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办报实践与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座谈会在婺举办
今年是著名报人邵飘萍秘密入党100周年。百年光阴流转,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应如何传承弘扬邵飘萍的新闻实践和办报理念?
10月21日下午,一场围绕邵飘萍办报实践与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的座谈会在婺城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学界、业界专家学者以及浙江飘萍奖获奖代表齐聚一堂,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追寻新闻人的初心与使命。
本次活动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指导,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共金华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共金华市婺城区委宣传部、金华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殷陆君,浙报集团总编辑、党委副书记、浙江省记协副主席李杲,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主任、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建平,浙江省记协秘书长傅亦军,金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童咏雷,婺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进州参加座谈。
会上,南京师范大学民国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特邀理事倪延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吴玉章特聘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原秘书长邓绍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特邀理事艾红红,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导朱春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邵鹏,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曹轲,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教授李文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丁苗苗,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沈爱国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
“来到金华,沉浸式地感受邵飘萍先生成长的环境与足迹,我深切体会到这座城市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位新闻界先驱的珍视。”艾红红教授表示,在当下新闻工作者大力践行“四力”的背景下,她越发体会到邵飘萍的精神内核与当代新闻精神的高度契合。何为邵飘萍精神?她将其凝练为十六字:把握时势、敢为人先,心系苍生、善于斗争。“我们学习邵飘萍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相信它必将代代相传,激励着无数新闻人砥砺前行。”
沈爱国教授扎根新闻教育一线40年,他认为邵飘萍精神内核值得深入挖掘、传承与践行。“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上,我总会给学生讲邵飘萍的采访故事,他‘不避艰险、亲赴一线’的实践精神,正是当下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他表示,作为应用型新闻院校,他们将继续在“四力”培养中深耕实践、突出应用,让学生在“跑现场、察细节、善思考、写温度”中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新闻人。
邵飘萍曾言:“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这句话让邓绍根教授甚为感触。在他看来,邵飘萍的新闻生涯就是一部以“四力”为筋骨,以赤诚为血肉的新闻教科书。“他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观察时势,用头脑萃取精华,用手中之笔记录时代,我们要继承这份‘铁肩担道义’的担当,将‘四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履行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邵飘萍新闻救国的实践、“铁肩辣手”的精神,至今仍是新闻从业者的典范。作为浙江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浙江飘萍奖本身就是对这份精神的延续。会上,浙江飘萍奖获奖代表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分享、交流。
“在技术奔涌、信息纷繁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坚守邵飘萍的精神?”浙报集团高级记者张姝的回答是:必须坚守。“我们不仅要做为人民奔走的记者,更要成为赋能同行、推动行业进步的记者,将个人探索转化为群体前进的路径。”
湖州市长兴县记协主席王晓伟是一名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基层新闻老兵,他坦言,从一名新闻爱好者,淬炼为一名新闻铁军,正是飘萍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向前。
专家学者、获奖代表的真知灼见,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将会议推向更深层次的探讨。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殷陆君在总结中指出,这是一场求实创新、务实奋进的会议,学界、业界共同探讨邵飘萍办报思想与实践,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推动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弘扬邵飘萍办报思想,当政治的明白人、专业的新闻人、人民的贴心人;要用好飘萍教育基地,搭建记者学习平台,让全国新闻工作者在这里汲取精神力量,提升专业素养;要用好传播好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基因,立足金华,面向全国,进一步扩大红色新闻文化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