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秀军等:国际传播的学科定位与边界重塑
摘要
回应新时代传播格局与行业需求的变化,国际传播学应突破传统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系统整合跨学科资源,重塑学科定位;培养覆盖国际传播各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切实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整体效能。
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正在稳步提升,但从我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来看,国家硬实力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对等的国际话语权优势,我国的国际传播实践仍然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没人听、听了没人信”的困境,国际传播能力亟须得到有效提升。
实践业务层面,我国的国际传播存在传播对象宽泛、传播渠道有限、传播主体单一、传播内容模式化、传播互动不足等问题。学术研究层面,我国的国际传播学同样存在研究问题宏大、研究结论空洞、理论视角狭窄、研究方法固化等问题。我国国际传播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现实困境与学理问题,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国际传播学科自身建设的深层问题,特别是在全球传播生态大变革的背景下,国际传播学科亟须重新思考学科定位与发展路径。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的实践活动与学术研究呈现跨行业融合、跨学科协同、跨文化互动等新趋势,国际传播学需跳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边界,主动对接行业需求与社会发展方向,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两方面协同发力,推进学科的重构与升级。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锚定服务领域
国际传播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立足实际行业需求,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作为跨越国界的信息与文化交流活动,国际传播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伴随科技进步与国际议题多元化发展,国际传播早已广泛延伸至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多个领域。这不仅拓展了国际传播的实践边界,也催生了多层次的人才需求。
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新闻媒体需要综合性国际传播人才。随着全球传播生态的数字化变革,国际新闻机构与跨国媒体平台对传播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面对新闻消费向视频化、社交化平台转移的现象,媒体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内容策划与新闻采编能力,还需会熟练制作多媒体内容,以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满足多元用户的新闻需求。此外,从业者还需强化事实核查技能,以应对虚假信息、深度伪造对新闻业态造成的威胁。新闻机构需要专业新闻素养高且能够驾驭新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以应对新闻消费转向以及技术浪潮对新闻业的挑战。
提升国际话语权需要国际传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当前国际话语权竞争激烈,“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在国际舆论议题设置方面,我国依然面临诸多掣肘,面对西方媒体的抹黑曲解常常“有理说不清”。在如此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需要深刻理解国际政治格局,同时具备战略思维和政策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在国际舆论场中准确传达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驳斥错误言论、参与全球治理,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塑造真实可信的中国国家形象。
企业出海需要国际传播人才拓展全球市场、维护企业声誉。跨国企业在迈入新市场之前,需要根据目标地区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定制合适的营销方案,这就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深入目标市场提前调研,帮助企业在不同文化场景下进行产品推广,避免因为文化误读造成的形象打折,实现品牌升值。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跨国企业需要国际传播人才监测与研判舆论风险,避免商业纠纷发展为企业危机甚至是政治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传播学的学科定位需要关注企业出海对于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国际传播的深度参与。文艺与教育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域。文艺具有超越语言的沟通力,是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推动文艺作品“走出去”,不仅需要优质内容的创意生产,更需要深入理解目标受众的国际传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而教育是文化与思想深度交融的重要领域,国际传播人才对该领域的贡献已经超越简单的语言转换与信息传递,转为促进多元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共识达成。在高校的国际合作办学、跨文化课程设置,海外教育实践和跨文化研究合作中,需要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素养与国际传播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保障与支持,推动教育领域的深层互动与文明互鉴。
总而言之,传统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围绕大众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不能满足当前各行各业发展对于国际传播人才的能力需求。因此,国际传播学需要突破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以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重新进行学科定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缺口。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聚焦现实问题
传统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但是随着媒介技术的持续发展,国际传播生态发生改变,新兴的国际传播议题不断涌现,既有的新闻传播学框架并不能完美解释新兴国际传播现象,国际传播研究亟须突破既有的边界。当前国际传播实践呈现跨行业、跨学科、跨文化的发展趋势,国际传播学的学术研究应立足于国际传播实践,以解释传播现象为目的,积极拓宽研究视域,吸纳其他学科的知识,更新国际传播的理念,丰富国际传播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
国际传播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重构国际传播相关理念。随着时代发展,国际传播实践已转向多主体参与、多渠道互动的协同传播格局。政府、企业、组织、平台、个体等各类传播主体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共同发声,构成了复杂的国际传播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传播演变为跨文化语境下的主体间互动与文明交流实践,收获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意味着国际传播的理念要从“宣传—说服”的单向输出逻辑,转向“交流—理解”的双向对话逻辑。在全球传播场域中,对立与冲突在所难免,国际传播应回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推动对话协商,在多元价值中凝聚有限共识,在差异中探索合作可能。
创新国际传播相关理论。当前国际传播领域的理论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新闻传播学既有理论的依赖,偏重对主体、渠道、内容、效果等传播行为层面的分析,对问题背后深层次的价值观博弈、文化认同以及跨文化互动等分析不足。另一层困境在于本土理论创新乏力,尽管我国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已形成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但在理论层面尚未建立起系统的本土理论体系。因此有必要在厘清困境的基础上,对国际传播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创新,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延伸既有理论,即在全球传播语境中,对传播学基础理论进行重构与升级,使其具备解释国际传播现象的能力;第二,融合跨学科理论,即跳出传播学的知识边界,整合多学科资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推动理论的融合创新;第三,构建本土化理论,以国际传播实践为基础,从中提炼出兼具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理论框架。
拓展国际传播研究方法。当前国际传播学的学术研究大多沿袭新闻传播学的范式,在研究方法上依赖新闻传播学的既有路径,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整套方法论源于传统大众媒体语境,紧紧围绕大众媒体这一中心,在面对新的传播格局时存在一定落后性。而国际传播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播现象,其所涉及的议题更加复杂,不仅包含技术变革、多主体互动和渠道融合等现代传播学中的常规内容,更嵌套地缘政治、权力关系、话语结构、文化折扣与意识形态冲突等深层次问题。在开展国际传播研究时,必须从国际传播的现象本身出发,基于国际传播的宏观视野与现实语境,以研究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设计,再选择适配度高的研究方法,进而得出更具解释力的研究结论。
优化学科结构体系:培养应用人才
人才培养是国际传播学学科重塑的核心环节,因为人才是连接行业需求与学科定位的关键,也是学术研究创新的实践者。国际传播学的学科重塑以社会服务为导向,这意味着国际传播学科的专业建设需要具备系统性与前瞻性,对于国际传播全链条上各环节的人才培养,既要着眼于当下缺口,也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围绕战略规划、文化生产、对外交流、技术赋能、效果评估等关键领域统筹专业划分,通过专业细分实现对国际传播人才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培养机制的优化,以完成从学科重构到人才输出的闭环。
对接国家对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人才需求。国际话语权竞争关乎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与国家形象塑造,是应对国际竞争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战与认知战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若国际传播活动缺乏战略统筹,则难以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只有从宏观战略层面对国际传播活动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才能系统提升我国在国际舆论场的议程设置能力、危机应对能力和话语建构能力。在国际传播学学科下设国际战略传播专业可填补既有国际传播学在宏观战略维度的人才培养空白,培养国际传播的战略规划人才。该专业的知识体系应包括国际关系、管理理论、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等,以满足当前国际传播实践在战略设计、危机管理、舆论研判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供人才储备。
培养具备创意生产和跨文化转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信息供给高度充裕的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只有优质内容才能在注意力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影响力的持续积累。就文化产业而言,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以目标受众为导向,进行有创意的内容策划与叙事表达,将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语境中可接受、可理解、可共鸣的信息,降低“文化折扣”,实现意义的精准传达。国际创意传播专业直面当前国际传播实践中“有文化、缺表达”“有内容、缺创意”的现实问题,旨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创意生产与跨文化转译能力,可以直接对接文创、影视、展演、品牌传播等文化行业在国际传播实践中的人才需求,推动文化符号有效转化,实现传播内容国际化,服务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为全球信息的传播与管理培养专业人才。当前国际舆论斗争激烈,国际信息传播情况复杂。一方面,全球信息流动的速度与密度持续上升,传播场域高度碎片化,虚假信息、跨国舆论战等问题频繁出现,严重干扰了传播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信息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资源,国际信息传播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流通过程,而是深度嵌套于国际话语权、国家形象与舆论引导之中的复杂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新闻传播学所侧重培养的采写编评等通用新闻业务技能,已经不足以满足新型国际传播格局下的人才能力要求。国际信息传播专业以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但其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将围绕国际信息传播的全流程,针对性培养具备信息采编、议程设置、舆论引导以及虚假信息治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国际形象塑造与管理人才。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交织的背景下,国家、国际组织等主体的国际传播活动,直接影响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建构。形象已成为各传播主体在全球舆论场中的关键资产,良好的国际形象不仅有助于提升国际知名度与话语权,还能够增强主体的议题主导能力与公共信任基础,进一步转化为持续性的全球影响力。国际形象的建构与维护是一个动态过程,特别是在舆情风险频发的国际网络生态中,形象主体必须具备舆情监测、危机预判与应对处置能力。传统新闻传播学侧重新闻内容的采编与分发,对于形象建构、舆情研判、危机管理等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当前全球传播格局下对形象传播与管理的人才需求。国际形象传播专业以跨学科知识为基础,融合国际关系、公共关系、品牌传播、危机管理等知识模块,重点培养具备形象塑造、舆情监测、风险处理与国际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传播人才,以填补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
培养能够胜任跨文化沟通与协作的复合型传播人才。当下国际传播面临诸多难题,如文化误读、认知碰撞、价值冲突,这对跨文化沟通中的互动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交往需要跨越因文化差异、认知错位导致的沟通障碍,构建有效的对话机制与文化调解路径,减少文化摩擦与冲突,以提升国际交流的准确性与协同效率。国际交互传播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人文关怀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传播人才,专业融合跨文化传播学、国际关系学、传播心理学、外交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系统的国际交互知识体系,重点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表达能力、冲突调适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从而为国际事务中的文化冲突调解提供人才支持,以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 语
面对全球传播生态的变革,国际传播学应摆脱对传统新闻传播学的路径依赖,以社会服务为导向重塑学科定位,对接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建设与行业对外发展需求。国际传播学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两条核心路径进行学科升级,围绕国际传播的理念革新、理论创新与方法拓展,构建更加丰富、开放、包容的学科体系;同时,紧扣行业发展需求,推动专业体系的全面升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为我国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供学理基础与智力支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构建、叙事策略与效果评价研究”(24&ZD214)阶段性成果。
(作者邓秀军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殷慧敏系该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8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