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养成父嫁(我的一切自卑和懦弱都是源于父母对我小时候的影响)

2023-12-11 12:10:06 41阅读

爱养成父嫁,我的一切自卑和懦弱都是源于父母对我小时候的影响?

有人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原生家庭的伤害,深深地刻在心里,影响着一个人一辈子的性格,甚至事业发展和命运。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试着去理解父母当年的做法,和父母和解,在心底释然,也努力改变自己的性格,锻炼自己的胆量,克服自卑心理,让自己内心强大,一定不要复制父母当年的做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让孩子也深受其害,害了下一代。

爱养成父嫁(我的一切自卑和懦弱都是源于父母对我小时候的影响)

以前的父母没有文化,思想简单粗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格言,因为生活困苦缺乏耐心,对孩子都是非骂即打的教育方式,试问我们哪个人又没有受到过这样的待遇呢?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久久不能释怀。可是又能怎么样呢?性格自卑懦弱,在社会上很吃亏的,对事业和命运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向前看,看到自己自身的短板,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内心强大,变得刚强起来。

我小时候也是如此,父亲脾气暴躁,母亲脾气慢吞吞,两个人经常吵架,更害怕的是,母亲和父母吵架以后,会拉我站队,让我和她一起排斥父亲。母亲总是说自己为了孩子,一辈子忍辱偷生做出牺牲,自己一辈子如何精神痛苦。经常说的我泪流满面心酸不已,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罪人,连累母亲受苦。

可是自己的痛苦还没过去,母亲又和父亲和好了,只留下满脸懵逼的我,母亲和父亲经常吵架,也每一次都对我诉说自己的痛苦,让我的精神更加痛苦,可是很快他们又和好如初。

母亲极低调,和邻居熟人谈话时,三句话离不开自己的儿女,可是在母亲对旁人的诉说里,儿女非蠢即傻,智力低下、头脑混沌,仿佛是世上最不争气、不如人的儿女,哥哥为此经常和母亲吵架,说母亲既爱聊天又爱抹黑自己的儿女,小时候的我,不懂得一个妈妈当着孩子面,给外人说自己孩子如何傻如何蠢的后果。

直到成年以后,在妈妈一次次给亲戚朋友的诉说中,说我不会纳布鞋不会纳棉衣,以后嫁不出去。在那些外人惊诧的眼神中,他们互相对换眼神交流看法,然后异口同声地说,“你的女儿是痴呆吧?好可怜呀!你怎么生了这样的孩子呢?”她们用同情的目光打量着母亲,母亲满意的说,“嗯,可不是,傻呢!”

一个亲戚听见了,冲进人群说,“你们别听我的老姊妹抹黑自己孩子啦!人家个个聪明伶俐有出息,只是她低调罢了。”搞得我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对母亲无奈又怨恨,可是母亲不以为然,说做人要低调,不能逢人就说自己孩子好,还命令我,以后遇到好事情也不能说出去,要说自己不好才是。

父亲和母亲特别重男轻女,对两个哥哥分外好,说两个儿子太少了,恨不能把我和姐姐也变成儿子。父母经常说生女儿是气口袋,意味着以后要跟着生气,晚上做梦梦见女孩子,父母也说是倒霉父母说生女儿,高兴的时候少,跟着受气的时候多,每次村里女孩和婆家吵架,父母会说,看,看,看,生女儿有什么用?只会养大嫁出去还要跟着生气。

妈妈说女孩下贱,不准我们的内衣挂在太阳底下显眼处,而是像做贼一样放在不见阳光处阴干。

两个哥哥在家里颐指气使,可以随意打骂我们,而不会受到制止,我们擦干眼泪还要伺候哥哥吃喝拉撒,常常会被哥哥撒气,不问青红皂白抓过来打一顿,还不敢反抗,反抗会遭受更多的打,会说少家教惯坏了。

只要哥哥在家里,我和姐姐大气也不敢出,走路贴着墙角,唯恐哥哥看见又想起来打一顿。嫂子进了门,我们又接着伺候嫂子,嫂子生孩子时,因为经常不活动,几天生不下。

哥哥气急败坏抓住我们,一人打了一顿,我偷偷嘟囔了一句,“生不下孩子是我们的错吗?”哥哥听见又打了一顿,打坏了手里的棍子。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眼泪还止不住的流,嫂子生几个孩子,都是我和姐姐全天伺候,嫂子的内衣裤都是我天天在洗,父母觉得我和姐姐做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谁叫我们是女孩呢?

因为自卑,我从来不敢麻烦哥哥嫂子姐姐们一次,从来只有给她们干活,因为父母说我年龄最小,因为是女孩,本来就是不打算要我的,我觉得自己就是罪人,为啥要当一个女孩,拖累家里父母呢?是儿子该多好啊!

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我自卑懦弱,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是最差的那一个,不敢与别人争抢、攀比,也受尽别人欺负,连婆婆和女儿也想占我便宜欺负。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丰富起来,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讨好型人格,总想讨好别人,习惯对别人付出,唯独没爱过自己,导致让人欺负。别人和我一样,也是两只眼睛一张嘴巴两只耳朵两条腿,为啥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低看自己呢?我不比别人少什么?唯一缺少的是父母的肯定和赞许。

可是,父母已经老去,再也管控不了我们,而且父母也对自己当年的无知和错误懊悔不已。那么,我们的路还很长,在社会上会遇到很多事情,如果自己不强大不自信,自己不救自己,没人能帮我们,我们要自己肯定自己,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大家的能力基本都差不多,智商高低也区别不大,为什么要自我否定看不起自己呢?自己拿自己不当人看,想要别人高看我们更不可能。

如果还活在过去的阴影里不能走出来,吃亏的是自己,父母的行为害了儿女,可是我们自己要纠错,不能一直错下去呀!更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既然我们知道自己的性格缺陷是家庭环境造成的,我们就要反着来,改变这一切现状,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潜力挖出来来救赎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明知自己内心软弱无力,只会自怨自艾,不去找方法改变自己,让自己继续下去,又把责任全部推在父母身上,只会抱怨。

选择和父母和解,走出阴影,向前看活在当下,跟着社会潮流走,可以参加心理训练,让自己增加自信。也可以每天早上好好梳洗打扮,干净整洁的容貌可以让人增加自信,你对着镜子里的我说,“自己能行,一定行!”要目光坚定声音洪亮,从内心深处发出来声音。和别人说话要大声说,不要唯唯诺诺,声音像蚊子叫,走路昂首挺胸抬头阔步,这样时间长了,自信心慢慢就上来了。

养育男孩应该严父慈母?

在家里面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多数谁为主力呢?其实一般教育家庭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严父慈母或者严母慈父对于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到底哪一种是比较正确的呢?其实就育儿专家的观点来说,教育孩子还是严母慈父比较好,要不然怎么会有慈母多败儿这句话呢?

其实母亲的角色相对于父亲的角色来说更加细腻一点,我们总说女主内男主外,对于孩子来说,一方面母亲的情感更加的细腻,在一些细节上是比较注重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止会注重孩子的情感培养,而且也会在一些小的问题上更善于发现,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照顾的更加会面面俱到。

父亲的角色大多数在孩子眼中是比较高大的,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给人的感觉,孩子对于父亲总是有一种敬畏感恩,换比较通俗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孩子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不如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亲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所以说对于一些亲近的人孩子更容易听话,而父亲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父亲可以教导孩子更加勇敢,眼界更加开阔,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更加理性。

所以说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平时比较小细节的时候大多数还是母亲在关注,但是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上还是父亲说了算,这样在孩子的眼中不止感情细腻,而且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更理性,更方便处理。不过这并不是完全一概而论的,还需要根据各自的家庭情况合理的进行调整。

总之一句话,在家里孩子总需要有一个怕的人,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她更具有一种畏惧性,最起码不能够全家人都宠着孩子,宠溺过头孩子总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甚至在步入社会之后,抗挫折能力也不如其他的孩子,反而会形成一种负担,总之,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句话的事,你觉得家庭里面教育孩子到底是妈妈比较严好,还是爸爸管的比较严好呢?

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

人活着时想要活得有质量、有意义一定是很难的。但是,人只有活者才能体现出人生的意义,这当然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知道人死亡以后所体现的价值,要远远小于活着时的价值。所以,人活着的时候,争取活得有点价值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意义。

人生的活法千千万万,虽然表面上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但从每个人对人生的实际感受上来说仍然是各不相同。从道理上说,人心是相通的又是不同的。心相通是因为我们在属性相同,内心不同是外界环境因素导致的结果。但不论从哪方面说,我们都是希望自己尽可能的长存于世间,尽可能的活出自己、活出人生的意义。

要说人生的意义在哪?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是一个不太可能有统一答案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民族、小到自身,乃至山野上的一草一木。所以,人生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活着,更体现在活着时对自己周围做过什么,是否有利于其他的人和事物。如果你的所做所为,有利于其他对象就是有意义。这种意义甚至不在于所做事情的大小,有时候仅表现在是否具有这种观念和能坚持按此观念行事。

我不反对人活得更好些,只要不影响到其他人,甚至可以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但这种活法意义只在自身,与周围因素不发生丝毫联系。因此,这种活法也难以在周围环境中体现出所具有意义,活得好甚至活得更好与他人何干呢!人若真的想活得好,建议还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周围提供一定的正能量,这样才能体现出人生的意义。至于养育下一代这个问题,很多人的观点是不同的。但我要说的是若没有子女,一定体会不到子女带给你的快乐。虽说是痛并快乐着,但这何尝不是人生是真实写照呢!

怎么样的父女关系最完美?

很开心在这里分享我的观点^_^

父女关系就是父和女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最完美的父女关系是亲密而不失分寸,有一定界限却又永不会疏远的关系。

在这段关系中,父亲需要重视自己在女儿心中的形象,既不可以过于严苛,因为这样极容易导致女儿疏远自己;但也不可以过于温柔,因为这也有可能会把女儿宠坏,因此父亲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父亲是女儿成长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女儿遇到疑惑时,需要为她答疑解惑;女儿遭遇挫折时,需要及时为她指引正确的方向;女儿感到难过时,也要给予适当的安慰。但是女儿的路需要自己走,父亲不可以过分干预女儿的成长历程。

同时,女儿也需要尊重和理解父亲,遇到重大的、自己拿不准的事多和父亲商量,多和父亲交流沟通,多听听他的想法,你会慢慢发现,父亲的很多话,都是对你现在甚至以后非常有用的,因为很多事情他都经历过,得出了一些经验,不管正确与否,都可以听一听,总之,女儿要学会理解父亲,相信父亲无论做了什么,无论对与错,出发点都是好的。

总之,我认为父女之间只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多沟通和交流,就可以培养出良好的父女关系。

长辈总爱说教子女?

长辈总爱说教子女,是社会一种普遍现象,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是唯恐子女学坏,害怕子女不成器的心理。

身为长辈,谁不爱自已的子女?谁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成才、有出息?谁不想自己的子女成人以后、事业有成、过的体面?

但有的家长对子女太不放心,不尊重子女的权利和选择,不相信子女的能力和水平,听不进去子女的意见和想法。在教育子女方面独断专行,一意孤行。那么,这种说教的方式,效果好吗?肯定不好。这样反而给子女造成压力,让孩子束手束脚,太注重条条框框,缺少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能力。

我觉得对子女的教育,简单地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家长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做到了,可以要求孩子去做。你就做不到,怎么能强势地要求孩子去做呢?

二、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思想和正当行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想法,孩子的所想所为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给以判定,要结合孩子的年龄阶段、心理及性格特点,提醒孩子该不该去做,如何做结果更好。要放开手脚,让孩子大胆尝试、大胆探索。

三、学会和孩子沟通,注重跟孩子的交流及技巧。沟通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要讲究技巧,要让孩子乐意与你沟通,才能沟通有效。

四、家长要好好学习,增加知识量,拓宽知识面。孩子对知识是渴求的,对新生事物是渴望了解和接受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知识储备要不断充实,你的说教才会吸引到孩子,孩子才会听闻你的说教。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