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2木头人,大家有什么情话套路
前世今生2木头人,大家有什么情话套路?
来日方长说不定最后还是我们
好好生活
慢慢爱你
不早不晚
刚好是你
世界上好的人那么多
可是
最幸运的还是遇见了你
为什么现在离婚的人越来越多?
你好,我是清易安,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
这个是不一定的,要先分析他离婚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人觉得离婚还有什么原因,不就是日子过不下去了吗,其实不都是这样。
1.离婚如果确实是因为婚后的日子让自己无法忍耐了,离开彼此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问题是,你为什么会觉得和对方过不下去了呢?我曾经遇到过一对夫妻,离婚的原因竟然是一个是江苏人,一个是四川人,他们的口味不一样,一个喜欢甜,一个喜欢辣。
他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丈夫做了辣的菜让妻子无法吃,妻子熬了甜的汤让丈夫没有胃口。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对方都不肯让步。吵来吵去,问题还没有解决,于是矛盾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们越来越放大彼此的缺点,最后只能离婚收场。
那他们离婚后能找到比之前更好的人嘛?有人说,找一个会包容你的人不就行了,他们两个都是因为不会包容对方。
这句话本来是没有错误的,但是我们知道要想得到爱情,必定要先学会付出。他们之前的婚姻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包容对方,他们心态似乎就没有摆正,光想着对方要先让着自己,对方要先了解自己的口味,才能证明他是爱我多一点。再遇到一个爱人的话,也不能保证就不会遇到这类的问题。
2.有的伴侣嫌弃对方既没车没房,对我也没人家好,于是有了歪心思去离婚。
结婚之前伴侣是什么样子,什么秉性自己都应该了解过了,你是可以包容对方的才和他结婚的。
生活上一有矛盾,心里面就立马不平衡了,觉得还不如找一个条件好一点的。
这类的人在结婚之前,心里的天平就是倾斜的,他的潜意识里觉得我嫁给你就是你亏欠我的,因为你什么都没有我还嫁给你了,我是不看重你的钱或者势,我只看重你这个人。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一有矛盾第一反应是解决,而不是想着找下一家。
3.有的人觉得结婚就是爱情的坟墓,结了婚之后就是没有自由了,生活和爱人之间没有了激情。于是开始在外面寻找野花野草。
俗话说家花没有野花香就是这个道理,即使家里面有貌美如花的妻子,还是想到外面找‘真爱’,显而易见这是错误的想法。
他在家里面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家对他来说或许就是一间房子而已,家里面那个人就代表着限制自由。一个没有温度的家,谁也不想回。
所以这类的人本身是问题的,但他的伴侣也不是完全无辜,婚姻是两个人共同经营的,一段失败的婚姻肯定双方都有责任。
4.受害者离婚后的感情,是可以遇到春天的。
有的女人贤惠好妻子,有的男人体贴好丈夫,但是他们的伴侣可能会家暴,大赌博,酒鬼等等,且爱人多次劝阻没有作用的话,最后离婚应该是对他们个人的一种解脱。
那么这类的人我觉得离婚后是比较大概率遇到更好的人的,他们也许是没有遇到一个让她们在婚姻里展示自己的人。
汉武帝灭刘氏家三族三万余人?
征和三年(前90年),内者令郭襄向汉武帝汇报了一条震撼的消息:丞相刘屈氂的妻子巫蛊诅咒皇帝,同时刘屈氂与贰师将军李广利祭祀祷告,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帝。
汉武帝闻讯大怒,责令有关部门核查。不久调查报告出炉:郭襄举报的内容属实,三人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
汉武帝怒发冲冠,下旨将刘屈氂腰斩于东市,将刘屈氂的妻子在华阳街市枭首示众,同时将李广利的妻子儿女全都收监:
“内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数有谴,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有司奏请案验,罪至大逆不道。有诏载屈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贰师将军妻子亦收。贰师闻之,降匈奴,宗族遂灭。”当时李广利正在与匈奴作战,得到消息后,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投降了匈奴,于是汉武帝便下旨将李广利灭族。
题干中所谓“灭刘氏三族三万余人”,史书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也不可能有这么庞大的数量。
但刘屈氂的身份确实不一般,他是汉室宗亲,而且是汉武帝的亲侄子。就在前一年,他还为汉武帝平定叛乱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刘屈氂为何要“谋立昌邑王”呢?他的妻子又为何要诅咒汉武帝呢?这件事恐怕不像史书写的那么简单,其中的谜团让后人烧脑两千多年。
前奏:巫蛊之乱,刘屈氂立下大功刘屈氂是汉武帝的弟弟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时任涿郡太守。按照推恩令,本来刘屈氂是应该可以从中山国割一块地封侯的,但刘胜的儿子太多,传言有108个,经不起割,因此大多数儿子都没了爵位。
爵位没了也有好处,可以当官。这条路虽然比吃白饭的爵位艰辛一些,但机会也更多,刘屈氂就是因为一个机会,获得了远超袭爵的待遇。
这个机会就是丞相公孙贺因为卷入巫蛊案被杀,刘屈氂得到叔叔的垂青,接替了公孙贺,由此获封澎侯,食邑二千二百户。
这年秋天,江充主导的巫蛊案再起波澜,他在太子刘据的宫中挖出大量的桐木人,并声称要将此事上报给正在甘泉宫疗养的汉武帝。
刘据以江充栽赃为由,一怒之下杀了江充,并向天下人宣布:皇帝被奸臣困在甘泉宫生死不明,我要发兵去解救皇帝。
刘据在母亲卫子夫的帮助下,打开武器库,释放囚犯组成临时军队,并率军攻打了丞相府。刘屈氂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又不敢跟太子开战,他狼狈不堪地逃跑了,连丞相大印都丢了。
苏文等人报告汉武帝:太子造反了。汉武帝信了,他大骂刘屈氂无能,并传令刘屈氂关闭城门、捕杀反叛者。同时汉武帝起驾回京,亲自指挥平叛。
有了皇帝的指示,刘屈氂吃了定心丸,于是他以符节调动军队,与刘据在长乐宫西阙大战数日,双方伤亡惨重,死了几万人。随着刘屈氂的人数越来越多,刘据败了,带着两个儿子逃出长安。
史书认定这起案件是江充制造的冤案,太子是被迫自卫还击。至于刘屈氂,他就是奉命行事而已。
但汉武帝受到蒙蔽,认定太子谋反,因此杀了一大批帮助过太子的人,并下旨追捕太子父子。不久刘据在湖县被发现,为了免于受辱,他和两个儿子都自杀了。
这个案子就是震惊历史的“巫蛊之祸”,也是汉武帝晚年的人伦悲剧。
不过,事实并非像史书描述的那样清晰,人们对“巫蛊之祸”的定性,以及相关的细节讨论了二千多年,一直难有定论。比如,刘据真的是被冤枉了吗?
波澜再起:汉武帝的心病埋下新的隐患其实汉武帝也一直想弄清楚,刘据究竟在“巫蛊之祸”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巫蛊之祸爆发时,汉武帝已经66岁了,培养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就这么死了,而且以父子相残的方式,这个结果相信任何一位父亲都无法接受。
壶关三老、田千秋等人坚持认为太子没有谋反,仅仅是“犯错”,子弄父兵,这起冤案错就错在江充身上。
汉武帝猛然醒悟,对啊,太子一向仁孝,又是储君,没理由谋反呐。于是他又认定是江充捣鬼,一怒之下将江充灭族,将苏文活活烧死,又将那些迫害过太子的人处死,导致数万人丧生。
然而,随着案件的进一步调查,专案组又不断挖出新的桐木人,这些证据表明,巫蛊诅咒确实存在,而不是江充栽赃。
汉武帝陷入了挣扎之中,他一边不愿意相信太子做了大逆不道的事,却又怀疑太子真的做了。他一边羞愧于自己的失败,一边又愤怒于被人诅咒。
这个心病驱使他想知道真相,但又不敢知道真相。就这样,巫蛊案成了“长篇小说”,缓缓地向前推进。
惊雷炸响:郭襄告状引发汉武帝的猜忌直到此时,平定巫蛊之乱的刘屈氂依然置身事外,因为当初调查巫蛊案件的人不是他。叛乱发生后,他完全遵照汉武帝的指示办事,无论是非都与他无关。
但李广利不合时宜的出现,把刘屈氂拖进了旋涡。
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也是卫青、霍去病死后,大汉帝国征伐匈奴的接班人。
李夫人早逝,留下一子刘髆,封昌邑王。刘据死后,李广利的心眼活动开了:要是俺外甥能当太子,俺这个舅舅就是天下第一权臣。
但刘髆有个弱势,他只是汉武帝的第五子,前面四个哥哥,刘据和齐王刘闳都死了,还有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两个哥哥活着。
好在卫子夫死了,汉武帝已经没有嫡子,谁当太子存在运作的空间。于是李广利想到了刘屈氂:要是我俩联手,一个军界第一人,一个是文官第一人,影响力绝对杠杠的。
李广利为何想到刘屈氂?理由很简单,二人是亲家,李广利的女儿嫁给了刘屈氂的儿子。
果然,李广利一提出自己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刘屈氂的响应,二人还郑重地搞了祭祀祈祷的仪式。
大概那段时间汉武帝心情不好,人老了,脾气爆,看什么都不顺心,经常把刘屈氂提溜过去骂一顿,搞得刘屈氂心惊肉跳,膝盖都跪磨损了。
刘屈氂的老婆很生气,凭什么这么折磨我老公?我也折腾折腾你,让你早点驾崩,免得哪天遭你毒手。于是这个女人请来巫师,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诅咒汉武帝。
他们哪里知道,汉武帝眼目通天,内者令郭襄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探知了,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不过这事并不简单,汉武帝为何不等李广利回朝,让他们对质就轻易地下了结论?当事人都不在场就定案,这不符合逻辑。
同时,就算二人想拥立刘髆也不足以定死罪吧?太子空缺,大臣们都会有自己的倾向性,奇怪吗?只要没有违法行为被抓住把柄,这事就没法追究。汉武帝为何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处死了刘屈氂?
真相:刘屈氂之死可能是冤屈明朝思想家黄道周认为,刘屈氂之死是冤案,我大体上认可这个结论。
刘屈氂并没有操控储君的能力,也没有任何拥立刘髆的举动。汉武帝大权独揽,丞相只是个花架子,根本没任何实权,哪里敢置喙储君的事?
其实我们只要再回到汉武帝的心病,就不难发现汉武帝一直对巫蛊事件耿耿于怀。几乎所有的人都忘了一个事实,但汉武帝却一直没忘记,那就是巫蛊之祸中李广利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巫蛊之祸爆发时,李广利就在长安,作为帝国最高军事长官,他哪儿去了?为何自始至终不见他的影子?太反常了嘛。
因此郭襄的举报绝不是偶然,他很可能就是奉了汉武帝的命令,一直在暗中调查刘屈氂和李广利。
当汉武帝发现刘屈氂和李广利确实谈论了未来储君的话题后,他高度怀疑,李广利和刘屈氂二人勾结,导演了这场巫蛊之祸,目的就是为了除掉刘据,为刘髆上位创造条件。
这个猜疑如同炸弹一样炸蒙了汉武帝,彼时大汉帝国不太平,农民起义不断,针对汉武帝的刺杀、巫蛊诅咒不断,甚至连血肉之亲都参与其中了,这能不让他警惕吗?
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猜忌,刘屈氂和李广利都上了“恶人榜”,汉武帝固执地认为,二人是导致太子冤死,他晚年丧子的罪魁祸首。
用刘屈氂的人头告诉世人,刘屈氂才是幕后真正的黑手,江充只是他的狗腿子,巫蛊之祸是冤案的解释也更符合逻辑。
因此,处死刘屈氂,表面上是因为他与李广利图谋拥立刘髆,其实是巫蛊之祸案件的延伸。也因此汉武帝不需要考察刘屈氂是否做了拥立刘髆的行为,只要认定他参与了巫蛊之祸就可以了。
这么做,除了能安慰汉武帝受伤的心灵,还能取得天下人的同情,同时也有利于扭转人心惶惶的局面。一举三得,刘屈氂的头颅价值太高了。
至于汉武帝猜疑是否正确,我们已经没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巫蛊之祸恐怕是历史上最烧脑的疑案之一了,我们只能在有限的史料里自圆其说。
有哪些让你颇受触动的现代诗?
前段时间专程去了海子的故乡,参观了海子纪念馆,了却了早时的愿。作为同龄同年代的诗人最喜欢的海子的诗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海子自杀后,为纪念海子还专门创作了【泪是一生的痛】【海子•年轻的终止•永恒的生长】
木头人吴万卿独家原创诗
把握快乐幸福每一天
30年了,
每一年的今天心中的天空都会下雨:
每一年的今天心中都会悲痛呼唤:
每一年的今天心中都会沉重哀惑...
---诗人!海子!你在吗?你在哪里?
1989年3月26日下午。
山海关至龙家营的一段慢行铁轨旁,一个穿着干净的年轻小伙子在那里上下徘徊、逗留了好长时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个年轻人从墙壁上撕下一块纸片,用铅笔使劲地写下了:“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zha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年轻人把随身携带的四本书《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摆到一边。
他慢慢把身子躺在铁轨上,腰部紧挨着轨道。一列货车呼啸而来,这个年轻人完成了生与死的精彩一幕。
这个年轻人便是诗人海子。
这一天既是他的祭日,也是他的生日。
这一年,他25岁。
3.26呼唤海子
题记:......泪的子弹可以无声穿透所有心脏--别人的也包括自己的!目射出的子弹,是静的汹涌,是无穷的力量,木头人把泪喻为一生的痛!因为泪伴人的一生!木头人把思想刻成木头;把泪痕雕成诗行;让悲伤不再悲伤......人生在悟,活在生中,死在活中,活在死中!历史的发生;生活的进行;人生的思索;周围的变化.....睁开还没有被泪掐灭的光,晶莹中影现的不仅是答案!
【泪是一生的痛】
木头人吴万卿原创
诗人海子
用永远的年轻说
雨是一生的过错
我不是诗人
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却用半生的悟觉
泪是一生的痛
即使乐把喜融化酿成蜜结的晶莹花
也会被笑的刀斩落
当悲把心的世界彻底颠覆
忍的坚强被摧毁
泪的子弹早已把心洞穿成
蜂窝般的窟窿
当最后的流淌
把忽闪的明湖变成紧闭的干枯
痛还在生长
因为
活着的
比
停止跳动的
更悲伤
http://t.cn/EJJU4WD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海子 现代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体弱多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亲眼目睹过身边一位体弱多病的同学,当年他给我的感触挺深的。
我们是一所“三无”中专的同班同学,说是中专,其实就是一所没有办学资质的技校,也是一个专门为珠三角地区的代工厂输送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来这里的学生都是冲着早日挣钱去的。
当年那所破学校开办了一个“升学班”,想提升自己学历的学生都可以调到那个班上去,当时我也只是一个初中生,也渴望着能多学习点知识,索性就去了“升学班”。
技校本来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在2002年那个时候,技校成了那些调皮捣蛋和惹是生非的问题学生的“收容所”,而能进入“升学班”的大多还算是一些积极向上的乖学生。周权正是我在升学班里接触到的一个男同学,他是高中毕业后才被忽悠来这个技校的。
周权20岁,长得高高瘦瘦的样子,他的瘦不是正常人的瘦,而是皮包骨头的那种瘦,更像是病人的“枯槁”,而且他的头也小,显得他的脖子就更细长了,再加上他苍白的面容,猛然一看,活像一个病入膏肓的小老头儿。虽然那时我们彼此都不熟悉,也从未主动说过话,但同学们都会对他“另眼相看”,课间打闹的时候都会自觉离他远远的,怕把他绊倒摔碎了,他真的太弱不禁风了。
后来,听周权的同桌说,周权原本考上了大学,但因为他从小就体弱多病,身体太差,最后没有被大学录取,他父母也不放心他去很远的地方上学,索性让他学一门技术,能在家附近养活自己就满足了。他具体得的啥病,我们大家并不知道,周权也从不和人说,同寝室的人只知道他每天都要吃药,饭量也特别大,就是不见他长胖一丁点……
周权时常请假,常常十天半月看不见他人影,我们升学班的课程几乎都是他在高中时学过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会耽误学习之类的问题。他每次回到学校,走进教室的时候都是乐呵呵的样子,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因为他身体单薄不扛冷,常常裹着特别厚重的衣服,走起路来不大灵便,就像一个滑稽的木偶人,同学们都调皮的笑话他,他也不气恼,跟着大家憨憨的傻笑,笑容扯出一道道褶皱皮,更像一个慈祥的老头儿了。
再后来,听同学们私下议论说,周权这病活不了几年了,他的父母年纪也大了,不想要他在外面读书,他们想守在儿子身边,互相有个照应,可周权不想待在家里混吃等S。他的同桌是当地县城的,同桌的父亲是维修家电的,周权知道后就拜托同桌,希望去跟他父亲学修家电。
因为周权心里清楚,即便是再参加一次高考,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同样不会被大学录取,选择这个升学班也不过是逃避现实而已。
拜师学艺是周权和父母商量后的结果,他父母也希望他踏实学习,出师后回到他们老家镇上开一个小铺子养活自己,他有了一技之长也不至于饿死,父母心里也没底,儿子和自己,到底谁先走,但总之要为孩子的将来做个打算。
两年后,我们终于离开了那个压抑的技校,我也再没有周权的消息,更不知道他到底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直到十年前的一天,无意间加入了那个“升学班班级群“,才得知,周权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他还主动在QQ上和我打了招呼,我好奇的点开了他的QQ空间,看见了他可爱的儿子……
他还平平安安的活着,真好。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