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语篇中论证结构的可识别性

2025-09-27 01:03:14 25阅读

新闻评论语篇中论证结构的可识别性

石佳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北京100024)

一、引言

本文基于语言学的超学科命题,聚焦于自然语言的识别研究。与以往的自然语

言识别研究不同的是,本文的关注点不再是传统的字、词、短语、句子层面的

识别,而是篇章层面的结构识别。自然语言并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排列,人

类理解语言也不是割裂式的理解,因此对于自然语言的研究应该最终落实到篇

章层面。由于新闻的受众广泛,其受教育水平跨度较大,一篇新闻评论要想有

较强的批判性和说服力,需要有严密的论证结构。本文试图从新闻评论的宏观

和微观结构两个层面出发,探讨新闻评论语篇中论证结构的可识别性。

二、新闻评论语篇的宏观结构

宏观结构指的是从语篇的角度出发,整个新闻评论语篇所展现的规律性特征。

本文分别从新闻语篇与论说体两个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新闻评论语篇的体裁特

殊性。根据vanDijk的新闻图示,一篇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要事件、背景

和评价这几个主要的范畴,而这些主要范畴又可以继续细分为次要的范畴。然

而,他又做了后续的补充,指出理论上说一篇完整且不限篇幅的新闻应该具有

上文提到的所有范畴。而在实际的新闻撰写中,由于其功能性与时效性的差异,

不同的新闻语篇会有选择地省略掉一些范畴,最终只有标题和主要事件是新闻

中无法或缺的内容。显然,vanDijk对于新闻图示的研究虽适用于大部分新闻

话语,却不太适用于新闻评论语篇。在新闻评论语篇中,评论作为表达观点的

主要部分而成为比主要事件更重要的范畴。在大多数的新闻评论语篇中,主要

事件只是作为议论的主体而仅仅在导语中短暂出现,紧接着作者针对主要事件

提出论点,继而展开一系列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因此,本文将简要说明

vanDijk新闻图示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以适应新闻评论

语篇的特殊性。依据廖秋忠的论证结构理论,一个基本的论证结构包括论题和

论据两部分。他将论证结构分成了核心和外围两部分,核心即论证结构的基本

部分(论题和论据),外围即论证结构的引论和结尾部分。

1.廖秋忠的论证结构

我国学者廖秋忠认为篇章是有结构与规律可行的。1988年,他在《篇章中的论

证结构》一文中,首次从语言学的角度界定了论证结构这一概念,并且明确界

定了一个完整的论证结构所包含的要素。他指出论题和论据是构成论证结构的

基本要素,即核心部分,而引论和结尾是外围部分。论题一般有特定的内容并

用一定的句型来表达。它一般是个具有价值判断作用、能够明确表达说话者观

点的陈述句。有时候,在论题前还有明确表示论题的词语,如“觉得”“认为”“观

点”“看法”等。论据的内容和表达它的句型种类繁多。论据之前有时也有指明论

据的字眼,如“根据”、“证明”、“理由”、“因为”等〔1〕。在论题和论据两部分之

间,有时还有一个附属于论题的澄清部分,它通常是对论题中词语的解释或者

是对论题的完整阐释。引论部分通常会对论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进行相应的解

释,为论题的提出做铺垫。而结尾部分通常呼应开头,对论题进行简单的概括

或是直接重述,有时也会对论题进行一定的引申和拓展。他还提出了论证结构

的形式化模型,如图1所示:

图1论证结构的形式化模型

其中的符号含义如下:

T表示整个篇章

A表示论证结构

P表示论题,即论点或论断

E表示论据

I表示引言

C表示结尾

C1表示澄清

廖秋忠的论证结构基本涵盖了新闻评论语篇中论证结构的构成要素。因此,本

文将新闻评论中的论证结构主要划分为论题、引论、论据和结尾四部分,其中

论题和论据是核心要素,引论和结尾是外围要素。

2.vanDijk的新闻图示

VanDijk于1988年出版了《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并正式提出了为人广泛

所知的新闻图示。他认为任何形式的话语都有自己的组织规则,即宏观结构。

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句法规则来限定话题或者主题在实际的意义文本中的排

列形式也就是说,在总体上,我们需要传统句子语法中以约定俗称但语义再现

却可纳入其中的结构形式。话语的这种总体形式可用以规则为基础的图示来界

定〔2〕。”

他将一篇新闻报道简要分成了概述和故事两部分。显然,每条新闻都有标题和

导语,并且标题通常位于导语的前面,用加粗或者放大的字体凸显出来。这两

部分都对新闻的内容起到了概括的作用,因此vanDijk将它们分到了概述的范

畴之内。除去标题和导语的部分是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因此,我们可以将新闻

报道的正文简要理解为故事。故事又分为情景和评价两部分,情景包括事件的

情节和背景,评价则包括口头反应和结论。新闻报道无法脱离主要事件这一范

畴,而情节指的是主要事件的内容及其后果。之所以将主要事件和后果分离开

来,是因为在政治、经济类新闻报道中,事件的后果有时比事件本身更重要。

因此,在这类新闻语篇中,主要事件只在导语或正文中被简单提起,事件后果

才是新闻的主体部分。口头反应是评价范畴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新闻图示

范畴。通常新闻报道为了保持其客观性与说服性,会引用重要政治人物以及参

与人物的言论作为事件评价。这样做,既避免了在评论部分明显带入作者的主

观立场,也由于人物身份的特殊性及其本身的威望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说服性

与引导性。vanDijk将作者的评价和事件预测归结为结论的范畴,这一部分通

常在评论性新闻语篇中出现地较多。在这类语篇中,作者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

的观点,因为对近期热点事件发表评论,进而引导民众就是新闻评论语篇的功

能之一。最后,口头反应和结论一起构成了新闻的评价部分。

图2假设性新闻图示

虽然在理论上一篇新闻报道应该包括这些范畴,但是很明显许多新闻语篇只有

其中的几种范畴。在一定的情况下,一篇最简单的新闻短讯或许只具有标题和

主要事件这两个范畴,所以,除了标题和主要事件之外的其他范畴并不是必须

的,而这些范畴之间的顺序和出现次数也是不定的。此外,vanDijk的新闻图

示并不完全适用于新闻评论这类体裁。首先,标题和导语在新闻评论中并不仅

仅起到概述的作用,或者说概述并不是其主要的作用。在新闻评论中,标题和

导语还往往起到了点明论点和引出论点(引论)的作用,因此,我们将标题和

导语作为新闻评论语篇中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其次,主要事件不再是新闻评论

中的主体,相反,被vanDijk简要归为结论里面的评价则成为了新闻评论中的

主体。背景和口头反应则有时作为论据出现,有时直接作为引论出现在新闻的

开头部分。所以本文将新闻评论图示归纳为如图3所示。

图3假设性新闻评论图示

当我们将一篇新闻评论看做单纯的论证结构时,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引论、论

题、论据和结尾。这四个范畴的顺序、篇幅以及在新闻中出现的位置不定,其

中引论和论题大多在新闻的标题和导语部分出现,因此本文将标题和导语视为

除评论外的整体范畴,即新闻的开场白。但是也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的

开头并不直接表明作者观点,而是在新闻最后的结尾部分,论题作为新闻的总

结出现。其次,在极为简单而又完整的短评中,引论和结尾都作为了非必要成

分而得到了省略,这样的新闻评论通常只具有标题和评论两个部分,即廖秋忠

所说的基本论证结构中的论题和论据两部分。

三、新闻评论语篇的微观结构

1.Halliday 的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系统是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961 年,

Halliday 发表了《语法理论的范畴》一文,及物性理论开始萌芽。经过了漫长

的发展时期,Halliday 在他1985 年发表的著作《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对及物

性理论做了最全面的论述。首先他给出了及物性的完整定义:“有关我们经验的

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包含了各种‘事件’——发生、做、感知、意指、是和变成,

这些事态都在小句语法中得到分类整理。因此,小句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一

种给予和索取物品、服务与信息的模式,它也是一种反映模式,一种为不断变

化和流动事件赋予秩序的模式。实现这一目标的语法体系就是及物性。及物性

系统把经验世界识解为一组可以操作的过程类别。”

其次,他为识解经验的及物性系统设立了以过程为中心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

三部分:过程本身、过程中的参与者和与过程相关的环境。就过程而言,

Halliday 认为及物性系统可以将人的经验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即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Halliday 给六种过程

类别区分了相应的参与者角色。物质过程的参与者主要是动作者和目标;心理

过程的参与者主要是感知者和现象;关系过程的参与者主要是载体和属性,或

识别者和被识别者;行为过程的参与者主要是行为者;言语过程的参与者主要

是讲话者、讲话内容(ve、受话者和目标;存在过程的参与者主要是存在物。

Halliday 认为环境成分是与直接参与者相对的间接参与者,他还对环境成分的

种类给出了完整的概述,如表1 所示〔3〕。

在Halliday 的及物性系统中,物质、心理和关系过程是三个主要的过程类别,

行为、言语和存在过程是三个次要的过程类别,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

〔3〕。主要过程体现人类识解经验的主要认知活动,而次要过程则在不同的层

面以不同的程度与这些主要过程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连续体,如图4

所示。Halliday 的这六种过程以句子中的动词作为载体,体现了语义选择的精

密度,而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即动词与其支配的其他成分又反过来体现了句

法安排。其次,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有着特定社会功能的本文,在过程的选择方

面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就给了我们从中寻找出倾向和规律的可能。与新闻报

道不同,新闻评论中的关系和思维过程的选择几率要远远高于物质过程。这就

说明,对于事件的描述并不是新闻评论中的重点,而对于事物关系的说理性语

言才是新闻评论中真正想要向读者表达的。对于新闻评论中隐藏的论证结构,

论题往往表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因而句中的动词往往体现关系过程。所以,

在语篇的及物性方面对新闻评论进行研究,一定能够发现新闻评论中论证结构

的识别特征。

表1 Halliday 区分的环境成分的种类类别具体范畴1 跨度距离、时段2 处所地

点、时间3 方式手段、品质、比较4 原因理由、目的、利益5 或然条件、让步、

默认6 伴随随同、添加7 角色身份、成品8 内容9 角度

图4 Halliday 的及物性过程类型

三、结论

新闻是人类生活中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论证

是人们交流思想、认识世界的重要社会活动。新闻评论更是论证活动与大众传

播媒介进行有效结合的产物。从论证体的角度来说,不同长度的新闻评论语篇

在不同程度上涵盖论证结构的构成要素,最简短的新闻评论语篇也具有构成论

证结构的论题和论据这两个基本要素。从新闻语篇的角度来说,新闻评论语篇

涵盖了新闻语篇所具有的全部要素。不同的是,在新闻评论语篇中,这些要素

的功能有所不同,它们与论证结构中的各要素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在新闻评论

语篇的微观层面,论题、论据等不同部分的动词所体现的及物性系统存在极大

的差异。同时,这些动词所支配的参与者角色也具有相应的特征,这些差异性

都可以作为新闻评论语篇中论证结构的识别依据。除去文中所提到的可识别特

征之外,新闻评论语篇中的其他识别特征还亟待发掘。此外,依据这些识别特

征开发出相应的识别模型将会是后续研究与应用的重中之重。

-全文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