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新闻娱乐化”

2025-09-29 04:02:44 20阅读

中国新闻娱乐化,最早源于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卫视中文台将新闻节目以其轻松、闲谈甚至有些夸张的新新形式,曾吸引了香港和内地无数观众的眼球。该台新闻节目通过各种手法、手段强化媒介内容的“可售性”,通过捕捉、营造新闻“卖点”,注重新闻策划和后期制作,并充分利用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一改以往新闻节目生硬、呆板的传统风貌,而将信息与娱乐合成,使新闻节目充满较强的娱乐性,并引领媒介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潮流。

不容否认,采取灵活多样的叙述手法,以口语、俗语陈述新闻故事,选取通俗的、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力图凸显媒介的感人魅力,以良好的心理效应唤起受众的收视行为,是提高收视率的途径之一;然而,把本来严肃的新闻过度娱乐化,而将名人趣事及各种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并配以主持人的调侃分析,无疑是将本末倒置,忘记了新闻本身的教育社会、培养社会文化、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的价值,也没有履行到新闻工作者作为把门人应尽的责任。新闻娱乐化做法夸大了新闻的娱乐功能,为了追求刺激将新闻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而非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必将损害新闻的基本传播特性,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也会造成公众对电视媒体的信任度逐渐降低。

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同时,往往极易走向庸俗化。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是传媒抓往消费者的注意力、培养大众对传媒的注意力经济以换取广告融资的结果所致,并在一定程度上用其平民面孔使得大众易于亲近,觉得轻松愉快,相对于快节奏、日益紧张的生活是一种调剂。但是新闻娱乐化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面对市场竞争,为了争取受众,首先要尊重受众的消费心理,在内容选择上要选取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东西。

哪些是最大多数受众、记者感兴趣的新闻呢?据我国城市社会接受大众传媒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反映群众的呼声”、“客观地报道新闻发生的重大事件”、“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帮助人们实现舆论监督”分别成为媒介报道题材中受众需求的热点。这样的需求热点并不娱乐,既无名人趣事,也无花边新闻,但是它同样能引起受众的兴趣。我们讲平民化的视角,是要放弃传播者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以增强可视性。在讲“娱乐化”的时候,则必须尊重新闻基本规律:不夸大,不缩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节目应当摒弃以嬉笑为主的浅层次刺激,追求一定格调的深层次审美,主持人也需具有丰富的知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临场应变和发挥能力,给人权威与信任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