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敦煌壁画里竟藏着唐代“弹幕”,古人一句话戳中现代人泪点

2025-10-21 02:02:43 26阅读

一、引子:当壁画开始说话

第一次看到唐代“弹幕”,是在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实验室。

那是一幅初唐时期的《维摩诘经变图》,画面中央,维摩诘居士身披白色长衣,手执麈尾,目光如炬。就在他脚下,一行墨书小楷赫然入目:

“弟子令狐思忠,与妻樊氏,同发愿造此一身,愿平安。”

字体不大,却笔笔清晰,像是从壁画深处探出的一只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肩。

那一刻,我听见自己心跳漏了半拍——原来,古人也“发弹幕”;原来,千年前的“留言”,也能精准戳中千年后的“泪点”。

敦煌壁画特点_唐代壁画题记_敦煌壁画弹幕

二、弹幕初现:把祈愿写在永恒上

敦煌莫高窟,现存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若把壁画比作巨大的“朋友圈”,那么那些密密麻麻的墨书题记,就是一条条“实名留言”。

它们没有滤镜,没有美颜,只有最真实的情绪:

“愿父母康健。”

“愿娘子早归。”

“愿科举得中。”

“愿战乱早息。”

……

最打动我的,是一行写在盛唐《药师经变图》下方的小字:

“弟子张议潮,收复河西,凯旋归来,特造此窟,愿家国永安。”

张议潮,晚唐名将,率河西军民驱逐吐蕃,收复瓜、沙十一州。史书只记其战功,却未记他曾在壁画上留下“弹幕”。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

凯旋的将军,卸下甲胄,跪在洞窟里,借一支毛笔,把“家国永安”四个字,写进永恒。

墨汁渗入泥层,也渗入时间。

千年后,我隔着玻璃,读到这行字,眼泪毫无预兆地落下。

——原来,所谓“泪目”,是跨越时空的“点赞”。

唐代壁画题记_敦煌壁画特点_敦煌壁画弹幕

三、墨痕深处:把孤独写成陪伴

敦煌“弹幕”里,最多的是“发愿文”。

所谓“发愿”,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写给佛祖,也写给未知的未来。

它们往往千篇一律,却又句句不同。

中唐第158窟,一尊长达15米的涅槃佛横卧,佛身后,一位名叫“李明振”的供养人,写下这样一行:

“弟子明振,军旅二十年,未归乡,今借佛前一笔,愿老母不识兵戈,妻儿不识离别。”

字迹歪斜,像是边写边哭。

我抬头看佛,佛目微阖,嘴角含笑,仿佛早已替他接住那份乡愁。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古人写“弹幕”,不是为了“火”,而是为了“活”——

在戍边将士的孤独里,一笔墨痕,就是一封家书;

在丝路商旅的疲惫里,一行小字,就是一盏夜灯;

在流放官员的绝望里,一句“愿平安”,就是一根稻草。

他们把最柔软的孤独,写进最坚硬的壁画,

于是,孤独不再孤独,成了陪伴。

敦煌壁画特点_唐代壁画题记_敦煌壁画弹幕

四、色彩背后:把日常写成星辰

敦煌“弹幕”,不只墨色,还有朱红、石绿、铅白。

它们藏在菩萨的飘带边缘,藏在飞天的裙摆下方,甚至藏在天王甲胄的暗纹里。

最有趣的一条,写在晚唐第196窟:

“今日翟奉达,与妻小娘子,同来礼佛,吃胡饼两枚,葡萄一斗,大醉而归。”

翟奉达,敦煌当地士绅,史书无传。

却因这条“吃喝玩乐”的弹幕,活了。

我仿佛看见:

千年前的一个午后,阳光正好,翟奉达携妻带子,提着胡饼、葡萄,走进洞窟。

礼佛完毕,他掏出毛笔,在壁画上“打卡”:

“到此一游,吃得开心。”

那一刻,星辰落在他的笔尖,日常成了永恒。

——原来,所谓“泪目”,是千年后,我们仍能在他的“朋友圈”下,留言:“兄弟,干杯!”

五、修复现场:把破碎写成重逢

敦煌研究院有条规定:

凡修复壁画,必先记录“弹幕”。

因为每一条墨书,都是“历史的第一现场”。

我见过最心碎的一条,写在五代第61窟:

“弟子王氏,夫死子散,独造此窟,愿来世不再为女人。”

字迹极淡,却力透纸背。

修复师用红外扫描,才勉强读出。

那一刻,整个实验室安静得能听见呼吸。

女修复师突然落泪,她说:

“我站在她面前,却什么都不能为她做,只能把她的字,原封不动留下去。”

——原来,所谓“修复”,不是让壁画“完美”,而是让“破碎”有处安放。

让千年后的我们,能在破碎里,与古人重逢。

六、数字重生:把静默写成回响

2016年,敦煌研究院启动“数字敦煌”工程。

高清扫描、AI识别、3D建模……

那些肉眼难辨的“弹幕”,被一一放大、还原、存档。

最震撼的发现,来自初唐第220窟:

东壁药师经变图下方,一行仅1.5毫米高的“微弹幕”:

“愿天下人,不病。”

五个字,小如蚂蚁,却重若千钧。

项目负责人说:

“我们用了整整三个月,才让它重新‘开口’。”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科技的意义,不是让古人“复活”,

而是让他们的“静默”,重新“回响”。

——愿天下人,不病。

千年后,我们仍在转发、点赞、泪目。

七、观众席上:把遥远写成附近

2022年,敦煌展走进上海。

我最怕人多,却还是在《张议潮出行图》前,被挤得动弹不得。

突然,一个穿校服的高中女生,指着壁画下方,小声读:

“愿家国永安。”

她转头问母亲:“这人,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怕打仗?”

母亲点头。

女生突然哭了,她说:

“原来,历史不是课本,是弹幕。”

那一刻,我泪目。

——原来,所谓“泪目”,是遥远写成附近,

是古人一句“家国永安”,

替我们说出,不敢说的“世界和平”。

八、笔尖余温:把告别写成遇见

写这篇文章时,我桌上摊着一张敦煌“弹幕”拓片:

“弟子令狐思忠,与妻樊氏,同发愿造此一身,愿平安。”

墨痕已干,却仍有淡淡松烟味。

我闭上眼,仿佛看见:

令狐思忠牵着樊氏的手,走出洞窟,阳光落在他们肩上,像两条金色的河流。

他们不曾想到,千年后,会有一个陌生人,因他们的“弹幕”,在深夜泪目。

——原来,所谓“遇见”,是告别的一种温柔形式。

我们隔着千年,互道珍重:

你走好,我哭过,

我们都平安。

九、尾声:把泪目写成星火

敦煌“弹幕”有多少条?

据不完全统计,近万条。

它们或祈愿、或孤独、或日常、或破碎,

却都在做同一件事:

把“我”写进“我们”,

把“此刻”写进“永恒”,

把“泪目”写进“星火”。

于是,

当张议潮写下“愿家国永安”,

当李明振写下“愿老母不识兵戈”,

当翟奉达写下“吃胡饼两枚,大醉而归”,

当王氏写下“愿来世不再为女人”,

他们都在用最小的声音,

参与一场最大的合唱——

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未中断的,

“人间值得”。

今天,我们读到这些“弹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