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智科技股东户数减少178户,户均持股0.89万股,户均持股市值17.35万元

2025-09-18 03:05:14 6阅读

赵露思事件引爆争议,名人为何不敢说真病,抑郁症成为舆论新战场。 去年底起,赵露思多次因身体问题上热搜,晕倒送医、无法行走说话、记不住台词。一开始网友同情,后来越来越多人怀疑她是不是真的抑郁,还是装病博关注。现在很多人看到有人自称抑郁,第一反应不是关心而是质疑,这种变化从哪来?

过去公开精神疾病大多被理解,但现在情况变了。这些年明星、网红越来越多讲自己抑郁,确实让更多人敢面对心理问题。可有些人故意用这个词,比如被骂了就说抑郁,负面新闻多就说抑郁,慢慢大家就信不过了。网上还出现“玉玉症”这种词,专门讽刺那些滥用抑郁症标签的人。

其实精神疾病不像骨折能拍片验证,大部分表现都是情绪或身体反应,外人很难判断真假。但正因为看不见,公众反而更容易怀疑。比如看到病人笑了,就说人家没病;看到明星参加活动,又质疑他们炒作。双相情感障碍是种真实疾病,可有人偏要说这是天才病,像梵高那样浪漫化,结果让真正患者更难被理解。

名人效应确实推动了疾病认知。张国荣、李玟去世让公众开始正视抑郁症,但反过来名人也会加剧误解。戴安娜王妃说自己暴食症后,英国发病率猛增,不一定是真病,可能是跟风。现在明星说自己抑郁,既可能帮助科普,也可能被当蹭热度手段,导致公众真假难辨。

一些患者害怕被贴标签,宁愿说自己神经衰弱也不愿承认抑郁。中国老一辈更倾向认为器质性疾病比精神问题更真实,这种刻板印象现在还没完全消除。加上影视剧总把抑郁描绘成文艺青年专属,让普通人更不敢承认自己患病。

精神疾病治疗需要科学诊断,但现实里很多人自己上网查症状,填个问卷就觉得自己得了病。这种自诊自疗容易出问题,比如把普通情绪低落当抑郁症,反而耽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社会对疾病的了解还是太片面,多数信息来自娱乐新闻或电视剧,真实案例太少。

现在舆论场对抑郁症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有人发病反遭攻击,有人假装却得到同情。这不是单纯的好坏问题,而反映出整个社会认知混乱。没人能完全理解别人的痛苦,但至少可以少点臆断,多点耐心,或许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