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的外形特征?隼形目的介绍
本文目录隼的外形特征
隼的外形特征是:
隼形目的鸟体形差别很大,如雕、鹫等体形较大,体长可达120厘米;鸢和隼的体形较小约30~50厘米,有的如红腿小隼和白腿小隼只有10~20厘米,比麻雀大不了多少。隼形目的鸟羽色以棕、黑、白为主,腹面的颜色比背面的颜色浅,有利于猎捕中的隐蔽。隼形目的鸟的腿较长,粗壮有力,都有弯曲带钩、强壮且锐利的喙和爪,这是它们捕猎中致命的工具。主要以腐肉为食的秃鹫、兀鹫等,其喙和爪的锋利程度要比捕猎技巧高超的鹰、雕逊色很多。隼形目的鸟视力敏锐,可以在远距离发现快速移动的猎物,并能快速调整对焦。
知识延展:
隼和鹰的区别:
从外形看是隼科体形多数小于鹰科成员,而鹰科中数雕亚科和秃鹫亚科多数成员体形明显大于其他亚科,鹰亚科成员多数体型居中。从鸟喙大小看,也基本和体形大小规律相近,从鸟腿看,雕亚科成员的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鹰亚科和隼科成员脚爪以上至腿弯较少羽毛覆盖,只有角质鳞片。从翅膀看,隼科多数翅膀比例狭长,利于疾飞,其中游隼速度为猛禽之冠。雕亚科和鹰亚科的翅膀因环境和食性因素进化程多样。隼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嘴上的齿突了,就是在嘴上有两个尖,可以帮助撕碎猎物。可以根据翅膀的形状来区分隼。隼是高速翼,羽毛并拢而不分开。鹰科成员多数是普通翼或者高升力翼,翅膀尖端的羽毛分开。不过少数鹰科的成员比如说黑翅鸢的翅膀和隼类很相似。“雕”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概念,因为现在认为海雕类和典型的雕类的亲缘关系并不很近,只是外形习性比较相似。一般来说,“雕”就是鹰科中的一些主要攻击地面和水中目标的大型捕食性猛禽的统称,和典型的鹰相比,体型大,爪子强壮。
隼形目的介绍
隼形目(学名:Falconiformes)包括鸮形目以外的所有猛禽,是白天活动的猛禽。隼形目多为单独活动,飞翔能力极强,也是视力最好的动物之一。隼形目与其它鸟类不同,雌鸟往往比雄鸟体型更大。隼形目有5科,中国有2科。这一目中的鸟包括了汉语中常说的鹰、隼、鵟、雕、鹫、鸢等。隼形目都是肉食性,体态雄健,在各国的文化中具有神话色彩,受到人们的爱戴。所有隼形目鸟类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为什么很多人把隼叫做鹰
鹰和隼还是有区别的只是很多人对它们的认识不够。 隼多用嘴撕裂猎物,所以隼的嘴上有齿状缺刻,而绝大多数鹰则没有。 鹰的翅膀较宽,适合留空,隼翅膀尖长,适合冲刺。 鹰体型大小因种类不同而有很大悬殊,而隼则通常都跟鸽子差不多大; 隼的眼睛通常比较大,头顶较平,脸上也有黑色的斑纹,这些都是一般的鹰所没有的。你可以看看图片
隼形目——鸢有什么形态特征
鸢属隼形目鹰科,喙黑色,跗跖暗黄绿色,爪为黑色,上体暗褐色,下体棕褐色,尾呈叉状,具黑褐色横斑,先端棕白色,展翅时,翅下明显可见2块白斑,营巢于高大乔木上,每次产卵2枚,卵白色,遍布我国各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鸢是身体细长,尾部呈分叉的猛禽,飞行速度缓慢,翅膀扇动的幅度大,可长时间滑翔,飞翔姿态优美。捕捉鼠、野兔等各种不同大小的动物,动作敏捷,灵活又凶猛。常见于山村林地、城郊居民点附近,它的眼睛构造非常独特。能看清很远很远的东西,天气明朗时,经常长时间翱翔于数百米的高空,发现猎物时,立刻俯冲突袭猎物。以鼠类、兔、蛙和鸟等小型动物为食,鸢虽然分布较广,但现已很少见到。
捕食
它们的视力极好。能在高空俯视搜索地面的猎物,一发现目标,立即俯冲直下,抓掠而去。它们也经常出现在起火的灌木林附近,寻找被烟和火熏出动物。和其他鸢一样,它的叉尾也像舵一样调整方向以避开飞行路障。
黑翅鸢
黑翅鸢上体蓝灰色,眼周围和肩部大部分羽毛为黑色;下体白色,有深棕色和暗褐色纵纹;嘴黑色,脚黄色。常单独飞翔于田间、疏林或草坡上空,有时停息在树梢或电线杆上,以鼠类为食。雌雄共同筑巢、孵卵和育雏。天气晴朗时,黑翅鸢常单独长时间翱翔在高空中,有时两支缓慢的鼓动一次后,可以在前滑翔一段距离。在改变飞行方向时,往往盘旋成圆圈状。飞行时,它们两翅很少振动,好像高悬在空中一般。常边飞边鸣,声音尖锐而高扬。
范围广泛的猎物
猛禽所猎食的动物范围十分广泛。一些猛禽捕食哺乳动物和鸟,而另一些则吃鱼和昆虫。有些猛禽的食物非常与众不同:胡兀鹫把骨头往岩石上面扔,以便吃到里面的骨髓;而蜗牛鸢则用它长长的嘴吃淡水中的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