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之寻襄记,射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一个人吗?

2023-12-08 16:20:06 40阅读

神雕之寻襄记,射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一个人吗?

引言最近才知道因为弓箭相关知识太过冷门的关系,一些对古代弓箭很感兴趣的朋友对弓箭知识却并不了解,尤其是针对射法、器械等方面,为了解决大家的这些疑问,本文将以问答式的形式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请注意,本文的许多问题都是网友提问到的最多问题,我是直接将网友的提问摘了过来,非常有针对性,对弓箭小白很友好。

神雕之寻襄记,射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一个人吗?

弓箭知识详解

特别提问:弓箭的伤害力怎么样,能一箭射死一个人吗?

回答:弓箭不能一概而论,我一般将古代的弓箭分成两种,一种是民间人士,如猎户或普通民众所用的弓箭,这一类弓箭大多为软弓,弓力不大,一般在70磅以下。这里给大家说一下,现代人一般用磅数来作为弓的拉力单位,一磅约等于0.45公斤。而军人所用的弓被称为战弓,其磅数基本都在70磅以上,甚至超过百磅,杀伤力非常惊人,配上破甲箭头,其射出的箭矢甚至能在传统一个人体后,再深深射入战马的背部。

一问:先问兄弟你个问题,我是小白,不明白拉弦的手是不是就是用食指和拇指捏住箭尾往后拉?

回答:你说的这种拉弦方式统称“捏箭式射法”,倒是真实存在,现在非洲和其他偏远地区的一些较为原始的部落猎人,比如非洲南部地区的布须曼人就还在用这种捏箭式射法来拉弓射箭。但是请注意,只有小磅数弓可以用这种捏住箭尾的方式拉弓射箭,其他但凡磅数高一点的弓都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射箭,因为拉弓所要用到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只靠拇指和食指根本捏不住箭。

布须曼人的捏箭式射法

布须曼人所使用的猎弓,是只有几十厘米长的小短弓(有些也超过了一米),磅数很小,有效射程也很近,不过二三十米,其杀伤力主要是靠涂抹在箭头上的致命毒素(来自某种甲虫的幼虫)。

布须曼人所使用的猎弓

二问:咱们中国古代用什么方法(拉弓射箭)呢?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一关节夹住吗?

回答:射箭法在古代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上文提到的“捏箭式射箭法”,另外两种则主要是西方的“地中海式射法”和东方的“蒙古式射箭法”,当然这只是习惯性称呼,并不是说这种射法就发明在地中海,或是蒙古人发明的。

西方的“地中海式射法”和东方的“蒙古式射箭法”

地中海式射箭法也叫“三指射箭法”,其在拉弓时,使用的乃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而为了防止放箭时,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射手要佩戴三指护指防护,材质一般为厚皮制作。

地中海式射箭法

在百年战争时期,法军为了报复英国长弓兵,常常宣称要砍掉英国长弓兵的中指,而英国长弓兵们则会在战场上向法军竖起中指进行挑衅,证明自己的中指还在,这便是西方竖中指羞辱他人的来历。

地中海式射箭法

流行于东方的蒙古式射箭法,并不是蒙古人发明的,事实上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射箭法拉弓射箭了。而用这种射箭法在拉弓射箭时主要使用的乃是大拇指勾弦,然后用食指压住大拇指的指甲处,拉弓时两指都要用力。

食指压住大拇指的指甲处

为了保护大拇指,并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弓手必须要带扳指才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射箭所用的扳指不是大家常见的玉质文玩扳指,而是特殊形制的“武扳指”。

蒙古式射箭法(大拇指佩戴扳指)

射箭扳指一般分为筒形和坡形扳指两类,其中的种类又分为很多种,比如中国古代还曾采用“韘”(shè)来保护大拇指,据《说文·韦部》载:“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箸右巨指。”明确阐述了扳指的功能以及用法。这种扳指上面有专门用来勾弦的弦槽 ,大名鼎鼎的商代妇好墓中就有出土。

韘(右侧有专门用来勾弦的弦槽)

各种扳指的使用示意图,右下这个为清代最为常见的筒形扳指

三问:当箭矢马上要离开握住拿弓的手时,(箭矢)后部的羽毛会不会伤到(持弓)手的手指和虎口部位?

回答:当箭矢被发射时,你说的这种箭羽(即箭翎)伤手的情况也确实存在,我就曾被箭羽伤过左手虎口,但那是特殊情况,因为一般箭羽的前端和后端都会被用线牢牢绑紧在箭杆上,另外制箭师傅还会在缠线的位置涂抹一层胶水,这样等胶水干透以后,就能将羽毛两端牢牢包住,不会形成“倒刺”,而箭羽的其他部分都是很柔顺的,所以一般来说箭羽并不会伤到虎口。

箭羽的前端和后端被用线牢牢绑紧在箭杆上,还涂抹有一层胶水

除非绑缚羽毛前端的线脱落,让箭羽翘起来了,有意思的是我就是这样被箭羽刺进虎口的,但后来重新把箭羽绑紧,再刷上一层胶水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问题了。

箭羽的前端和后端被用线牢牢绑紧在箭杆上,还涂抹有一层胶水

四问:扳指的作用是不是戴在左手大拇指上,以防止飞出的箭杆和剑羽擦伤手指和虎口?

答:这个问题可能许多读者都感兴趣,因为许多人都认为扳指的作用就是用来保护掌握弓那一只手的拇指(托箭的拇指,而非拉弦的拇指)。但我要说的是,扳指是用来拉弦的,并不是用来充当箭台,防止箭杆和箭羽擦伤皮肤的。

箭杆和箭羽通常都很光滑柔顺,只要射击频率不太高,只要箭矢完好无损,那一般不会擦伤皮肤。若是经常练箭,那经常被箭矢摩擦的地方会起茧子,能很好地抵御擦伤。另外,为了防止擦伤,射手也会为持弓的左手佩戴皮手套或是皮垫防护。

五问:因为射箭时,箭矢的末端和手会有摩擦接触,那这样会不会降低箭矢的准确度?

答:在射箭时,拉弦的手和持弓的手稳不稳确实是决定射箭精度的一件事,所以要熟练学会正确持弓和撒放(即放弦) ,另外还可以接触一下“翻腕”(撒放时持弓手向外撇出)或是“转弓”(让持弓手给予弓一个扭转的力量造成弓向左或向右转动)等技法,目的是让箭矢在离弦时避开弓把,以得到更顺利的发射。

关于翻腕和转弓等技法的作用,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持各种意见的人都有,因此具体要看各人的习惯。

六问:拿弓箭的手是用什么方法保持箭矢在弓弦上不掉的呢?

答: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一般来说,箭矢的尾端会被设计成一个夹槽,形状类似“凹”状,由于夹槽的宽度小于弓弦的直径,因此箭尾能够“咬合”住弓弦,保持箭矢在弓弦上不掉。

箭矢的尾端会被设计成一个夹槽

另外,采用地中海射箭法拉弓射箭时,食指和中指也可以夹住箭尾,而蒙古式射法也不是大家想像的只用大拇指拉弓弦,而是用大拇指第一个关节(从指尖算起)和食指第三个关节夹住了箭尾前方1.5---2厘米处,用箭尾、大拇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那个位置共同承担了弓弦的压力,箭尾会被大拇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那个位置夹得很紧。

地中海射法

蒙古式射法

七问:听说经常射箭,会把手指和脊椎搞变形,请问这是真的吗?

答:确实是这样,但一般现代人达不到那样的程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挖掘出土的英王亨利八世时代的战舰“玛利玫瑰”号上,发现有两具不幸遇难的长弓兵遗骨,经研究发现,其遗骨的左臂骨骼粗壮,脊椎严重变形,说明这些弓箭手因长期训练和战斗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畸形残疾,但问题在于英国长弓兵所用的长弓磅数极大,都达到了120磅以上,而现代人大多拉不开这种磅数的强弓(这里的磅指弓的拉力,不是弓的重量,1磅约等于0.45千克)。

八问:古代弓箭手都是脆皮吧?是不是敌人一接近就要退出战场?

答: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错误观点了,事实上古代弓箭手也都是穿戴盔甲的,身上也携带各种武器,包括弩手也是。比如唐代时期,唐军弩手就随身携带陌刀,一等敌人接近自己,就弃弩,抡起陌刀近战,而唐军弓手则装备横刀用于短兵相接。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里,当法军接近英军阵线时,英国长弓兵们也是丢弃长弓,拿起短兵与自家的下马骑士一起对战法军,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携带武器,穿戴盔甲的英国长弓兵

九问:拉弓射箭主要用到的肌肉是右胳臂的肱二头肌吗?

答:拉弓射箭时两个胳臂都要用力,而且主要用到的肌肉乃是背阔肌,越是大磅数的弓箭,对使用者的腰背力量要求越高。事实上,射箭的用力方法很类似单臂俯身哑铃划船。

单臂俯身哑铃划船

十问:制作箭杆的材料是不是越坚硬越好?

答:制作箭杆的材料并不是越坚硬越好,当然也不能太软,挠度要适宜才行,具体要看弓的磅数决定。与大家印象里,在射箭时离开弓弦的箭矢会笔直地飞往靶子上不同,事实上,箭矢在飞行过程中是不断摆动的,飞行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蛇形般摇摆飞行的。

有多少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水浒传》中,最真实的英雄好汉有两人,一个是梁山寨主宋江,另一个就是青面兽杨志。其他包括王伦、晁盖在内的一百单八将 ,就很难在比较规范的史料中查到他们的名字和具体事迹了。

那么,宋江、杨志又有哪些“历史事迹”,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梁山其他英雄好汉难道就没有历史原型吗?

梁山三十八人有蓝本原型

《水浒传》从赵匡胤出世写起,以两宋的兴亡为历史线索,暗藏着明朝的靖难之役,以及明朝灭亡的预言。因而,书中肯定会出现诸多的历史人物。而题目给的是“英雄好汉”,那就得单讲梁山一百单八将了。

施耐庵写书,主要依据就是正史,还有他亲眼所见,经历过的至少是“第二历史”(明朝)。同时,又参照了几个蓝本,比如《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七类修稿》,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中,便有三十八人出自这些蓝本资料,或者说是野史吧。

我认为,《水浒传》的灵感应当出自《大宋宣和遗事》。在这部笔记体野史中,赵匡胤是霹雳大仙,出生之时也是红光满室,并且,施耐庵点化了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其中的“大金盘”在《水浒传》中就是决定梁山排名的石碣。

《水浒传》中的一些故事也是出自这个蓝本,比如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报信、月夜走刘唐、宋江杀惜、九天玄女等等。这个 蓝本中,就有晁盖、宋江、卢俊义(卢进义)、公孙胜、林冲、鲁智深、武松、孙立、杜千等梁山三十六人。

假如《大宋宣和遗事》也算史料的话,那么,《水浒传》中就有三十六条英雄好汉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不过,施耐庵笔下的三十六天罡主要依据的却不是这个蓝本,而是《宋江三十六人画赞》。

这是南宋遗民龚开的人物画,画的就是梁山三十六天罡。不仅有画,还有每个人物的描述,《水浒传》中的很多好汉,就是以这个蓝本中的四言诗展开故事的。比如,“铁天王晁盖”的赞诗是: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烘炉。《水浒传》中的晁盖,就是佛门的护法天王。

而在这个蓝本中,却没有林冲、公孙胜。因此,施耐庵便把孙立排进地煞,晁盖在大排名前离世,公孙胜、林冲便成了三十六天罡。

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也应当是有根据的,否则,他就不会以四言诗来描述这些好汉。从这个角度讲,这个虽然是一个更接近艺术品的蓝本,却也可以说是水浒英雄好汉存在于历史的一个依据。

梁山三十六天罡,加上晁盖、杜迁,总共三十八人高度疑似是历史的真实存在。但是,却没有更多的比较规范的史料,来一一查证。所以说,梁山三十八人是历史真实人物,还不能完全轻易地就此考定。

宋江是最真实的历史人物

《宋史·徽宗本纪》、《宋史·张叔夜传》、《宋史·侯蒙传》等正史中的确有宋江这个人物。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这一记载,后来的《东都事略》也能证实,北宋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在梁山聚义。而作为正史辅助资料的《皇宋十朝纲要》、《三朝北盟会编》等官方记载,也有宋江起义、招安的事迹。因而,宋江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人物。

至于说元代修《宋史》照抄《大宋宣和遗事》等野史,那也是一厢情愿的说法,宋江以及梁山好汉聚义梁山、投降招安征方腊,然后参与抗金不仅是正史孤证,而是有几种宋代史料做支撑的。

同时,北宋名臣李若水就见证了梁山好汉北上攻打幽州,途径大名府时的盛况。宋江他们打完方腊,编入童贯的部队北上履行“宋金海上之盟”,是宣和四年的事。李若水当时就在大名府附近的元城县做县尉,因而写下了《捕盗偶成》,说是: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李若水的诗中,能够佐证宋江招安就是宣和三年的事。同时,也提到了他们总共有三十六人,都因为被招安而拜了爵,这一点,完全能够与《大宋宣和遗事》对榫。大名府的士女们听到是大盗宋江的队伍来了,都争相观看,见到这支队伍“狞卒肥骖意气骄”,都感到十分地骇愕。

不过,也有专家说,这是李若水的后人为了美化先祖,糊弄的伪作。因而,以折可存墓志反证宋江等人并没有招安,而是被折可存斩杀了。这么多史料都不可信,难道折可存墓志就可信了?

练书法的人都知道,私人墓志也是极不靠谱的,人人都是出身显赫、功高盖世的伟大的人物,甚至,千方百计要挖一个“皇室苗裔”的身份出来,《张黑女墓志》竟然说他是“黄帝苗裔”。所以,我觉得折可存墓志才是孤证,是他的后人美化了这个历史人物,给他戴了一顶高帽。

宋江以及梁山三十六人都是历史真实的人物,只不过除了宋江而外,便只有杨志一人有史料提到名字,其他的英雄好汉姓甚名谁,就很难从正史中考证了。

杨志是“招安巨寇”

《皇宋十朝纲要》、《三朝北盟会编》中都记载了宋江等人参与征方腊之战,宋江作为副将,被拨在了辛兴宗的手下。宋江献计,打破了上苑洞,方腊随之被擒。统制王禀要给宋江报功,辛兴宗说:"宋江等原系大盗,虽破城有功,不过抵赎前罪。"这个宋江不是别的“副将”,就是梁山大盗头领。

被招安的贼寇是不受待见的,另一个梁山好汉杨志也遭到了同样的待遇。《三朝北盟会编》中,有一位“招安巨寇杨志”,因为种师中在与金国王子完颜宗望的激战中阵亡,北宋军队也在榆次杀熊岭战败。于是,朝廷将领便把失败的责任推到杨志的头上。说“招安巨寇杨志不战从间道归”。意思是说,杨志当了逃兵,抄小道带着部队逃跑了。

岳飞的第一任长官刘韐为此鸣不平,上书李纲替杨志申诉。刘韐说别人都打败了,杨志收拾残部,带回很多兵将,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实力,是有功的。李纲便在他所写的日记《梁溪集》中记载了这件事,上奏朝廷激赏杨志,宋钦宗便给杨志升了官。

杨志后来被分拨到刘韐帐下,当时,岳飞也在这个部队中做敢战士小队长。因而,《水浒传》中便出现了“岳庙”,为七十回书之后梁山好汉抗金保境伏线。

这件事之后,史料中就没有杨志的记载了。据后来发掘的“故赠登州防御史杨公墓碣”说,杨志不久被大将王渊借故杀掉了。恐怕就是因为李纲澄清了真相,王渊等人受到了处分而怨恨杨志吧。

那么,史料中的“招安巨寇”是不是被写进了《水浒传》呢?

首先,杨志就是“招安巨寇”,与《水浒传》的梁山好汉身份完全一样。

其次,“招安巨寇杨志”当时做的是“选锋首”,率领“选锋军”参加了攻打幽州、抗击金兵的战斗。选锋首,就是先锋敢死队队长,梁山好汉杨志就是八骠骑兼先锋使,应当就是历史真实中的“招安巨寇杨志”。

最重要的是第三点,杨志以选锋首身份参加打幽州时,主帅是种师道。抗击金兵时,则是种师中手下的选锋首。这段历史就被写进了《水浒传》中,鲁达的经历其实写的就是“招安巨寇”杨志的真实事迹。因而,这才有了鲁智深与杨志联手打下二龙山这回书。

《水浒传》中的老种、小种其实是一对兄弟,写的就是种师道、种师中两人。《宋史·种师道传》中说,因为种师道年高望重,大家都叫他“老种”。因而,他不是有些专家说的,小种是种师道,老种是种谔。

历史真实中,种谔是种师道、种师中的伯父而不是父亲,正史中只有种师道、种师中爷爷种世衡的记载,这两兄弟的父亲是谁,历史上没说。所以,“老种”绝对不可能是种谔。

总而言之,梁山至少有三十八人有历史原型,而最真实的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就是宋江和杨志。当然,施耐庵也对这两个历史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而他们历史事迹的总线索,却是被真实地写进了《水浒传》中。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主要是以什么历史事件为时代背景的?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射雕英雄传》主要发生在宋朝。两个主人公的名字郭靖和杨康即是代表勿忘靖康之耻。

《射雕英雄传》中后期的战争主要是描述宋元战争史上的襄樊之战。宋咸淳四年(1268),忽必烈命刘整、阿术等率军围困襄阳和樊城(今湖北襄樊)。

次年,又派丞相史天泽前往规划。蒙古军在襄、樊四周修城筑围,封锁汉水,控扼水陆要冲;造战船,练水军;并屡败南宋援军。咸淳六年,李庭芝任京湖制置大使,督师援襄,屡战不利。襄、樊长期被围断援,供饷困难。而宋度宗和权相贾似道却无心援救。

咸淳八年,李庭芝移驻郢州(今湖北钟祥),于襄阳西北清泥河修寨造船,募民兵,以张顺、张贵为都统制。五月,张顺、张贵率舟师顺流而下,冲破元军拦截,抵达襄阳。激战中,张顺牺牲。张贵入襄后,派人潜回郢州,郢将与之约定派军驻龙尾洲接应。

至期,张贵率军突围,但龙尾洲已为元军所据。宋军仓卒接战,大败。张贵重伤被俘,至死不屈。咸淳九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元军又攻襄阳。二月,宋将吕文焕以襄阳降元。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温瑞安的小说具体有?

1977到1986年的作品。亦即温瑞安的巅峰十年。后面附了创作年表,77年和86年的一些作品,掐头去尾地没列了。

简单说:《神州奇侠》正传(萧秋水)。经典长篇,成长故事,有份量的成名作、代表作。

《血河车》。

模仿射雕的痕迹很重。

玄里玄乎,逻辑不严密,但就是打得过瘾。

《四大名捕?大对决》。

四大名捕系列中个人最爱此作,四个精彩的中篇。

《布衣神相》系列。较有特色的作品。

《四大名捕?骷髅画》。

《四大名捕?逆水寒》。

一些人眼里是温瑞安最好的作品。

《江湖闲话》系列。微小说。有点同人性质。

另外江湖闲话里有名字的,就是温瑞安个人比较重视的作品的主角啦。

(似乎除了方振眉系列,其他我都列进来了。)

《杀楚》。

看了一下别的答案,没人提这个,颇为惊讶。

相当精彩。

《说英雄谁是英雄?温柔一刀》。

这个系列的前几部在另一些人眼里是温瑞安最好的作品。

(第二部《一怒拔剑》是1988年的,没列进来。)

附创作年表:【1977】神州奇侠正传第一部上篇:剑气长江(1977年末)

【1978】神州奇侠正传第一部下篇:跃马乌江(1977年11月21日至1978年10月17日)

【1979】 神州奇侠正传第二部:两广豪杰(1979年07月)

神州奇侠正传第三部:江山如画(1979年10月23日)

神州大宗师第一部:血河车(1979年11月20日)

神州奇侠正传第四部:英雄好汉(1979年12月27日)

【1980】神州奇侠正传第五部:闯荡江湖(1980年02月15日至03月09日)

神州大宗师第二部:逍遥游(1980年03月12日)

神州奇侠正传第六部:神州无敌(1980年03月19日至1980年04月09日)

神州大宗师第三部:养生主(1980年05月02日)

神州大宗师第四部:人间世(1980年06月08日)

神州奇侠正传第七部:寂寞高手(1980年06月26日至07月27日)

神州奇侠正传第八部:天下有雪(1980年08月04日至08月25日)

大侠传奇第一部:刚极柔至盟(1980年)

【1981】 大侠传奇第二部:公子襄(1981年初)杀人者唐斩(1981年初至05月07日)

大侠传奇第三部:传奇中的大侠(1981年06月)

侠少(1981年06月)

布衣神相第五部:取暖(1981年07月)

布衣神相第六部:死人手指(1981年)白衣方振眉第五部:小雪初晴(1981年11月30日)

四大名捕大对决第二部:碎梦刀(1981年12月27日)【1982】四大名捕大对决第三部:大阵仗(1982年01月07日)

四大名捕大对决第一部:谈亭会(1982年01月29日)

布衣神相第十部:叶梦色(1982年01月30日)

四大名捕大对决第四部:开谢花(1982年02月27日)

游侠纳兰第一篇:歌中山(1982年03月17日)

游侠纳兰第二篇:古之伤心人(1982年03月18日)

七大寇故事·沈虎禅大传第一部:凄惨的刀口(1982年04月06日)

布衣神相第九部:杀人的心跳(1982年05月31日)

布衣神相第十一部:天威(1982年08月08日)

布衣神相第十二部:赖药儿(1982年09月26日)

女神捕(1982年09月30日)

布衣神相第十七部:翠羽眉(1982年11月03日)爱情小说:螃蟹的故事(1982年)爱情小说:倾慕者(1982年)爱情小说:艳姿(1982年)爱情小说:不是因为寂寞(1982年)【1983】布衣神相第十六部:刀巴记(1983年01月16日)骷髅画上集(1983年06月28日)骷髅画下集(1983年07月06日)焦点推理小说:大刺杀(1983年)【1984】七大寇故事·沈虎禅大传第二部:祭剑(1984年03月08日)四大名捕逆水寒第一部:突然叛变(1984年初)七大寇故事·沈虎禅大传第三部将军剑第一集:战将(1983至1984年)四大名捕逆水寒第二部:晚晴晚词(1984年)四大名捕逆水寒第三部:生死男女(1984年中期)爱情小说:浮名(1984年)【1985】四大名捕逆水寒第四部:无情有义(1985年)四大名捕逆水寒第五部:独峰不孤(1985年)推理小说:杀人的主动(1985年04月初)推理小说:被杀者(1985年04月)四大名捕逆水寒第六部:活着相见(1985年中)推理小说:不想死的自杀者(1985年07月09日)推理小说:杀死雪山飞狐(1985年10月20日)四大名捕逆水寒第七部:最后暗器(1985年10月26日)江湖闲话第一篇:大侠萧秋水(1985年10月26日)江湖闲话第二篇:神相李布衣(1985年10月28日)方邪真故事第一部:杀楚上集(1985年底)剧本:乱世情怀(1985年)爱情小说:闹剧(1985年)【1986】江湖闲话第三篇:冷血的血(1986年01月10日)推理小说:杀人者(1986年01月16日)四大名捕逆水寒第八部:剩水残山(1986年01月24日)推理小说:杀人者死(1986年01月底)江湖闲话第四篇:追命的命(1986年02月10日)江湖闲话第五篇:铁手的手(1986年03月05日)江湖闲话第六篇:无情的情(1986年03月28日)江湖闲话第七篇:白衣方振眉(1986年04月23日)方邪真故事第一部:杀楚下集(1986年05月05日)江湖闲话第八篇:黑衣我是谁(1986年05月24日)江湖闲话第九篇:张炭的炭(1986年06月19至20日)江湖闲话第十篇:唐宝牛的牛(1986年07月11日)雪在烧(1986年07月12日)江湖闲话第十一篇:游侠纳兰(1986年08月中旬)说英雄·谁是英雄第一部:温柔一刀(1986年09月03日)江湖闲话第十二篇:雷损的损(1986年09月中旬)游侠纳兰第三篇:婉拒的白鸟(1986年09月28日)游侠纳兰第四篇:谁杀了他妹子(1986年09月29日)游侠纳兰第八篇:麻烦(1986年10月24至25日)江湖闲话第十三篇:戚少商的伤(1986年11月01日)游侠纳兰第五篇:父子(1986年11月04日)江湖闲话第十四篇:息红泪的泪(1986年11月16日)游侠纳兰第六篇:不胜寂寥的小花(1986年11月20日)游侠纳兰第七篇:晚菊(1986年11月底)江湖闲话第十五篇:苏梦枕的梦(1986年12月02日)江湖闲话第十六篇:沈虎禅的禅(1986年12月中旬)江湖闲话第十七篇:诸葛先生(1986年12月中)

历史上的襄阳之战是怎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襄阳之战”从公元1235年开始,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前后历时长达38年之久。其间经历了襄阳城的失守与收复、再失守与再收复,为了争夺这个兵家的必争之地。南宋、蒙古双方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军队,动用了当时的一切先进武器,双方死伤人数超过40万人,其真实战况远远要比《神雕侠侣》中的“襄阳之战”更加惨烈。

襄阳和樊城在地理上“跨连荆豫,控扼南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在中国的历史上,襄、樊共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就高达200多次,可见襄樊战略位置之重要。

“襄阳之战”是元朝消灭南宋政权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在襄阳之战中,宋军巧妙应用了地形优势,成功阻止了当时最先进攻城利器——投石机的猛烈攻击,逼得蒙古人最后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专家,改进了投石兵器的攻击距离和准确率。最后襄阳守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投降。

“襄阳之战”堪称是世界兵器改革史上的奇迹,也是汉族人民战争史上的奇迹,毕竟当时的蒙古大军天下无敌,“襄阳之战”及“钓鱼城之战”之惨烈世所罕见。

公元1235年,南宋在与蒙古人联手灭掉金国之后,宋、蒙盟友的关系就随即破裂,宋、蒙之间的战争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应该说,南宋与蒙古人联手灭掉金国是最大的失策。没有了金国的制衡,无疑是灭掉了金国这只狼,却养肥了蒙古这头虎 ,其结果就是蒙古大汗窝阔台,集结了50多万大军分三路攻宋,终于开始了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灭宋战争。

其中由窝阔台三王子阔出带领的中路军,其兵锋就直指南宋的军事重镇——襄阳。

当时襄阳的守将是南宋京湖安抚制置使赵范,不幸的是赵范部下有一支由金国降兵组成的"克敌军"。

赵范虽然作战非常勇敢,但他有个最大缺点就是贪杯好酒。因此蒙古军队便以"克敌军"为内应,利用赵范大醉之机,"克敌军"打开城门,把蒙古军队引入襄阳城,由此襄阳失陷。

此次襄阳的失守是自民族英雄岳飞收复后的第一次失陷。此次失陷导至30万石粮食、24库精良兵械尽入敌手, 而在战略上的失败更加惨重,因为它直接威胁到了国都临安,在襄阳失守后的不到一年中,南宋京西南路的一府八州军,有七个州军全部失陷。

就在南宋朝廷的生死存亡时刻,却因为两个人而扭转了战局,南宋的名将孟珙和蒙古中路军统帅阔出。

孟珙(1195-1246),字璞玉,南宋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孟珙所统领的部队是当时南宋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他与蒙古大军三战三捷,最终如岳飞那样收复了襄阳和樊城。而另一个就是蒙古军队中路军的主帅阔出,这位蒙古军的主帅在1236年秋天突然重病身亡。孟珙虽然收复了襄阳,但由于蒙古人对襄阳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此时的襄阳城已经成为易攻难守之地,所以孟珙不得不弃守了襄阳。

淳佑十一年(1251年),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认为襄阳的地理位置位很重要,绝对不可弃之不顾,便向朝廷请求增兵一万五千兵力准备收复襄阳。

当他得到八千兵力的支援后,李曾伯派荆鄂副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率二万一千名荆湖军,向盘踞在襄阳的蒙古军队发动了进攻。南宋将士在经过浴血奋战之后,终于一举攻克了襄阳、樊城,收复了襄阳之后,李曾伯下令在两个月之内加高加固襄阳城。因此,襄阳的防御能力由此大为增强。

1257年,在清除了所有的政敌之后,蒙古大汗蒙哥决定再次出兵攻宋。

这次是由他自己和忽必烈亲自领兵,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次他同他的爷爷成吉思汗一样,死在了征战之中。

此次蒙古大军依然是兵分三路,但在战略上却有所调整,由蒙哥率中路主力猛攻四川,忽必烈率领的东路军避开襄阳而直扑鄂州,蒙军西路军则绕道云南大理,准备实施战略大迂回。蒙哥意外的战死在了四川钓鱼城,导致蒙古军攻宋计划破产,忽必烈又急于回去争夺大汗之位而匆忙撤兵,而作为战略重地的襄阳却成功的避开了这场大战。

当然也就没有《神雕侠侣》中郭大侠、蓉儿什么事了,蒙古大汗蒙哥更不是死在“神雕大侠”杨过的手上,真正弄死他的是川军中的一位无名英雄。

南宋朝廷自1251年再次收复襄阳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襄阳重新成为一座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军事重镇,而在这十几年中,自孟珙之后另外一个守卫襄阳的主将,这就是吕文德。

吕文德能够成为在京湖地区重要的军事集团,除了他的军事能力之外,他与南宋奸相贾似道相互勾结是最重要的原因。吕文德在执掌襄阳后,他上献媚于奸相贾似道,下打击不服从他的异己,正因为这样而导致了不少将领为了自保,纷纷投降忽必烈。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孟珙的爱将刘整,刘整由于看到其他将领受到打击杀害最终投降忽必烈,他所率领的水师是南宋最精悍的水军,蒙古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水师,也有了以后打水战的本钱,而刘整为了表忠心,他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阳,再攻临安的亡宋战略,最终被忽必烈采纳。

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阳,最后一次襄阳保卫战打响了。

在得知襄阳被围后,南宋急忙下令四川和两淮的援军增援襄阳:

京湖安抚制置副使、襄阳知府吕文焕,几次主动出击,力图打破蒙军的包围,但是都没有成功。

1269年3月,两淮都统张世杰率军援救襄阳,与蒙古水军在襄阳东南的汉江上进行了一场大战,张世杰不敌投降蒙军的刘整,被迫退回。

随后赶到的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则利用春季汉水暴涨,以战船将粮衣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

同年6月,荆鄂都统唐永坚,自襄阳城杀出,结果兵败被俘投降。

同年7月,夏贵率5万援军、3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却遭沿江堡垒的蒙军猛烈阻击而增援未果。

至此,南宋5年8次15万大军救援襄阳失败。1269年12月,吕文德病故,元军乘机攻陷樊城,失去掎角之势的襄阳再无所恃,最终守将吕文焕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又被当时最先进的攻城利器投石机击毁城墙的情况下,于1273年的二月率部投降,襄阳战役以失陷而告终。

刀叔观点:宋、元之间的“襄阳之战”,其惨烈程度也只有“钓鱼城之战”可比,它既是宋、元之间政治上的博弈,更是两国军事力量是较量,甚至金庸老先生都借它来在《神雕侠侣》中作为通关副本,可见此战影响之深远。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襄阳之战”, 远远要比《神雕侠侣》中的“襄阳之战”庞大得多、惨烈的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