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报道如何弥合温差

2025-09-06 06:01:36 2阅读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7月号

近年来,有关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温差的话题颇受关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

党媒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是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然而,时政新闻报道长期处于话语呆板老旧、报道手法单一的尴尬境地,呈现出公文化、枯燥化、成果展演化问题,不适应由算法推送主导的互联网传播生态。当宏观政策成为清单展示,当科技创新简化为数字罗列,宏大叙事正面临传播失效危机,更加凸显认知温差。

传播学中的“认知基模”理论可以解释这种温差现象。公众对政策的理解依赖既有经验构建的认知框架,当报道停留在概念化表达时,难以激活受众的认知图式。面对宏观叙事与微观感受的认知温差,时政新闻报道更应该成为连接两者的“导热体”,在顶层设计与民生百态之间构建可感可知的叙事通道。

时政新闻报道怎么“导热”?必须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和报道方式:解读宏观政策时要认识其重大意义,也要了解其叙事局限性;关注微观个体的具体情况和真实感受时也要胸怀大局,让新闻价值最大化。

接地气:高站位+低视角

大众传播媒介曾长时间处于“魔弹论”传播效果中,间接造成了传统自上而下的时政新闻叙事方式。“选择性传播理论”认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时,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在这一传播模式中,传播者需要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反应机制,传播链已经从以传者为中心演变为以受者为中心。

尤其在当前信息海量化、碎片化、视觉化的舆论传播环境下,时政新闻报道需要转换视角,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从受众视角、群众视角出发,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转换视角,要俯下身、写身边

记者在工作中应扭转“传声筒”“告示牌”角色,从新闻受众、当事人、受益者的角度来观察和解读。如在泰安日报的时政新闻报道《开放,大路越走越宽》中,记者不是从相关部门视角简单罗列一年来城市开放发展的成绩,而是站在市民角度挖掘开放背后的故事和价值,通过企业家、农民、市民、学子的视角来叙述开放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相比冰冷生硬的数据,低视角让平时高高在上的时政报道呈现受众身边的人和事,可感可知可共情,在同一视角中消除了温差、构建了共识。

眼要往下看,脚要往下跑

经济大势与发展大局总会在细微处展现其影响力,扎根基层才能以基层视角发现细微变化,以真实真切的力量激发受众共鸣。

比如,人民日报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推出《百姓身边的改革事》专栏,通过新闻采访对象的视角讲述基层的质朴生活小事,生动展现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国家大事给他们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真实可感的故事传递改革温度、引发受众共鸣,进一步凝聚了全社会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人民日报《百姓身边的改革事》版面转换视角,须沉下心、知上边

时政新闻有其内容范畴和针对性,转换视角后并不是要将所有生活小事“眉毛胡子一把抓”。时政新闻要紧紧围绕中心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在以基层视角观察时不能一叶障目,要主动联系时代大背景、发展大形势,将“国之大者”投射到“民之小事”,用“民之小事”叙述“国之大者”。

比如,在“新春走基层”采访中,记者发现一条线索:一对小夫妻几年前离开东平湖畔的家乡外出打工,现在两人加入湖边文旅项目,开网店卖特产、做直播拍风景。泰安日报就此推出《回到湖上》报道,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背景,通过二人的视角和经历讲述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变化,赋予此篇报道更大的时代价值和传播格局。

冒热气:大政策+小故事

在印刷媒体主导的20世纪,“倒金字塔结构”曾是新闻写作的金科玉律。这种源于电报时代的写作范式,用导语概括、细节递减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本质上是对传播效率的极致追求。

在当下即时性与碎片化主导的媒介生态中,受众不再满足于事实的平面罗列,时政新闻报道究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答案或许就藏在人类最古老的传播智慧里——从“告知模式”向“讲述模式”转型,用故事构建真相。

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应当成为时政新闻工作者的一项“硬核”软实力。固然,时政新闻报道需要严肃的表达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板着脸。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是跟每个人相关的,而人和事都是具体的可感的。

讲好故事,要善于找准落点

时政新闻是连接党委政府方针政策与百姓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出发点在时政,最终的落点在群众。讲受众爱听的故事,并不意味着用猎奇故事取悦受众,而是要找准落点,将深刻的主题映射到普通群众的生活故事中。

比如,在党媒每年惯常的“年终盘点”报道中,泰安日报将视角下移,把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落点到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身上,通过讲述《从煤矿工人到现代光纤高科技行业人才——小尹转行记》等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自然贴切地展现高质量发展给城市和个人带来的具体变化,润物无声地让受众领悟新发展理念。

讲好故事,要精于刻画细节

好的新闻离不开细节,好的故事更需要用细节说话。细节并不是啰嗦凑字数,而是用故事里的亮点来将制度人性化、将政策场景化、将数据具象化。比如,当记者看到一则信息提到“泰安市已有13家科技小院获批,数量居全省首位”,除报道这一成绩外,决定将数据具象化,挖掘科技小院背后的故事和价值,于是一篇题为《到村里去“读研”》的报道应运而生。作品讲述了三群大学生到村里读研的三个故事,用细节将学生、学校、企业、农业在科技小院中的参与和受益赋以电影画面感。

细节有时可以替记者“发声”,无需评论性语言和过多形容词便能传递信息。比如在《到村里去“读研”》的采访过程中,当科技小院学生在田间地头向记者介绍情况时,合作社基地养的小黄狗一直摇着尾巴围着他转。记者将这一细节写到了报道中,学生与乡村的和谐共进不言自明。

泰安日报《到村里去“读研”》报道配图讲好故事,要长于运用群众语言

当时政新闻将视角转为群众视角,讲述群众故事,自然要在语言上更加注重使用生动形象、更具生活气息的语言。传统新闻报道语言严谨,时而陷入空话套话窠臼,用群众话说群众事则能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泰安日报的报道《听听老农人的“新农业经”》,在讲述农户故事时便采用了朴实通俗的文风,村民对话涉及方言时原生态引用,如“尚前进今年不回来了,年下再回来”等对话,自带特色和情绪。报道刊发后有人说,白居易作诗要“老妪能解”,新闻写作则须老百姓能懂。

聚人气:老套路转新方式

有了好的视角、好的故事,还需要有效的传播。传统时政新闻表现形式比较单一,拓展时政新闻报道传播渠道不能仅限于文字和纸媒,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变换多种表现形式。视频、动画、H5……将生硬枯燥的时政新闻进行可视化呈现,让受众在碎片化时间里通过最直观的方式掌握新闻内容。

转换视角从受众出发,供可视化转换的素材很多,传播也更有效。比如,在泰安市获得地方立法权8周年之际,泰安日报采编团队在新闻客户端的《画说》栏目推出时政新闻报道《地方立法如何改变了泰哥的日常生活?》,从群众视角出发,以图画形式讲述了8年来地方立法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变化,把立法这一感觉离受众很遥远的时政拉到身边,使其可感可知易传播。

2025年新闻评论范文3篇_时政新闻报道弥合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温差_时政报道接地气视角转换策略

《地方立法如何改变了泰哥的日常生活?》(部分)不仅时政新闻可以故事化、可视化,新闻评论也可以探索多种表达方式。比如泰安日报社望岳客户端推出的《望岳快评》,便以视频形式谈论政事、回应网络热点,将观点前置、将篇幅缩短,既能让受众及时了解评论观点,又能在留言中实现互动,利于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

结语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新兴技术和平台正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改变着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时政新闻报道要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和报道方式,既不能沉溺于宏大叙事的自我重复,也不能陷入碎片化表达的认知陷阱。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当我们走进基层、贴近群众,从政策的高度解释生活的变化,将战略意图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时政新闻报道就能在党媒和受众间架起理解与信任的桥梁。

(作者为泰安日报社时政新闻中心副主任)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7月号,原标题为《时政报道如何弥合温差》。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