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谱“兴”篇|记者一线蹲点调研——犍为“姜来很有钱途”
【编者按】2023年11月20日,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聚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写好“四个融合”大文章。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犍为县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组织多路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围绕要素融合、产业融合、设施融合、治理融合,开展“城乡融合谱‘兴’篇|记者一线蹲点调研”主题采访活动。在蹲点调研中,记者以第一视角见证广大群众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盼,展示金犍大地的勃勃生机。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业强起来、农村旺起来、农民富起来。
特色产业有看头,农民致富有奔头。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大兴镇黄荆村的犍为县粮油姜产业园区,产业路四通八达,田埂路纵横交错,座座机井、口口山塘点缀其中,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呈现在眼前。


“近年来,我们在姜黄产业园区新建了砖砌囤水田埂3230米;产业路2084米、田间作业路2200米,道路黑化3200米,硬化12000平方米;新建蓄水池28口,整治山塘3口,新建机井16口和配套管道,为姜黄产业规模化发展创造了‘硬条件’。”大兴镇乡村振兴专干何川介绍。

在姜黄地里,村民们更是放弃了春节“走人户”的机会,有说有笑地忙着挖姜卖姜挣钱。
“我今年73岁,帮老板起姜80块钱一天,还吃三顿饭,巴适得很。”满面笑容的村民伍帮玉边去掉姜黄的泥土边说。
伍帮玉说的老板叫吴江,是犍为闰土合作社的理事长。正是闰土合作社的成立,吸引了当地广大群众抱团种姜、抱团挣钱。
“成立合作社之前,老乡们种姜黄都是自己种自己的,规模小、产量低不说,而且销售还难。成立合作社是为了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标准化种植,提升姜黄的品质和销售能力。现在合作社有社员200多人,2023年种植姜黄200多亩,每亩(折算0.5亩)姜黄亩产可达1500斤左右,郁金达500斤左右。”吴江自豪地说道。
虽说姜黄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发展姜黄种植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的难题。例如,如何让姜黄提质增收;如何让姜黄卖出好价钱;如何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
犍为县农业农村局也清醒地认识到,黄荆村在姜黄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在其他镇也同样存在。于是,在各方调查、走访、研究的基础上,犍为县在乡村振兴中实施了产业融合,采取粮油姜间套轮作模式,稳步推进千年老姜黄提质增资。
“粮油姜间套轮作的方式就是采取玉米+大豆—姜黄间套轮作。这种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姜黄的产量和品质,还解决了粮食安全的问题,增加姜农的收益。”大兴镇党委书记王建波说。
黄荆村党支部书记郑玉林补充道:“间套轮作就是在一个比较大的地里,分别开成4米的厢(称为种植带)。在4米的种植带里,按2米开成2个小厢,一厢种玉米,一厢种姜黄,叫间种;第二年则是在种姜的厢里种粮油作物,在种粮油作物的厢里种姜黄,叫轮作。轮作+间套种的模式改善了土壤环境,姜黄的产量也增加了,可谓是‘一箭双雕’”。

“实践证明,粮油姜间套轮作的模式效益非常高,玉米最高产量能达到每亩800斤,平均也有700斤;大豆产量高的有400斤,平均也有300斤。一亩地的综合产值最高达到每亩9000元,最低也不低于5000元。”站在绿油油的油菜地边,王建波乐呵呵地算了一笔帐。

产业要融合,姜黄要发展,科技来助力。近年来,为做强做大姜黄产业,省标准化委员会、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天津医科大学、西华大学等10个专家团队入驻犍为,构建了土壤、育种、种植推广、产品初加工、大健康、医药等姜黄全产业链体系科研。先后邀请10多名省市农业专家对种植户进行姜种选育、田间一体化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培训,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帮助农户降低种植成本,增加姜黄产值。

“我们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合作研究,成功选育了我们犍为第一个道地姜黄新品种‘犍郡黄1号’已经命名了。”王建波表示,下一步大兴镇将抓住姜黄国际标准执行的契机,加强种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粮油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国际标准为引领,推动我们姜黄产业高质量发展。

午饭时分,记者一行走进大兴镇机关食堂吃“碰饭”。餐桌上,一盆金黄色的鸡汤让人眼前一亮,瞬间勾起了大家的食欲。
“记者同志,这个汤是用姜黄郁金炖的鸡汤,我们把它叫做姜黄鸡汤,可鲜了,你赶快尝一尝。”听完王建波的介绍,记者立马喝了一口,鲜美的味道瞬间从嘴里散开,仿佛所有的精华都凝聚在这口汤里。
“姜黄鸡汤是我们将来重点推广的一道名菜。为延伸姜黄的产业链,我们还开发了姜黄保健酒,因为姜黄具有保肝护肝、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很受欢迎。另外,在我们大兴镇,老百姓还用姜黄煎鸡蛋来治疗咳嗽风寒,效果也特别好。”说起姜黄及其食用价值,素有“姜黄书记”之称的王建波滔滔不绝,“大兴镇作为四川产姜黄的道地产区、核心产区,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大兴镇产的姜黄的核心指标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其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在医药、食品、保健大健康领域有广泛用途。”

据了解,为了让犍为姜黄走向国际市场,从2021年开始,全世界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6个国家参与了《姜黄国际标准(ISO/TC249)》的制定。代表中国参与《姜黄国际标准(ISO/TC249)》的制定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多次派专家到大兴镇,为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进行实地调研。

“我们抓住姜黄国际标准执行的契机,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合作研究,从种植资源保护、标准化种植示范等方面,加强种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姜黄产业的提质和增效。”王建波说。
正当记者采访时,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陪同新疆某地农业考察团来到犍为粮油姜现代产业园区核心基地,大家边走边看,调研姜黄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政策、风险等情况。“犍为姜黄,‘钱’途无量。”调研结束时,考察团表示,要把犍为的成功经验带回去,大力发展姜黄产业,让姜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大兴镇将按照创建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全方位、高起点做好粮油姜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开发利用,继续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乐山市农科院等加强合作研究,不断选育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新品种。延伸姜黄全产业链,和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姜黄加工、精深加工以及后端产业链的研究开发,不断延链、强链、补链,推动姜黄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抓好农文旅、中医康养、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开发,促进一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犍为姜黄的知名度、美誉度,推动姜黄全产业高质量发展。”王建波表示,大兴姜黄产业发展任重道远,犍为“姜来很有钱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