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个是中国第一部(第一部宪法颁布于哪一天)
下列哪个是中国第一部,第一部宪法颁布于哪一天?
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是1954年9月20日。
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被称为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是典论论文还是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评论专论,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的名字叫什么?
谢谢邀请,我国第一部史书是尚书,第一部编年休史书是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称为书,到了汉代叫《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学思想重要经典,还有说叫《书经》,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到传说中尧虞舜,下至东周春秋中期,有1500年历史,主要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那时候就有史官,是我国最早政事史料汇编,记载虞,夏商,周许多重要史实,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尚书是用散文形式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周书》,记载君臣之间,大臣之间谈话和祭神祷告辞,记载帝王任命官员,商赐诸候的册命,尚书使用文言文,非常难以读懂。流传至今的有《今日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也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鲁国史官左氏明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春秋》也是我国历史上编年体史书,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从鲁隐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历史,《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年的历史,和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中国最早的铁路是哪一条?
诸位,题目问的是中国最早的第一条铁路,并不是问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还是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话说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们凭借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大门,欲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更方便掠夺中国资源,当年满清的官老爷们,认为修铁路有三个不好:一个不好是方便了洋人更多的深入中国腹地便于掠夺;二个不好是耗费了很多土地和拆迁房屋搬迁坟墓,风水不在;三个不好是铁路修成后,影响就业,造成流民的增加,社会治安更加混乱。
在1865年的时候,有一个叫杜兰德的英国商人,在北京的宣武门外修建了500米长的袖珍铁路,其目的只是为了作广告宣传,把这条铁路用着展览示范,但是孤陋寡闻的当地人却将它看着妖怪,大惊失色,慈禧老佛爷知道后,急忙命人勒令拆卸,才把这一举国惊恐的怪物降住后稳定民心。由于这条“展览铁路”是小铁路,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铁路,所以后来很多人不承认它是中国第一条铁路,但确实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条铁路。
真正的第一条铁路出现的在1876年,当时在上海做生意的英国人都抱怨黄浦江水浅,不利于船只装卸货物,于是英公使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要求修建铁路解决以上的问题,但是清政府认为涉及侵犯主权问题没有答应,后来英国人只有采取欺骗的手段,瞒着清政府擅自修建了淞沪铁路(从吴凇到上海),铁路长14.5公里,1876年7月建成通车。
因多种原因:比如铁路公司圈占乡民土地引起纠纷、工人被洋人殴伤、火车在试车时轧死行人、运料火车与载客火车相撞事故等引发了公愤,民众的抗议声此起彼复,为此,上海道台官员多次照会英领事,要求铁路公司停驶火车,英方迫于压力,只得命铁路公司的火车停运。后经清政府多次与英国领事馆磋商协调,在1877年10月,由清政府向英国支付28.5万两平银价格赎回铁路权,然后全部拆除,最后将铁轨丢进海中。至此,延误多时的吴淞铁路纠纷案得以结束。
这条铁路虽仅仅经营了一年多时间,但却是中国最早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第一条铁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是什么?
(本文为头条号:第三只眼看历史所作,严禁转载)
《尔雅》。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最早的一本词典,位列儒家“十三经”,内容很丰富,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关于“尔雅”二字的解释,据刘熙《释名》载:“《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经学通志》也载:“《尔雅》者,尔近;雅正也。正者,虞、夏、商、周建都之地之正言也。近正者,各国近于王都之正言也。”可见,“雅言”或“正言”,一般相当于如今我们的“标准语”,或“普通话”。
关于《尔雅》的作者,说法有很多种。第一种相传是周公最先作《尔雅》一篇,汉魏时期流传的《尔雅》三篇,是孔子在周公的基础上增加的;第二种说法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增加的,也有很多说法是其他人所增的。不管是谁增加的,以上两种说法都将该书的作者看成是周公。其实,到底是不是周公所作《尔雅》,今已难以考证了。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所提到:“大抵小学家缀辑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辞”,该书载相当长的时间,经过历代文人的增补,成书于汉代,至于周公、孔子,应该是借名的。
汉代时期,《尔雅》分三卷,二十篇,至今遗存的是晋郭璞的注本,十九篇,序篇散失。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释诂》、《释言》、《释训》三篇为一类,诠释普通语词,包括上古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及虚词(少量)等。《释诂》是将很多同义词汇聚一起,同一个比较平常的说法加以解说、诠释。如:“豫、宁、缓、康、柔,安也。”等。《释言》是一对一地诠释单音词。如:“启,跪也”,“弥,终也”等。《释训》是诠释叠音词,如:“悠悠、洋洋,思也”;“肃肃、翼翼,恭也”等。尽管如此,三篇之间在内容上是有交叉的,没有严格的区分。如《释诂》里有很少的叠音词、非同义词;《释言》里也有少数同义词,只是它们基本均为两个一组,和《释诂》里一般五六个、十几个,乃至于几十个一组的,还是有所区别的;《释训》里也出现少量单音词、词组和句子。难怪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尔雅》析‘故’、‘训’、‘言’为三,三而实一也。”
而从《释亲》以下十六篇为第二类。这一类都是诠释各种专科词语,包括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器物等相关的名词、术语。实际上,十六篇是无法囊括所有的名词和术语的,就采取连类而及之法,将那些没有包括进十六篇里的名词和术语放在与之相关的篇目中去。如祭祀、田猎和族旗等,就是加进《释天》里进行诠释的。
《尔雅》不但是一部词典,还是秦汉时期完善的百科全书,实用性与趣味性并举。
《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条理、有系统、有例证的说形、释义、辨音的字典。
该书作者为东汉人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河南郾城)人,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他经过二十一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编写成《说文解字》,成为汉字学的开山之作。后世学者在阐释经书时,基本均要引用《说文解字》。唐朝甚至规定《说文解字》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当然,该书在流传过程中,也经过历朝历代文人学者进行增添修改。北宋初年,徐铉奉诏校定《说文解字》,对原书进行重新的整理和修订,传本至今。
该书是对截止当时为止所有汉字的本原加以阐释,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主要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兼收古文、籀文等异体。收录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1163字,解说133441字。
该书的成就,除了其收录之功,还在于它的开创性。首先,从汉字的基本构造出发,创造540部首,将所收9353个单字分别归属这些部首,使部首和部首、字和字之间意义相连,使得原本杂乱无章的汉文字,形成有序的系统。
其次,从造字法的角度,总结和发展了战国以来流行的分析文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说。
再次,围绕汉字的形、音、义,由形而义,由音而义,对每字进行深入分析,穷究溯源
《方言》。该书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据《华阳国志》载,周代、秦代统治者都于秋收之后,派出很多人乘车到全国各地去,寻访辑录当地的童谣民歌,以此来了解各地的民情。輶轩,就是使者所乘的车子,故采风使者又被称为輶轩使者。扬雄可能就是在这些寻访者收集整理的资料基础上,编撰《方言》的。这是一部方言词典,仿造《尔雅》体例编撰,辑录汉代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的语言,今本《方言》共计十三卷。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也有写成杨熊,西汉蜀郡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官吏、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他曾筛选当时通行的文字编撰《训纂篇》,並仿《易经》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
据说汉代大儒刘歆,阅读扬雄所作之《太玄》《法言》,与扬雄开玩笑道:“你真是自讨苦吃,现在有成就的学者尚难以通晓《易经》,何况是你写的《太玄》?只怕你的书只能被拿来盖酱坛。”可见扬雄真的博学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