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新成立一个局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迎来爆发式发展。不少人都想知道,人工智能究竟能给大家带来什么。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安全治理以及全球合作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划定清晰路径,描绘了令人心动的未来图景。
在政策引导下,浙江省迎来首个人工智能局。9月3日,温州市人工智能局揭牌成立。此前,广东深圳龙岗区也挂牌成立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署。这些新机构将如何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又将怎样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在浙江,杭州和宁波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双核”。在浙江省出台的《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中,两市共同承担起2027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破万亿的重任。温州此次成立人工智能局,意在全力竞逐人工智能前沿赛道,与杭州、宁波协同发力,共同构筑浙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温州市数据局(市人工智能局)局长孙祥光说,温州市有抢抓人工智能机遇的强烈意愿,也有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独特优势。
孙祥光表示:“我们的绿色能源很丰富,发展算力产业有自己的优势。在数据领域,我们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汇聚、数据集打造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温州的制造业非常发达,我们有‘5+5’的核心产业,也就是5个传统产业、5个新兴产业,产业集聚度非常高,这有条件培育出一系列较好的应用场景。”
按照浙江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此前批复,温州市数据局加挂温州市人工智能局牌子。据了解,温州市人工智能局主要职责包括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政策,统筹推进全市算力、语料、算法等相关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牵头推进全市“人工智能+行动”,以及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人才引育服务等。
孙祥光表示,加挂人工智能局牌子,不是形式上的机构叠加,而是城市未来发展战略赋予的新使命,未来将全面放大“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的协同效应,助力温州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市。
孙祥光说:“我们接下来要布局建设超大型算力集群,打造数据基础设施区域功能节点,在数据大规模流通利用方面,形成自己的基础支撑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培育数据产品、打造高质量数据集就有很好的条件。我们将围绕制造业、传统产业培育一批垂类大模型和智能体。目前我们已经在筛选一批有意向做人工智能转型的企业,进行重点的培育孵化,围绕生产各个环节,我们会进行技术指导,一旦形成好的模型之后,再协助引入风投对它进行孵化培育。”
机构设立只是起点,真正发挥效能还需不断深入探索。针对人工智能企业普遍面临的算力贵、模型调用成本高、高质量语料获取难等痛点,温州市将推出12项具体支持措施,以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等形式进行补助,补贴金额最高达合同实际执行金额的30%,同一单位年度最高奖励达50万元。支持开展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等,对企业研发费用最高补助300万元。面向全球引进人工智能等领域顶尖人才,“一人一策”最高综合支持达1亿元。
方毅是一家数据智能服务上市公司负责人,目前公司在温州设有分支机构。他告诉我们,这样的补助政策能有效降低开发成本,激励企业拿出更多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
方毅介绍:“算力券可以理解为购买算力或者租用云端的算力给出补贴。模型券就是调用大模型的时候,给的补贴,鼓励大家把它用起来。语料券,就是模型训练时要访问外部知识库,这个时候也能给出补贴。所以算力券、模型券和语料券对于人工智能企业以及想要使用人工智能的企业来讲是非常精准地滴灌在它的根上。”
目前,温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作专班已组建成立,发布《温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市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建成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打造10个以上行业垂类大模型、100个以上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应用场景(产品)等,实现温州人工智能产业能级新跃升。
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陈慧灵表示,成立人工智能管理机构将推动地方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生态优化、制度创新、应用场景开拓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创新与探索。随着新机构运作逐步步入正轨、各项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政策逐渐落地,将进一步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陈慧灵说:“通过系统推进AI+制造,帮助传统企业降低转型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包括质量水平。培育一些新兴的AI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利于提升经济的竞争力。除了对产业提升之外,公共服务水平也会提升,包括AI+医疗、AI+交通、AI+文旅,这些应用都会打造起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让市民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