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代攻略,历史初学者该如何入门历史

2023-12-11 05:30:06 44阅读

明朝时代攻略,历史初学者该如何入门历史?

不敢说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但有几本特别好的入门书推荐给题主。

第一本书,中华书局出版、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学史入门》。

明朝时代攻略,历史初学者该如何入门历史

封面如下:

目录如下:

由上图可见,此书为一些历史界的专家学者特为一般爱好者所写的入门书,深入浅出,重点而系统地介绍学史方法,初学者读它,可以少走弯路。

但此书电商基本缺货,可上孔夫子旧书网购买或者找电子书。

第二、三本书,中华书局出版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中国历史研究法》共六章,第一章论述了历史的定义、意义和范围;第二章回顾并评价了中国的旧史学;第三章讲如何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第四、五章谈论史料的种类、如何搜集史料以及怎样鉴别真假史料;第六章阐述如何发现史实之间纵横方面的联系。本书主要以文言写成,对初学古文的读者可能有一些障碍,但本书乃是新史学的开山之作,在史学思想、史学方法上均有创见,不可不看。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梁先生在清华学校所作的演讲记录,分为总论和分论。

总论有《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长》;《五种专史概论》。

分论包括《人的专史》;《事的专史》;《地方的专史》;《断代的专史》。本书较上一本白话,对初学者较为亲切,可以自行选读。

两本书电商皆有销售,封面仅供参考。

第四本书,中华书局出版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按照钱穆先生自己的说法,本书的总讲题为“如何研究中国史”,是根据钱穆先生的八次演讲词整理润饰而成,并附入《略论治史方法》《历史教育几点流行误解》等。作为传统史家的代表,钱穆先生的史学见解尽在本书之中,奉目录以飨诸公:

本书各电商均有销售。

第五本书,中华书局出版吕思勉先生的《为学十六法》。

本书并非吕先生亲自编写的,而是编者从《经子解题》《先秦学术概论》《史学与史籍四种》《吕思勉论学丛稿》等书中编辑出的一部作品。读者可以从中概览吕先生关于经史子集四部研究的基本方法。吕先生的著作史实扎实精确,历史叙述清楚(不建议初学者看他的断代史系列,因为吕老先生默认读者已经看过相关古史了,所以事件总是一笔带过,令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建议看完了相关史书再看他的断代史),见解独到而精辟(所以初学历史者还是不建议看他其他的书,过于独到难免被带坑里),这本书主要是体现了他旧学的功底和新学的方法,建议一看。只是此书为摘录而成,其中的语体不一,但不影响获取知识。

本书各大电商目前缺货。

第七本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

本书是严耕望先生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的集合,作者总结数十年来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

本书在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上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这本书语言比较平实,见解大胆而细致,尤为可贵的是,严先生确实做到了“实用”二字,凡结论必举例,使我辈一目了然,举一反三。

这本书语言比较平实,见解大胆而细致,尤为可贵的是,严先生确实做到了“实用”二字,凡结论必举例,使我辈一目了然,举一反三。

庆余年回到明朝当王爷极品家丁?

这三本穿越小说都是以男性角度写的,说白了,三本都可以被称作为“种马小说”。

故事梗概都一样,男性穿越到古代,有钱有权有颜,无数女子为之疯狂。因为在古代,可以正大光明三妻四妾,所以都来者不拒。最终和一群女人生一群孩子逍遥自在的生活。这不就是男性的YY小说么!

不同的是男主登顶的过程。

《极品家丁》最次,男主从一穿越就开始撩妹,除了撩妹就是赚钱,有权了继续撩妹。拍了电视剧,陈赫主演的,糊的不能再糊了。把女性当物品,这个时代不需要,扑街是必然。

《回到明朝当王爷》男主共计十二个妻妾,比韦小宝还厉害。虽然涉及了政治权谋纷争,但这感情线着实丰富了些。它也拍成了电视剧,家暴男蒋劲夫主演,真是讽刺啊!

《庆余年》说它是穿越小说不太准确,它其实是科幻小说。男主并没有穿越到古代,他是进入了人类的下一个轮回,是未来的未来。

小说也有感情线,但懂得适可而止。女性角色虽然喜欢他,但不是无脑的爱,女性也有自己坚持的东西。比如战豆豆,即使生了范闲的女儿,依然坚定的做她的皇帝。比如司理理,再喜欢也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而抛弃好友。这里的女性都有自己执着的精神追求,不是傻乎乎的恋爱脑,心中只有男主。

《庆余年》小说改编到电视剧也很成功,重点放在政治、权谋、诡计中,再穿插感情线,男主的感情线很清晰,就爱女主一个。电视剧既照顾了女性视角,又提升了男性视角,大爆是必然的。

由以上总结来看,《庆余年》小说脑洞大、情节紧张连贯,感情线只是点缀,没有物化女性,因此在格局上就已经超过其他两本了。所以,《庆余年》明显好过其他两本小说。

历史上有哪些搞笑的打油诗?

(文章有点长,不仅仅展现的是众多有趣的打油诗,主要还附加了打油诗的生动故事!)

趣谈打油诗,不能忘记打油诗的开山鼻祖张打油。其《咏雪》:“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通俗易懂、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打油诗是一种俚俗诗体。其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和通俗性,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在我国诗歌的海洋中,打油诗深受大众喜爱。反映了极其广泛的社会生活;语言大都运用俚俗口语,用明白如话的语言来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上至饱学之士,下至黎民百姓均无阅读障碍,都能明白诗中蕴含的思想,并且人人均可“打油”。因此,千百年来它经久不衰,有极强的生命力。

第一、开山鼻祖张打油的趣闻

众所周知,所谓“打油诗”就是张打油的诗。张打油到底写了多少诗,没有诗集留传,散见也很少。但他虽存诗不多,却因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影响不少,后代不论雅人、俗人皆有仿作。

张打油谓谁? 明代李开先《一笑散·张 打油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中唐时有一年的冬天,一位家居南阳的高官祭奠宗祠,见宗祠内大殿的墙壁上有这 样一首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 的使锹。

高官读罢,顿时大怒:“谁敢在我宗祠内写下如此这般拙劣的诗? 这岂不是侮辱我祖宗?”即下令缉拿写诗之人。属下通过查寻,遂将不远处张家村平日喜作这类诗的穷秀才张打油抓了来,问:“这诗是你写的吗?” 张打油回答:“是!”高官心想,既然是秀才,缘何写出这等歪诗? 心中存疑。为了判断确否为他所写,即以眼前安禄山兵困南阳事为题, 令他再作一首。张打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贼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援也无粮。

有朝一 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一听,哄堂大笑。这位高官 不禁笑了起来,心想:确然为他所写!罢了,这或许也是一种诗体!便未给张打油治罪。 于是,张打油远近有名。这打油诗开始风行 起来,成为一种独立诗体,为他人和后人所摹写!

张打油和他的诗,民间流传很盛,很有影响,只因不受正统文人青睐,过去的文学史不曾提及。

第二、历史上搞笑、有趣的打油趣诗及其故事

(1)当年苏东坡得了个儿子,一时得意忘形,高兴之余写诗打趣:

《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儿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另外,诗人苏东坡的《静坐》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 四十。

民间流传苏东坡和 儿媳之间的丑闻,有一首诗:

(苏)红罗帐中一琵琶, 想去弹它理由差;

(媳)公公想弹是情义,肥水未淌外 人家。

对苏东坡丝毫不留情面地揭老底,同时又多有回护,偏责其儿媳,其实读者对这种低俗的玩笑是不必当真的,看看一笑了之。

(2)大才子唐伯虎因生活困顿不堪.到了除夕年货还没置办齐全。为此他作诗以咏:

《开门七件事》

唐寅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

(3)明代县令徐九经.为官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惩恶肃贪。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以示他的为官宗旨,诗云::

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

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

(4)张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安徽桐城人。其老家宅旁有一块空地。与吴姓为邻。一次.吴家修房越界.张家与吴家为界墙争执不休。张家遂驰书赴京,要张英出面干涉。可是,张英并未干预,只是寄回一首打油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见诗明理,撤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亦让三尺。互让之地,后人称为六尺巷。

(5)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自幼目睹鸦片之害.遂在25岁那年写下一首劝人们戒毒的打油诗:

烟枪即炮枪.自打自受伤;

多少英雄汉.弹死在高床。

此诗语言明白如话.比喻生动形象.读来幽默风趣.发人深省。

(6)1927年.鲁迅写了一首打油诗嘲笑蒋介石的要员:

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他们谒陵是假.排挤他人是真。

(7)1937年2月1日.是革命老人徐特立的60寿辰.延安根据地为徐老祝寿。作家丁玲即席赋打油诗一首.活跃了现场气氛。诗云:

长征二万五,衣服自己补。马儿跟着跑,生活最艰苦。

闲暇爱读书,年老心不古。遵纪是模范,谦逊与人处。

革命主义真,名利当粪土。大家贺徐老,共撰英雄谱。

几句话,把徐老的风范情操.描绘得惟妙惟肖。

(8)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激动万分,兴奋不已。吟了一首《咏原子弹》的打油诗:

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

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

这首诗寓庄于谐.风趣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9)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经历坎坷,性情旷达。幽默潇洒。66岁时.他曾自吟《墓志铭》一首: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

谦慎的性格.豁达的胸怀.让人一目了然。

(10)还有一则趣事,是毛泽东主席为乔冠华写打油诗。

1972年尼可松访华后中美决定互设联络处,中方由韩叙赴美建联络处,下榻于美国五月花旅馆,美方由詹金斯来华筹建,由乔冠华负责与之商谈。乔冠华与詹金斯谈判很顺利,高兴之中写了三句打油诗,征求第四句。当时毛泽东同志闻知,欣然续道:“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

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

欢欢喜喜詹金斯。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如此续诗呢?原来,1967年外交系统造反派要打倒乔冠华,让他到大街上卖小报,而小报的内容就是打倒乔本人。乔每次都把小报收起来不卖,然后用自己的钱换成小额钞票到造反派那里去交账,说报卖完了,还赚钱。后来毛泽东同志也知道此事。毛泽东同志之所以如此续诗,显出对乔的肯定,堪称打油诗史上的一段佳话。

(11)冯玉祥驻扎徐州时,下令禁伐林木,贴告示如下: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12)北宋状元吕蒙正发迹前写过一首打油诗:

一碗清酒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

真可谓牢骚满腹,怨气冲天呢。不过此人后来青云得路,成为一代名臣,可见牢骚一下,说不定灶君真的上达天庭。玉皇才发现了他的才能也未可知。

(13)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自讽:

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14)传说康熙皇帝下江南时,见路边坟墓旁翁仲(坟前石人),不识,问随行翰林学士,孰料此公亦拿不准,说是“仲翁”,皇帝明白以后,作诗一首对误答皇帝问话的翰林做了这样的处置:

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

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作判通。

此诗故意将每句最后两字颠倒,嘲此翰林学士之不学,而能朗朗上口,颇见文思之机敏。

(15)鲁迅曾仿崔颢《黄鹤楼》一诗描绘了日军逼近时达官贵人们借口保护文化,只顾抢运文物,不顾百姓及学生的丑态。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同“迫”)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另外,1924年,鲁迅与徐志摩同在北大任教(鲁迅教小说史,徐教英文),此时徐志摩热追“多才美女”林徽因而不得,就整天哭丧着脸,见了谁都“阿呀阿唷,我要死了”,装出一副病态。林与他本是朋友,平时相互来往并常有 礼品、果品、诗文之类的馈赠,并不存在爱情,他是剃头担子一头热。鲁迅对徐志摩这一作态很反感,加之徐志摩平日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在一起,同属“新月派”,政见不同,鲁迅就与他开了个大玩笑,写下了这首诗。诗为: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 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 去罢!

鲁迅说它“拟古”是 “新打油诗”,是指它模仿东汉张衡《四愁诗》 的旧格式,用现在的大白话写出来的。

(16)如宋代诗人陆诗伯的《咏雪》: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

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

(17)诗人高敖曹的《杂 诗》:

坟冢地瘤肿,星宿天围棋。

开门屋张口,卷席床剥皮。

(18)清人钱咏《履园 丛话》载,浙人陈斗泉收到朋友赠送的金华火腿一块,因存放日久,煮不烂、咬不动、吃不 成,但又不得不表示感谢。故作打油诗云:

金腿蒙君赐,全家大喜欢

柴烧三担尽,水 煮一桶干。

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

牙关 三十六,个个不平安。

心藏怒火,不便发作,不吐不快,故语多讽,以求心头慰藉。

(19)北京寿安山南坡的卧佛寺,有尊长 5米、重量50余吨的铜质卧佛。道光年间, 陕甘总督杨玉春游览到此,见到这卧佛,有所感,即吟诗四句:

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

我若像你样,江山谁人保?

批评语言风趣,但思想主旨严肃,是一首典型的打油诗!

(20)从前有个叫郑广的海寇,被朝廷招安后因同僚不甚礼遇,于是当众作诗曰:

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都一般;

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

快人快语,直斥道貌岸然的假正经之流。

(21)极为有趣的打油诗不能不提。一首是明代解缙写的《解嘲诗》: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

据说是诗人四五岁时,雨天路滑不慎跌倒,惹得周围人大笑,于是“打油”一首,回击众人以解其尴尬处境。

(22)这也是一首极其有趣的打油诗,是新嫁娘写的《逐客诗》:

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

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新婚之夜,闹洞房的宾客不肯散去,坚持让文才出众的新娘子赋诗。夜阑更深,新娘无奈,遂以诗代逐客之令,巧用双关之语,含蓄委婉,众人听罢乐不可支,哄然而散。

(23)广西三江县长宴请本县一位进士,席间众人只是向进士敬酒,受冷落的老师出于气愤,就对众人趋炎附势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讽 刺: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敝乡;

敝 乡文章数进士,进士跟我学文章。

(24)古代官府公文往往使用“该”字 , 有时流于冗滥 ,或所指不明,或官腔十足 ,于是有人 作诗讽刺:

一纸公文九个该,一该该出是非来;

尔后 该员该注意,不该该处不该该 。

(25)在我国古代,数字入诗屡见不鲜。一些文思敏捷 的诗人,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数字融入诗中.读来别 有一番情趣。如纪晓岚的一首咏舟诗 :

一蓑一笠一 渔舟 ,一丈长竿一寸钩。

一上一下一来往 ,一人独钓 一 江秋。

全诗用了十个“一”字 .写出了渔 人的悠闲自在。

(26)讽刺昏官的一首诗 :

老爷坐大堂 ,衙役站两旁 。

为官清似水,——米汤!

诗先用三 句渲染 ,然后用两个字实现全然相反的转折,取得了强烈的嘲讽了效果 。

(27)倒是晚唐诗人崔护的书僮兴儿的一首“打油 诗”,很有点儿味道。去年,崔护在城外途经一座农 家小院,因为悦恋一位美女,叫书僮兴儿三次上前讨 水喝,以耽延时间。今年再来,不见了那位美女,十 分失落,遂题诗一首: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 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兴儿也 很有感慨,于是依葫芦画瓢吟了一首:

去年今日此 门里,人与桃花相映美;

今年若有佳人在,兴儿还喝 三碗水。

(28)元代文化“沙漠化”,杂剧和南戏中 的许多诗词曲白之外,大量无名氏的散曲中就有许多绝妙的打油诗。《[正宫]塞鸿秋·村夫饮》:

宾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会舞一会笑一会,

管什么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

无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红轮日西坠,

打得那盘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29)清代乾隆也有一首类 似的打油诗,题为《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四片五 片六七片,

八片九片千万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30)传说朱元璋 打败陈友谅之后,来到一座庙前要进去,看门僧问他姓名,触犯了他的尊严,就在墙上题诗一首:

杀尽江 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妄自哓哓问姓名。

那口气,果然像,非同一般。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提出要来看当年题诗,既是为了重 温光辉历史,恐怕也不无向山僧报复寻仇的用意;其时题诗早被铲去,这可如何是好?山僧灵机一动,作 了一首阿谀皇上的打油诗: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犹有龙光射斗牛。

这才幸免了杀身之祸。

(31)才子解缙也会拍马。 有一次,解缙陪朱元璋钓鱼,朱元璋久钓不获,很扫 兴;解缙说:“皇上,别看鱼儿小,却懂礼节呢。何以见得?有诗为证:

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一抛荡无 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朱元璋 一笑,总算摆脱了尴尬的局面。

(32)明代流传下来的打油诗,其内容涉及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作者涵盖了官民工商僧俗 人等。徐文长的一首祝寿诗,如今许多人依然耳熟 能详: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 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

(33)从前.有个考生,在考场半天,文章还没写成,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上写了四句打油诗:

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采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黄泉。

考官批阅试卷时,看到这首打油涛,觉得好笑,于是提起朱笔,在每句诗后面分别写了“不必”、“未必”、“势必”和“何必”个字这样,整首诗就成: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

回家一命染黄泉——何必。

(33)早年有个不孝之子,其父年老体衰后,便被其关锁在破屋之内,且只让老父吞糠咽菜,他却和自己的儿子遍吃珍肴。这事被老人看到后,他感伤无限,就吟出了《明日他儿饿我儿》的打油诗:

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

今日我儿来饿我,明日他儿饿我儿。

这首打油诗看似平淡无奇,但为后世起着警世策人的作用。

清代诗人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里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是有一箍桶匠对儿子十分疼爱,怎奈年老体弱不能自食其力后,其子经常让他饿肚子,而把好饭留给自己的儿子吃。箍桶匠触景生情,感慨之余哼出打油诗:

曾记当年养我儿,我儿今又养孙儿。

我儿饿我凭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结论:

由于打油诗的首创者或曰首倡者张打油是个穷秀才,来自社会底层,故它反映的多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或普通人的所见所闻,在内容上接地气。但流行了一千几百年,后 来这种形式亦为达官贵人或上层文人所利 用,故在内容上也有所扩张,社会政治、社会 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在打油诗中也有所反映,与通常传统诗歌的内容有所靠近。

事实也证明,打油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图片均来自网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共发生过几次疫情?

超过90%的年轻人不知道,除去熟知的非典和新冠,建国后还发生过七次瘟疫,每一次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惨痛的经历,背后都有一段尘封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聊聊跟“疫情”有关的那些事。

一、肺结核病

这个曾被西方国家冠名“死亡之首”的传染病,自然不容小觑。

如果要对肺结核追根溯源的话,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国外曾在埃及的木乃伊里有发现,国内1973年湖南文物挖掘的马王堆里也发现了同样的肺结核病症。

肺结核病放在以前是一种传染能力很强的疾病,说一个数据,大家的认识可以更加直观:

在过去的200年内,全球感染肺结核的人数将近10亿,分摊到每年,就有近500万人被感染。

在新中国成立之时,也就是1949年,当年被医院记录的病例就达到了2700多万,而被感染后的死亡率约为100/10万。

最常见的是飞沫传播,病毒进入呼吸道再侵入肺部,潜伏期过后,人体免疫力下降的同时,身体就会自然发病,初期常见于脸色苍白、消瘦乏力,随后出现发热、咳嗽、咳血等症状。

其实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关于肺结核的记载,华佗在《中藏经》也是第一次以“痨病”来定义肺结核,而肖邦、契诃夫、雪莱、鲁迅、林徽因等耳熟能详的名人均是感染了肺结核,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肺结核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肺结核病几乎是无药可治,只能眼睁睁看着身体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过去因为医疗条件和药物等原因,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静养、呼吸新鲜空气、食补等方式来抵御病毒,痊愈率维持在25%上下。

直到1940年以后,链霉素被科学家发现,随后再有卡介苗等药物的出现,肺结核才摆脱了“等同于死亡”的说法。

二、鼠疫

鼠疫又称“黑死病”,光从名字看,自然是跟老鼠有关,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的病毒传染,虽然最初是老鼠携带病毒,但并不能直接传染给人类。

后来医学工作者发现了病毒的传播路径,先是通过跳蚤吸食老鼠血液后,再跑到人身上,最终把“腺鼠疫”传染给人类。

一旦被感染,如果病人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治疗,病毒不久之后会进入人的肺部,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原先的“腺鼠疫”变成了“肺鼠疫”,可以通过呼吸道的飞沫进行人和人的传播,并且一旦发病,病情会迅速恶化。

鼠疫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传播了,例如1855年的云南,1894年的广东。

新中国成立后,察北地区也集中发生过一次鼠疫,当时共波及了10个村子,其中确诊感染者69人,而死亡却有66人。

整个疫情从1949年7月开始,一直到当年的11月5日,当时动员了疫区及周边村落的群众积极加入到捕鼠灭蚤斗争。

一方面做好宣传工作,当时通讯落后,更没有网络移动信号,只能依靠到处张贴字报,提高大家的安全警惕;另一方面给周边的所有人员安排接种疫苗,随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扩散。

三、亚洲流感/香港流感

1957年,最早的流感出现在贵州地区,随后向其他省市及国外迅速蔓延,短短数月,全球就有数百万人因为感染流感而失去生命。

同年,有一个国外医学团队研制出专门对抗亚洲流感的疫苗,从而最大程度上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当然,流感病毒并没完全消失,潜伏一段时间后,又进化成了H3N2,以另一个版本“东山再起”,也就是发生在1968年的香港流感。

四、血吸虫病(大肚子病)

新中国成立之前,血吸虫病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而江西地区最为严重。1919-1949年,全国因感染血吸虫病死亡就有将近3万人。

从1949到1956年,国家提出了“消灭吸血虫病”的号召,通过挖新沟填旧沟、焚烧等方式消灭老河里的钉螺,同时控制水源,最终堵住了血吸虫病的源头——钉螺。

五、天花

说到天花,对历史有些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顺治帝就是感染了天花,年纪轻轻(24岁)就抱憾西去了。

顺治帝在弥留之际选择接班人时,也费了一番周折,其中就有天花的影响。

大皇子一岁就夭折,自然不在考虑范围内,本来想顺位传给二皇子,但有大臣建议二皇子只有一只独眼,如果让他做皇帝,光凭长相就有损皇家脸面。

再加上老臣们说二皇子没有感染过天花,如果以后被感染了,再有个意外,又会是一次权利的交替,风险系数太大。

于是,大家建议把皇位留给得过天花的三皇子玄烨,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康熙皇帝。

天花这种传染病原本一直在欧洲流行,并且治愈率很低,在没有出现特效药之前,只能寄希望于自身的免疫力。

直到1796年,国外有一位医生发现了牛痘里产生的脓液,能够治愈天花,治愈天花迎来了曙光。

也就是这次无意的发现,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天花,从此消失销声匿迹,而我国也在1961年宣布真正消灭了天花。

六、流脑

流脑,一个曾在哪里听过,却又有些陌生的名字。

1967年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横行,一年之内全国就有300多万人被感染,死亡人数超过了15万。

患者以青少年为主,一旦被感染,成病率很快,如果不及时治疗,就算运气好能够活下来,也会留下终身残疾。

七、甲肝

1988年1月,甲肝突然在上海流行起来,通过调研发现,病毒来源于上海的一道家常菜。

八十年代,大家的经济都不富裕,很少有家庭能够天天吃得起肉,当时又恰逢元旦前后,上海人有吃毛蚶的习俗,所谓的毛蚶就是一种贝类。

刚开始每天的确诊人数只有100人上下,随后逐渐发展到每天三四百个,再到每天两三千人,到了1月底达到了顶峰,每天的甲肝确诊人数上升到1万例以上。

当时上海已经没有多余的床位,很多医院的走廊里都住满了病人。

从1988年1月19号到3月18号短短两个月之间,上海就有累计登记病例9万多,可见传播速度之快。

八、非典

2002年年底,非典最早出现在广东的顺德,因为把它归类到非典型的肺炎,所以才有了“非典”这个词。

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非典从广东开始向全国蔓延,随后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呼吸系统疾病,一时间“白醋”、“板蓝根”被误传,出现了抢购一空的画面。

2003年4月,SARS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到2003年7月份,历经九个月的不懈努力,非典不再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SARS病毒开始销声匿迹,并成为历史。

写在最后

新冠,就不用过多介绍了,我们正在经历,并还未结束。面对疾病我们永远没有准备,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迅速而又坚决的行动。

所有人不能做旁观者,而要做好各自的角色,积极配合社区的防疫工作,勤洗手、常通风、戴好口罩。

纵观世界的每一次疫情,我们人类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值得庆幸的是,最终这些大大小小的疫情,无一例外都被人类所战胜,都将会成为一段历史。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疫情终会过去,静待春暖花开。最后,向所有的一线工作人员致敬,有你们真好!

那其他的儿子们是怎么安排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居然开起了历史的倒车,对功臣百般猜忌和加害,对皇室成员百般的呵护,甚至重新启用了已经废除近千年的分封制。

不过,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做出这种事也是可以理解的,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由于元末时局的混乱,贫苦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朱元璋年少时家里人就已经死了大半。

朱元璋到皇觉寺出家的时候,家里男丁就已经只剩下他和哥哥朱重七,以及侄儿朱文正。

在他当皇帝时,整个皇室成员也只有少得可怜的不到50几人,相对而言功勋集团的数量就显得十分的庞大了。

朱元璋对跟随他打江山的那帮老兄弟毫无信任可言,他时时刻刻都在提防着他们。

为了防止为他人做嫁衣,巩固朱家的江山,朱元璋以各种借口屠戮功臣,并且牵连甚广,一时间血流成河,人人自危。

除此之外,他还祭出了分封制这样的大招,所有皇室子弟一律封爵。

朱元璋的7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以外,全都封为亲王,并且有自己的封地。

亲王的嫡长子继承亲王爵位,其他儿子封郡王;

郡王的嫡长子继承郡王爵位,其他儿子封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以下又有辅国将军和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除了男丁分封爵位外,皇室女子也有对应的封赏:

皇帝的女儿称公主;

亲王的女儿称郡主;

郡王的女儿称县主;

……

当然,为了防止藩王坐大反噬朝廷,朱元璋也参考了智囊团的意见,吸取了春秋战国、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教训,对藩王的权力进行了很大的限制。

比如,按照朱元璋的设想,明朝藩王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但是,实际上在朱元璋当皇帝的洪武年间,藩王的实力非常强劲,除了一些常见的人身特权之外,他们还掌握着封地的军政大权。

分封各地的藩王们都拥有数千人的军队,还有在封地内收税的权利,足以养兵;

他们在战时还能调动封地周围驻军,尤其是边疆的藩王,如燕王朱棣。

建文帝和他的团队正是看到了藩王对朝廷的严重威胁,才想到削藩,可是手段过于稚嫩,心态过于急躁。

历史上“削藩”的皇帝不少,前有汉景帝、汉武帝等,后有清朝康熙,他们都成功了,唯独明朝削藩的建文帝,把自己的皇位给削没了。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对藩王的权力做了重大调整。

比如:藩王不得拥有军队,不得干预朝政、宗室子弟不得为官,不得从事工商业;藩王之间非经奏准不得见面;宗室非诏不得踏出封地半步,亦不得私自回京,连婚嫁都要受朝廷管束。

等等一系列的限制,基本都是参照朱棣自己成功夺权的经验进行反制的。

不过,在解决了藩王对朝廷的威胁之后,对于他们的其他待遇,朱棣没有再进行削弱。

而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皇室子孙从出生到死亡,一切消费都由朝廷包了。

这样的制度自然催生了藩王们的“生殖竞赛”,到了明末的时候,朱明皇室子弟已经由朱元璋时期的50几人,发展到了接近20万人,不过全都是些混吃等死的废物。

他们什么也不能干,只能眼看着祖宗基业一点点被腐蚀,最后轰然倒塌。

当然,最初设计这一套制度的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过事情会变成这样,就如同他的铁血治贪手段没能有效遏制官员贪腐一般。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