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奇袭(有哪些死的比较憋屈的将军)
圣诞奇袭,有哪些死的比较憋屈的将军?
明初的英国公张辅,为明朝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岂料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张辅,是明成祖朱棣麾下大将张玉的儿子,张玉曾经跟着元朝退回漠北地区,后来眼看明朝势大就归顺了明朝,跟过蓝玉参加过捕鱼儿海战役。1393年跟随朱棣出塞讨伐北元,因为作战勇猛被朱棣所亲信,而张辅也一直跟在父亲身边,最后也被朱棣所信任。
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之后,张玉跟随者朱棣靖难,张辅也参战。结果张玉在参加东昌之战的时候陷入重围力竭而亡享年58岁。从这个时候开始,张辅摆脱了父亲的阴影,开始独立作战。在随后的战争之中,张辅先后在夹河、槁城、彰德、灵璧屡建奇功,为朱棣的靖难成功立下汗马功劳。1402年朱棣入主南京,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张辅被封为信安伯,俸禄千石,予世券。
明成祖登基两年后,也就是永乐二年(1404年),南边的国家安南出事了。原来安南的一个叫胡季犛的权臣篡位了,有一位名叫陈天平的安南人逃入明朝境内,自称是陈艺宗的儿子,将安南的事情跟明成祖说了。此时明朝广西边界地区开始受到安南人的侵扰。鉴于事情发展,明成祖派遣了一个叫李锜和陈天平一去安南调查此事。安南原为中国领土,五代时期从南汉分离,宋朝两次进攻收复失败承认安南独立。
安南权臣胡季犛害怕事情被发觉,于是就派人追杀李锜,陈天平被杀,李锜好不容易逃回了境内并将其全部告诉了明成祖,引起了明成祖的愤怒。于是明成祖决定分兵去打安南,给胡季犛一个教训。
明军出兵主帅为朱能,副帅张辅。同时由云南沐王府的沐晟配合进攻,东西两路同时杀入安南。七月朱能率领军队出师,开始南下。十一月,朱能到达广西边界地区,突然染病去世。主帅一死,军心打乱,此时大军即将开拔,再退回去肯定不行。
于是张辅自告奋勇,代替朱能之职继续进军。张辅便由凭祥率军出发,经过城垒,进攻隘留和鸡陵两关,攻破了两关,传榜历数胡季犛二十条罪状,同时告谕境内边民表明朝想要重立陈氏为王的意图。进军经过芹站时,道路两侧全都有敌军的伏兵,张辅便派遣黄中、昌毅率军进行搜捕,敌军被迫撤退。进军至昌江市,建造了浮桥帮助部队过江,又派遣方政、王恕作为哨探,直抵至富良江。
而明军则从芹站西折行至新福县,派遣骠骑将军朱荣率军前去与云南的沐晟汇合。沐晟率军从临安府的蒙自县(今云南省红河哈呢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出发经过野蒲,砍断杂木疏通了道路,猛攻猛烈棚、华关隘,叛军全都溃逃而去,而洮江北岸筑造了营垒驻扎下部队,同时造船渡江,到了白鹤后即派人前来汇合。这时安南自东西两都及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城防坚固,又在江的北岸沿江筑起栅栏,多邦隘也増建了土城,各城栅栏相连,延绵九百多里,全都派江北各郡县的百姓把守,号称二百万大军。又在富良江的南岸沿江打下许多木椿,将国内的船只全都派往木椿之间。在各江河海口,全都打下木柱,以防止攻击。
安南的东都,守备也十分森严,又在城栅栏内准备很多大象以迎战,想要据险死守以拖垮明军。张辅等遂率军从新福移营至三带州招市江江口,修造战船以图攻击敌军。骁骑将军朱荣在嘉林江击败敌军晟的军队也驻扎在洮江北岸,与多邦城对垒。张辅率领大军在城北的沙滩上安营扎寨,与沐晟的大军汇合。
这时安南军所立的栅栏,临近江面,明军战船无法前进,只有多帮城下的沙淮较为平坦军队可以上去,可多邦土城的城墙却又高又陡,城墙下面又设置了多道濠沟,濠沟内密密麻麻插满了竹签子,濠沟外面又设置了坑池用以陷和马匹,城上的守备也极为森严;叛军多如蚂蚁一般。此时官军攻城的器械也准备完毕,张辅便对军中将士说:“安南军所恃与我对抗的不过此城,大丈夫报效国家,在此一举,首先登上城楼的有重赏。”
于是将土们奋勇争先,准备登城,以点燃火把吹铜角为号。这天夜里四鼓时分,张辅派遣都督黄中等人率军偷偷地抬着攻城的器具,跨过多道濠沟来到西城城墙下面,将云梯附于城墙,指挥蔡福等人率先登城,众军土紧随其后。城墙上突然火光四起,铜角争鸣,安南兵仓皇失策,箭雷石都来不及发射,便全都逃走,官军于是进入城内。
安南军又在城内与明军发生巷战,列大象为阵,张辅等督率游击将军朱广等人又将画上狮子的布蒙在马身上。神机将军罗文等又手持火作为他们的侧翼缓前进,象见到狮子画全都颤栗不已,又由于象中箭受伤,向后奔跑,敌众遂溃散。官军趁机长驱直入,势不可挡,斩杀了敌军元帅梁民献、祭伯乐等人,一直追杀至伞圆山,被杀死的敌军不计其数。
不久张辅等率军攻克了东都城,与沐晟驻扎于城内安抚百姓,又派左参将李彬进军西都。西都的敌军闻听官军前来进攻,便焚毁了宫殿仓库,驾船逃入大海,于是三江路、宣江、洮江等州县的驻军便一个接一个地来到军门前投降。张辅等又率水军进逼胶水,敌军又驾船进入了黄江、闷海等地。永乐五年(1407年)春正月,张辅、沐晟等率军袭击了敌军的筹江栅,大破敌军。追杀敌军一直到了万劫江普赖山,斩杀敌军三万人。又在盘滩江打败了敌将胡杜的军队。两之后,张辅等率军来到鲁江,敌军纠集了五百艘战船前来抵御官军,被官兵打得大败,斩杀了敌将阮子仁、黄世网等一百多人。
三月,追杀敌军至胶水县闷海口,地下湿不可驻,于是假装班师,行至成子关,令都督柳升镇守该关。叛军果然随后跟到,张辅立即回师迎击敌军,在富良江相遇,敌战船前后相连达十多里,横截在江,用船载木柱在江中打入立栅,迎拒明军,敌又派精兵几万人从陆路向明军进攻,明军奋力迎击敌军大败之,斩杀俘获的敌军有好几万,江水都被血染红,明军乘胜追杀敌军一直来到闷海口。黎氏父子二人仅率几人乘小船逃去义安,尚书范见览等人率军投降。
四月,张辅率领水军追杀敌人来到海门泾鹊浅。当时天久未下雨河水都已经涸竭,敌兵弃船逃跑,明军的战船也搁浅无法前进。不ー会天降大雨,河水涨了好几尺,明军乘战船可以通行了,众将士全说:“真是天助我也!”五月丁卯日。张辅与沐晟等率领步骑兵沿着江的东西两岸前进,柳升则率领水军与其齐头并前。甲日,张辅等率领大军行至茶龙,柳升等也率领水军赶到,又大败敌军,缴获战船三百艘,敌军大败逃走。张辅等乘胜追杀,在奇罗海海口又大败敌军。敌军屡战屡败,溃不成军。
柳升手下永定卫的土兵王柴胡等七人,探得黎季的下落,便率人前去捉拿,绑缚押送到柳升军中,在海ロ山中又捉到他的儿子黎澄。第二天,土人武如卿擒获了黎苍及伪太子黎芮,将相王侯、柱国黎季猎等人,全都被绑缚押至军中,安南各地全被平眼。张辅上奏朝廷说:“安南原本就是中国的土地,陈氏家族都已被诛殆尽,无人可以继位,本地的父老乡亲皆请求将该地划分为中国的郡县。”于是便设置交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分为十七个府。
九月,张辅、沐晟派遣都督柳升等用囚车将胡季犛,黎苍等人押送京城献于朝廷。冬十月,任命交趾所推举的有识之士甘润祖等十ー人为凉江等府同知,又加封了已故安南国王后代陈氏子孙七个人的官爵。任裴伯耆为交趾按察副使。永乐六年(1408年)春三月,交趾总兵张辅、沐晟班师还朝。
但是张辅回去不久,安南就发生反叛了,而当地的沐晟平叛不利。于是张辅再一次领兵出征,很快张辅平定了安南陈季扩的叛乱,但是陈季扩本人一直没有被捉到。结果明成祖要进行北伐,调回了部分军队。陈季扩趁着明军北撤的时候再一次叛乱。没法,1410年,明成祖任命张辅为征虏大将军,再一次南下。这一次,陈季扩利用大象军跟明军打仗。张辅临危不乱,用弓箭射击象鼻子,象群大乱,踩向安南军,安南军大乱,明军乘胜追击,俘虏了陈季扩和他儿子,安南大体平定。
但是因为明朝在安南地区的统治比较高压,再加上安南独立已久,对中原非常敌视。使得安南一直叛乱不断。张辅一撤军,安南就反了。1420年明成祖命令陈智为左参将,协助当地守将李彬平叛,李彬虽然打了很多胜仗,始终不能搜捕到叛乱首领。明朝攻打安南,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是实际上治理很失败,根本无法消化吸收。直到明宣宗时期退出安南,张辅力劝不得。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张辅跟随明成祖第五次北伐,明成祖寻找敌人不得。张辅提议给其一个月了粮草去打,被明成祖否决,最后回师,在榆木川地区明成祖去世。明仁宗继位之后,张辅掌管中军都督府事,进升为太师,明仁宗对张辅十分敬重,专门给张辅在北京领取俸禄,同时负责建制《明成祖实录》。明宣宗继位之后,汉王朱高煦谋反,去联络张辅。张辅知道朱高煦莽夫一个,成不了大事,上奏明宣宗。明宣宗御驾亲征,平定了朱高煦之乱。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之后,张辅与三杨等人尽心辅助年幼的朱祁镇。张太皇太后多次跟朱祁镇说张辅等人是国家栋梁,多用。但是随着太皇太后去世,三杨告老还乡,朝政逐渐被王振所掌握。但是由于张辅资历雄厚,满朝文武都畏惧王振的淫威,只有张辅据理力争,王振还拿他没辙。
到了1449年,蒙古瓦剌部也先入寇。明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率领50万大军御驾亲征,张辅也随军。此时距离当年靖难之役已经50年了,或许张辅也想不到,这会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军事生涯。八月初,大军到达大同,王振还想北进,这时,前方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英宗和王振这才开始慌张起来,于是决定回师。起初,军队准备从紫荆关撤退,途经蔚州,王振邀英宗临幸他的家乡,借此炫耀自己的权势。大军走了一阵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队人马行进势必会践踏他庄田里的庄稼,便下令改道宣府。
几经周折,行至距怀来城仅二十里的土木堡,终于被日夜兼程的瓦刺骑兵追上。形势紧急,多数人主张进怀来城抵御。王振坚持辎重未到,不愿进城。兵部尚书邝堃来到行殿,力请明英宗迅速入关,留重兵殿后。王振怒喝道:“腐儒怎会懂得行军作战,再胡说必死!”喝令左右把邝堃拖了出去,驻兵土木堡。土木堡很快被瓦剌兵重重包围。
土木堡地势高,挖井二丈多深不见水,人马饥渴难耐,而瓦剌兵越集越多,并开始分路发动进攻。第二天,也先派使臣假装请和,指挥军队佯退。王振见瓦剌退兵,急忙下令移营取水。瓦刺兵乘机从四面冲杀过来,明军争先逃跑,被瓦剌骑兵往来践踏,死伤遍野。明英宗随亲兵突围受阻,便下马盘膝而坐,成了俘虏。混战中,张辅等随从大臣多遭死难。护卫将军樊忠悲愤之下,痛斥王振,将王振锤杀于军中,自己力战而死。此役,明军死伤几十万人,也先带着缴获的大量马匹、辎重,拥着明英宗皇帝,退兵北去。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著名“土木堡之变”。
张辅少年从军,跟随朱棣打下天下,然后征服安南,安南多次叛乱他多次平定参与也多次参与明成祖北伐战争,为稳定北疆立下了不世的战功,可以说是一个绝世英雄了。可是在生命的结尾草草收场,如此憋屈,别说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也罕见。
二战末期为什么感觉德军在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
这是不可能的,德军并没有对西线放水,只是受战略局势影响,他们已经无法两面作战了,致使东西两线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
1944年底到1945年,德军依次在东西线进行了两场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分别是西线的“阿登反击战”和东线的“冬日春醒行动”,两次作战德军可谓是动员了最后的骨血,也榨干了能动用的所有资源,但作战结果却相当令人泄气,无论面对盟军还是苏军,德军一概输得精光。
因为诺曼底登陆的影响,盟军拥有了两条对德进军的路线,一个是自北非到意大利的南路大军,一个是经法国、比利时开辟的新战场,这迫使希特勒做出了在比法边境阿登山区打一场反击战的决策,为此纳粹德国进行了始终动作缓慢的国内动员,征集16-60岁的平民建立“人民近卫军”,继而又从捉襟见肘的东线硬是调回了大批精锐部队,储存的油料给养也一并全砸了出去,只为将诺曼底登陆的盟军重新赶下海。
在希特勒的美梦中,阿登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但它“必将取得当年奇袭法国时的胜利”,希特勒甚至认为可以一举拿下盟军囤积了海量物资的安特卫普港,让德军再次焕发活力,继而一鼓作气把南路盟军打回突尼斯,再回师东线,收拾掉讨厌的苏联。
事实证明这不过是痴人的妄念罢了,阿登反击战的战役发起时机的确拿捏的很准确,麻痹大意的盟军战线瞬间就让德军精锐打得千疮百孔,仅有101师和一些步兵在巴斯托涅顶住了进攻,形成了小小的突出部。
很快局势就发生了逆转,盟军虽然苦苦支撑,但德军亦陷入了后继无力的窘境,许多坦克再也没有能启动的燃油,弹药、食物也日渐匮乏。当巴顿的部队马不停蹄的驰援而来之后,德军在阿登的“反击战”迅速演变成一场溃逃战,强渡马斯河、拿下阿尔萨斯、攻克安特卫普的计划彻底流产,大批精锐部队和物资被消耗一空,德国实际已经完了。
命运没有给希特勒丝毫喘息的机会,阿登反击战时,盟军已经接洽了苏军,要求苏军在东线发动策应行动,给德军制造压力。苏军哪里肯放过如此天赐良机,干脆提前发动了计划的攻势,顿时就让东线德军也发生了崩盘。
于是,西线已垮的德军,连伤都来不及裹就又被调往东线,依旧死不认输的希特勒此时硬是发动了人生最后的掀桌——对苏联的冬日春醒行动。这场战争也被苏军称为“巴拉顿湖攻防战”。
这场战斗从1945年3月6日打到15日,德军最后的精锐装甲师们对匈牙利巴拉顿湖一带的苏联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开始了悲壮的突击,但早有准备的苏军已经结束了此前一路狂攻的姿态,他们组织了严密的防线,来了个“以守待攻、以逸待劳”,德国的装甲突击便这样消失在苏联歼击车、地雷、坦克洪流的围歼中。
经过巴拉顿湖攻防战之后,德国已经彻底成为脱得光溜的少女,希特勒的赌本也全都输光了,剩下的一切不过都是苏盟军之间互相的拉扯和尔虞我诈而已,直到柏林战役都是如此,艾森豪威尔一个战略忽悠,就让苏军成了赶紧赶忙冲上去攻打柏林的冤大头。
正因为德军的老本都拼的一干二净,所以苏军、盟军方面的进攻纯粹就是一场速度的比赛,而盟军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他们零敲牛皮糖的解决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意大利一带的德军,早已打开了德国的国门,如果不是戴高乐对解放巴黎的执念以及蒙哥马利一堆乱七八糟的指挥,盟军能挺进德国的时间会更快。当然,艾森豪威尔做为盟军总司令也有基于美国的考虑,他们不希望共产主义崛起,也不愿意美军损失太重,还不能让英国人、法国人得势,利弊问题相当矛盾,这也促使了盟军攻势的减缓。
东线则不一样,德军最后的一股力量被调往东线对抗苏军,这让苏联方面的阻力明显大于西线,
其实苏军也有自己的战争节奏,1944年他们已经完成了“十次斯大林突击”,一共歼灭136个德军师,推进展现1100余公里,杀到了德国的家门口,将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大批东欧国家都由德国仆从国转化成了苏联仆从国,还威逼芬兰等国家退出战争,剩下的只有秋风扫落叶般的对德攻势了。正所谓打得猛,抵抗就激烈,苏军直接对上了德军残余的力量,双方还客气什么?
当然,在希特勒自杀后,德军的抵抗趋势也确实发生了转变,邓尼茨、戈林等人很快就与盟军发生了接洽,继而商讨好了一应投降事宜,这期间手下们望风使舵,对着盟军纷纷倒戈而去。纳粹的高官们都清楚自己在苏联的土地上做了些什么,落在苏联手中还能讨得好?相比之下,除了杀犹太人外,德国在西欧也没做什么大孽。所以说,盟军只是来找场子的,而苏联则是来报仇雪恨的,这关系能一样?
德国在二战中如果打赢了哪场战役就可以力挽狂澜?
二战中的德国,其实在法国战役之后至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一直是占尽了先机的,在这种形势下,无论针对英伦展开的海狮行动、大西洋海战,还是剑指埃及和印度的北非战役,亦或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上述战役里只要有一场战役像法国战役那样,获得全面胜利,那么德国就极有可能最终成为二战的赢家,或者,至少能把二战延续到五十年代。
现在受一些不负责任的影视作品的误导,很多人头脑里根深蒂固以为,德国是以一国之力对抗全世界,所以早败晚败都是时间问题。其实这是一种美丽的误解。在法国战役、挪威战役之后,德国的影响几乎已遍及了几乎整个欧亚大陆西端——它及盟友的地盘几乎囊括了整个西欧与中欧,瑞典的铁矿、法国的人力工业品和农产品,罗马尼亚的石油,捷克的军工武器,匈牙利的马匹和皮革,都成了纳粹战车的组成部分,德国威力所至,连当时的美国和南美很多国家,都向其争抛橄榄枝——因为当时只有德国所占领的欧洲地区才有余钱与市场来购买美洲的商品。
所以,德国当年有充足的资本来实现一仗而赢天下的目标。
一、英伦之战
不列颠之战,海狮行动,德国当时高歌猛进,英国则危若累卵,当时德国倾力一击,大概率会得手,但元首的脑神经显然不走寻常路,在最有利的关口居然丧失了继续缠斗下去的勇气。英国存在,西方世界就会源源不断给这个桥头堡供血供人,德国主导的欧洲大陆就永无宁日,所以有人曾说,德国的败亡不是1944年的诺曼底,也不是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而是1941年的不列颠。
如果此战德国获得胜利,英国王室将只能迁到加拿大继续指导抗(德之)战——注意,这是指导而不是指挥——因为没有了英国本土的人力财力和生产力,英国当时对加拿大、澳新的影响其实已是非常勉强,而印度自身能在日本窥伺下自保已经属于奇迹了,不能指望在反攻英伦上有更多贡献。而澳新,早在一战时就因为英国指挥官漠视士兵生命浪掷兵力,导致澳新子弟在加里波利等战役里损失惨重,仅加里波利战役一次就损失了澳新总人口的百分之二,澳新也因此对宗主国充满了成见与恨意。
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宗主国爸爸把家丢了跑我们这里来宣扬抗战,想让我们的子弟流血流汗去打一场和我们其实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战争,帮他把老家和宝座重新夺回来,好让他继续奴役盘剥我们,我们会同意吗?”绝对是一道智商题。
二,大西洋潜艇战
大西洋潜艇战则是第二个机会,在高峰时期,德国数量不多的潜艇曾创下过英国每出海4艘商船就会被打沉一艘的纪录,照此发展下去,不到半年,严重依赖殖民地输血的英国不用德军登陆,自身就会因缺油少粮没肉而不战而败。但是,希特勒的短见最终使得德国丧失了这一先机,希特勒顽固地认为大型水面舰艇才是海军的象征,因此在潜艇战最高潮之时,大而无用、一造出来就只能在盟军空袭下东躲西藏的大型军舰仍主导了海军生产的大头,用于潜艇生产的物料与人力不到四分之一。直到美国参战、德国大势已去的1943年,德国才如梦方醒加大潜艇生产,但此时显然已为时已晚。
三、北非战役
北非战役是另一次误打误撞开始却颇有可为的妙棋。虽然北非之战德国完全是被墨索尼里拖下的水,有关段子层出不穷,但必须得承认,墨索里尼虽然牙烂,但脑子却相当不差,一旦轴心国拿下埃及,至少会有三个利好:一是整个地中海都成为轴心国的内湖,英国海上力量将因缺乏陆地港口、易受陆地空袭等原因而不得不远离地中海,德国的势力无疑会更进一步扩展;二是中东北非地区庞大的石油、人力资源会成为德国新的战争润滑油;三是从这里可以直抵印度,中间不会有任何有可能的反抗,没有了印度这颗王冠上的宝石 英国的殖民帝国将彻底终结。
四、斯大林格勒
1942年至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德国最后一次能能翻盘的机会,一旦拿下斯大林格勒,等于控制了物产最丰饶的粮仓与工业基地,对苏联来说,等于继损失惨重的巴巴罗萨计划之后彻底丧失掉再战的能力,苏德战争将进入大规模游击战的新阶段。当然,美国的军援还是会有的,但连斯大林格勒都守不住的苏军,以来不可能吸引西方加大军援力度,二来也会更缺乏苦守残局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把的机会都曾摆在小胡子面前,和一把就能彻底回本,可小胡子就是运气差,一把不和一把不和,四把全都没和。这不是天意又是啥呢?
阿纳姆大桥为何伤亡超过诺曼底?
首先纠正一点,阿纳姆战役的确是市场花园行动中最为惨烈的作战行动,但与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相比,还是有点小巫见大巫。
阿纳姆一役,英国和波兰的空降部队始终无法突破德国人的严防死守,最终在胜利无望时无奈只能强行突围,战役结束时英国和波兰军队阵亡1984人,被俘6854人,而德国人付出的代价更小,只有1300人阵亡,2000人受伤。
▲阿纳姆战役围绕阿纳姆大桥争夺展开,较小的作战目标下战争烈度并不高
再来看看著名的诺曼底登陆,由于恶劣的天气、德国占据优势地形,盟军在奥马哈海滩、朱诺海滩的登陆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特别是以奥马哈海滩的战斗最为激烈,仅阵亡人数就达到2500人,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一段经典惨烈的战争场面就取材自奥马哈海滩。
▲奥马哈海滩,诺曼底登陆盟军伤亡最惨重的登陆场
根据战斗统计,仅在登陆的当天,盟军在5个海滩登陆场上就损失了6827人,整个诺曼底战役,盟军付出了阵亡4.5w人,16.8w人受伤的代价,德国人付出的代价更高,伤亡高达9w人,19.8w人失踪和被俘。
可以说阿纳姆战役伤亡也就是诺曼底的零头。
阿纳姆战役盟军为什么失败(1)盟军大规模空降兵作战存在2大弊端
市场花园行动是英国蒙哥马利将军策划的一次以空降兵空降敌后作战为主的作战行动,大规模的空降兵作战存在非常大的弊端,第一个就是盟军采用的高空跳伞方式(366-457米),比二战标准跳伞高度244米高得多,使得盟军的士兵将长时间处于被打靶的状态
▲遥远的桥中德军地面部队对盟军空降部队进行打靶式攻击
第二个就是空降部队将严重缺乏地面机动及重武器。
▲空降兵严重缺乏重武器和机动车辆
虽然当时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并不喜欢这种冒险的进攻打法,但是为了维护盟军之间的团结最后同意了这次作战行动。
(2)盟军作战计划被德国人知晓,并针对性做出相关部署
大规模空降作战本身就存在较大弊端,如果连自己最大的优势作战突然性也丧失,则战斗结果可想而知。
▲时任B集团军群司令的莫德尔策划对盟军的反击行动
就在盟军发起突击后的2个小时,德国人就从击落的一架盟军滑翔机上得到了盟军的作战命令,随即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就根据盟军的作战行动做出了针对性的计划,组织盟军空降部队与装甲部队会和,并策划德军的反攻,利用德军装甲部队消灭缺乏重装备的盟军空降部队。
(3)行动迟缓、缺乏重武器及弹药补给的英国空降第一师面对凶悍的德国党卫军装甲师败下阵来
▲阿纳姆战役示意图
英国第一空降师负责阿纳姆地区的战斗,英国人在一开始的空降中进展比较顺利,英国人分成三路进攻阿纳姆大桥这座市场花园行动中最重要的桥梁之一,但是在行军途中,遇到了热烈欢迎他们的荷兰人,荷兰人献出美酒与食物犒劳盟军,英军只好缓慢品尝作为解放者的快乐感,但这延缓了盟军的进军速度,也暴露了自己的踪迹。
▲盟军空降兵占领阿纳姆大桥北部
9月17日晚,英国空降师第二营率先占领阿纳姆大桥北段,但是他们随后就被敢来的党卫军装甲部队包围,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虽然有战机前来支援,但是德军对盟军战机进行了猛烈的炮火拦截,战机损失很大,同时英国空降第二营由于连续作战弹药都非常紧缺,面对着“虎”式坦克的攻击非常的无奈。
▲等待盟军空降兵的将是德国党卫军装甲师的猛烈进攻
而负责主攻阿纳姆大桥的英国人的装甲部队第30军,却由于作战计划泄露,陷入德国人的顽强阻击中,英国人的装甲部队虽然行进到了离阿纳姆只有16公里的地方,但是却再也无法更进一步。
此时阿纳姆大桥上的英国空降兵已经跟德军血战3天3夜,弹尽粮绝,英国人只能在弗罗斯特中校的带领下无奈投降。
为什么阿纳姆大桥被称为是“遥远的桥”阿纳姆战役中的战斗设想是攻占阿纳姆大桥,并且曾经一度英国空降兵第二营已经占领了一部分的阿纳姆大桥,就在原本的作战目标几乎就要实现的时候。
德国人发动凶猛的反扑不仅使得第二营占领阿纳姆大桥的梦想破灭,而且第二营也在阿纳姆大桥惨烈的战斗中伤亡殆尽。
▲英国装甲第30军被德军阻击
而英国空降兵的希望英国装甲第30军确被德军阻击在离这座桥只有16公里的地方,却无力再往前推进,只能听到无线电中自己的空降兵队友们不断牺牲而无力救援。
▲阿纳姆大桥成为英国士兵心中的痛
最终作战失败,第二营剩下的士兵们无奈投降,装甲第30军也只能后撤,实现占领阿纳姆大桥的目标也逐渐变得非常的遥远,变得遥不可及,这座桥也成为英国士兵心中的痛。
谁才是历史上最厉害的将军?
在我心里,最厉害的将军肯定是“布衣元帅”徐向前了。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幼年时上过几年私塾,而后就到书店当学徒了。成年后考入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这是贫民教育。
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但是却因为宣传爱国主义而被辞退。紧接着,徐向前加入孙中山卫队,23岁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从20岁开始,到他89岁生命结束一直在为国家工作,相当于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国家。
在土地革命期间,他曾任红一军副军长兼红一师师长,凭借多年的经验,抓住了蒋介石等人的漏洞,取得了红一师三战三捷三扩编的胜利,也因此,徐向前的威名在军中传开了,甚至当地居民还编了儿歌“平汉游击五十天,三战三捷三扩编,红军声势震武汉,革命烽火遍地燃”。
取得胜利后的第二年,徐向前又成功歼灭敌军七个多团。在年底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在之后的几场战役中,总共歼敌正规军四十多个团。只要提到红四方面军,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徐向前。
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任129师副师长,和刘伯承、邓小平一起工作,先后取得了长生口伏击战、反六路围攻等卓越战绩,此时日军被赶出了晋东南,同时也基本形成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攻破阎锡山的晋南屏障运城,拿下“卧牛城”临汾,并且在晋中决战时,以少胜多,成为运动战的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在1949年4月时,徐向前率领华北野战军第一兵消灭了敌军13.8万余人,同时灭亡了盘踞38年之久的阎锡山政权。
徐向前是我们的榜样,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够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他在为人上更人让人称赞,在他心里永远装着人民群众,永远“先天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在我心里,徐向前就是最厉害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