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求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求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日期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通常与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五共十五天的鬼节合称中元节。
中元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佛教入中国之前的远古时代。据传,盂兰盆节是由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亲自设立的,他在传教期间,因感念其亡母,决定返回人间,为她超度。传说,这一天地狱之门会打开,使鬼魂得以自由离开,并在人间流浪。为了让这些鬼魂得到救度和安抚,人们便在这一天开展各种祭祀和超度仪式,以消弭鬼怨、保家平安。
中元节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报恩救母”的故事。相传有一位名叫宣室的孝子,他母亲去世后成为孤儿,他年幼时对母亲极为孝顺,并为母亲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墓碑。后来,宣室成为了一位高官,有了家室和孩子,却常常梦见亡母在悲叹自己的坟墓未堪名目。宣室心存愧疚,想到盂兰盆节这一天,毅然决定返回故乡,为亡母超度。他为亡母进行了一场盛大的供奉,用来救济饿鬼,希望让母亲在来世得到善果。人们为了纪念宣室的孝心和孝道精神,也开始在中元节这一天为祖先和亡者超度,以示孝心和敬念。
除了以上的传说之外,中元节还有许多地域特色和民间故事。如在荆州地区,有“黄茅卧鬼”的传说,人们相信盛夏的草地上会躺着许多饿鬼,为了保护家人平安,他们会在此时将家中祖先的牌位放在门口,供奉香烛和供品,以祈求饿鬼离开和保佑。
总的来说,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既有佛教的渊源,也与民间故事和传说流传有关,它不仅是对亡灵的敬思和念缅,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元节的由来民间故事?
中元节是由“七月半”丰收祭祖演变而来的。民间的七月半正逢初秋,有非常多的农作物成熟,是丰收和酬谢大地的日子。这天农民会用新米祭祖,向祖先报告秋成,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被叫作“中元节”是源于道教的说法。传说,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的寿辰,地府大开,所有鬼魂都可以来到人间。因此民间在这天准备好饭菜瓜果来迎接已故的亲人的亡魂,来到人间的鬼魂享受人间的香火和施食,心中有向道之心后再由道士作法超度,使他们早日解脱,也不会在人间作祟,变成魍魉作恶受苦。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又把三元配置到农历的三个日子,因此七月十五就被称为“中元节”。
中元节的由来简短?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地官赦罪日,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于佛教盂兰盆会,后来佛教把中元节改为现在俗称的鬼节或盂兰节。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月半为什么被称为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