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启恒院士回顾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年:这值得庆幸
“(中国改革开放和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两件伟大的事儿发生在同一个时代,而我们正好赶上了这个时代,这是我最值得庆幸的事情。”
30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胡启恒有幸见证并亲历了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全过程。不仅如此,她还领导建立了以互联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创办了中国互联网协会,代表中国向国际互联网界发声。
为了表彰胡启恒对世界互联网的贡献,2013年,国际互联网协会将她列为首位“互联网名人堂”的中国入选者。

从领导国内主干网建设到带领中国全功能接入Internet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羊肠小道走出来的。”作为中国互联网事业引路人之一,胡启恒对这样的说法深有体会。
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发展,计算机联网也成为当时国际社会力争实现的技术目标。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希望能够赶上高速计算机的红利,于是,国家计委决定在中关村建设计算机网,共享高速运算能力。1989年,世界银行贷款项目NCFC(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应运而生。
NCFC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持,首要任务是组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个局域网,再连接成一个主干网。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胡启恒被选为NCFC项目管理委员会主任,主持项目的领导工作。
启动之初,NCFC项目里并没有国际联网这一任务。为了方便国内外科研合作,将已经建成的中关村计算机网与国际接轨,NCFC管委会做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决定,向国务院报告请示并获批准。
在国际联网经费和基础设施租用等问题都具备相应解决方案后,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还剩最后一道关卡。1994年4月初,胡启恒以在美国开会为契机,专程拜访了美国主管互联网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负责人。她向对方表达NCFC的接入诉求和目的,双方最终达成共识。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这一天也被正式认定为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纪念日。同年,胡启恒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次年又当选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首位入选国际互联网名人堂的中国人
将Internet领入国门后,胡启恒仍致力于中国互联网事业的早期发展。
1995年,她领导了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所的重组,并建立以互联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1997年,中国科学院获授权组建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为国家顶级域名“.CN”提供注册服务,中国互联网地址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1995年,中国电信提供商业化的宽带主干网(ChinaNET)服务后,国内互联网应用开始从学术界向社会蔓延。在胡启恒看来,互联网是社会性的技术,需要设立一个组织把互联网行业、学术界、科技界以及社会大众连接起来,在国际互联网界代表中国发声。2001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在胡启恒的倡议下成立,她也当选为协会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