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天神军需官在哪(却为何不敢动武则天的坟)
至尊天神军需官在哪,却为何不敢动武则天的坟?
史上极疯狂盗墓贼温韬,几乎挖遍唐朝皇陵,却为何不敢动武则天的坟?(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在古代,很多皇帝去世后,都会选择厚葬的方式下葬。一般陵墓中都有很多陪葬品,这些陪葬品绝大多数都是奇珍异宝。在他们看来,生前所享受待遇,去世之后也应该享受同等的待遇。因此,这些陵墓中所陪葬的东西,都非常值钱,这就会引来盗墓贼。
盗墓贼也是非常多的,专门盗取帝王陵墓的,就比较少了。有些盗墓贼行动比较小,一般都是民间所为。后来,战乱时期,盗墓贼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个时候,人们都处于吃不饱的情况。经济比较吃紧,尤其是军营里面,如果没有军需粮草,根本就没有办法打仗。因此,他们都会以盗墓获取经济来源,其购买粮草,以补充军需开支。
从民间到军营都出过盗墓之说,民间都是小偷小摸,而军营中都首领带领军队盗墓。如新莽时期,赤卫军的首领樊崇;东汉末年时期,因经济紧张,国贼董卓也盗过墓;还有摸金校尉的开创者曹操。在近代时期,盗墓大盗孙殿英,大多都是盗取帝王陵墓。
还有一个人更加厉害,他就是曾盗取17个唐朝皇陵的温韬。当时,唐朝有18个皇陵,温韬都盗取了17个皇陵,所盗陵墓都登记在册,还向世人公布。你说此人胆子大不大。
先来谈谈,温韬为何会盗取唐朝17个皇陵?接下来长城君具体分析一下。
温韬是京兆人,大概出生于唐朝末年,年轻时就一个盗墓贼。后来天下大乱,投奔于李茂贞,被封为耀州节度使。温韬为了讨好李茂贞,便把自己的姓氏改为李,名改为彦韬。当后梁大军偷袭,温韬便举城投降,随后又偷偷跑回李茂贞处,又被任命为义胜军节度使。后梁末年,温韬再次背叛李茂贞,投靠于后梁。
温韬到了后梁之后,将义胜军改为静胜军,任命温韬为节度使,又再次恢复温姓,名改为诏图。
说到唐朝皇陵,总共有20座(武则天与唐高宗为合葬墓),唐昭宗去世后葬于河南和陵,唐哀帝葬于山东温陵,其余皇陵都葬于关中,然而,温韬所带领的静胜军所管辖的区域,也恰恰是关中地区。这给温韬制造了很好的机会,让他如愿以偿。
温韬本来就是一个盗墓贼,此时,刚好自己又管辖于关中,肯定不会放过唐朝皇陵。很多人说,温韬盗墓不完全是为了金银财宝,再有一点就是为了好玩。你认为荒唐吗?长城君感觉确实比较荒唐,盗墓竟然是为了玩。
温韬在任静胜军节度使的7年中,盗取唐朝皇陵17座,陵墓中的金银珠宝都拿走,且一一登记在册。然而墓中的字画典籍,都没有拿走,基本都被温韬给毁了。就这样,他把文化瑰宝给毁了,让世人感到惋惜。
温韬此人,胸无半点墨水,整个一个武将,根本不懂欣赏书画典籍,他感觉这些都是废纸一张。温韬因毁掉很多古典书画,被世人所痛恨。
有人称唐太宗李世民把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随着自己一起带入昭陵中陪葬,后昭陵被温韬所盗,很多人认为《兰亭集序》毁于温韬之手。还有资料称,《兰亭集序》被武则天带入乾陵陪葬,如真的是这样,那就还有希望重见天日的机会。
长城君再来说说,温韬为何没有盗取武则天的陵墓?温韬在关中,只盗取了17座皇陵,然而只有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没有盗。难道是温韬因盗了那么多唐朝皇陵,有些良心发现吗?其实不然。
事情是这样,温韬正要盗取乾陵时,突然天气异常。每次士兵们要挖掘乾陵时,天气便开始狂风暴雨,以及电闪雷鸣。等到士兵们都撤离后,天气便开始由阴转晴,此种事情,反复出现三次。
而后,温韬感到非常怪异,就没有盗乾陵的念头了。此种事情,在黄巢领军进入关中后,也曾动用士兵盗取乾陵,可是,所遇见的事情,与温韬有同样的情况。因此,黄巢也放弃对乾陵的盗取。
温韬盗取了17座唐朝皇陵,唐朝的人肯定十分痛恨他,因此,他最终的下场比较凄惨。
后来,后梁被后唐李存瑁所灭,温韬便投靠后唐。因他机智聪明,买通了唐庄宗的亲信景进与刘皇后,进而得到唐庄宗的信任,便赐名为李绍冲。后唐很多大臣联名上奏,要求将温韬这个盗墓贼处决,可是,被唐庄宗拒绝了。
唐明宗登基后,对温韬盗墓的行为非常痛恨,首先,将他下狱,又贬为庶民,再后来流放于德州,同时将其赐死。终于让唐朝皇帝解决了温韬。
长城君曰:世人对温韬,都有所痛恨,因他毁掉了唐朝皇陵中所陪葬的书画典籍,这些都是文化瑰宝。就这样一个人,改姓三次,投靠三个人,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最终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侵权必究,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长城君创作最大的动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最后时刻?
在太平天国最后时刻,其实应该从安庆陷落开始计算。
1862年夏,李秀成奉命从松江撤退,当时他曾经献出一条救命奇策:
李秀成认为,湘军是从上而下进攻,又有水师的便利,以逸待劳,太平军不可与之争锋。应将江苏省的米粮军火等物资,尽量运回天京,以便作长期守御的准备,过两年,等敌军久顿坚城之下,而无斗志之时,再与之决战不迟。
但是,洪秀全还是想着如何快速解围,快速消灭当面之敌。
当李秀成的把这个策略,上奏后,却遭到了洪秀全的严斥,蛮不讲理的说:“三次下诏,让你救援京城,何不遵旨?你意欲何为?你身受天国重任,若不遵诏,国法难容”。
在天京最危险的时候,李秀成还向洪秀全建议放弃天京,转战中原,洪秀全都没有采纳他的对策,却向太平军宣称将有天兵下凡,可以驱走清兵。
那么,如此良策,为什么洪秀全不理不睬,一意孤行呢?其实还是这么四个原因。
其一、太平军在上海节节胜利时,洪秀全对李秀成的太平军战斗力期望过高,所以没有推迟决战的长期准备,再则洪秀全对李秀成缺乏十足的信任,怕他自立为王,不听调遣李秀成在上海一带取得一些胜利,洪秀全对太平军的实力和战斗力高估了李秀成手下的很多太平军,都是新归降的各类势力,整体实力事实上不强。
比如,早在太平军克复苏州以前,苏、松、嘉、湖广大太湖地区,就有一种恶霸组织的枪船,千百成群,到处开设赌场,在湖上抢劫,为非作恶,为害当地百姓。
太平军进军这个地区时,有一部分枪船就帮助清朝统治者抗拒太平军。
李秀成知道这种情况后,定下欲擒故纵的策略,用官爵广封枪船头目,笼络着他们,使这些匪帮陷入太平军的圈套。最终促使他们归降了李秀成,这些军队,不但没有战斗力,还都是太平军的隐患。
当时洪秀全还采取强本弱枝政策,把陈玉成、李秀成等部下大将,都封为王,以分他们的权力,对李秀成也不是非常信任,怕他自立为王,不听调遣。为强调团结部下一致对敌,李秀成曾经多次强调,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
为了消除洪秀全对他的猜疑,就把苏、浙两省的管理权,全部交给部属,就连他的母亲和家眷,也从苏州送往天京,交给天王为人质,来表示他对天王的“忠诚”。
其二、曾国荃出兵神速,也是孤注一掷,洪秀全低估了湘军攻克天京的决心和意志曾国荃部湘军从安庆快速直下,不久,他们就攻陷芜湖、巢县、无为、运漕、和州、东、西梁山、太平关,进而直逼天京而来。
事实上,曾国荃也是孤军深入,用的是擒贼先擒王的计谋。
于是洪秀全一日下三道诏旨,命令李秀成立刻撤兵,以便回救天京。
洪秀全不相信曾国荃那么一点兵力,就能拿下天京,他对湘军的战斗力缺乏必要的认识,低估了湘军的实力,所以才敢于用针尖对麦芒的战术,希望太平军可以用重兵,“包饺子”战术,对付曾国荃的2万孤军。
其三、洪秀全认为李秀成的军队是太平军的精锐,事实上李秀成确实是能征惯战的将领,军队作战能力也比较强,差一点就成功打破天京之围李秀成率军从苏州出发,到东坝集合,他分军两路,一路由秣陵关,一路由板桥、善桥直向天京的雨花台,攻击前进。
九月初,他下达总攻击命令,太平军数十万大军包围湘军,战线长达60余里。
此役,居然使曾国藩“心已用烂,胆已惊碎”。
还使得湘军“将士皮肉都尽”,意思是老本都快赔光了!他们称自太平军猖乱以来,未有如此围困之久者。
但是,湘军有水师运输弹药物资,可以持久作战,而太平军却须陆路运输,各军从八月出发,又未带棉衣,十月天气已经很冷,天京又无粮可用,猛攻了40多天,十月底,太平军各路军队,不得不立即撤退。
李秀成攻清军,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围困天京的清军没有被打破,洪秀全当殿明责李秀成,还革去了他的王爵。
可以说,这次大规模反包围作战,差一点就成功了,事实上,李秀成确实是能征惯战的将领,他的军队作战能力也比较强。只是粮食缺乏,很多太平军不战自溃而已。
天京雨花台失守,京城惊慌,天王洪秀全召李秀成回京李秀成奉诏立即回军。可惜,这时候正逢长江水涨,路道被水冲崩了,无路可走。清军又水陆进攻。
李秀成调集船只,先载兵马抢渡过江,还未过尽,和州、江浦、浦口、下关都失守了,未过江的太平军都战死了。
此战,前后丧失太平军战士数万人,给太平天国的士气以沉重的打击。
其四、洪秀全晚年,思想开始保守,陷入极度的宗教迷信。李秀成向洪秀全建议放弃天京,转战中原,洪秀全没有采纳这个对策,却向太平军宣称将有天兵下凡,可以驱走清兵李秀成回到天京,天王加封他为“真忠军师”,继续留守天京,太平军各王都归调遣。
看到这种不利情势,李秀成已经知到天京不能再坚守,要京劝天王撤退。他上殿向天王奏陈天京不能再守,请求“让城别走”他痛切陈词,甚至请死于殿前,以求听从。最后洪秀全竟断然拒绝,严加斥责。但是后来,洪秀全也赐下龙袍,来安慰他。
李秀成只得遵天王意旨,留天京死守。他传令李世贤领军去江西就粮,希望他能够在1863年江南秋收后,可以回救天京。
陈玉成英勇就义后,曾国荃率湘军就进逼雨花台围困南京城,形势急转直下,天京附近据点逐一陷落。
洪秀全晚年,思想越来越保守,陷入了宗教思维不能自拔。李秀成知道天京难以久守,向洪秀全建议放弃天京,转战中原,被洪秀全拒绝。
面对如此困境,洪秀全没有采取适当的对策,却向太平军的将士,宣称不久必将有天兵下凡,来驱走围困的清兵。
其后,太平天国的苏、浙基地均被湘军和淮军攻克,南京城外营垒亦尽陷敌手。
洪秀全已患重病,他拒绝了李秀成的弃城出走建议,期望上帝降奇迹,能够赐福于太平天国,从而最终战胜清军。但随着天京的防务日渐危急,洪秀全的幻想终告还是破灭了。
1863年冬,天京被清军彻底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再次拒绝李秀成突围的建议,固守天京。
这时城中军队只有一万多名,能作战的3000余名,粮食又彻底断绝。湘军围城却越加紧急,从东门到北门沿城掘地道攻城。李秀成指挥守城军,一连破了几十处清军挖掘的地道。然而5月21日,地保城失陷,湘军得以猛烈炮火作掩护,迫近太平门城根,开掘地道攻城。
1864年7月19日午刻,龙膊子地道挖掘后,天京城垣被轰陷。李秀成率领饥饿疲惫的太平军,奔向缺口,用火药倾盆而下,烧死攻城敌人无数,无奈湘军以5万生力军攻城,众寡已经悬殊,无法抵挡。最终天京被清军占领。
总而言之,太平军在上海节节胜利时,洪秀全对李秀成的太平军战斗力期望过高,所以没有推迟决战的长期准备,再则洪秀全对李秀成缺乏十足的信任,怕他自立为王,不听调遣。
曾国荃出兵神速,也是孤注一掷,洪秀全低估了湘军攻克天京的决心和意志。
洪秀全认为李秀成的军队是太平军的精锐,事实上李秀成确实是能征惯战的将领,军队作战能力也比较强,差一点就成功打破天京之围。
洪秀全晚年,思想开始保守,陷入极度的宗教迷信。李秀成向洪秀全建议放弃天京,转战中原,洪秀全没有采纳这个对策,却向太平军宣称将有天兵下凡,可以驱走清兵。
就是上述四个原因,最终洪秀全没有采纳李秀成的“救命奇策”。
德国距离胜利近吗?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希特勒在自杀前,对部下说:胜利一度离我们很近,唾手可得。希特勒并没有瞎说。当时希特勒入侵苏联,曾经有着非常好的机遇。在莫斯科会战,德军一直占据上风。当时德军进攻部队高达170万人,装备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苏军因为一连串的损失,此时只有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然而,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略,开始坚决防御。以10月为例,仅仅数日之内,莫斯科方面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60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德军全力进攻,然而伤亡很大,进展缓慢。此时,老天也帮助了苏联人。11月开始,莫斯科开始出现暴雪天气,野外积雪厚达1米。德军没有在严寒条件下作战的经验,一时间部队的进攻速度严重减慢,还出现大量的冻伤冻死。因为严寒的减员,和战斗伤亡差不多。即便如此,11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51个师仍然在全面攻击。
此时苏军实力仍然是较弱的,如果全面防守未必坚持得住。然而就在德军全面攻击的时候,苏军突然出人预料的发动反击。德军仓促中招架不住,败退下去。此次战机失去后,苏军开始源源不断的增援。德军随后又有突破,但实力已经无法吃掉莫斯科的苏军重兵集团。由此,莫斯科战役失败了。当然如果德军能够击中更强的军力,或者妥善准备冬季作战的补给和装备,就很有可能获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苏联如果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又会损失一百万以上的军队,更导致莫斯科以西所有地区崩盘。随后德军只要稳住局势,向南进攻,占领斯大林格勒地区,进而突入高加索,就会彻底切断苏军的石油来源。那么,丢弃了欧洲部分,没有石油的苏军,恐怕只有签订投降条约一条路了。
此时日本很可能来捡便宜,同时攻打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那么,最终苏联就会沦落为西伯利亚地方政府。苏联覆灭以后,德国等于独霸了欧洲。整个欧洲的实力,当然不惧怕美国,更别说英国!为何会落了个自尽的下场?
关羽守荆州具体统帅多少兵马,没看见史料记载,只能从几个方面推算。
一、《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陆逊荆州之战,斩获招纳,凡数万计。
这“凡数万计”,应该只是被东吴灭掉的,或投靠东吴的人,关羽与曹仁、以及庞德、徐晃等人作战损失的人马应该不包括在内。另外“凡数万计”,同样也不包括吕蒙攻心计之后自己偷偷跑回家的人。毕竟作战与父母、妻儿召唤的魅力相比,回家之路难以抵抗。与曹魏作战以及溜号的人,估计比被东吴杀或投靠东吴的人不会少。
二、《三国志·吕蒙传》:吕蒙听从陆逊计策后,劝孙权取荆州时说: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意思是,如果攻打徐州肯定可以取胜。问题是徐州地形仅有陆路,是北方骑兵发挥长处的地方,即使今天夺得徐州,曹操来争夺,就是派七、八万人守,也难免时时担惊受怕。不如我们攻打关羽。)
吕蒙的意思是,守只有一面之敌徐州,派七、八万人,还整天提心吊胆。而关羽守荆州是面对吴魏两面之敌,应该不会少于8万。
三、《后汉书·刘表列传》记载:198年,刘表平定长沙太守张羡叛乱之后,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刘表不用像后来的孙权那样强者为兵,羸者补户。一是早期的荆州没有强敌虎视眈眈,二是刘表没有争霸天下的意愿。
没有雄心壮志的刘表都有10余万兵力,刘备以及诸葛亮等人,一心立志建功立业,他们治理荆州,不可能比刘表的10余万兵力少。
四、当时征兵通行惯例,是十抽一。
也就是说,荆州正常兵力应该在12万人左右,如果不大规模征兵,刘备也没有资本打益州的主意。刘备、庞统入川,带走了三万;诸葛亮与张飞入川驰援,又带走了大约5至7千人马。再加四年前,单刀赴会时,投靠东吴两个郡的约四千守城的兵力。
故而推测,关羽守荆州,应该有8万人左右。
如果只用8万人面对吴魏,的确捉襟见肘,但有益州配合呢!例如,四年前孙权要荆州、单刀赴会之时,刘备就率领四五万人马到荆州。后来,又带回益州防备曹操。
关羽失荆州,不是大意,而是必然。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关羽高傲自大,自己到处树敌。
先是,关羽的人生中没有“婉拒、婉谢”。孙权请求接儿女亲家,却遭关羽破口大骂,辱其使,不许婚。孙权早前表示联合打曹仁。关羽不知怎么那么大的脾气,又是连骂带恐吓:“鲗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意思是,你这个小乌贼,翻不起大的风浪,竟敢小瞧我关羽打不败曹仁?如果我关羽攻破了樊城,难道还愁灭不掉你孙权?)。是关羽的威胁,逼迫对两家联盟还抱有一线希望的孙权,听取吕蒙、陆逊的取荆州的主张,而彻底放弃了攻徐州的想法。
二、关羽的目中无人,不仅逼盟友翻脸,也让部下叛离。
在关羽攻打曹仁满宠占主动时,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意思是后方的麋芳、傅士仁找各种借口,尽量不供应军需物资。)吕蒙渡江后,二人就直接叛变了,导致后方一夜之间没了。
三、身在益州的刘备好像得了健忘症,仿佛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关羽,荆州之战打了半年之久,刘备不仅一直没有出手救援,连表示关注的言行都没有。
近半年时间,刘备、诸葛亮好像没事人似的,始终没有谋臣去犒劳三军,也不派武将支援助战。关羽不上报军情,是他不对,可刘备起码得多派驿卒通报前线的消息,也应增派探子打听吴魏的军事调动。结果,五六个月时间,麋芳、傅士仁故意拖延物资、叛变,不知情;曹魏援军接二连三到荆州,吕蒙的人马白衣渡江、四处安抚将士家属,不清楚;关羽中箭受伤、败走麦城,也不知道。这些事发生后,只要关注、即使是在大马路上,也能打听到,根本隐瞒不住。
三、蜀汉不把荆州当一回事,可吴魏则全力以赴。
曹魏,除了本身就一直在驻守荆州的曹仁、满宠外,曹操调动了11路人马增援,例如于禁、庞德、徐晃等,而且张辽还在增援的路上,五子良将有3位出动。
东吴的孙权,与曹操一样,时时刻刻盯着战场的进展。参战的除吕蒙、陆逊外,能征善战的东吴十二虎臣,当时在世的8位:韩当、周泰、蒋钦、甘宁、凌统、潘璋、徐盛、丁奉全部参战。
而关羽手下,只有马良、糜竺、伊籍,以及赵累、廖化、王甫、周仓、关平,另外麋芳、傅士仁在失败之前就投靠了东吴。
关羽无得力助手,而且孤立无援,敌人不仅强大,而且认真。留给关羽的,只有惨败一条路!
怎么获得至尊天神的庇护?
部落/联盟玩家在锦绣谷主城(双月殿/七星殿)至尊天神军需官处购买,玩家必须声望达到崇敬才可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