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城3亡国秘闻,为什么唐朝的历史给人感觉安史之乱后就结束了
地下城3亡国秘闻,为什么唐朝的历史给人感觉安史之乱后就结束了?
唐朝享国289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几个朝代之一。整个唐代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初唐是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盛唐是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中唐是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晚唐是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安史之乱发生在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历史8年,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盛唐进入中唐的标志,也是大唐国势急转直下的一个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依然顽强的存在了144年,将近一个半世纪,那为什么会给人一种感觉,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历史就结束了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初唐、盛唐时期,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全面压过了安史之乱的中唐和晚唐。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唐朝迎来了贞观之治,国力大涨,后来虽然出现了武则天取代李家,改国名为周,史称武周,但一般不把武周当成一个独立的朝代,依然属于唐朝的一部分。况且,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并没有出现衰落的迹象,国力依然得到了维持。接着就是唐玄宗继位,开启了开元盛世,将大唐推向了巅峰。杜甫在诗中就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经济上的繁荣,带来的是文化、军事上的兴盛。
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课本里需要背诵的诗歌,他们几乎占了一半,就算对历史在不了解的人,通过这些诗歌,对这个时期的唐朝也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就是军事,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国家是一直保持着攻势的状态,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如今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西域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五大都护府。但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光是应对国内的藩镇势力尚且自顾不暇,更不要说对外保持攻势了,安西、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安东都护府被主动放弃,其他几个也基本上处于无力控制的状态。
可以说,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各方面都在倒退,自然也就不容易让人记住了!
影视剧的影响。
有关唐朝的电影和电视剧,基本上描述的都是安史之乱前的历史。比如《隋唐演义》、《大明宫词》,以及前一段时期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等。其实这也正常,这段时期的历史题材是在是太丰富了,隋末唐初各路诸侯的混战,之后的玄武门之变,武者天篡位,唐玄宗与杨贵妃,这些事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其实,应该这样说,因为大家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所以被反复搬上荧幕。
而安史之乱后的历史,有几个人熟悉?反正就知道大概是中央和藩镇打来打去,至于哪些藩镇,不清楚,有哪些著名的将领,好像也没有?有人可能知道一个叫李愬的,因为以前有篇课文叫《李愬雪夜入蔡州》,讲的是讨伐藩镇吴元济的故事。至于比较熟悉的黄巢、朱温、李克用,对不起,这已经开始进入五代时期了。
窝囊的皇帝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没有存在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政府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了,皇帝也鲜有作为。
公元783年,发生了泾源兵变,叛军逼得德宗逃离长安,从此,皇帝再也不信任武将了。那怎么办?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直属部队,于是以神策军为中央禁军,任命宦官掌管神策军,可是没想到,这不是给自己找了帮手,而是给自己找了个太上皇。晚唐宦官之祸,超过任何一个朝代,宦官田令孜甚至可以公然废立皇帝。武将、宦官都靠不住,那只有向文官寻求帮助了,可是文官又陷入党争,典型的就是牛李党争,相互攻击、倾轧,谁也不服谁,对方不管说什么,错的反对,对的也反对,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晚唐的皇帝当得真是窝囊。同时,安史之乱后的河北各镇越来越乱,中央的政策几乎就是用一个藩镇去镇压另一个藩镇,这样藩镇不仅没有消弭,还越演越烈,到了晚唐时期,中央政府就剩一个名义了,几乎全天下都是藩镇的地盘。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算想要有所作为,也是难于登天。宪宗、宣宗算是能力比较强的皇帝了,但也只是平衡住了各方势力而已,其他皇帝如走马灯一样,几乎没有存在感。
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千古罪人?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按照唯物史观,历史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在大清风雨飘摇的最后几十年里,慈禧作为清朝实际统治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她不具备扭转乾坤的能力,也不可能改变国运国势,换句话说清朝末年那烂摊子,就是让只猪去当皇帝,也不会烂到哪去,毕竟已经烂到骨子里了,而慈禧连猪都不如,她爱折腾,搞了个大寿,输了甲午战争,还向八国联军宣战,最后来了个“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算是完全趴在地上给洋人舔脚了。
但要说她是千古罪人,她还算不上,原因很简单,她不够格。
1.甲午战败,因日本人长期蓄谋备战
甲午陆战,清军从朝鲜半岛一路溃散到辽东半岛,李鸿章的淮军有如散兵游勇一般。海战方面,由于日本新锐战舰突出,先发制人,北洋水师几无还手之力,黄海一战,日舰未损一艘而北洋水师损失五艘军舰,倒腾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遮羞布,一瞬间就被扯下了。
有许多史料将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用于六十大寿修园子,如果这勉强解释海战的失利,那陆战方面,大清龙兴之地都被人屠城了,这又怎么说?甲午战争确实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国运,但战争打的不是一两艘军舰的有无,就算北洋水师能保持黄海制海权,缺乏水陆协同作战能力的清军,北洋水师能给一败涂地的陆军提供多大帮助呢?
2.八国联军侵华,是民族矛盾极度尖锐的结果
连撮尔小国都能把大清打趴下,列强毫不犹豫就掀起划分中国的狂潮。几艘军舰,几个营,甚至几个传教士,堂而皇之深入到尚未开化的内地,大肆兜售西方的上帝价值观,毫无顾忌地攫取利益,过去仅仅在沿海的侵略,向内陆蔓延。
当时的中国是陆权国家,越往内地,才越能接触到真实的中国。皇权至上、官逼民反,这些思想深植于民众心底,包括慈禧老太婆。所以当义和团由山东进入京津地区,他们反对的是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底层民众和大清实际统治者心中产生共鸣。
无需过多思考(就慈禧的智商而言也做不出别的选择),慈禧下令清军配合义和团进攻使馆区,一场挑战国际公法,完全无视后果的排外运动迅速高涨。对比日本明治维新,将移风易俗当做重要内容推进,人民普遍文明西化,而慈禧还坐着人力拉动的火车,根子里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广泛存在于清政府官员心中。
光绪帝一天几十道诏书维新变法,有多少人响应?所以排外惹来的庚子赔款,是慈禧的一场正常闹剧,该赔的有的是机会赔。
3.清末新政,坚定了革命派的信心
面对国内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慈禧显然不打算自己革命,又开始了她那蹩脚的表演,先是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体,模仿德国、日本捣鼓个《钦定宪法大纲》,不仅没有回应民众普遍的权利和自由,还逆潮流地借此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个拙劣的作品不仅革命党人不买账,就是封疆大吏也无法接受。
果不其然,在慈禧去世后,清政府搞了个皇族内阁,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5人),依旧是清朝一贯的满蒙汉联盟。
可想而知,慈禧已没有掺和此事,但清政府还是不出所料地搞了假立宪,不久后爆发武昌起义,直接宣判了清王朝死刑。
所以说慈禧做不了千古罪人,她不过是对江河日下的清王朝狠踹了一脚,即便她能力强大,学李鸿章做个裱糊匠修修补补,大清的国运又能延续几年呢?
而她直接让国人失望,当个清王朝的掘墓人倒是够格的,就坚定革命派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决心上,她还得记大功一件呢!
瘦金体是怎样的一种书法字体?
“风流天子出崇观,铁画银勾字字端。闻道蜀中铜货少,任凭顽铁买江山!”
诗中传述的便是北宋徽宗传神的瘦金体。徽宗早年继承帝位,崇尚书法绘画艺术,却不善理国。他自己则御书亲题其中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重宝,宣和通宝背陕等钱文。御书钱钱文精美,铸造技术高超,为历朝之冠。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代表作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等。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赵佶御书瘦金体“宋代第一泉”崇宁钱币崇宁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6年)始铸,年号钱。 崇宁通宝当十型,钱文为徽宗亲书,所以又其为御书钱。币质有铜、铁、银。
该钱文书法清秀骨瘦,铁划银钩,是徽宗赵佶瘦金书体存留世间的真实显现。宋徽宗更因铸钱精绝,当时官造成色在96%-96.7%高于崇宁重宝、崇宁元宝,而于王莽并称“钱法二圣”,是现在青铜钱中价值最高的两种钱币之一。
钱体厚重,青铜质,锈色古旧,开门的老生坑。之所以谓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钱文四字饱满,寄廓接缘。“宝、宁”二字冠点长且向左倾;长点“崇”;斜丁“宁”;高走“通”等,与被公认的各谱均载的大字“崇宁通宝”雷同。除钱径略小外,轮廓宽窄、 穿孔大小、成色亦基本一致。
御笔亲书,开创典范
北宋 “崇宁通宝”小平
北宋崇宁通宝折三铁母
北宋 “崇宁通宝”母钱,极美
“风流天子出崇观”之大观通宝宋徽宗赵佶继承兄位,崇尚书法绘画,在位有二十五年(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共六个年号,曾为几种年号钱题写钱文。后世研究者称呼这些钱币为御书钱。
泉家论御书钱,推崇宁为第一,大观钱为第二。“大观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及特大型钱。折十钱文最为美观,小平中也有俊美之品。最为名贵的为特大型折五大观钱。
钱文亦徽宗瘦金书,形制精美,不逊崇宁,另有大小铁钱及行书小钱一种。
北宋·“大观通宝”小平、折二、折三、折三大样、折十一组共五枚(直径:25.3mm、29.5mm、32.5mm、34.9mm、41.3mm),美品至上美品。
北宋 “大观通宝”折二、折三、折十一组三枚(直径:41.6mm、30.1mm、34.4mm)
北宋 “大观通宝”小平大样(直径:27.3mm)
北宋 “大观通宝”折二(直径:29.9mm)
北宋 “大观通宝”折三铁母(直径:31.6mm)
北宋 “大观通宝”折十(直径:41.1mm)
关注小编,和小编一起探讨、交流钱币收藏小知识和小乐趣!如果错误请大师指导!
历史上最怂最丢脸的一次事件是什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中国历史上有过强大也有过屈辱,但是作为宗主国的中国,却一直在东方如同霸主一般威风凛凛,直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才被另外一个东方国家打败,这对中华民族而言就是一次耻辱。
甲午战争前,清王朝还可以保存一点仅有的颜面,拥有号称东亚第一海军,然而甲午战争一起,清王朝却不堪一击。接连的失败让清王朝失去了最后的遮羞布,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清朝的软弱,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有更加猖獗。
甲午战争的失败,却是从“怂”开始。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虽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大院君李昰应也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而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
前线将领“怂”,后方统帅同样怂,李鸿章在平壤战败之后,制定“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而由于此造成当时左宝贵等人攻打日军的行动不断遭到叶志超的阻挠。而后平壤之战军总统叶志超在战局胶着的情况下,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
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平壤陷落的第三天黄海海战爆发,当时清朝拥有号称东亚最强水师,也有与日本一较高低的能力,整个黄海海战还算打的比较壮烈。海战结束后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应当说黄海海战北洋不算完败,属于两败俱伤的局面,日军同样损失惨重。然而此时李鸿章又“怂”了,他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从此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后来日军相继攻占了辽东半岛,并且占领了北洋海军根据地威海卫,而那些由于李鸿章保存实力的舰队,此时都深藏威海卫港内。日军就用舰队堵住北洋舰队的出海口,然后用清朝自己修炼的大沽炮台,轰炸清朝的北洋舰队。这可谓是最耻辱的一面,也可以说是清朝的咎由自取。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可以说是中国最屈辱的时刻,此后李鸿章与日本人签署《马关条约》的时候,用着几乎颤抖的声音,求着伊藤博文再少点,但是除了他用挨子弹换来的一万万两白银,日本依旧勒索了中国两亿三千万两巨额白银,抢占了中国的台湾等地。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清朝最后的遮羞布被揭穿,中华民族经受了近代最大的耻辱,中国之抗倭,也由此开始。
古代都有哪些残酷的刑法?
外国古代的刑法
我国古代得酷刑大家都了解:凌迟、斩首、车裂、分尸、腰斩……不一而足,
对罪行得惩罚往往带有地域性和时代特征。一些重大得罪行都有共同得量刑标准,例如:弑父、通奸、都会送到重罚。而其他的刑法这显得具有地域性,这里不讨论地域性,单就列举西方国家古代时候的一些刑法。
那么,来盘点一下:
炮烙和火刑
铜牛:出自《梭伦法典》,受刑者者被塞进“铜牛”,下面生起一大堆火。它就像一个青铜制的烤箱,很快被烧到炙热无比。犯人的嚎哭和尖叫声从公牛的嘴里传出来,就像牛的鼻息声和吼叫,令行刑人和法官感到兴奋。
火刑:刑场上竖立着一根柱,周围堆满树枝和木材。卫兵押着受刑者爬上柴堆,然后将其绑在火刑柱上,通常还会在他的身上洒上油脂、油料。在点火之前,牧师会要求受刑者忏悔,让他亲吻十字架。
碎身和挤压挤压刑:囚犯被关进低矮阴暗的牢房里。他必须要平躺着,身下不能垫任何东西。从房屋的4个角落里伸出来的4根绳索牢牢地捆住囚犯的四肢。这时,把许多重物置于囚犯身上,直至达到、甚至超过其忍受极限。
夹指:受刑者把手掌放平后,刑具慢慢地夹紧,从手掌最后端的关节把手指压碎。
碎头:下巴粉碎机,外形像一个铁质的无檐帽子,固定在皮质的下巴托上。行刑时,随着曲柄转动,下巴托会渐渐收紧。紧到一定程度时,受刑者的牙齿会被压碎,下巴碎裂,头盖骨上的压力也会使头颅几乎爆裂。为了加强痛感,施刑人有时还会用小锤敲击铁帽子。拉肢和吊刑十字架刑:西方国家普遍都存在这种刑法:将受刑者绑在十字架上,然后暴晒。
吊刑:把囚犯的双手反绑在背后,系住手腕,悬吊在天花板或横梁的滑轮上。当绳索拉紧时,囚犯被吊到空中,同时他们的胳膊慢慢地从关节处脱臼。
绞刑:犯人被一根绞索套住头部,吊到空中,他一直挣扎和悬荡,直到窒息而死。
分尸:犯人的四肢被捆绑在四匹马上,马向相反的方向疾奔,使犯人支离破碎。
石刑:出自《摩西法典》受刑者会被带至城外一个专门的行刑场地。那里平时就堆着一些石头,为了提醒路人此地的重要性。最开始对罪犯提起控诉的那个人(类似原告),要身穿白色的流苏长袍,投出第1块石头。一旦第1块石头投出,其他围观民众便如法炮制,直到罪犯被砸死,身体完全被石头埋没。
示众与耻辱刑
示众:受刑者受人监视,在城市的广场上被人用口钳锁着,受到众人的粗暴对待。她们不得不忍受可怕的殴打和排泄物的涂抹,情况更糟的是受到致命伤害(尤其是在胸部以及女性私密处)。
大便座椅:她们被迫赤着脚,头上也不允许有任何遮挡。大便椅是配有两根抬竿的木质扶手椅,非常像18世纪没有遮蔽的轿子。椅子底部有一个洞,把妇女的裙子撩起来,强迫她们坐在上面游街示众。
砍刺
断肢:惩治偷盗行为:用刀、斧砍手,流行于整个中世纪得欧洲。
钉桶:一个内部插满长钉的普通木桶或卷筒。行刑时,把受刑者装进里面,然后从斜坡上滚下去或者扔到海里
斩首:贵族专用,使用剑或斧头,它是盖卢定断头机的祖先。它并不是在猛地一击中迅捷地斩下头颅,而是在像雪橇一样的木板的不断重击下,使血肉和脊柱被凿穿击碎。
血鹰:维京人的一种处决方法,受刑者一般是酋长或者其他权贵,剥去衣服,向前弯下腰。然后刽子手劈开他们的后背,小心地拉出他们的肺,而且不能把肺拉松。受刑者至少要经历几个小时的痛苦才能死去。
纽伦堡的铁处女:几块矩形大木板组成,底下安装着摇动装置。木板内壁上布满锋利的铁钉。当受害者赤身被推进去后,摇篮就剧烈地前后摇晃起来,其结果不言而。
水刑
泳刑:出自《汉谟拉比法典》所规定的一种刑法——“泳刑”。主要用于惩罚通奸,被控者的手脚被绑住,然后扔进河里。如果他们成功穿越宽广的河面到达对岸,那么他们将被认为是无罪的。如果他们淹死了(这也是是大多数人的命运),则被认为是有罪。
烹煮:受刑者放进温水里,然后水温慢慢加热至沸腾。日本人采取一个更慢的方法烹煮受害者;把受刑人投入盛满沸水的大桶里,一次一个,历时好几天。
浸水:浸到当地的湖或池塘。犯人被绑在一个椅子或者刑具上(一般称之为浸水椅、投石机)。椅子被浸入水中,然后马上拖至岸边。
注水:施刑时,人手脚捆绑平躺着,把一块细孔布料(一般是亚麻布)蒙在他的口和鼻上;虽不足以让他窒息,但肯定能令他惊恐不定。然后,把大量的水浇到布上,水被受害人吸进喉咙和鼻孔,当受害人几乎昏厥时才把布拿走。
当然还有一些细分得刑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