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习水:铺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美丽画卷
箐山公园一景。 王庆 摄
罗利飞
习水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产业转型、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节约资源等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各项监测指标持续向好,山、水、林、田、湖实现共生共融,描绘出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习水新画卷。
2020年11月,习水获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习水境内生态资源丰富,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是贵州省襟川渝、通江达海的前沿窗口。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读懂绿水青山“分量”后的习水人步履铿锵。
——高屋建瓴全面部署。2016年,习水被纳入贵州省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按照建设标准,习水县组织编制了《习水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习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县级规划》;划定了《习水县生态保护红线》,制定了《习水县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考核办法》,使生态建设有本有源、有章可循。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批开展习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县人大常委会已将3月23日设立为“习水生态日”,彰显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体制改革成果显著。过去五年,习水县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改革后按照“林旅一体”“康旅一体”的发展思路,发展专业合作社18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土河林场、九龙林场、飞鸽林场等3个林场分别建成国家森林(湿地)公园和省级森林公园,实现了资源安然无恙、百姓安居乐业、旅游跨越发展、林场焕发生机的改革目标,让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双双出彩。
——严肃法纪重拳出击。近年来,习水持续开展“六个严禁”专项行动,不断构建森林资源保护体系。设置26个护林站,聘用护林员常年开展巡山护林、监测森林火灾与林业有害生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管护与监测网络基本形成。
过去的五年是习水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的五年。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有序铺开。
习水全县耕地面积8万公顷,森林面积6万公顷,2019年习水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到73.7,林木蓄积量大;草山草坡8万多公顷,草茂宜牧;可开发利用的非耕地12公顷,境内西北部有目前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5万公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白鹤、桫椤群落等珍贵动植物物种达1600多种,红层地貌上森林覆盖,由于它的独特性、多样性和原始自然景观的神秘性,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要种好一棵树、护好一条河,更需要在厚植绿色家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程寨镇地处习水河流域中段,受到流域限制,耕地较少,产业发展受到阻碍。2016年当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根据土地条件,在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农户纷纷将自己的坡耕地改为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果林。程寨镇林业站负责人刘伟表示,依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支持、林业局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并引进公司、合作社、大户,通过以短补长形式,解决了群众就业的难题。
除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外,习水县还聘请166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生态护林员,对县内的天然林及经果林进行管护,让贫困人口实现山上就业。袁可平就是其中的一名护林员。“这护林工作是从2017年开始的,800元一个月也够家用,我特别满意。”袁可平说。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聘请生态护林员等措施,习水县将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带动了全县53463户农户实现增收。
数据显示,2019年底,习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97%。同时,全县兑现了2.3亿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4213户,户均增收2600元,在抓生态建设的同时让老百姓有了持续稳定的林业长效产业,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眸时光,习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铢积寸累。通过全县上下不断努力,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卫生县城”“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贵州省森林城市”“中国厚朴之乡”等称号。2016年,26个乡镇(街道)成功创成省级“生态乡镇”;2019年,习水林业局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11月30日,生态环境部授予习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春潮涌动处,扬帆奋进时。沿着时代的脉络,细数来路的点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深刻改变着习水,扮靓着习水。
铁纪护航绿水青山
习水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首责,充分发挥派驻监督“探头”作用,深入辖区内开展生态环保督查,切实守护碧水蓝天。图为派驻第三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督查辖区内杨家园水库水质情况。 程波涛 摄
习水县纪委监委充分调动县、乡、村监督力量,扎实开展生态环保督查,为打造绿洲红城提供纪律保障。图为醒民镇纪委工作人员对辖区内企业进行环保专项监督检查。 郑玲 摄
习水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紧盯各级各部门生态环保责任落实情况,以强有力的监督护航绿水青山,助力美丽乡村创建,图为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对永安镇垃圾中转站运行情况进行实地督查。 吴明伟 摄
吴明伟
“老乡,你们周边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正常吗?”近日,习水县纪委监委专项督查组到三岔河镇天水池村,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为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习水县纪委监委成立专门监督检查组,按照垃圾处理、转运、回收等相关部门职责,梳理出具体监督检查任务清单,靠前监督、跟进监督、全程监督,为打赢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纪律作风保障。
具体工作中,检查组随机到各乡镇村居开展农村垃圾治理监督检查,重点督查垃圾收运运行情况,现场走访群众了解其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知晓率、满意度及垃圾日常回收清运等情况。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再对村(社区)、乡镇(街道)、县直职能部门在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承担的具体职责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并建立问题台账和整改责任清单,督促相关单位对存在问题限时整改销号。
同时,习水县纪委县监委将定期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对推进滞后、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以严的纪律护航美丽乡村建设。
筑牢生态底线 收获生态红利
习水县东风湖国家级湿地公园。 罗金 摄
罗婷婷
从鰼源楼上空俯瞰整个习水县城,城在绿中,路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处处绿意盎然,一片欣欣向荣。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习水深入践行“两山论”,依托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资源,奏响新时代生态绿色发展之歌,让生活在绿洲红城的人们,尽享“生态红利”。
群众共享“绿色福利”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走进习水县东风湖国家湿地公园,休闲广场边的绿色几何坡犹如一幅壮观的风景画,一层层横竖交错的清水叠池,倒映着彩带桥婀娜多姿的身影,信步在蜿蜒的木栈道上,看成群的野鸭在水中嬉戏,潺潺水流声让人内心倍感宁静。
“这么美的环境,基本上每天都会相约几个老朋友,来公园跳跳舞,锻炼锻炼身体。”每日到东风湖湿地公园打卡,成了何阿姨退休生活的一部分。
习水县东风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49.0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82.92公顷,公园通过湿地恢复和生态修复等方式,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首选地。
“以前这里就是五中背后的一个小河沟,河道垃圾遍地,杂草乱石到处都是。”居住在附近的王先生说,怎么也没想到,在政府的治理修护下,也可以是这么美的风景。
有丰富的植物种类,良好的生态系统,东风湖国家湿地公园自2019年开园以来,连续三年有上百只白鹭来这里栖息。这里成为了许多迁徙鸟类理想的繁衍栖息之地。
近年来,习水县全面打响“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大保卫战,生态环境“颜值”得到了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8%,县内共有3个国家级4A级景区,9个国家级3A级景区,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幅山水田林湖共生共融的和谐画卷徐徐打开,让守住绿水青山的习水人民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福利”。
筑牢河水环境保护网
6月6日,60万尾鱼苗沿着滑道欢快地游入赤水河,在赤水河流域习水河段安家落户,呈现出鱼水相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水资源是习水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为保护赤水河这条母亲河,习水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重大任务,把赤水河流域水生物保护摆在突出位置。
持续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投入1.2667亿元开展了饮用水源的规范化建设和环境整治,2020年,新建城乡污水管网5.7公里,乡镇污水收集率提升至67.4%,开展农村污染防治,开展小水电清理、拆除码头,实行增殖放流,全面加强“河长制”工作……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上,习水力度不减,步履不停。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坐上漂流艇,顺着急湍飞驰的水波,一路激流飞舟,披荆斩棘,沿途景观飞梭,两岸美景尽收眼底。位于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地处习水县与仁怀市界河的桐梓河段上,全程11公里的飞鱼谷漂流,2.5小时黄金漂流体验,让不少游客在这个夏季体验到了激情与清凉。同时,该漂流紧邻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中心地带,周边1.5小时车程内4A级、5A级景区星罗密布,吸引游客前来度假体验。
近年来,习水县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自然风貌为依托,坚持生态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
乘鰼部森林度假区小火车观环城山景、中国丹霞谷袁锦道“四十八坊”探秘早期工业文明、千年土城寻古镇记忆、土河苗乡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大坡田坝村民宿感受浓烈的乡愁气息……习水以绿作底,利用资源禀赋、生态优势、地域特色,开启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2020年,习水全县共接待游客1067.4万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综合收入完成102.6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接待过夜游客95.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