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媒体研究和全球传播,顶级学者与专家齐聚复旦这场论坛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技术革命的突破,引发了新闻传播领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也需新动能。
12月5日,由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2021全媒体全球传播(复旦)论坛:数字文明视域中的全媒体研究”落下帷幕。围绕全媒体研究和全球传播的相关议题,众多来自国内外不同学科的顶级学者和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学术交流和知识分享。该论坛还设置了全媒体研究圆桌论坛、全球传播圆桌论坛、主编圆桌论坛三个主题论坛。
论坛线下嘉宾合影 本文图片均为主办方供图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在致辞中表示,复旦大学回应智能技术大趋势、数据中国大格局、国际传播大语境、媒体深度融合大转型,从学校和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战略的高度,积极推进建设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旨在把握智能化媒介技术革命战略机遇,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供新动能,在新媒体和国际传播前沿研究、融合型和交叉型高端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等方面推动创新发展。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致辞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张涛甫在致辞中表示,新媒介技术革命改变世界格局,改变知识生产和学术创新的逻辑。面对这场元传播意义上的知识变革,中外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纷纷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场挑战。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聚焦国际传播领域新媒体技术革命场景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前沿问题展开探索,主要致力于新媒体理论技术社会化研究、全球传播研究、计算传播和智能舆论研究、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型主流媒体研究四个方向领域的攻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张涛甫致辞
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以智能传播实验室、国际传播数据实验室和数据库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流的新媒体技术和数据平台。
该研究院研究员汤景泰介绍了国际传播数据库平台系统,他表示,作为多源异构的数据平台,国际传播数据库平台系统重视对国际社交媒体、国际主流媒体、国内社交媒体和国内主流媒体来源数据的分析,可提供涉华问题知识图谱、KOL数据画像、传播关系图与节点详情等特色功能。
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研究员汤景泰介绍国际传播数据库平台系统
目前,该系统开发了全球媒体传播关系图谱项目,通过对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分析,建立“人-实体机构-内容”之间的多维立体关系,从宏观上勾勒出国际媒体传播格局,挖掘背后的传播结构与关系,识别其中的KOL作用机制和议题演化路径,通过关系范式的引入为国际传播研究提供新视角、新功能。
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周树春在题为“世界变局下的国际传播”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国际传播作为国际政治的延伸,在世界发生总体性深刻演变的时代背景下,应在坚持国家立场中体现全球站位,应在正视意识形态差异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需要更多地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努力寻求全球人文交流的最大公约数,发扬时代价值的新的人文精神,推动构建和谐、包容的人文话语,构建开放互鉴的人文共同体。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Claes De Vreese展示了他关于新技术的看法。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情境下媒体、卫生、司法事件中公众对于人类决策和人工智能决策的差异化态度,他发现,在某些情况下,系统通过自动决策和人工智能决策比人类专家的决策被认为更有力。它意味着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民众的信任。公众对自动化系统作出决策的公平性和非风险有很高的信任度,这一点对企业和公共部门而言十分重要。当这些企业和公共部门采用这些技术时,要确保公共价值嵌入其中。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数据科学学院讲席教授祝建华做了题为“从数据驱动到证据为本的传播学研究”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获得数据只是研究的第一步,还需要对其进行质量甄别和整合,而证据即是对数据进行各种角度的验证和整合后更严谨的那一部分知识。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在题为“传播革命:现在与未来”的主旨演讲中谈到,影响媒体发展的四大基本维度是政府规制、市场产业、技术革命和社会安全。传播创新的三个价值尺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流动性、社会实践的自由度、以及人们对主观世界的把控能力。人的不断解放、权力及其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不断迭代的技术对于人的异化与驯化,是构造传播学体系的三大基本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