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节日,有哪些习俗干些什么
彝族的节日,有哪些习俗干些什么?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下面来说一说我们彝族兄弟的传统节日
1、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2、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彝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3、跳公节→即跳弓节,彝语称为“嘈契”,意为“跳弓舞”,也称“孔够”,意为“快快乐乐,祈祷祝福”。跳弓节是居住在那坡县桂滇交界地区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各个村屯过节的具体日期虽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四月上、中旬举行。
节的来历,据传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领彝人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在大山竹林中,情况十分危急。后他们以竹子制造弓箭,奋起反击,终获胜利。凯旋回来,受到族人的热烈庆贺,久而久之,遂成风俗节日。
4、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5、赛装节→顾名思义,就是服装,服饰的比赛。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选美,比美的日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到彝族的赛装节会上观光,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赛装场,色彩缤纷,满眼都是花花绿绿,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鲜艳服装,一定会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也很会刺绣,不光在衣服,帽子,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可爱,顽皮的俏丽图案。
火把的寓意?
火把节,对于每一个彝人来说,是一个集祈丰、祭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中,农业祈丰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内涵。
它主观上采用敬天祭祖、转田、照岁、送火把等仪式,在客观上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首先,火把节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生产时序象征,来强化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观念。
火把节期间,每村每寨都要竖立高二、三丈的大火把,按平年扎十二台,润年扎十三台,象征一年的周期,这是一年时间的聚合符号,而且用火燃烧的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火将十二台燃尽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结束,和太阳行使一个周期的时间秩序一致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节日?
1、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彝族的传统节日?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每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但是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每年的火把节是彝族隆重、盛大、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到时候村村寨寨都庆祝节日,十分热闹。
3、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
4、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
5、人们聚在广场上,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散发一股浓浓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
墨江彝族风俗特点?
墨江县的彝族,多生活在高寒山区、半山区,村寨一般选择在地势比较平缓、开阔、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的地带。
一、过大年。彝族过大年时有诸多丰富的传统习俗,民族特色鲜明。二、牧羊节。彝族腊鲁人,在生产生活中极其重视养羊。红白喜事,婚丧嫁娶,节日祭祀,喜迎佳宾,他们都要杀羊。并将其皮制成皮革领褂,穿在身上,挡风御寒。腊鲁人的羊,大多由少年儿童放牧,因此,从很久以前就有传统习俗,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这天,被确定为彝族腊鲁人的“少年儿童牧羊节”。三、出门节。正月半间属虎日,意为春节过完,彝族人就要全身心投入生产,要出远门帮工的,都要祈求摩、咪(天、地)保佑。这一天早晨,彝族聂苏人每家的拿事男子,自带肉、菜、干巴、粑粑、团子、酒等食物,相约于风景优美的寨外山林里聚餐,叫做“夺都堂木”出门节。相互边吃边商谈一年来生产和生活的得失。评议本寨孔昨泼(竜头)在一年中为大家尽职承担的责任,改选或继续任本年竜头人选的事宜。同时,要做一套弓弩和四支箭,每支箭头粘上团子和干巴,由孔昨泼(竜头)代表全寨人祈求摩、咪(天、地)保佑,再用弓弩把四支箭向东南西北方向射出。射箭时孔昨泼(竜头)口念祈祷词:“一向东方射一箭,金银财宝滚进来;二向南方射臆箭,天公降雨快快来;三向西方射臆箭,恶鬼病魔滚出寨;四向北方射一箭,家有吃穿笑开颜。”这天祭祀完毕,人们便可以投入生产或者出远门做事了。四、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的重大节日“火把节”。过节前一天的二十三日,各村寨集体杀猪宰羊,各户杀鸡,祭祀神灵和祖宗,人们将晒干的柏树叶与杉木和松香舂细筛成粉末,将松明或蒿芝杆扎成十二道箍(闰月为十三道箍)做成火把,傍晚十分,各家将捆扎的火把松明点燃,并将松香等混合物粉末抛洒在火焰上,火光中便爆发出一片灿烂的火花。燃烧火把到一定时辰,人们将五月端午蒸糕、包粽子时候就开始戴在每个家庭成员手腕上的红、白、黄、绿、蓝五彩线摘下来,抛人燃烧的火把中焚烧,接着,高擎着火把,绕出村寨串田串地,伴随着吆喝声以示驱逐人畜病虫灾害。二十四日,邀请亲友相聚一堂,在喝酒、吃肉中畅谈友谊和交流做人处事的道理,男女青年聚集于特定的草坪上,伴随着三弦、四弦或芦笙翩翩起舞或对歌。夜晚,燃烧起熊熊篝火,大伙围着熊熊的篝火跳歌,谈情说爱,沉醉在歌舞的海洋里,通宵达旦不知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