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哪个朝代发明的,造纸术究竟是不是蔡伦发明的
造纸术是哪个朝代发明的,造纸术究竟是不是蔡伦发明的?
首先明确,蔡伦并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而是“蔡侯纸”的发明者,造纸术的改进者。任何伟大的发明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经过一代代劳动者经历长时间的研究发展,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创造出满意的发明。
造纸术的起源《后汉书·蔡伦传》中曾有记载:......伦乃造意(设想)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此可见蔡伦确实是发明了一种纸,被命名为“蔡侯纸”,但要论造纸术的发明,中国古代最初的纸张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蔡侯纸↓
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曾发现蔡伦之前的古纸,但未及化验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
1942年在内蒙古额济纳亦曾发现蔡伦之前的纸,但原发掘报告未作肯定断代。
1957年5月8日,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专家表示,“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这一发现,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灞桥纸↓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的一个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
放马滩纸地图↓
2010年7月出版的《中国考古学·秦汉卷》根据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指出,“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已创造出了麻质植物纤维纸。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在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古纸,从而引起了造纸起源问题的大讨论。为什么普遍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之所以被称为造纸术的发明者,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其发明的“蔡侯造纸术”之所以被列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如下原因:
1、节约造纸成本和造纸时间。蔡伦纸是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2、使纸张轻便易携带;便于书写。蔡伦之前的早期纸张,如丝质纤维所造的“灞桥纸”,其纸腩松弛,纸面粗糙,厚薄相差悬殊,没有经过剪切、打浆等造纸的基本操作过程,书写不便,没有蔡伦纸好用,且制造过程粗陋,不成系统。
3、由于以上的两项优点,使得蔡伦所发明的“蔡侯纸”得到了广泛使用,真正意义上取代了传统的书写用具,对世界的文化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蔡氏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文化的保存和交流,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发展,而且也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以上
(看完了麻烦点个赞哈谢谢大佬🙏)
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传了下来?
这个问题是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从这问题入手可以对一些类似问题有个思路认识。
一、蔡伦为古代造纸术的传播是起到极大作用的。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纸张的发明创造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创造。但是具体谁是第一个人是很难确定的。蔡伦最大的作用在于使得造纸术的工艺更便捷方便廉价,更有助于推广。蔡伦起到了推广应用的作用。
在发明造纸术的时候,多次失败,并不能造出一张满意的纸张。所以他联合起手底下的工匠,一遍遍尝试一遍遍钻研,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配方,并且把早知的成本一再降低。
二,之所以说蔡伦改进造纸术,同样是得益于他的贡献和身份。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宦官,在政治上也是很有名的。得益于他的身份,所以才能在史籍书册上记载传承下来。
在完成造纸术的研发之后,并没有将其秘密储存起来。而是将如何造纸的技艺上书给汉和帝,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技术,以此来造福更多的百姓,帮助他们生产生活
其他更多改进却没够留下姓名,如指南针的改进,火药的应用等。
三,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代表。对于中国科技的统称,是西方人现在近代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的。我们常说的活字印刷术,很好但是却不是实际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古代运用并不高。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纸最早发明于哪个国家?
中国!
1、纸发明于西汉。
2、东汉时期蔡伦开始造纸,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就有“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但是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3、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它的使用原料简单易得,包括了树皮、麻头、鱼网等,制作的工艺也非常的简单,只需要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就可以制作完成,这种纸,制作成本非常的低,但是质量却提高不少,而且它的价格也很便宜,所以适合民间普遍使用。
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纸是在公元前2世纪发明的。因为历史记载,中国汉朝时期的宣纸就已经出现了,宣纸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皆可使用的古纸种之一,大约在公元前100年,它的出现是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之一,也成为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并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明。纸张的发明不仅对纪录和书写,还对世界艺术的发展和书法的产生起了巨大作用。此外,随着科技飞跃,纸制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如包装纸、建筑用的纸模型、广告用纸、打印用纸等。纸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历史及其发展也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
为何当时的人们还在使用竹简?
看过《三国演义》及其系列影视剧的朋友可能会纳闷,纸张早在西汉便已发明,造纸术在东汉得到极大改进,但为何当时的人们还在大量使用笨重不堪、使用不便的竹简写东西?是因为纸张太贵,还是人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造纸术最早起源于何时,在历史上并无定论,但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早在西汉时期便使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为原材料,经过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流程,制造出“灞桥纸”(因1957年发现于咸阳东郊的灞桥而得名)。然而这种纸质地粗糙、过于粗厚,并且夹带着很多纤维束,表面凹凸不平,非常不适宜于书写,所以并为得到广泛使用。
等到了东汉和帝在位时(88-105年),大宦官、尚方令蔡伦开始改进造纸术,在经过多次摸索后,最终以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为原料,命工匠将其剪碎、切断后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入水池中进行浸泡。在时间成熟后,再捞取水中的的纤维物质,随即放入石臼中进行搅拌,再用竹篾挑取其中的浆状物,待晾晒干燥后即可成为书写用纸。
之后数年,蔡伦又带领工匠经历多次反复的试验、改善,最终制造出轻薄柔韧、价格低廉的纸张。元兴元年(105年),蔡伦以奏疏的形式,将改进后的纸张及造纸工艺献给汉和帝,后者在赞叹之余下诏在国内推行。因为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所以时人便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蔡侯纸”一出,各地争相采购、使用,使天下大为受益。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见《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
在汉献帝时期,左伯又对蔡伦的造纸术进行改良,进一步提高纸张的质量,使得造出来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不仅色泽光亮,而且纸质甚佳,由此得名为“左伯纸”,成为上层社会竞相使用的精品纸。正是在蔡伦、左伯的努力下,纸张在东汉中后期得到广泛使用,并逐渐开始取代缣帛、竹简,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书写时的首选材料。
然而让今人诧异的是,尽管造纸术得到普遍推广,纸张的数量也很可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用于书写和保存朝廷文件、诏令的材料,依然是缣帛、竹简。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纸张还不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极容易被损坏,另一方面则与上层社会千余年来形成的观念有关系。
在当时,上层社会普遍认为,最重要的文书资料、契约合同应该铸成钟鼎,其次则书于竹帛(“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见《三国志·卷十九》),唯此才能长期保存为据。只有纸张彻底解决本身存在的“短板”,使其优越性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才能取代缣帛、竹简。这项艰巨的工作,终于在东晋时期完成。
东晋中后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化学家、医药学葛洪在炼丹之余,为了延长纸张的寿命,“破天荒”地发明了染纸新技术。这种技术是把黄蘖熬取汁液,然后用它来浸染纸张,使其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这种经过黄蘖汁液浸染的纸张被称作“黄麻纸”,虽然颜色发黄不如白纸美观,但却极大延长了寿命。
“黄麻纸”出现后,很快便风靡于天下,被广泛地应用于抄写佛经、文书,直到唐宋年间依然在使用。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著作中曾经写到“嘉裕中,置编校官八员,杂对四馆书,给吏百人,悉以黄麻纸为大册写之,自是私家不敢辄藏”(见《梦溪笔谈·卷一》),由此可见“黄麻纸”的重要性及适用范围之广。
随着“黄麻纸”彻底解决纸张的各种“短板”,其取代缣帛、竹简便成为大势所趋。所以等到东晋权臣桓玄篡位称帝后(403年),便下令朝廷文件、诏令的书写及保存全部使用纸张(“桓玄《伪事》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见《初学记·卷二十一》)。至此,纸张在经蔡伦改造300年后,才完全代替竹简,成为官府、民众普遍使用的书写载体。
史料来源:《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初学记》、《梦溪笔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