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大人的考验答案(王者荣耀中该如何克制米莱狄)
狄大人的考验答案,王者荣耀中该如何克制米莱狄?
克制英雄推荐:苏烈、花木兰、兰陵王
苏烈

苏烈释放大招时,敌人越多,站位越密集,伤害越高。 可以专门用来克制米莱狄的机械大军。
花木兰
米莱狄逃脱能力较差,大招有飞行轨迹,一旦被花木兰霸体抵消掉控制,就会被花木兰近身击杀。
兰陵王
兰陵玩更多隐身能力是脆皮英雄非常害怕的,当米莱狄专注于前方战场时,很容易忽视近身的兰陵王,可以轻松的击杀米莱狄。
孙悟空
猴子也是高强度的爆发刺客英雄之一,他虽然没有兰陵王的隐身技能,但是猴子有非常强力的位移能力。猴子的2技能可以让他快速的接近米莱狄,而猴子的爆发伤害,也可以让他两棍子敲死。米莱狄最为骄傲的大招眩晕也可以被猴子的1技能轻轻松松的抵挡掉。米莱狄可能在猴子面前完全没有办法打出伤害就被打死了。
她的推塔能力真的很恐怖,因为最近几次更新都一直在加强米莱狄,让她的大招可以锁塔,机器人的存储速度和移速都在直接上升。
夸张一点说,现在米莱狄的推塔速度比起刚刚上线那会,应该增强了至少两倍以上。
最重要的是,米莱狄让人头疼的点,并不是说她的机制和伤害有多离谱,像版本之爹“云中君”那样无法反制,而是她真的很“恶心”人。
机器人推起数量之后根本清不掉,稍微走前一步还要被大招锁定直接打残甚至被秒掉,有时候真的只能硬生生的看着她推塔,非常被动。
相信不少玩家都深有体会,原本你还想选一名节奏型中单去支援打架的,却只能一直被米莱狄锁在塔下,那种进退两难的感觉很让人抓狂。
而且即便大家都知道米莱狄没有位移和控制,非常好抓,但真正去抓她的时候,却会被她的机器人军队给搞到头皮发麻。
除此之外,你跟路人队友之间的配合也会有缺陷。
比如你先手开到米莱狄了,但己方法师却留在塔下清兵,导致你孤立无援,直接被米莱狄反手一个大招,再配合上机器人把你给反杀掉了,那你就真的“血崩”了。
这种情况在中低端局里较为常见,因为队友之间的配合和意识都不是很到位,导致米莱狄可以肆无忌惮的堆机器人,不断的推塔滚经济。
那难道在中低端局里就真的没有反制米莱狄的手段了吗?
很显然是有的。
接下来,我会针对米莱狄的几个短板,来给大家推荐克制英雄,好让各位再次遇到米莱狄的时候,有较好的应对措施。
①米莱狄的第一个短板,也是最大的缺点,就是无位移和无控制,面对强突脸时,一点办法都没有。
因此,我推荐大家用兰陵王,阿轲和鬼谷子等隐身英雄来抓米莱狄,这样比较稳定,在米莱狄还没有出到辉月之前,一直找她提款。
甚至还能越塔,即便一换一都无所谓,因为米莱狄很吃推塔节奏,死多了就会变得很被动。
除此之外,大家如果比较熟练牛魔,孙策,和张飞等强开英雄的话,也可以拿来针对。
总而言之,一定要针对米莱狄腿短的缺点。
我不太建议大家拿蔡文姬,庄周和太乙真人等英雄来对抗米莱狄,真的毫无意义。
特别是庄周,选出来就是给米莱狄的机器人咬的,完全起不到针对的效果。
②米莱狄的第二个短板,就是清线比较慢,如果你能在米莱狄扔出机器人的时候,瞬间秒掉机器人,那米莱狄就会承受非常大的守塔压力。
因此,我推荐大家选用一些清线快或者有穿透伤害的法师,比如王昭君,周瑜和嬴政。
重点推荐周瑜,他真的能完克米莱狄,因为他推塔比米莱狄快,而且不仅能推走机器人不让它们进塔,还能一下子烧掉机器人。
让米莱狄无法堆起“机器人大军”,只能一直被动的守塔。
周瑜也是唯一一名能从米莱狄最引以为傲的优点上压制她的英雄,看到对面选米莱狄,你用周瑜就能一个人hi起来了,队友都不用帮你,你就能压得米莱狄喘不过气来。
不太建议大家选司马懿,不知火舞和诸葛亮这些清线慢的英雄来对位米莱狄,甚至貂蝉也是最多跟米莱狄对半分的,前期没有蓝buff和满CD,打米莱狄也有压力。
③米莱狄的第三个短板,就是支援效率低下,后期团战由于没有稳定的Poke伤害,所以基本威胁不到敌方的C位。
因此,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分带的方式来牵制米莱狄,你推我中路,我就推你双边路。
后期团战中,多拉扯,多消耗,最好是能在野区里打架,不给米莱狄攒机器人的机会。
总结
以上几个短板和克制方式,都是我自己用小号在王者10星左右的分段里,使用米莱狄给总结出来的。
米莱狄其实还有一个短板,就是很怕逆风局和失去一塔,因为一塔是米莱狄的保护伞,没有了中一塔,米莱狄不敢压线太深。
所以,在对局里,打野和辅助也可以早早的蹲守一波中路,抓死或者打残米莱狄,然后直接推掉中塔,那米莱狄就没有那么头疼了。
记住,对面选了米莱狄之后,是很考验野辅的意识的,如果打野前期不管这个米莱狄,那中单真的无法玩。
因为现在的版本已经越来越多辅助喜欢跟着米莱狄吃香的喝辣的了,你不去,中塔可能6分钟不到就没有两座了。
当然,如果你前期针对得妥当,把米莱狄抓死几次,直接推了敌方的中一塔甚至二塔,那米莱狄就不足为患了。
这也是为什么高分段米莱狄上不得台面的原因,因为节奏快的高分段,大部分玩家都知道抓米莱狄,让她成为突破口。
但在中低端分段里,只要你的针对意识稍微差点,米莱狄还是很有机会成为“大boss”的。
另外,还要提醒大家一点。
如果米莱狄周围出现四个以上的机器人的话,就别去跟她solo了,最好是拉人一起去抓她,不然容易被她反杀,记住,千万别低估米莱狄的大招伤害,能秒人的。
S17狄仁杰出不出末世?
优秀头条万人争,游戏还得看淽笙,哈喽大家好我是淽笙,很高兴能够回答楼主的问题
随着发育路的更改,S17赛季是一个射手的版本了,
狄仁杰作为还算比较热门的射手,狄仁杰不像鲁班一样是站撸型的ADC,狄仁杰本身拥有自我解除控制的能力,以及大招的眩晕与破甲,狄仁杰的控制技能,以及一技能的高额群体伤害以及群体减速技能是非常好用的,狄仁杰的二技能可以解除控制,并且有着高额的移速加成,综合来言,狄仁杰虽然算是站撸型的射手,却依然有着位移型射手的灵活性,是一个非常适合射手类玩家的英雄,那么狄仁杰是否要出末世呢?
我认为狄仁杰是要出的,因为这件装备非常适合狄仁杰,我认为狄仁杰的出装优先就要选择电刀或者末世,末世的被动是平A附带敌人百分之八的生命值,这方面无论是对线还是团战都是具有优势的,在线上,狄仁杰可以通过末世带来的回血来消耗对手,配合技能,大招还有破甲效果,对线方面就有着优势,而且本身狄仁杰被动有加攻速,移动速度,末世还有百分之三十攻速,还有百分之十吸血,所以我认为狄仁杰末世是一件首选的装备,其次才是电刀或者影刃,
出装方面我推荐攻速鞋,末世,电刀,无尽,逐日之弓,最后一件看情况出,如果对面刺客,或者物理防御,看对面阵容谁能威胁到你就针对他来出,如果对面刺客较多,或者对面的节奏非常快,自身处于逆风的时候,就不要去刻意的堆攻速,,要学会适当的给自己留些后路,不祥征兆或者极寒风暴都是可以考虑提前选择的,如果对面战士比较强势并且发育非常良好的情况可以根据情况来改善自己的出装,比如说当局游戏对面并没有过多的脆皮,战力又过于强势,那么第三件或者第四件便可以先出肉装比如说极寒风暴,这件装备放在狄仁杰上也是可以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的。
言归正传,我认为狄仁杰是非常需要末世这件装备的,无论是对坦克或者射手刺客,末世这件装备都可以很好的克制对面,末世所带来的攻速正是狄仁杰所需要的,末世另外附带的吸血则保证了狄仁杰的续航能力,让狄仁杰有着更加舒服的输出机会,对线也能够不断的换血来压制对面的射手这个版本是一个射手的版本,能够有效的压制对面射手便可以有效的压制对面的节奏点,从而更加有力的控制着这局游戏。
另外,随着游戏的更替,射手的攻速上线也有着变动,这也就说明着狄仁杰的攻速是需要一个上线来控制的,而末世这件装备有着很高的攻速,出了末世可以弥补着攻速的不足来出其他装备增加伤害,所以我认为出末世是一件非常适用于狄仁杰的装备。
孔子为什么要说晋文公谲而不正?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对社会影响最大的霸主之一。他在周天子衰微、社会剧烈动荡之时,发奋图强,“为践士之会,修朝聘之礼,纳襄冠带,翼带天子”。对内,用礼、信、义治国,开创了晋的繁荣局面;对外,击败楚国,使之长期不敢窥视中原,稳定了中原诸国。晋文公的功业“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孔子称:“民到于今受其赐。”唯此,孔子将之与“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峪的齐桓公并举,曰:“晋文公话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正”“谲”争论继孔子为晋文公定下“谲而不正”的基调之后,后世学者围绕“正”“谲”二字产生诸多争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晋文公的“谲而不正”是指其以臣召君,不尊周王,不守周礼。汉代经师郑玄注“谲而不正”时指责晋文公“召天子而使诸侯朝之”,并提及孔子对此的看法:“以臣召君,不可为训,故书日天王狩于河阳。”宋代刘敞更明言:“晋侯召王,以诸侯见,盖托于狩以至河阳也。孔子日晋文公谲而不正,此之谓也。”第二,晋文公用心不正表现在外交上常行诡诈,晋楚“城濮之战”即可为例。宋代的朱熹评价其:“虽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赵顺孙则将朱子之意疏释得尤为清晰:“桓公责楚以包茅不贡及昭王不复二事,进次而不遂战,既服而与之盟,是仗义执言,不由诡道也。文公始则伐曹卫以致楚师之救,终则复曹卫以携二国之交,是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也。”
第三,对晋文公的政治、外交等做全方面“谲而不正”的评判。如宋代吕祖谦从十个方面条分缕析地批判晋文公之“谲”。第四,并不认可晋文公为“谲”,曲解孔子子之言以维护晋文公。如苏轼以妇人婚配、权时变通两层意蕴注解“谲而不正”。此处“谲而不正”被曲解为晋文公不墨守成规而能够依据情势随机应变,与齐桓公可以权变却守常经形成对比:“权以济事曰谲,邹阳曰齐桓公杀哀姜于夷,孔子曰正而不谲。阳之时,师傅盖云尔。……秦穆公贤君也,文公虽辞辰嬴不害其反国,纵使害其反国,君子亦不以是乱男女之别,故曰谲而不正,以为文公可以正而犹谲,盖罪之也”
小编认为,各家所言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评议晋文公的时候,往往仅将其与齐桓公比较,但是若要全面评价晋文公,则应该扩大比较面,将其放回真实的历史时空,与前人比较,看出演变和改良;与同代人比较,看出差距;与后人比较,看出影响。故此从晋文建霸这一漫长而日渐成熟的过程,来论定其人,辨别晋文公“谲”与“正”的政治艺术也是存在可取之处的。
谲正新议——纵向与晋人传统对比(1)与前人对比,晋人诡诈纵横的传统应该引起注意。
在与周天子的关系上,晋人向来少有尊重,客观地讲,晋文公在一定程度上理顺和改善了周晋关系。进入春秋之后,曲沃庄伯、武公的作为,显示了晋人漠视甚至敌对周室权威的态度。鲁隐公五年春,“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该年夏天,“曲沃叛王”。周桓王援助曲沃伯讨伐翼侯,不守嫡庶,自有可议,但是曲沃伯迅速背叛周天子,其漠视周王权威的态度也已跃然纸上。“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此后,曲沃武公也一度成为周天子的敌人。“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于曲沃,乃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至鲁庄公十六年,周僖王接受贿赂,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周晋矛盾得到缓和。但是晋人并未因此成为周室的有力辅佐,反而变成暗礁和障碍。就在晋武公接受封命的同一年,晋人扶持子国,派人攻打夷地,杀死夷诡诸,致使周朝卿士周公忌父出奔虢国。但是这一局面到晋文公时已经发生改变。晋文公对待周天子固然不像齐桓公那么尊重和虔诚 ,但是晋人传统至此已有本质不同。晋文公虽然召王至温地,但是不废朝觐之礼。晋文公虽然以武力伐原,但是毕竟没有向周天子直接开战。
(2)在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上,晋人险恶狡诈的传统由来已久。
鲁僖公二年,晋献公派荀息用屈地出产的马和垂棘出产的璧玉向虞国借路,虞公不听宫之奇劝谏,会同里克、荀息的军队进攻虢国,灭了下阳;鲁僖公五年,当晋献公再度向虞国借路时,宫之奇慷慨陈辞,直言极谏。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欤!”挈其妻子以奔曹。
宫之奇提倡以德安民、以德求神的思想给后人留有深刻的印象,而他对晋人传统的批判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透过宫之奇的言辞,我们固然可以看到虞公的迂腐与愚蠢,但是晋人的险恶和狡诈也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平心而论,虞公所仰仗的两个支撑,本无过错。祭祀丰洁,反映神人信孚;倚仗同宗,本为姬周制度之根基。虞公真正的不幸在于他碰到了一个跟鲁、卫迥然不同的国家,遇到了一个跟齐桓公绝然不同的君主。所以楚国大孙伯才会说“晋人无信” ,而士会才会把晋人说成“虎狼”。了解晋人的这个传统,对于我们客观评价晋文公大有益处。晋文公立霸固然不能像齐桓公那样委曲求全、礼待诸侯,但是并未将晋国与中原诸侯的关系完全恶化。虽然晋文公插手并且扰乱了曹、卫甚至郑国的内政,但是并未谋划鲸吞这些同姓侯国。
(3)为后人视为榜样和典范
昭公三年,郑国的游吉到晋国去,为少姜送葬,梁丙和张趯拜见他。面对知己,子太叔不禁真情流露,对晋平公君臣轻用诸侯之力、贪得无厌、征召无度的行为深感痛心。在游吉充满怨忿的言辞中,晋文公、晋襄公成为与平公截然不同的正面形象:“昔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君薨,大夫吊,卿共葬事。夫人,士吊,大夫送葬。足以昭礼命事谋阙而已,无加命矣” 。不但郑国人有这样的评价,晋人本身亦将文公视为难以企及的高峰。鲁昭公九年,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面对周天子使者詹桓伯的指责,叔向要韩宣子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晋国历代君主当中,只有晋文公称霸采取了最为合理的途径:“文之伯也,岂能改物? 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自文以来,世有衰德而暴灭宗周,以宣示其侈,诸侯之贰,不亦宜乎!”。
由此可推论,在晋文建霸的整个历程中,他的很多行为都是符合儒家道德的。故此从晋文公建霸的过程来论定其人,全面可靠。
谲正新议——横向与儒家传统对比一、忍辱负重
重耳从僖公二十三年遭蒲邑之难出奔,亡命十九年,辗转八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至卫、卫不纳;至曹,遭曹共公羞辱。之后,颠沛流离于齐、楚、秦等国。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重耳入曲沃,晋人奉之为君。
晋文公忍辱负重、流离失所的艰难处境正是儒家所赞赏的。孔子为寻找施展报负的机会,四方奔走。中途曾遭匡人围攻,绝粮于陈,受尽权贵捉弄,但他矢志不渝。孟子继孔子之后,把这种人生磨难看成尤为可贵的东西。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认为历经磨难后人会更坚强,更有成就。晋文公流亡期间普遍考察了各国政治,了解了列国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这些为他日后制定内外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举贤
公元前655年“骊姬之乱”起,晋献公派寺人披杀公子重耳。重耳率私属狐偃、赵衰等弃蒲南逃。楚王评价重耳身边这批人说:“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文公正是依靠这批贤士建霸的。若干年后叔向论文公得国的基础时说:“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为腹心,有魏犨、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惠、怀弃民,民从而与之。献无异亲,民无异望,天方相晋,将何以代文?”晋文公举贤勇于破格摧升。公元前632年,中军元师郤卒于军中。因下军佐先轸善谋略、素有战功,晋文公在军前连升他五级,破格提拔为三军元帅。不久,先轸在城濮之战中创下以少胜多的战绩,显示出他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儒家非常重视举贤。仲弓问孔子何以为政,孔子回答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琳晋文公先后任郤谷和先轸为三军元帅,无不经过认真考察。后人称晋文公“以《诗》、《书》以选将”,可见其用人之慎。
三、立信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勤王有功,周襄王割徽内温、原、阳樊等八邑以益其封。原本是周卿士原伯贯的封邑。为阻止晋文公得到原,原伯贯在原制造谣言,说晋文公得到阳樊后把城民都杀光了。原民惧,誓死不降。晋文公与原民相约,晋军只持三日粮,三日攻城不下,即解围而去。第三天夜里,有原民逃出城来见晋文公,说原民已识破原伯贯的诡计,准备第二天夜里献城。要求晋文公再等一夭。晋文公谢绝了。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黎明,即解原围。原民为晋文公之信所臣服,建降旗于城楼,缒城以追文公。原伯贯不能禁止,只得开城出降。后人将晋文公纳王示义,伐原示信评为晋文公建霸第一功。晋文公的信还表现在赏罚分明上。如对功臣介之推,虽隐尤赏。对违军令纵火烧毁禧负羁家宅的颠颉,虽其有随从流亡之功,亦诛不赦。
晋文公执著追求的“信”为儒家所乐道。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先去谁后去谁。孔子曰兵、食可先后去之,唯信不能去。因为“民无信不立”。晋文公和儒家在对“信”的追求上不谋而合。
四、变革
孔子极富变革精神。他率开私学之风,打破了官学排斥广大人民的现象,使更多的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痛恨殉葬制度,他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无疑是一位改革社会弊政陋俗的勇士。晋文公亦是一位具有变革意识的政治家。回国后,面对父兄留下的弊政,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场变革。他在用人制度上打破了宗法观念,大胆任用异姓,并破格提拔。在军制上一改传统的国君统军制为元帅统军制,充分调动将士的作战积极性;易两军为三军,增强军队作战能力。在经济上冲破祖宗旧制,学习别国经验,发展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在短短八年间调整了生产关系,改进了生产工具,“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带来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繁荣景象。“毫无疑问,在晋文公在位期间,晋国的社会经济曾得到长足的发展。⋯⋯以晋国方兴之国对楚国‘素饱’之众,周旋五月而终于战败楚军,这是晋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客观标准。”晋文公的变革全面提高了晋的综合国力。
五、用谋
《论语·述而》记载:“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时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认为两军对垒,有勇无谋不足取。唯善用谋、谨慎行事,才能获胜。这正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获全胜的原因。
马骕评晋文公曰:“于信义以服民,用《诗》、《书》以选将,计成谋定,奋志决策,先挟必胜之势,而后用兵焉。”
城濮之战前,晋拘楚使宛春。“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分瓦解楚同盟壮大自己的力量。晋文公坚守“退避三舍”之诺既避开了楚军之锋又壮了晋军威灭了楚士气,使晋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战斗中,晋文公分晋军为二部。下军胥臣率一部“蒙马以虎皮”击溃楚右师—陈蔡军队;下军栾枝佯败,诱楚帅子玉深入,然后与中军夹击子玉。晋上军狐偃、狐毛击败楚左师。子玉收回战前“今天必无晋矣”的狂言,收兵退回楚国。晋大获全胜。城濮之战创造的避实击虚、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等战术为兵家所贵。晋文公用谋致胜正是孔子推崇的“临时而惧、好谋而成。”
小结:综上所述,晋文公赖以建霸的忍辱负重、立信、举贤、变革、用谋等与孔子身体力行的儒家道德一致。孔子论人全面、客观,当不会因“以臣召君”一点而忽略晋文公的这些贤德。另,张守节《溢法解》云:“施德为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民曰文”、“憨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按,“文”的一层主要含义是“惠民”、“憨民”。后世溢晋文公以“文”,恰如其分地评价了晋文公稳定中原、施惠于民的功劳。樊孔子虽未许晋文公以仁,但对这样一位对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君主,必定是持赞赏态度的。后儒因孔子诘晋文“不正”而否定晋文公,甚或羞谈。此亦失之偏颇了。
希腊神话主要内容30字四年级?
神所创造的第一代人类就是黄金时代的人类。那时候克洛诺斯(宙斯的父亲)在天上统治着世界。这一代人类没有疾病,也没有衰老。
当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不用劳动,大地给予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当他们死去,他们都成为了仁慈的保护神,游走在云雾中。
神所创造的第二代人类的时期,在这一时代中,宙斯缩短了春天,划分出了四季。这一代人类有着百岁的生命,他们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孩子的模样,当他们长大成人时,他们也即将死去。
扩展资料: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
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它在古希腊原住民长期口头相传并借鉴了流传到希腊和其它各国的神话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
后来在荷马的《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后人将它们整理成现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在你心中古代十大名将排行有哪些能入榜?
第一名 吴起
成名战:河西大战,五万魏武卒大破五十万秦军
吴起是白起之前战国第一名将。以五万魏武卒一战而击溃秦倾国之军五十万。而白起最大战绩长平之战,以优势兵力被赵军消灭二十五万兵力,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吴起在,秦不敢至河西;吴起在,列国无敢与魏争雄!从这一点看,吴国是能改变战国局势的第一名将,无可争议。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名 白起
成名作 伊阙之战
伊阙之战是白起的成名之战。此战中他带领秦军突袭强行,连拔五城,斩首韩魏两军24万,俘虏魏国大将公孙喜。韩国的材士步兵与魏国仅剩的一部分武卒也在此战中被一扫而空。韩国士兵号称装备了战国时期最强劲的弩,魏国武卒的战斗力也如前辈一般强悍,两国联军在伊阙一战中却为秦军贡献了24万颗头颅的军功,而这一切居然是在秦军兵力只及韩、魏两军一半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战国各大战将和军事指挥家中,白起率领的秦国大军,直接造成了一百多万人的伤亡。其中,长平之战中前后一共造成四十多万赵国士兵的死亡。至于攻破楚国都城,同样造成十多万人的遇难。白起战绩无双,但论综合实力,稍逊吴起一筹,排第二不冤。
第三名李牧
成名战 雁门大破匈奴 肥之战全歼十万秦军
雁门大破匈奴
李牧牧率领着15万赵军步兵,将10万匈奴铁骑打得是灰飞烟灭,只有匈奴单于带着少量亲兵突围逃走。此战过后赵国士兵死伤四万余人,匈奴十万大军被灭。这是继卫青,霍去病以后,中原各国对匈奴作战,再未有过的大捷。
肥之战全歼十万秦军
战国末期,秦国想要东出,赵国是不能绕开的钉子,必须拔了才行,于是秦国大军压境,进攻赵国的宜安地区,秦国的将军是桓齮,而赵国的则是李牧。
面对桓齮的进攻,李牧选择了坚守不出,先消磨秦军的锐气,在伺机出击,桓齮看到李牧像曾经的廉颇一样,加固堡垒,心中大急,因为秦军是进攻方,玩不起消耗战,于是桓齮想到了诱蛇出洞,转而进攻宜安附近的肥下地区。
本以为李牧看到肥下危急会立即出城救援,顺便来个大决战,但是桓齮失望了,因为李牧拒绝救援肥下,但接下来的桓齮就要绝望了,因为李牧攻下了在宜安城下的秦军大本营。
桓齮大骂李牧是个老匹夫,立即放弃进攻肥下,意图抢回秦军大本营,结果却又中了李牧的圈套,十万秦国精锐被李牧吃的干干净净,只有桓齮和少量秦军得以逃脱,李牧这次围歼战只能用漂亮形容。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武安君是个悲催的封号,被封赏者必死。白起和李牧都是没能逃脱被自己君王杀害的宿命。) 李牧才华远高于白起,白起死后,他打败了秦国所有名将。李牧不死,赵国不亡。如果有个英明的君主,赵国恢复元气,将是最有实力挑战秦国的强国。但天命属秦不属赵。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将李牧杀害。
第四名霍去病
成名战 漠面之战800斩三千
纵马八方走,仗剑万里行。
开疆屠胡虏,保境安黎民。
奇功耀千古,威名垂丹青。
可怜一方土,长眠报国心。
十八岁那年的漠南之战,霍去病以八百人深入匈奴腹地百里,“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两年后的河西之战,他以一万骑兵翻越焉支山祁连山,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打爆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二十二岁那年的漠北之战,他更是北进两千里,迎击以逸待劳的左贤王主力。然后以一场斩杀超过七万的胜仗,打出“封狼居胥”的辉煌。
霍去病自从18岁那年在汉匈战争里华丽亮相起,就在胶着的汉匈战场上,刮起一阵阵暴烈狂飙。前后六次出击匈奴,其中四次担任主将,累计斩杀敌军“十一余万级”,摁着“草原天骄”匈奴人狠打,“封狼居胥”的荣耀时刻,更成了之后两千年里中国军人的至高追求。吐槽过他“私德”的《汉书》,也以深情笔墨,生动描绘那热血风采:“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
第五名 李靖
代表战:三千骑兵灭突厥
毫无疑问是唐朝第一名将。他依靠天才的韬略、敏锐的判断和卓越的战功成就了彪炳千秋的传奇,堪称大唐军神。而他也终其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德艺双馨”。李靖赢得李渊信任时,已经五十岁了。古人的知天命之年,已当是颐养天年之时。然而李靖为了忠义、为了理想,将后半生全部交予了滚滚沙场。
50岁,授命协助李孝恭平定了萧铣政权。
52岁,协助李孝恭平定了反唐叛将辅公祏。国风波才定,北疆烽烟再起。五十四岁,李靖又先后调任并州、灵州行军总管,抵御日益猖獗的东突厥。
630年正月,59岁的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挺进恶阳岭。颉利可汗万万没有想到李靖大军会突如其来,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
李靖谋略过人,兵无虚发。先后离间迫降颉利部将康苏密,进击定襄大破突厥守兵,俘虏隋炀帝萧皇后送还长安。颉利可汗逃跑退守,并派人入长安请求归附,但其真实意图是争取时间逃回漠北。
唐太宗和李靖看穿了颉利的心思。朝廷派人安抚,李靖率部攻击,最后颉利可汗被擒,东突厥基本灭亡。
山高路险,粮秣难继,但李靖却以三千兵力就灭掉了一个东突厥,从古至今能有几人可为?后来李世民也大赞,“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
方突厥归降,吐谷浑又来犯,严重威胁了唐朝在凉州的统治及丝绸之路的安全。
公元635年,六十四岁的李靖再披战袍,领兵进击吐谷浑。原本,这一次因李靖年事已高,李世民不愿再劳动他。但李靖听闻后,自请前往。
奉命赴任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季节。李靖率军一路踏着冰雪,风餐露宿,备尝艰辛。最终,经过了几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攻灭了吐谷浑,向京师告捷。
第六名戚继光
继光不仅仅是一名将领,还是杰出的军事家和兵器家,他改造和发明了很多的武器,发明很多的战车、战船。他还在长城上创造了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进可攻退可守的空心敌台。他是货真价实的明朝第一名将。我们先看看他的惊人战绩: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牺牲陈文清等3人。白水洋战斗:我敌对比:1500对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己方牺牲陈四等3人。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
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688颗,己方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己方阵亡90人。
福清葛塘之: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己方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己方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己方无一人阵亡。
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己方牺牲31人。
戚继光文武双全,不仅打仗厉害,还能写兵法。中国古代十大兵法里有两本是戚继光写的——《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
第七名 项羽
成名战 巨鹿之战 五万楚军大败秦军四十万 彭城三万禁军大破五十六万汉军
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名籍,字羽,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勇猛的将军,英勇无双,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五万楚军大败秦军四十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但项羽刚愎自用,后听信谗言,逼走范增,导致丢失天下,丢分不少。有霸王之勇,却无名将之算无遗策。实在是最大遗憾。
第八名 李存孝
成名战——破长安一阵斩五十将
李存孝(858―894年),本姓安,名敬思,粟特族,代州飞狐(今山西省灵丘县)人,唐末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第一猛将。
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一员骁将,也是李克用众多的“义儿”中的一个,因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而且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李存孝天生神力,被晋王李克用看中,收为义子。
随着李克用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旧五代史唐书列传五李存孝传》中记载:“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
在中国的民间评书小说里,李存孝被称为“千古第一猛将”,有的著述甚至把他与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并列在一起,遂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之美誉!
大家可能听过这么一句溜子,叫“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这里面的“将不过李”说的正是唐末第一猛将李存孝。
据说,李存孝从小就异于常人,两目有神,天生神力,曾经把巨大的石像一下子就击了个粉碎。有一天,他在山坡上放羊,突然冷不防的,不知从什么地方蹿出来了一只猛虎,李存孝不慌不忙,竟然与猛虎大战半时,最后,这头猛虎居然被小小年纪的李存孝给打死了,恰巧这一幕被当时正在山涧对岸狩猎的李克用看到了,李克用大惊,并击腿感叹道:“世界上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简直是勇猛无敌!”当时内心十分的欢喜。
但李克用这人非常的谨慎,还想着继续考验一下这小子,于是假装无辜地质问到:“小伙子,这只老虎是我养的,你现在把他打死了,这不行,要么你赔我,要么你得给我个合理的说法。” 李存孝听完李克用的话,感到十分抱歉,于是不好意思的说:“我不知道这老虎是您的,打死它真是对不起,我把老虎还给你吧!”于是李存孝把打死的老虎像扔石子一样,隔着山涧就扔了过去,这简直太厉害了,可谓天赐神力。
李克用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力大无穷的小孩子,于是他多方打听,最后知道了孩子的身世,原来这娃名字叫安敬思,是个少数民族沙陀族。李克用把小安收为义子之后,就让他学汉文读汉字,练功之余,李克用让小安认真学习四书五经,小安同学最后随了李克用的姓,李克用还给他起了个新名字,叫李存孝。
那么李存孝身为一个将领,武功究竟有多高?他究竟有多厉害呢?
据《旧五代史李存孝传》记载:“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从这段话看得出来,李存孝勇猛无敌,为李克用征战一生,根本就没有败过。
据说,李存孝从小就异于常人,两目有神,天生神力,曾经把巨大的石像一下子就击了个粉碎。有一天,他在山坡上放羊,突然冷不防的,不知从什么地方蹿出来了一只猛虎,李存孝不慌不忙,竟然与猛虎大战半时,最后,这头猛虎居然被小小年纪的李存孝给打死了,恰巧这一幕被当时正在山涧对岸狩猎的李克用看到了,李克用大惊,并击腿感叹道:“世界上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简直是勇猛无敌!”当时内心十分的欢喜。
但李克用这人非常的谨慎,还想着继续考验一下这小子,于是假装无辜地质问到:“小伙子,这只老虎是我养的,你现在把他打死了,这不行,要么你赔我,要么你得给我个合理的说法。” 李存孝听完李克用的话,感到十分抱歉,于是不好意思的说:“我不知道这老虎是您的,打死它真是对不起,我把老虎还给你吧!”于是李存孝把打死的老虎像扔石子一样,隔着山涧就扔了过去,这简直太厉害了,可谓天赐神力。
李克用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力大无穷的小孩子,于是他多方打听,最后知道了孩子的身世,原来这娃名字叫安敬思,是个少数民族沙陀族。李克用把小安收为义子之后,就让他学汉文读汉字,练功之余,李克用让小安认真学习四书五经,小安同学最后随了李克用的姓,李克用还给他起了个新名字,叫李存孝。
那么李存孝身为一个将领,武功究竟有多高?他究竟有多厉害呢?
据《旧五代史李存孝传》记载:“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从这段话看得出来,李存孝勇猛无敌,为李克用征战一生,根本就没有败过。
第九名 韩信
成名战——十面埋伏大破项羽
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之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发明者,谋战的代表人物,相传是象棋和风筝的创始人。胯下之辱,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背水一战等等典故的主角,和项羽的捉对厮杀更是在现在看来也热血沸腾。后被刘邦猜忌,遭处死。“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两妇人(漂母和吕后)”“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韩信28即登坛拜将,仅用五个月便大体平定关中;29岁时在连续两个月内就完成了灭魏破代擒夏说,斩陈馀灭赵国的壮举;30岁时在一个月内便建成了斩龙且,杀齐王,大破楚军二十万的丰功;32岁时,更创战争史上奇观,在垓下设十面埋伏彻底战胜楚军。短短四、五年内,将中原大地遍插汉家赤帜,宛如流星瞬间照彻中华万里长空。
第十名 狄青
代表战 夜袭昆仑关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他出身贫寒,重情重义,16岁因兄长与人斗殴,代兄受过,被捕入京,发配充军,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狄青虽为戴罪之身,却是天生的将才,他自少入伍,擅长骑射,武艺娴熟,因面有刺字,人称“面涅将军”。
后值西夏犯边,狄青自请去前线支援,被任命为指挥使,统领一支约五百人的精悍部队。西北苦寒之地,敌人又是凶悍的西夏军,当时北宋将士们普遍畏敌如虎,唯有狄青斗志昂扬,手下士气高涨。据记载,每次宋夏交战,狄青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并且披头散发,头戴面具,青面獠牙,状貌狰狞,气势恢宏,屡战屡胜,深为西夏所忌惮和敬畏,称其为“狄天使”。
《宋史》评价狄青说,他为人谨慎寡言,既能赏罚分明,又能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即便是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屡建奇功,其中尤以皇祐五年上元节(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
狄青一生南征北战、戍边御敌,所向披靡、战功赫赫,正是因为有狄青的存在,西夏才不敢轻举妄动,北宋才得以长期国泰民安,他本人则因战功名声大振,不断升迁,官至枢密使,宋仁宗称其为“朕之关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