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药家鑫被判死刑,想捐出眼角膜,父亲拒绝:你把罪恶都带走
这是药家鑫的父亲在他行刑的最后时刻跟他说的话,面对儿子捐眼角膜的请求,药庆卫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好,我听你的。”药家鑫默默地回了父亲,便走上了行刑台...
药家鑫1989年出生,是家中独子,父母很是重视,由于药庆卫出现军人的原因,对药家鑫管教很是严格。
药家鑫的家庭条件很一般,但是父母在物质上从来没有亏待过他,他提出的要求都能想办法满足。
药家鑫四岁的时候一时兴起想要学弹琴,没想到却成了自己的噩梦,在别的小孩放学都可以到处玩,他却被关在家里练琴。
如果被父亲发现不认真练习就会拿皮鞭抽打他,父母对他的教育呈现出了两个极端,药家鑫想要的东西都会极力满足。
但是在其他方面非常严厉,特别是在精神世界上,从来没有给过他鼓励。
在药家鑫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被父母关到地下室,一关关一个月,只有吃饭的时候可以上来。
不仅如此,药家鑫上学的时候被其他同学霸凌,药家鑫回家告诉父母,同学让他背,不背就要给钱,原本以为父母会为自己撑腰,却不曾想只换来一句:“背就背嘛。”
别人的父母会对自己孩子说:“谁欺负你,你就打回去”
而药家鑫的父母,只要药家鑫跟别人有矛盾,从来不问对错,先把药家鑫骂一顿。
这样的教育下,形成了药家鑫畸形的人格,一方面要求完美,又一方面不敢直面自己错误,有了问题也不敢跟父母说。
在父母严格的教育下,19岁的药家鑫考上了西安音乐学院,成了别人眼中的优秀孩子。
药家鑫在学习的同时,还兼职做了家庭钢琴教师,赚到工资第一时间就是请自己父母吃饭,但他的父母对儿子赚到的第一笔钱并没有表现出多么高兴,反而很平淡。
药家鑫还用这笔钱给自己父亲买了个按摩仪,却换来父亲一句冷冷的嘲讽:“你以后不花我的钱我就谢天谢地了。”
父母这样的反应让药家鑫很失落,无论他做什么都换不来一句父母的称赞,精神世界上得不到满足,药家鑫就开始在物质上面去索要父母的爱。
要买手机,要买电脑,只要药家鑫开口,他的父母都会给买,手机用的从来都是最新款。
上大学之后的药家鑫更是花钱大手大脚,每个月都要找父母要大几千的生活费,不仅如此,他还要买车,父亲给他的四万块钱他看不上,就要买一辆十几万的豪车。
这一天晚上,药家鑫开着这辆不满半年的新车送女朋友回学校,回去时,女朋友还嘱咐他开慢点。
路经西安大学长安校区时,撞到了一辆同方向骑着电动车回家的张妙。
药家鑫立刻下车查看,他看那人穿着像是一个农村人,这时的张妙甚至还清醒,嘴里喊着疼,但当药家鑫看到张妙向车牌看去的时候,就慌了,如果被父亲知道自己撞了人肯定不会轻饶他。
这个时候药家鑫失去了理智,从车上拿出一把剪刀,二话没说就朝着张妙刺过去,连捅数刀直到张妙倒在血泊中一动不动药家鑫才停了手。
杀了人之后的药家鑫慌慌张张上了车,行驶到郭南村一段路,又将两名行人撞倒,药家鑫再次想跑路时被行人拦住。
药家鑫只好拨打了急救电话,并在这期间将先前的作案工具水果刀扔在了草丛中,等到警察赶到时,连人带车一起扣到了警局。
而躺在路边的张妙也很快被路过的行人发现,于是报了警,法医鉴定,死者身上有八处伤口,疑似被人连刺八刀致死,属于刑事案件。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车祸事件,由于两个行人伤势不是很严重,于是警察对药家鑫录了口供就让他回去了。
警察在调查张妙死因的同时,另一起车祸案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两起事故现场痕迹,以及车辆对比,最终结果就是这两起事件疑似同一辆车所为。
警察怀疑凶手就是药家鑫,在对药家鑫进行询问时,药家鑫拒不承认自己撞人并行凶。
无法想象当天夜里药家鑫的父母是怎么样教育药家鑫的,第二天药家鑫前往判处所,投案自首,承认张妙就是自己杀的。
药家鑫描述,事发当年晚上,在撞到了张妙之后,考虑对方是农村人,怕事后会不停地找自己麻烦,并且也怕父母知道这件事情,于是就杀死了张妙。
在杀死张妙前,甚至没有查看对方伤势,一句都没有跟对方说,自己拿刀砍人,在砍人过程中,药家鑫根本不清楚自己砍了多少刀,都砍在什么位置。
在开庭审理时,药家鑫的律师还为药家鑫辩驳,他认为药家鑫属于激情杀人,并且还提交了药家鑫的悔过书,同学和邻居的请愿书,希望法庭能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最终法院判定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因受害人没有任何言语和行为上的不当,激情杀人不成立,虽有自首情节,但由于手段残忍不能从轻处罚,判处药家鑫死刑。
药家鑫虽罪有应得,但受审当天值得注意的是药家鑫父母的反应,在药家鑫受审时,他的父母没有悲痛,只有理智。
从头到尾药家鑫的父母对他只有质问和责备,看不到一丝关爱,甚至药家鑫的父亲面对记者镜头还表示:“以后不会再要孩子了,希望亲戚们引以为戒。”
药家鑫最后一次和父母见面时,一直很内向的他对着自己的父亲说了好几次:“我爱你。”但他的表白都被自己的父母忽视了,甚至连捐眼角膜的要求也被父亲拒绝了。
在药家鑫面临死亡的最后时刻,也没能感受到家人的关怀,此时药家鑫21岁。
药家鑫走后,他的父母开始后悔,开始反省自己对儿子太过严厉,但这一切已经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