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冷链物流基地扩容,已覆盖27个省份
另一方面要做深度。《规划》提出打造“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3”即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形成高效衔接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2”是结合冷链产品国内国际流向流量,构建服务国内产销、国际进出口的两大冷链物流系统;“1”则是建设设施集约、运输高效、服务优质、安全可靠的国内国际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
除了构建冷链物流的框架,《规划》还鼓励市场层面的发展。如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和网络化运作水平,打造消费品双向冷链物流新通道,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城乡冷链物流双向均衡发展。
在这样的构架下,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备受关注。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解释,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面向高附加值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散地,依托存量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群建设的重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是国家骨干冷链物流设施网上的重要节点。
早在《规划》发布前,2020年,结合地方自主申报情况,形成了全国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名单。这些基地将在整合集聚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存量设施等资源,促进农产品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西部加速发展冷链物流
10月1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公布了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涉及24个基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将目前已公布的两批次、41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进行了梳理。目前,除海南、江西、西藏、宁夏四地外,全国27个省(区、市)都已有“国家队”基地布局。
东部地区,除海南外,其余9个省(市)已经布局15个基地。其中,浙江和山东分别有3个基地,分布在浙江的舟山、嘉兴、宁波,以及山东的济南、青岛、威海。中部地区,江西暂未入列,其他5个省(市)布局了9个基地。西部地区,除西藏和宁夏外,其他10个省(市)分布了13个基地。东北地区,三个省份目前分布了4个基地。
从地理位置来看,冷链物流的基础原本在中国就分布不均衡。以冷链仓库设施为例,平安银行研报分析,我国冷库设施原本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和华南四大区域。2020年疫情出现以来,反而推动了冷链物流相关基础设施和行业企业在地域格局上的变化,“东南部沿海城市继续领跑发展,中部和西部地区冷链物流重点企业也在持续加速,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实,经过了“十三五”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也逐步有了冷链物流的市场和基础。
西部地区的成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此次就被纳入“国家队”名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冷链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辐射范围不断增加。冷链服务体系已基本覆盖全品类、全流程。已建冷库库容量约226万吨,人均库容量0.27立方米,超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成都对外贸易逆势上扬。2020年,成都生鲜农产品消费量357万吨、大型农批市场交易量1284万吨、交易额超1000亿元,在区位交通、口岸与物流、消费能力等多重优势叠加下,成都的冷链食品对内跨区域集散、对外国际辐射能力持续增强。
目前,成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总面积3970亩,其中冷链物流相关设施占地面积2459.8亩,占比达61.96%,冷库库容量85.1万立方米,已建项目占地3362亩。不过,成都市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及先进国家仍有差距,按全国、全球冷链发达地区的平均值计算,成都市冷库缺口约156万吨。此次基地建设纳入“国家队”序列,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成都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2022年,国家发改委下达了2022年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14亿元,重点支持建设服务于肉类屠宰加工及流通的冷链物流设施项目(不含屠宰加工线等生产设施),公共冷库新建、改扩建、智能化改造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以及已纳入年度建设名单的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内的公共性、基础性设施补短板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