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化险为夷,历史上青梅煮酒论英雄

2023-12-04 17:50:05 41阅读

神武化险为夷,历史上青梅煮酒论英雄?

历史上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出自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即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是文学创作。是罗贯中创造的思想想象故事和真实历史有相差十万八干里。

从内容看作者用从道德经的内容变化成曹刘问答的内容,用曹操渴望英雄,来渲染刘备是大英雄,用当时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称托曹操刘备是大英雄。反映了刘备非常机敏的随机应变能力,又通过关羽张飞的来到,用鸿门宴故事情节,渲柒关张二人忠诚之土,真是可谓是最为惊险却张驰有度,惊险曲折故事情节,|加上人物内心精彩表诉很感人的篇章。

神武化险为夷,历史上青梅煮酒论英雄

可是与历史无关。为移花接木断章取义的优秀创造。可以说三国演义创作中最为精彩一节,比借东风,空城计让人相信得多深入多。罗贯中是古代大手笔。非常有文学基础,更有小说创造力。能从历史中微细之处发现创造素材很了不起。

从历史故事看,汉献帝的董贵妃的父亲董承,为国舅也是将军,从长安保护汉献帝跟随而来,是刘家忠臣。董贵妃怀孕在身时侯,他却接了汉献帝衣带诏,决心计划兴兵勤王,多方联络相关有势力方方面面,打算联合成集团一鼓作气将曹操拉下权势宝座,甚至可能斩尽杀绝曹氐集团。

却被曹操发觉,并知道董承是组织者,曹操当然不容忍董承的势力,发展壮大。更不会待人来杀,组织杀了董承全家,包括无姑的怀孕董贵人。可以想刘协献帝已经是傀儡连个自己女人也保护不了,刘备当时可能是董承联糸范围之人,但还没有暴露,在曹操派去截断袁术北去投袁绍之路后。还没有被发现。也被迫走上反抗叛乱之路占领徐州有关系。

小说中设计的场景,在历史上不会有的。也没有梅花开时却煮梅子,曹操对反对自己思想的人,对自己的对手。从来毫不留情杀之后快的。而且他看人准确,入木三分。使对手毫无还手之力,哪还会让刘备能借雷掩饰自已内心,是根本不能的事。刘备是199与朱灵一起攻击袁术,袁术于途中病死刘备进军徐州下邳,杀刺吏车胄,董承衣带诏事发,是二百年的事。相差一年。那时刘备早就脱离曹操,自己当老大了。还打败司空长史史沛,刘岱。中郎将扶风王忠。

曹操在二百年春天亲自东征刘备,刘备几万人马,如秋风落叶一扫而光,刘备大败。关羽被擒。刘备逃到青州袁谭那里,后到邺城袁绍那里。又集结失散士卒人员。二百年一月又率军回到汝南,和士匪刘辟一起在官渡之战跟曹操捣乱,又被曹仁大开杀戒杀回河北。袁绍又给了些人马再和土匪龚都率领数几干人回到汝南。还打败曹操派兵,蔡阳被杀。好景不长,次年曹操又是自亲率军来打刘备。刘备兵败就跑刘表那里潜伏起来。八年多,没有干事。

至赤壁之战才出头,又是混成了小县长,又多了诸葛亮。刘备命大,曹操撒几网都没有网住,不是曹操会放过刘备,曹操那有善心,会放刘备。是刘备太狡猾了。谁抓不住。从历史看,曹操捉刘备多次,最早曹操邦助袁绍打败公孙瓒,曹操打败刘备在东郡。在官渡战役前后曹操亲自伐刘备在徐州一次,汝南一次,曹仁一次也在汝南。在当阳一次,汉中一次,刘备都是有惊无险安然渡过,并汉中公然喊到人汉中是我的。当时刘备一万多,对数十万的曹操大军还是最后胜利,可以说刘备越战越强大,最终超过曹操,座上皇帝的,是曹操刀下逃出来的大英雄。

乔峰郭靖杨过张无忌四人生死战谁会最后胜出?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根据题主所说,上述四位主角生死战,最终胜出的是谁,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应当区分对战模式,一是各自对敌,这个时候自身能力更加重要;二是四人混战,考验的可能不只是武力,还有心理素质、心态揣摩等非战斗因素。

01各自对敌分析

所谓自身能力,不能只看武功力量的强弱,毕竟无论书本描写还是实际对战,都不乏以弱胜强的例子。实际上这四人的单纯战斗力相差不多。要逐个评判,大致应该在武力、智力、实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02自身能力分析之萧峰

首先定性,萧峰是金庸小说中顶级的战神,可以说是实战第一。原著中说了三点,一是萧峰有武术天赋,“任何一招平平无奇的招数到了他手里,自然而然发出巨大无比的威力”;二是萧峰有临敌气场,“但他天生神武,处境越不利,体内潜在的勇力越是发皇奋扬”;三是萧峰有实战BUFF,“临敌之际自然而然有诸般巧妙变化,许多强敌内力比他深厚,招数比他巧妙,但一到交手,总是在最紧要的关头,以一招半式之差而败了下来,而且输得心服口服,资质终究无可匹敌,从来没人再去找他寻仇雪耻”。

以上的加持,使他在少林寺、聚贤庄、以及泰山大会(书中未详细描写)等恶仗中往往游刃有余,对同时代高手的比武,战扫地僧在受让的情况下打得对方吐血;轻松胜游坦之,强于丁春秋、慕容复、段延庆;与鸠摩智没有交手记录,但看鸠摩智偷袭扫地僧和萧峰掌打扫地僧,应是萧峰胜出。

其次说武功本身。萧峰掌握少林基本武功,看其出手记录,似乎不会用少林派的七十二绝技,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了打狗棒法和降龙廿八掌,同时精通一些太祖长拳之类的流行武功与擒龙功之类的失传武功。

在天龙世界里,萧峰的内功深厚,但比之扫地僧和他的两个结义兄弟,有所不及,不过作者并未纠结于内功的高低,以实战发挥弥补了他奇遇不足的缺陷。即便如此,萧峰的功力也极度可观,比如镜湖小竹林与段延庆互相探底之时,萧峰用皮靴底擦去了段以钢杖写在石板上的字迹。

再次说智力。萧峰外表豪放,但智力很高,毕竟管理过天下第一大帮,平息过辽国内乱,并且遇事果断强势,毫不拖泥带水,书中不见他对强敌时以智力取胜的记录,但天生勇武,似乎没有用得上智力的时候。

如果以得分的方式评判(每项满分十分),萧峰得分如下:武力得分暂缺;实战得分10;智力得分8:萧峰实际得分暂18分。

03自身能力分析之郭靖

有过一个统计,郭靖是金庸书中主角里杀人最多的,这里的杀人记录,应当主要来自于神雕中郭靖守襄阳期间,如果只算江湖人,恐怕萧峰杀人最多,毕竟聚贤庄一战,便收获人头无数。

但郭靖的实战能力也不容小觑。其斗争经验,冠绝射雕神雕,除王重阳杨过之外,均有交手记录,基本上以平手居多,但从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弥足珍贵。特别是他在石屋之中与周伯通裘千仞交手的经历,更是受用无穷,自此以后,郭靖基本没有打过败仗。

在武功方面,郭靖有降龙十八掌空明拳九阴真经全真内功和江南七怪武功,总体上属于高中低档位的完全体,而在学武的过程中,郭靖与萧峰的自身体悟完全相反,他的悟性和记忆力都极差,但唯其如此,方能够基础坚牢。同时在神雕中,没有郭靖勤于练习的记录,但已在此基础上领悟了至阳生至阴的境界,书中同时说是“当年洪七公尚未领悟的”,可见其武功已经到了一个类似于“自由王国”的境界。

在郭靖身上有争议的一个点是临战的智力水平,可以说这是一个短板,郭靖生平与人动手,都是强攻硬打,这一点与萧峰类似,但萧峰在金庸赋予其不讲理的“战神”属性之外,能够极度敏锐地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对手的弱点并针对之,比如少室山踢断游坦之的腿,并非什么顶级招数,而是有针对性的攻击。但郭靖只是在终南山对付人数加强版天罡北斗阵的时候用了点花活,与档次段位相近的对手作战时,则没有这等观察力,更不要说以弱胜强、反败为胜。

所以,郭靖的评分如下:武力得分暂缺;实战得分10;智力得分6:郭靖实际得分暂16分。

04自身能力分析之杨过

就主角光环来说,在金书中,恐怕没有再比杨过更得天独厚的,如果不是“天残地缺”的最初设定,恐怕书中所有荣光,都要集于一身。他融各家所长于一炉,并且相对轻易地打通,而且自创了能与弹指神通等顶级武功并驾齐驱的黯然销魂掌;轻功暗器,就教于书中最顶级的神秘流派,剑术内功,则相当于独孤求败的再传弟子。而且在战绩方面,则是这四人中唯一一个打死(后修改为打伤)大BOSS的存在。

至于实战,则更没的说,基本上除了萧峰有前文所述的实战BUFF之外,杨过是超越另外两位的有多次以弱胜强记录的人物,而且萧峰的只是略写,杨过的则是写之甚详。一克BOSS,二经多次弱胜强的战斗,他的经验,绝对是顶级的;同时,杨过与人对战,机变百出,智力方面,应当列四人第一。

所以,杨过的评分如下:武力得分暂缺;实战得分10;智力得分10:杨过实际得分暂20分。

05自身能力分析之张无忌

张无忌的武功构成有点杨过的意思,集顶级正邪功夫之所长,但较之杨过的“杂”,他的武功更“纯”一些。并且,前述三位武功虽高,不过一生中并未获赞“天下第一”,张无忌则是实打实地得三渡这样的顶级高手称赞,而环视倚天全书,出场人物中除了张三丰和黄衫女,若论单打,似乎没有胜得过他的。

但张无忌的问题更多地在于实战表现,其武功虽高,可对敌受伤次数之多,在金书中怕只有令狐冲可以比肩,其中如万安寺力竭、被周芷若下意识地刺伤等,或有情可原,但更多次地受伤则完全是由于其不能从过往的经验中汲取教训,所谓百炼成钢,似乎不适用于此君。至于智商,则完全地被当世奸雄玩弄于股掌之间,少年时尚有引诱薛公远等人吃毒蘑菇的智慧,到年龄大了,则退化到泯然众人的程度。

所以,张无忌的评分如下:武力暂缺;实战得分8;智力得分7:张无忌实际得分暂15分。

06单纯的武力值比较

以上给四位男主的武力值都未予评分,是想在排除其他干扰的情况下将四人武功做一对比。

首先说内功,首先应当排除萧峰,其内功固然强劲,但是在同档次的人中,高于丁春秋慕容复段延庆,较之游坦之略逊,无法与段誉虚竹抗衡。而萧峰的定位,大概是不借助外力自行修炼的天花板,较之其他三人,当然逊色。

而在有奇遇的人中,基本是郭靖(蝮蛇血九阴真经)小于杨过(寒玉床部分九阴蛇胆神雕)小于张无忌(九阳真经乾坤一气袋),其内功由低到高,大概也是这个顺序。

其次说悟性。这里张无忌最低,除了在放弃的基础上悟到了完整版的乾坤大挪移,个人没有什么创建,虽说短时间学会了太极拳剑,但并未超出张三丰的领悟范畴,以上则是郭靖,把降龙掌领悟到了超越洪七公的境界,再以上是萧峰,既能如前文说的,招数上化腐朽为神奇,又能精简降龙廿八掌,最高的当属杨过,能够推陈出新,研发新技能。

由此,上述四人的纯武力,并不能分出上下,两两都没有完胜的实力,更多的结果是惨胜,故此,武力方面,统一定为9分。

在此剔除了一些可能导致“连环套”的细节,比如萧峰能够用鞋底擦去青石板上的字迹,郭靖则连在石碑上戳一个小坑都不行,但郭靖在降龙掌下悟出了“至刚生至柔”的道理,却一掌只能震动石碑,杨过的武功并不强于黄药师(通过黯然销魂掌与弹指神通的对比),与郭靖也就在伯仲之间,但却“大树厚墙,一掌而推”;张无忌有神功在身,修为上不见得超过百岁的张三丰多少,张三丰却说自己达不到郭靖的境界。如此孰弱孰强,实在没有定论,故此略去。

07各自对敌评价结果

就自身能力(或曰纸面实力),杨过最高,萧峰次之,郭靖第三,张无忌第四。

08四人混战模式分析模式

乱战的结果,个人最看好萧峰,毕竟有聚贤庄战斗的完美表现,他可以在保持武力输出的同时,进行心理瓦解和意识形态攻击,也会在战前替对手消灭掉隐藏的敌人并且提起故旧交情,并且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出手电光石火,直击对方首脑。虽然杨过有大军之中的斩首行动,但一是萧峰也有,二是杨过的行动,前有外力辅助(神雕),后有特殊环境(敌方兵力的真空地带),故此含金量略逊。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大家不妨看一下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的职位都有些什么:丞相录尚书事,领益州牧,司隶校尉。

简单来说,就是中央的行政权力、军事权力,以及对中央官员、地方官员的考核权力,都在诸葛亮手里。 而且,诸葛亮常年征战在外,蜀国的军权事实上也掌握在他那里。

虽然后世都在说曹操专权,但事实上,诸葛亮的权力是要远大于曹操的。如果他真的想要篡权夺位,刘禅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到这里,问题就来了:诸葛亮既然不篡权,那握着这么多的权力是要干嘛呢?他为什么不分一点给别人?

要知道,一份权力一份责任。权力如果过于集中,那么所有的责任和事务也都会全部压在一个人的身上。

而且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其实就是累死的。

这里其实就牵涉到了科层制管理的问题。

你是一个厨艺高超的大厨,虽然初出江湖,但志向高远,不愿意给别人打工、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而是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只可惜你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虽然有和米其林三星一较高下的雄心壮志,但却无奈于没有启动资金。百般权衡之下,你决定从低端市场入手:先在大排档租个摊位。

生意草创,一切从简。此时的你身兼数职:

白天在菜市场劳心劳力地跟菜贩子为了一两毛钱讨价还价;回家后又得根据水龙头的径流量计算洗菜成本的最优解;

到了晚上,你一边炒菜一边端盘子。百忙之中还得掏出手机随时检查,以防丢单和差评;

碰到个吃霸王餐的,你更是操起菜刀,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连追带砍,给世人留下一副“要不留下钱,要不留下命”的强悍江湖形象。

慢慢的,生意开始有了起色,可你的精力却跟不上了,你觉得自己得找个人来帮帮忙。

可问题是帮你干什么呢?

帮你采购,你怕他会贪污你的菜钱;

帮你洗菜,可能既费水又费菜;

帮你结账算账,又可能会中饱私囊。

想来想去,你觉得他只能端端盘子,因为这当中最起码不会产生什么贪污浪费的空间。

到这里,其实已经出现了一个问题:一旦有人代理了你的一部分工作,那么,他就有了一定的寻租空间。

甚至于,这个传菜小工即便没有这个能力,他的积极偷懒和消极怠工,你其实也是没有多少办法去彻底解决的。

于是你决定再找一个监工。想来想去,你想到了自己还待在乡下的媳妇,终于算是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你和你媳妇的辛勤劳动,你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有了单独的店面,打响了自己的招牌,最近甚至已经考虑起了开个分店的问题。

然后问题就又来了:你一个人只能照看一家店,那么另外的一家店谁来管呢?媳妇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她一旦过去,就意味着空了两个监工的职位出来,怎么办?

还好,父母健在,正好一人一个。

但顺着这个逻辑推下去,你就会发现:限制你门店数的条件,不再是资金,而是人力。

至此,如果你还想继续开店,那么就只能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别人——或者是愿意和分店店长分红,或者是容忍下属的回扣。

而随着你的生意越做越大,将分店都开到了别的省市,这个时候,你就连分店的店长都没法管理了,你只能管到该地区的总代。

你心知肚明,他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侵吞利润,但你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换了别人也会如此。更况且,总代也是会容忍分店店长的这种行为的。

算一算每年流失的利润,你心痛得无法呼吸。

然而这还不是终点,当集团越来越大,你发现,算账这种事,其实也可以交给别人来做了。他们当然不会侵吞你的利润,但你需要把利润的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发给他们。

这时候,你所需要做的,其实就只剩下有限的几件事了。

其中一项,便是质量控制。

餐饮店扩容的最大困难,其实不是资金和人力,而是菜品口味。为什么餐饮业尽管市场很大,但能做成全国连锁甚至于全球连锁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能做成的那几家,都是如肯爷爷一样的快餐连锁?

就是因为他们的菜品质量是可以用标准流程来控制的。而中餐的菜谱呢,玩的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大量的“适量、少许、稍微”,导致了每个大厨做出来的饭菜味道都各不相同。

故事讲到这里,就算是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替换:把上面的“大厨”,都换成“丞相”。

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丞相面对的行政困难有多大了。

科层制管理的核心,在于从上到下,分工分层。这当中,必然会碰到委托代理的问题,其中的巨大漏出,是你我无法想象的。

你固然可以派出监察官来监督,但是当组织太过庞大以后,监察官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群体。监察官是否每一个都称职?监察机构又怎么管理?监察官是不是也需要监督?

就此,如果一层层的设置监察官,那么这个成本是否可以承受,又是一个问题。

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因为古代的管理科学落后所致,如果有如今先进的管理经验,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存在了。毕竟,如富士康一样的企业,员工人数近一百五十万,不也依然管理得好好的吗?

也并不是这样。

或许在上述厨师的例子中,以现代的管理制度,可以消灭绝大部分的漏出。但是,若上升到一国的治理,那么,还是不可能。

其中的差别,在于任务是否可量化。

对于如富士康一样的制造业,绝大部分的生产一线员工,都是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考核的。但实在行政系统中,这种量化指标却很难制定。作为执政者,你很难给下属制定“今年收成增加一百万石”,又或者“今年本地区增加五千人口”这样的KPI。

这种考核指标当然也有,但用处有限。

因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太大,这种指标只可以做为参考,而不能成为主要的评判依据。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工作是没有办法用数据来考核的。

你我身边并不乏这样的例子:一家企业、一座城市,可能会因为某一个领导者的能力出众,而得到巨大的发展;但也可能会因为某些领导的尸位素餐,而浪费了珍贵的发展机遇。

因此,在企业管理,甚至于,是治国理政中,管人和管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有些工作,可以用管事的方法管,因为它们可以被量化考核;但那些越是主动性强的工作,对管理者个人能力的要求越高,这部分始终是没有办法量化考核的。

让我们再说回到诸葛亮:如果你知道自己目前的行政系统有诸多缺陷,你会怎么办?

答案无非两条:

第一,找到许多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管理。

当然,如果这些人因为能力不足,或者自身操行而导致一定的漏出,那么你一定要能接受。

第二,如果你不能接受,那就自己来管。

很明显,诸葛亮的选择是第二种。

他任丞相录尚书事,总管蜀汉行政系统的全部工作;

蜀国不置太尉,诸葛亮常年领兵在外,军事也归他管;

任益州牧及司隶校尉之后,诸葛亮变成了监察部门的总负责人。其中,益州牧还负有益州人事的选拔权。

通过这些职位的安排,诸葛亮将蜀国大大小小的权力全部都聚集到了自己的手里。

为什么诸葛亮治蜀千载称颂?并不是因为诸葛亮有什么独到之方,秘不示人,而是他为治蜀所投入的心力,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当他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自己身上,也把所有的责任都放到了自己肩上。他以他那个时代的标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科层组织的效率损耗。而代价,便是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

诸葛亮治蜀的成就,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在他病逝于五丈原的那一刻,他也用自己的人生实践了他的承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谋士排名如何?

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陆逊,这四位盖世之才,虽然多出奇谋并屡屡凑效,但他们更贴切的身份是三军统帅;因此,在谋士排名中,不再将他们列入其中。

我们精选出15位谋士,按照综合实力进行排名。

第15位:许攸

许攸献计火烧乌巢,并不是什么高级谋略,只是贱卖了原公司的核心机密罢了。许攸不仅贪财、手脚不干净,还居功自傲,屡次挑衅曹操的底线。许攸情商较低,竟然在虎痴面前叫嚣,结果被一剑砍死。

第14位:郭图

郭图善于钻营投机,堪称袁绍阵营中的大忽悠。官渡之战前,郭图阻挠沮授、田丰等人的建议,力主袁绍决战,并说“兵书云,十倍围之,五倍攻之。今以明公之神武,连河朔之强众,伐曹必胜!”火烧乌巢期间,郭图阻挠张郃的建议,力主袁绍攻击曹营,最终令张郃、高览进退两难。

郭图作为谋士,显然不太及格,但他作为搅屎棍,却是顶尖的。在袁绍面前,郭图先后诽谤沮授、张郃,竟然都把袁绍糊弄住了。郭图说沮授是“监管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袁绍听进去了,把沮授的职权分拨给郭图、淳于琼;郭图说张郃干活不卖力、早有降曹之心,袁绍又听进去了,派人收缴张郃的兵符,导致张郃被逼投曹。

袁绍死后,郭图跟着自称车骑将军的袁潭在黎阳驻扎。在袁潭被曹洪斩杀后,郭图也被乐进一箭射死!

第13位:张松

张松卖主求荣,堪称三国中最大的卖国贼,比许攸的人品低劣多了!

张松被刘璋依为心腹谋士,受到格外的赏识和器重,然而张松依仗主公的信任,竟然打起了卖主求荣的主意。张松画好了蜀中的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借出使曹魏的机会,准备献给曹操,可惜碰了一鼻子灰;在受到刘备的殷勤款待后,张松将蜀中地理图册倾囊献出。如果没有张松,刘备可能还要再奋斗十几年!在刘璋面前,张松又极力劝说,引进刘备以拒张鲁,这个引狼入室的骚主意,又被刘璋采纳!

张松私通刘备的机密被其兄长告发,刘璋大怒,将张松夷灭三族,简直是大快人心。不过张松的口才和记忆能力,堪称无出其右!

第12位:田丰

界桥之战,受到赵云的冲击后,扶着袁绍到矮墙内躲避的,正是田丰;也正是田丰之计,在袁绍灭公孙瓒的系列战役中,立下了大功。田丰最大的缺点,正如荀彧之评价,“刚而犯上”。官渡之战前,田丰强烈劝阻袁绍,不要发动战争,而建议屯兵缓攻,打持久战以拖垮曹操,可惜不被采纳;田丰以死相谏,袁绍大怒,将他投入大狱。曹操听闻田丰不在袁绍军中,喜不自胜地说“袁绍必败”。

袁绍大败后,田丰遭到逄纪的诽谤,被袁绍赐死在狱内。

田丰这种忠义耿直之人,屡屡被主公拒于千里之外,而张松、郭图这种蝇营狗苟之流,则每每获得主公的青眼有加,这种现象,似乎与当今职场多有暗合。

第11位:鲁肃

鲁肃极力促成了孙刘联合,“榻上对”敲定了江东的立国之本,这些都是高瞻远瞩的超级战略。孙权在门前站立迎接鲁肃,足见他在东吴的地位。但鲁肃借荆州给刘备,是其失算之处。

在演义中,鲁肃与周瑜一样,都被黑的太狠了,活脱脱就是一个愣头愣脑的和事佬。

第10位:法正

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定军山一战,法正充分展示了军事奇才,他作为总指挥运筹帷幄,促使黄忠斩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大捷夯实了基础。

天妒英才,法正早夭,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在夷陵惨败后,诸葛亮曾经感叹,“若法孝直在,定能劝阻主公不致如此”。

第9位:陈宫

陈宫被很多人吹高了。

陈宫无知世之聪、识人之明,以为曹操是英雄,实为乱臣贼子,以为吕布是英雄,实为勇而无谋。在徐州期间,陈登父子蛊惑吕布,而陈宫竟然毫无节制之术,甚至被陈登骗的团团转,最终接连丢了徐州、小沛。

陈宫错跟了吕布之后,没有良禽择木而栖,而是一条道走到黑,再无回头之路。兵败被俘之后,陈宫心如死灰,即便是曹操挽留,陈宫也毫不回头。

第8位:徐庶

徐庶事母至孝,又为人豪爽,善兵书,能击剑,深受关羽、张飞的赞赏。

徐庶识破了曹仁的金门八锁阵,又用计攻取樊城,实属高级谋士。但徐庶未能识破程昱的笔迹(模仿徐母笔迹),弃刘投曹,被母亲大骂“弃明投暗、忠奸不辨,枉读了圣贤书”。赤壁之战期间,徐庶能够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但闭口不言。赤壁之战后,徐庶借口跑路,全身而退。

第7位:庞统

演义中的庞统,不像诸葛亮那样多智近妖,还是比较接地气的;尤其是耒阳县断案,就比较写实。

其实,庞统的铁索战船连环计,还是有很多逻辑上的漏洞,至少徐庶看透了,程昱、荀攸也看个大概,可惜不敢在曹操面前据理力争。庞统一手策划了进攻西川,并且摆下鸿门宴要杀刘璋,在撕破脸皮后,庞统为为刘备定下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选取中策,是最佳选择。

庞统急功冒进,被乱箭射死,是其一大短板。

第6位:荀攸

荀攸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一直担任曹操的谋主,曹操对他的评价是“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官渡之战期间,荀攸强烈建议曹操接纳张郃、高览的投诚;又力排众议,在剿灭袁绍残存势力时堪称居功至伟。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尤其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罗贯中对荀攸的评价为“功振三分国,才成二十篇”,荀攸病逝于汉中之战前,其生前所做的十二奇计,可惜失传。

第5位:程昱

程昱被曹操称赞为“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程昱早年抗黄巾、保家乡,在吕布偷袭山东兖州时,程昱与荀彧配合,死守范县、东阿、甄城,给曹操保留了根基。濮阳之战中,程昱献出伏兵之计,大败吕布;仓亭之战中,程昱献出十面埋伏之计,全歼了袁绍的主力部队,将袁绍杀到只剩数百骑兵狼狈逃命;赤壁之战时,程昱看到黄盖的来船有诈,及时提醒。

白马坡,程昱说,非关羽则无人可敌颜良;华容道,程昱说,关羽傲上而不辱下,建议曹操向关羽打感情牌,卖惨求饶。此外,程昱坑了徐庶。

程昱安享晚年,寿终正寝,被追赠为车骑将军(曹丕本来要封程昱为三公)。

第4位:沮授

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既有气节,又怀忠义,威望极高。在河北阵营中,沮授的地位仅次于袁绍。

官渡之战前,荀彧曾经点评过袁绍麾下的谋士们,“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但对于沮授,荀彧却唯独不敢指三道四。

沮授极力建议袁绍“迎奉天子以令诸侯”,但袁绍不听;沮授极力劝阻袁绍不要南下,提出了“三年疲曹”计划,袁绍又不听;沮授极力反对袁绍分封诸子,认为是取祸之道(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袁绍还是不听;沮授建议在官渡之战时采取缓攻,并提出派遣蒋奇防护淳于琼的运粮队,袁绍说“不听不听就不听!”

官渡战败后,沮授被曹操俘获,宁死不降,即便受到厚待也要逃回河北,最终被曹操斩杀。沮授死后,曹操痛惜地说,“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

第3位:郭嘉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鬼才郭嘉被捧到了天花板的高度,然而在演义中,根本没有这句话!

郭嘉的高光时刻比较多,比如神乎其技地算准了孙策会死于小人之手,比如提出绝泗水以淹下邳最终生擒吕布;还有就是极力建议曹操扔下辎重,轻兵北进,促成了张辽阵斩蹋顿。当然,郭嘉最耀眼的高论,还在于“十胜十败”论;然而,有很多人认为这个论断,更像一篇戴高帽的论文,缺乏实质性的谋略;这个争议,见仁见智吧。

郭嘉被曹操称为“孤之奇佐”,可惜三十八岁病逝,才华未能全部施展。赤壁之战后,曹操痛哭郭嘉,让人唏嘘。

第2位:贾诩

毒士贾诩,每次用计,都是毒辣无比。

跟随李傕时,贾诩建议李傕杀入长安挟持天子,造成生灵涂炭;跟随张绣时,贾诩建议张绣开城投降,最终造成典韦等人战死;跟随曹操期间,贾诩又多次献出毒计,比如在潼关之战时期,建议曹操写离间信,造成马超怒砍韩遂的手腕,比如在襄樊之战时期,建议曹操勾结孙权,造成关羽被东吴袭击得手。

贾诩一生跟了好几位主公,都能受到重用,还能顺利抽身而退。贾诩最终寿终正寝,位列三公,是人生大赢家!

第1位:荀彧

如果不算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等人,荀彧就是演义中最厉害的谋士!

如果以历史为准,荀彧也是三国时期最厉害的谋士!

荀彧为曹操举荐了多位重要谋臣(郭嘉、刘晔、程昱等);为曹操规划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宏伟蓝图;为曹操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世纪大战略;为曹操献出了“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之计;力劝曹操率先剿灭吕布再图河北;为曹操提出了“四胜四败论”坚定了力战袁绍的决心;建议曹操南征刘表并一举而得,等等。

此外,但凡曹操出征,荀彧都是在后方坐镇,正是荀彧坐镇大后方,曹操才得以全力进击,并大破四方。可以说,没有荀彧,就没有曹操!

荀彧被曹操称赞为“孤之子房”,曹操可以没有荀攸、没有程昱、甚至没有郭嘉,但绝对不能缺失荀彧。

荀彧是个悲情的顶级谋略家,一生追随曹操,最终因为劝阻曹操称王,导致受到猜忌,最后被赐死。

天龙八部里面有北乔峰南慕容?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北乔峰、南慕容”的说法。姑苏慕容氏的最新一代成员慕容复在江湖上赫赫有名,其名声与丐帮帮主乔峰并驾齐驱。乔峰确实是神威赫赫、战无不胜的大英雄,然而慕容复却被证明是徒有虚名。他在少室山上被段誉打得落花流水,又被乔峰一把擒住,险些自尽。后来慕容复同四大家将围攻段延庆,段延庆在五人围攻之下,杖影飘飘,出招仍是凌厉之极,而且没过多久便点倒了风波恶。而段延庆当年被萧峰轻松吓退,说明他实力远不如萧峰,可见慕容复的武功与萧峰比差远了,难以跻身于一流高手之列。

那么慕容复到底为何能在武林中同乔峰相并称为“北乔峰,南慕容”呢?下面居士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慕容复

平心而论,慕容复的武功确实比不上乔峰。外人看着慕容复很牛逼,但他身边的人都知道其实他没那么牛,比如最爱他的表妹王语嫣都知道慕容复离乔峰差得远:

这位乔帮主武功如此了得,我表哥跟他齐名,江湖上有道是“北乔峰,南慕容”,可是……可是我表哥的武功,怎能……怎能……

王语嫣的眼中只有她表哥慕容复,提起慕容复就神采飞扬,但是连她都认为慕容复的武功不能和乔峰相提并论,可见二人差距极为明显。

不过当时的武林青年一辈中,也只有乔峰与慕容复两个人最为优秀,因此在一般人看来,也就南慕容能与北乔峰相提并论了。就好比一个学渣看班上乔峰考一百分、慕容复考九十九分,心中肯定认为他俩不相伯仲,同样优秀,但是学渣怎么知道,慕容复考九十九是因为他的能力只有九十九,但乔峰考一百是因为试卷满分只有一百。

在青年一辈中,二挂当时还没有开挂,慕容复确实远超出乔峰外的其他人。比如慕容复曾在丁春秋手下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还废了丁春秋十几名弟子的武功。要知道丁春秋一身邪功,江湖上对他闻风丧胆,慕容复却能小胜,确实足以说明他的能力了。当然了,此战有太多偶然性,要不是游坦之搅局,慕容复把星宿弟子用完后,最终逃不了被化去内力的悲惨结局。

至于后面打败他的那些人,段誉、乔峰、段延庆等人,都是江湖中的顶尖高手了,败给他们不丢人。所以说,慕容复的基本能力是有的,虽然还比不上乔峰,但也算是二流中的顶尖高手了。

二、慕容氏

其实所谓的“南慕容”,最多只有一半说的是慕容复,还有一半说的是姑苏慕容这个家族。

在《天龙八部》第九章,众人在镇南王府中说起“南慕容”时,指的就是慕容氏,而不是慕容复:

过彦之哭道:“小侄无能,访查不到仇人的确讯,但猜想起来,多半是姑苏慕容家的人物。”崔百泉脸上突然闪过一丝恐惧之色,但惧色霎息即过,沉声道:“此事须得从长计议。”段正淳和高昇泰对望一眼,均想:“‘北乔峰,南慕容’,他伏牛派与姑苏慕容氏结上了怨家,此仇只怕难报。”

其实这会儿众人根本不知有慕容复这么一号人物,可见慕容复能够成名,靠的是姑苏慕容氏这个武学世家。

五代十国时期,慕容氏出了一位武学天才,名叫慕容龙城,他创立了斗转星移这一神功,能反弹一切伤害,能够反弹一切伤害,让对手死在自身的绝招之下。慕容龙城靠着斗转星移,创造了慕容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行事作风。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慕容龙城不仅是武学大师,还是营销大师,十分注重品牌建设,他让“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成为慕容氏世代相传的金字招牌。

从此江湖人提起姑苏慕容就肃然起敬,因为打败对手不可怕,可怕的是用对手的成名绝技杀死对手,这简直是实力碾压,慕容氏得精通多少绝技才能做到这种地步啊?因此在大家口耳相传中,姑苏慕容氏就成了传说中的存在。

其实“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对于慕容氏子孙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沉重的负担。因为慕容龙城之后,再没有人有那么深厚的内力将斗转星移练至最顶级了。所以后来的慕容氏只能反弹一般的招式,如果对手的功力太强就只能转移不能反弹了。

结果慕容博和慕容复为了维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名声,不得不学习各家各派的绝技,比如大理黄眉僧就曾说起慕容博的这一特点:

黄眉僧道:“贤侄此言亦是不错,学如渊海,一人如何能够穷尽?可是慕容博的仇人原亦不多。听说他若学不会仇人的绝招,不能用这绝招致对方的死命,他就不会动手。”

其实武侠一途贵在专博,慕容博和慕容复什么绝招都想学,最后只能是博而不精,每一种武功都似是而非。王语嫣曾经指出过慕容复的这一缺点:

那女子“啊”的一声轻呼,道:“不好!他……他当真使得很快?”阿朱道:“是啊,有什么不对么?”那女子道:“自然不对。打狗棒法的心法我虽然不知,但从棒法中看来,有几路定是越慢越好,有几路却要忽快忽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那是确然无疑的,他……他一味抢快,跟丐帮中高手动上了手,只怕……只怕……你们……可有法子能带个信去给公子么?”

其实如果慕容复专门练斗转星移和参合指,不去在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样的虚名,把练各种武功绝技的功夫改为研究各路武功的破绽,武力值绝对能飙升一大截。

三、慕容博

慕容复能博得“南慕容”的名头,同北乔峰并列,其实还得益于他的父亲慕容博。

三十年前,慕容博为了挑起辽国与宋国的冲突,假传消息,说辽国要派出高手前往少林寺盗取七十二绝技。当时的少林方丈玄慈一听,立刻召集中原武林人士,前往雁门关外伏击契丹人。玄慈没有想到,等来的不是契丹武士,而是无辜的萧远山一家。中原高手贸然出手,杀死许多无辜之人,结果萧远山狂性大发,化身为修罗恶鬼,一连杀死一十七名中原高手。

事后慕容博为了逃脱武林人士的指责,假死遁世,从此姑苏慕容氏在名义上只剩下慕容复一个人。

但慕容博假死之后并不安分守己,而是到处杀人。慕容博会各门各派的绝技,随便用一招都能嫁祸于人,从而引起武林纷争。可是慕容博偏偏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非要用对方的成名绝技杀人不可,简直脑残到不可救药!这下是人都知道是姑苏慕容氏干的了,由于大家都以为慕容博死了,慕容氏只剩下慕容复,所以桩桩血案都被安在了慕容复头上。

慕容复这叫一个冤啊,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而且是自己亲爹甩得锅。在武林人士看来,你慕容复二十来岁的年纪,却会这么多武功,韦陀杵也会,锁喉功也会,到处越级杀人,少林寺也敢惹,丐帮也敢惹,实在是惊世骇俗。因此慕容复的名声得以与乔峰并驾齐驱。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