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国2025年值得关注的十个趋势
根据香港《南华早报》12月18日《在快速转型的中国,2025年值得关注的十个趋势》文章报道,随着2025年日益临近,中国即将发生一系列转变。随着地缘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和关税水平的逐步提高,全球贸易网络正经历着急速的重组过程。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促使各行业进行深刻的结构重塑。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引发的创新浪潮,正从根本上改写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些变化仅是中国当前商业及生活领域所发生的广泛变革的冰山一角。以下为2025年中国值得关注的十个趋势。
中国与东盟、中东和拉丁美洲之间的贸易走廊将出现非同寻常的增长。事实上,东盟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约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5%。如今“全球南方”占到中国贸易总额的5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电子产品、机械装备和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比例逐渐提升。根据最新统计,此类产品在去年我国出口总额中占比约达50%。面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我国正不断优化贸易组合,以应对潜在的挑战。预计在未来一年,我国将针对国际地缘政治的波动以及关税水平的上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贸易的稳定与增长。
中国国内市场将继续保持激烈竞争。中国国内的价格竞争将会加剧,使企业盈利能力承受更大压力。从咖啡到家具再到电子商务,随着企业为生存而战,看不到任何竞争缓解迹象。2025年料将出现更多企业合并活动。
在激烈的本地竞争和不断变化的需求推动下,大多数在华跨国公司将不得不进行彻底转型。在国内市场竞争的背景下,跨国企业普遍承担着更为显著的结构性成本负担,同时展现出了较低的组织适应性。面临当前市场的严峻挑战,除非这些跨国企业能够推出竞争力强的商品或服务,否则它们的市场份额和盈利潜力将不可避免地遭受侵蚀。因此,固守现状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们将在2025年见证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迈向国际市场的艰巨挑战。尽管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企业所表现出的对海外市场扩张的决心以及其庞大的数量不容小觑。他们正借鉴西方跨国公司数十年的经验,通过建立合作企业、打造生产基地、推进产品本地化策略,并积极招聘当地员工。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我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深入探索。因此,对该领域的持续关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很多中国公司将面临艰巨挑战,但不要低估中资企业进军海外的巨大决心和庞大数量。它们正在建立合资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产品本地化并雇用当地人,这是西方跨国公司几十年来一直在采用的策略。不妨关注这个领域。
健康和运动行业将高歌猛进。在当代中国,随着民众对生活品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健康与体育产业预计将迎来显著增长。我国具备成为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民众对于跑步、骑行、滑雪、瑜伽等多样化体育活动的兴趣渐浓,预示着这些活动在国内市场的强劲发展态势。
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将进一步降低。目前市场上较为经济的电动汽车,售价大约在6万元人民币左右。展望2025年,预计价格还将有进一步的下滑。届时,电动汽车的成本将仅仅略高于高端家电产品,如高级电视、笔记本电脑及单反相机等。这一价格趋势可能会对资金实力较弱的厂商构成挑战,进而推动行业内部出现更深入的整合与洗牌。
凭借庞大的国内消费群体和创新速度,中国将加快新兴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在自动驾驶领域,许多无人驾驶出租车已经在深圳和北京等城市开展业务。中国在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仅2022年安装数量就超过29万台,远高于其他国家。
中国早就应该出现一波企业整合浪潮,而2025年可能是我们最终看到这一浪潮开始到来的一年。在中国,各行各业有太多公司在开展完全相同的业务。例如,中国庞大的金融业拥有100多家证券公司、约150家共同基金公司和4000多家银行。在各个行业中,企业整合行动将消除浪费,产生更多价值并提高资本回报率。预计2025年中国将出现很多姗姗来迟的整合活动。
中国一些城市的房地产行业可能最终开始触底反弹。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政府采取多项刺激房地产市场需求和减少库存的措施,包括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等。11月中国重点30城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回正,增幅达到20%。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将有更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趋于稳定。这对于消费者信心和消费需求的恢复来说是个好消息。
2025年中国低线城市的消费增长可能超过高线城市。从今年前三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中国三、四线城市增长速度高于一、二线城市,这得益于三、四线城市居民相对更高的收入增幅、更强劲的消费信心、更低的生活成本和更稳定的就业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