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数学表达,思维的灵动 -----浅谈小学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
毕兴艳 五华区红云小学 13577000807
摘要:数学语言就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教学活动其实就是数学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应当把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相结合起来,因为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靠教师更新观念,适时培养,有意训练,重视评价,激发兴趣,才会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关键词:更新观念 适时培养 有意训练 重视评价 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而“口头表达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把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能用语言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能用数学语言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学习,学会简单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适当进行数学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信心说,学会说,喜欢说。
一、更新观念,培养数学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逻辑性强。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侵害和传统教育倾向的影响,一节课,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师“满堂灌”。造成“重结果,轻过程”和学生“只会做,不会说”,使学生缺少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展示。另外教师对数学语言的作用缺乏认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导致学生数学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不严密,因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首先,教师应有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说话言简意赅,语句规范,语音清晰,语速适中,给学生以示范,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跟着说或复述。在学生做完一道题后,我们不能只停留于其得出的答案是否正确上,而是鼓励他们说出其思考过程来,然后请个别学生复述一遍,这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也能起到指导作用。例如,在教学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当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是怎样算“9+3”时,这位学生说出了非常通顺的句子:“因为9加1得10,所以,把3分成1和2;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2得12。”我马上抓住这一典型范例,让个别学生复述,再让全班同学复述几遍,并要求以同样的句式说出以后几个算式的解答过程。通过这次训练,同学们加深了对“凑十法”的理解。在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时,通过方法的迁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提倡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个人发表观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基于这个总目标,我们在课堂中更要注意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解决有些数学问题的时候,通过小组讨论,同桌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达成一致的结果。这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使那些口头表达能力相对弱一点的孩子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在学科的不同内容中适时培养、有意训练,发展数学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说得是否完整、准确、简洁而有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不同课型说的培养侧重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在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对学生说的培养,而且在不同课型其说的培养侧重点也不同。
1.在一年级的看图列式中重视图意的表达。
如:加法算式,
此副图应该表述为:左边有4个笑脸,右边有3个笑脸,合并起来一共有几个笑脸?或者右边有3个笑脸,左边有4个笑脸,合并起来一共有几个笑脸?这样的表述,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到了列减法算式时,此副图应该这样表述:一共有7个笑脸,去掉左边的4个笑脸,右边还剩几个笑脸?或者说一共有7个笑脸,去掉右边的3个笑脸,左边还剩几个笑脸?这样也可以列出两个减法算式。一直到教学一图四式时,我们都可以这样规范的表述,这样既强调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也为后面的情景应用题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这样教学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回家以后,在口头作业中也是让孩子说一说给家长听。
2.在计算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说出方法。
在计算教学中,加强算理教学,重视说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计算时,加上一些关联词,如先算……?再算什……?最后算……?使学生的表述更加规范,思维更加灵活。如:26+58= ,把58分成50和8,先算26+50=76,再算76+8=84;而82-43=,把43分成40和3,先算82-40=42,再算42-3=39。
3.在概念教学中进行说的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
在三年级上册中,教学“倍”的认识,很多老师一带而过,认为倍的认识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让孩子说的时候,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倍”,它和之前学过的“个”有什么样的联系?在教学中,除了圈一圈之外。我们可以借助学生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如:15是3的几倍?我让学生这样边摆边说:**行摆三根,第二行摆15根,因为15里面有1个3,2个3,3个3,4个3,5个3,所以15是3的5倍。然后回家布置作业,让孩子在家里边儿说上10组类似的题目。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又可以把倍的知识和几个几的知识结合在一起。
4.在应用题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说出思路。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可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口述解题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清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如:果园里有苹果树15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30棵,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题中的一个数学信息是苹果树150棵,另一个条件是梨树比苹果树少30棵,问题是求梨树与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梨树的棵数和苹果树的棵树,苹果树的棵数是已知的,应先求出梨树的棵树。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
(3)说列式:先算梨树的棵数:150-30=120(棵)。
再算苹果树与梨树的棵数和:150+120=270(棵)。
5.通过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还应培养其书面表达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应用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如:在教学完乘、除法应用题后,我给学生一些乘法算式6×3=和18÷3=等等这样的一些算式让他们根据算式编应用题。教学完归一应用题后,我也会给学生一些图(如左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口头编应用题。“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明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条理。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6.在位置与方向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说出规范的线路。
如:先从哪里出发,向什么方向行驶多少米,到达哪里;再向什么方向,行驶多少米到达哪里;最后,向什么方向行驶多少米,到达哪里?在教学中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更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重视对学生表达的评价,激发兴趣,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教学中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及时表扬他们的表达。这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了,慢慢地,持之以恒地学生会树立起爱发言的自信心。比如,用语言评价:声音真甜、说得很流利、很勇敢、表达得很清晰、有进步、真像个小小播音员、好棒啊!……对于表达不清楚的孩子,在课堂上我评价的是:你的意思是……,谁能把他的意思再解释一下……,这样避免了不必要的尴尬,使学生更加有信心,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当把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相结合起来,因为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靠教师更新观念,适时培养,有意训练,重视评价,激发兴趣,才会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积极示范引导,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使用数学语言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