角度看,HIV并非“绝症”。目前抗病毒治疗(ART)已可显著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程,只要坚持治疗,感染者完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但现实是,许多人因为认知不足、羞于检测、恐惧确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这名天津女大学生的确诊,虽属偶然,但也从侧面揭示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对“安全”“干净”的判断,是否过于主观?是否忽视了医学判断的客观依据?
有些人认为,只有“乱”的人才会得艾滋。但病毒不分人群、不看颜值、不问学历。它只看有没有途径传播。
在门诊中,医生越来越常建议年轻人,尤其是性活跃人群,定期进行HIV筛查。这并非质疑其行为,而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方式。
检测并不复杂,一次静脉抽血,或使用唾液试纸、指尖血自检。全程匿名,有些城市甚至设置24小时无人检测点,隐私性极强。
中医角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免疫力与体内环境的平衡。一旦“邪气”入侵,如病毒、细菌,正气不固,便容易致病。
因此,中医在HIV管理中,可通过辨证施治、扶正固本、调和脏腑等方式,辅助西医治疗,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病毒发展。
例如,部分中医院会使用黄芪、太子参、白术等中药,增强机体免疫力;也有通过针灸、艾灸等方式,改善患者乏力、情绪低落等症状。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购买中药“补一补”。
医生更希望传达一个观点:HIV并不等于人生终止,它是一种慢性病,是可以控制的。但前提是,必须知道自己是否感染。
许多年轻人面对这类问题时,常常羞于启齿。甚至在恋爱关系中,觉得提出“检测”是不信任。其实,真正的信任,是在了解彼此健康状况之后,给予对方最实的安全感。
那位天津女大学生,最终接受了现实。她开始规律服药,定期复查,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她也悄悄告诉几个亲密朋友,希望他们不要重蹈覆辙。
她说:“我以为我足够小心了,但原来,只靠‘干净’是不够的。”
窗外阳光正好,诊室里一位年轻人坐下来,表情有些局促,低声问医生:“我想做个HIV检测,可以吗?”
医生点头,说:“当然可以,越早知道,越好。”
参#优质好文激励计划#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通报. 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 2024.
[2]王正伦, 张北川. 艾滋病流行病学与防治策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 44(5): 678-684.
[3]刘明辉, 陈文斌. 中西医结合治疗HIV感染的进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42(3): 331-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