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在诉”破僵局 江西宜黄县人民法院联动攻坚 为37户村民追回598亩林权
8月11日(周一),二都镇严坑村岳公山组的村民代表便早早等候在江西省宜黄县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门前,将一面绣着“勤政为民办实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鲜红锦旗郑重地交到承办法官手中。这面锦旗,不仅承载着37户村民两年多来的奔波焦灼,更彰显了宜黄法院干警“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和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
一波三折,林地维权陷僵局
时间拉回到2025年1月,岳公山组的村民们一脸疲惫地带着诉讼材料走进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口中反复说着:“我们的山场到期了,可证就是拿不回来啊!”原来涉案山场(598.1亩)历经两次流转,于2010年4月由甲某取得山林经营使用权,转让期限至2023年7月止。甲某随后办理了林权证,并用此证为乙某向宜黄某银行贷款提供抵押担保。2021年9月经宜黄法院判决,宜黄某银行对该山场林木享有优先受偿权,但因采伐成本过高等原因,银行虽经判决享有优先受偿权却迟迟未实现权利。该山场因处于抵押状态未解除,无法办理变更,这一“解押”难题,让村民们的维权之路陷入僵局。他们奔波于各部门之间,历时两年有余,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在多次尝试无果后,37户村民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将甲某及宜黄某银行诉至法院,请求返还林权并协助办理变更登记。
如我在诉,抽丝剥茧寻突破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深知这598.1亩山场对37户村民意味着什么。“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山场被占,权属无法回归,我们该有多着急?”秉持着“如我在诉”的同理心和责任感,承办法官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她仔细阅卷,梳理案件脉络;主动前往当地党委政府、村委会,深入村民中了解实际情况;认真查阅生效判决,明确案件争议焦点。为精准掌握山场现状,承办法官带着起诉材料,前往不动产登记中心,对涉案山场的图斑进行逐一核实;并协同各方代表到涉案山场进行实地勘察。同时,就林木采伐等专业问题,向宜黄县林业局发出《关于征求承包经营合同到期后设定抵押的林权办理采伐意见的函》,县林业局回复称,目前无论是银行、甲某或是法院司法拍卖,均无法办理采伐证。这一回复,让案件陷入“村民要证、银行要款、甲某无力、采伐无门”的死循环。
迎难而上,多方联动破难题
面对困境,承办法官没有退缩。她深知,每一次程序的推进,都牵动着37户村民的期盼;每一次沟通的停滞,都可能让她们对司法公正产生疑虑。“如我在诉”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承办法官多次向分管领导、院领导汇报案情,共同研讨解决方案,并查阅了大量类似案例,试图从中找到破局的灵感。经过反复研判,承办法官认为,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促使甲某偿还银行贷款,解除抵押,从而让甲某和银行配合村民办理林权变更登记。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甲某无力偿还欠款。“办法总比困难多!”承办法官并未放弃,她多次组织双方进行协商沟通,耐心释法明理,分析利弊,“如果银行坚持不解押,村民拿不到林权证,银行的债权也始终无法实现,这是一个多输的局面”。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宜黄某银行与甲某就抵押合同达成调解协议,为案件的化解打开了一扇关键的窗户。
执行联动,权益落地暖民心
调解协议的达成并非终点。眼看还款期限将至,甲某却未能按约履行,村民们的心再次悬了起来。承办法官立即启动联动机制,执行局迅速介入,对甲某施加压力,并积极做银行工作,最终促使甲某按照调解书内容偿还了抵押担保款。抵押解除,障碍扫清!沉积多年的“死结”一朝解开,37户村民终于拿回了属于他们的林权证书。
锦旗无声,民心有秤。这面锦旗承载的不仅是岳公山组村民的喜悦,更是宜黄法院将“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付诸行动的生动诠释。从陷入“死循环”时的辗转求索,到面对执行难题时的锲而不舍,法官始终将当事人的“揪心事”当作自己的“心头事”,把“如我在诉”理念融入每一个案件办理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司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