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杨振宁,究竟有多伟大?没有他,或许就没有邓稼先
2000年,科学期刊《Nature》评选出了在过去一千年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二十位物理学家,其中十九位物理学家已经与世长辞,仅有一位尚且活在人间。
他的名字叫做杨振宁,他另外一个一重身份,即中国人。
因为其与钱学森同在美国留学,钱老于1955年回到了亲爱的祖国,并为这片土地奋斗了终生,因此,许多人喜欢拿他与钱老做比较。
又因为其与邓稼先为朋友,邓稼先为我国“两弹元勋”,而他却长期在美国生活工作,又有人喜欢拿他与邓老作比较。
尤其他与翁帆女士的婚姻,更是很多国人吐槽的槽点。
若是走进杨振宁的一生,我们会不禁问自己一句:某些人是不是对他误会太深啦?
价值评判
翁帆懂他,所以,她收获了此生的挚爱,杨振宁也因此收获了上帝送给他的最后一件礼物。
单从世人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来看,偏见已经如大山般矗立在每个人的心头。
这些人把杨振宁放到一个狭隘的价值观尺度去评价,致使他们得出了有失偏颇的评价和认知。
我们再说回另外两件事,不能把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行业,且做出不同选择的人,放到同一个尺度上去衡量。
我们要看看其是否利用这个中国人的身份,为这个国家与民族做出了多少贡献。
如若这个人什么都没有做,完全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我们再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去批判他。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那时候的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其父亲又是留美归来的知识分子,后又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在时代与家庭的双重影响之下,其不可能忘记自己中国人这个身份。
战乱与流亡的苦楚时时警醒着他,无论走多远,一旦有了能力,就一定要给祖国做点儿贡献。
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之后,他也始终把祖国放在自己的心头。
因为受父亲杨武之影响比较大,其认为我国的文化重视实际,不重视抽象的理论框架构建。
同时,他也深知自己动手做试验的能力较弱,每一次进实验室,经常会出点事故。
因此,他更加注重物理理论的研究,一则这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二则是准备将来有机会报效祖国,也正是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多,最后,才有杨—米尔斯理论的问世。
这是当今物理学最著名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当然,令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并不是这个理论,而是其与李政道合作而得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讲到这里,我想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为什么其不像钱学森那样返回祖国呢?
钱学森回国之际,正值1955年,当时我国与美国刚打完抗美援朝没多久,中美之间矛盾重重,而钱学森手中美国军方的多个核心机密,他会制造导弹与火箭等先进的武器。
若是返回我国,按照美国的人说法,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
那时候杨振宁正在做什么?关于“宇称不守恒”理论的研究和推理,正在最关键的时期,对于一个他沉浸于学术研究的人而言。
此时,他不希望受到外界的一切干扰,他需要心无旁骛地投入其中,方能突破遇到的难关。
就当时的境况而言,他留在美国,比回到祖国更好。
他研究的领域不同于钱学森,钱老回国之后能够获得立即投身到导弹能领域的研究之中,而他则无法真正发挥出自身的影响力。
且看看他后来如何操作的?后来,他加入了美国的国籍,并以美国人的身份访问自己的祖国,因此,他成为了中美关系缓和后,第一个返回祖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
这是一个讯号,这是在告诉全世界的科学家们,这个国家正在转变,欢迎海外的游子回国。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其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宣扬中国,把中国介绍给外国人,尤其是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
由于信息的闭塞,很多人对我们国家的认知存在着误解和偏差,通过杨振宁,他们才慢慢地纠正了这种误解和偏差。
当许多西方人宣扬另外一种观点时,他以美国国籍的身份,以诺贝尔获得者的身份告诉这些人,其实中国并非是他们所宣扬的模样。
这难道不是在为祖国做贡献吗?他曾经还救过邓稼先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与邓稼先的友谊
1971年,已经二十六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杨振宁,特别想回到祖国看一看,碍于中美两国还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其没法直接通过美国直接返回。
只能以法国为中转站,在法国等待签证期间,他的内心无比激动,而由于周总理的关照,签证的办理速度非常快,他一盏茶还没有吃完,签证已经办了下来。
登上飞机的那一刹那,他的双手已接近颤抖,周总理托人问他,到祖国后想见见哪些人。
他将“邓稼先”这个三个字写到待访问的亲友名单里,两个人曾共同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后因为战乱,又共同进入了西南联大。
两个人经常性在一起谈论学术,由于杨振宁比邓稼先入学三年,又比他年长两岁,故而邓稼先亲切地称呼他为课外老师。
那是两个人的青春岁月,二十多年过去了,他无比想念这位挚友。
看到名单上名字后,周总理费了好大劲儿才得知邓稼先的下落。
原来由于那场运动的影响,邓也未能幸免,此时正在被安排学习,做着与科研任务毫不相关的工作。
这位曾担任共和国原子弹与氢弹设计方案总设计师的科学家,这位曾为这个祖国立下过汗马功劳的科学家,正在被那些无知的后辈们欺辱。
由于长期接受核武器,其受到的核辐射十分严重,身体每况愈下,据邓的夫人回忆,研究核武器的许多科研人员,正在遭受“四人帮”的严重迫害。
幸而杨振宁的到访,使得邓稼先可以从这场灾祸中及时抽身而出,从而避免了被迫害的风险。
也是从他的口中,其意识到我国正在进行的核研究项目。
为了民族的国防安全,邓稼先放弃了个人在物理界的追求,在大西北隐姓埋名数十年,这才有了共和国的核武防御墙。
听到朋友正在做的研究之后,杨振宁眼角滚出两行热泪,这里既有对祖国强大的欣慰感,也有对朋友数十年受苦的心疼与怜惜。
当年的邓稼先跟自己一样,渴望在物理界取得突破,让自己的名字永久地留在世界的物理史上,可为了国家,他统统放弃啦!
当两位朋友再次握住手时,时光仿佛凝滞不动,两颗心也在沉默中,对彼此多了一份尊重,多了一份钦佩,多了一份理解。
后来,杨振宁听说朋友患了癌症,他四处寻找特效药,并从美国的研究所搞来了还没有上市的药物,托韩国与叙利亚的大使捎回中国,递到了好友的手中。
这难道不是他对祖国的贡献吗?
再后来,他回到了祖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并且捐赠了自己诸多珍贵的文献,以及研究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杨振宁资料室”。
2021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现场,国家以官方的名义为他澄清误解,在颁奖词里,我们会看到这样一句评价:
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如今,你与祖国一起向未来。
难道这句话都不合老先生的心意吗?如今,杨老先生已经103岁,古人云:家有一老,胜有一宝。
于我国而言,这就是国宝级的科学家,其如今依旧为我国培养着下一代的人才。
就凭这份精神而言,其无愧于祖国与人民。
在此,每一位国人都应该向杨老表达一份崇高的敬意,尤其是那些曾经误解过杨老的人,应该先放下心中的偏见,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还他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